盧悅
盧老師:
您好!
先簡單介紹一下我自己的情況,女,37歲,未婚?,F在外企工作,年薪十幾萬。長相普通,家境一般。
我打小是個沒主見的孩子,像個木偶一樣聽從父母的話(用媽媽的話說,是很乖很乖)。我的求學之路還算順利,一路考到了本科。但在人情世故和情感處理上吃盡了苦頭。
先說人情世故吧。在我的眼里,基本是非黑即白,非白即黑的。不知道跟我小時候看的書有沒有關系。我從小體質弱,不愛出去,就喜歡坐在家里看書,那些書都要人提高警惕云云,內容我到現在還模糊記得。后來我花了二十幾年工夫觀察琢磨學習別人的相處模式,道理都明白,可是依舊改不過來。厭惡一個人的時候就絕對不理他。
然后說我的個性。父母都是要強的人,哥哥讀書成績不好,他們就把希望都放在我身上。讀書、工作都是以男孩的標準來要求我。別人對我的評價都是有責任感、工作能力強。長期受父親的熏陶,我的思維模式很男性化(前男友的評價),我的異性朋友一堆,我喜歡和他們聊職場斗爭、炒股、國家形勢什么的。而且我交異性朋友比喝涼水都容易。交同性朋友就不行了,覺得她們很膚淺。
再說我的情感生活吧,四個字——一敗涂地。我試著分析了一下:
一、性格有點自閉。上高中和大學的時候非常胖,遭遇歧視,那時候每天都希望睡過去死掉算了。大學四年基本不和男生交往,但又非常渴望愛情,導致那時候的孤獨感非常強烈。參加工作后體型倒是正常了,性格變得好了點,但一點也不活潑。最近10年因為比較有思想,較受異性朋友的歡迎,但僅止于做朋友,找對象就不行了。
二、自身條件和擇偶標準嚴重不匹配。長期以來我所接受的書面的及來自父母的、老師的教育是:外表不重要,內在才重要。工作好,婚姻和生活就好。這些話被我理解為:男人找女人和女人找男人一樣不看外表,工作好、掙錢多就可以找到好對象。所以,我對自己的要求是:不講打扮,只講工作。但事實上,在婚姻市場上,這樣的女人是不受男人歡迎的(順便提一下,父母一直對我的衣著打扮的首要條件是少花錢,其他沒意見)。
三、不會和戀人相處。我從父母那里學不到和愛人相處的方法,他們在一起不是吵架就是各做各的。我只能從言情小說里去學。但是,小說里漂亮的或活潑的或思想簡單的女人一開始雖不懂戀愛,但她們得到的練習機會多些,容易修成正果。而我輩姿色平庸的深沉型女性就很悲劇了,有限的戀愛次數只給提供了很有限的練習機會。若悟性再不夠,很難有結果。
我曾經強迫自己和我看不上,但脾氣好、肯接受我的人交往,發(fā)現我要時時控制自己不對人家發(fā)火才行,于是只好主動放棄;也和我喜歡的人交往過,雙方觀點不一致的時候想強迫別人接受我的,結果人家覺得吃不消,離開了我;最近和一個我覺得比較強勢、應該能鎮(zhèn)得住我的人交往,結果人家鎮(zhèn)我的時候我又極力反抗,并在對方的弱點上又鄙視對方,最后人家跑掉了。
四、戀愛的起步年齡太晚。我大學畢業(yè)后回家鄉(xiāng)工作了5年,經濟不景氣,再加上年輕時總想闖闖,就于28歲的大齡從家鄉(xiāng)跑到南方打工。在家的時候沒靜下心來找,因為一心想出來,出來以后倒是安心找了,可是已經把年齡優(yōu)勢變成了劣勢。
五、不會追求自己喜歡的人。有的女人很有辦法,讓自己喜歡的人主動追求自己。可我就不行,只會直白地表示。結果可能有的人會覺得這都怪我自己太笨。問題是這樣的笨女人有很多啊,她們需要有人告訴她們怎么做。她們的失敗也是社會的失敗,不是嗎?
玫瑰
玫瑰:
你看的那些書,它摧毀的是中國人在文化上的幸福觀和價值觀。具體到每個家庭,人性的培養(yǎng)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功利主義和競爭的文化,情感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學習成績,個體不重要,重要的是父母的意志。
比如一個小姑娘,從小就在只有學習成績好才能得到父母歡顏的環(huán)境中,她就必須要做一個取舍,那就是要不要放棄她作為一個人、作為一個女性的存在?如果她想要有自己的快樂,是不是會因此導致失去了父母的歡心?一個飽滿的孩子是不用擔心得罪父母的,而一個精神饑餓的孩子是必須要以父母的意志為轉移的,否則他活不下去。
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后,可能會繼續(xù)在家里的模式,她希望找到一個好老公,就像是考試要考個好成績一樣,因為好的標準意味著她可以擁有父母的歡心。但事實上,當她羅列好條件的時候,她不是在找一個感情,而是在集郵。
長期生活在學習成績中的孩子,是孤獨的孩子,是情感極度饑渴的孩子,是“不會和人”相處的孩子,她們最擅長的是和自己相處,最擅長的是一個人解決問題,最擅長的是和“非人”在一起,因為她們必須要在沒有溫暖的環(huán)境下生活下去,她們最需要的是情感,最不能體驗的也是情感,擁有情感就像是一個在做手術的人忽然沒有了麻藥勁兒,那會疼死人的。
競爭文化的本質就是否認人性,否認人性是因為我們焦慮于生存,為了生存,我們可以犧牲一切可以犧牲的,包括我們的人性。但人心是肉長的,我們無論多么否認自己的需要,它依然會在每個縫隙里冒出頭來,提醒我們它的存在,比如你的名字。
你現在有很大的困惑,這是一件好事。當一個人有很大的困惑的時候,往往就是開始要離開父母的時候。最離不開父母的孩子,往往是父母從小給的愛最少的。這符合能量守恒原理,父母給的愛越有質量,孩子心智越健壯,也就越有信心面對這個世界;而那些沒有享受高質量的愛的孩子,則希望用量來換質,肉吃一口就飽了,但粥喝多少碗,肚子還是空。從小父母的愛不夠充分的孩子,長大以后會一直在精神深處留在父母的左右,因為他們沒有得到足夠的滋養(yǎng),也就無法發(fā)展出作為女人的天分,她們內心更關心的是如何回到父母的懷抱里,而不是投入到一個男人的懷里。
那些愿意冒險、可以承受的孩子,他們的自信來自父母在他們心中,而那些更需要安全的孩子,他們無法把父母裝在心里,所以他們會停留在孩子的狀態(tài),等著父母來喂養(yǎng)。
這就造成很多女孩雖然很有吸引力,但她們要么否認自己的魅力,要么糟蹋自己的吸引力,要么就會把自己變成一個“假小子”,讓男人忽略她的性別。因為長大就意味著離開內心的父母,而她其實還根本沒有被喂飽呢。而且她需要把自己的性別和情感閹割掉,這樣才能和父母聯系在一起,他們也無法真正相信這個世界有更好的幸福的來源。
沒有父母的祝福,我們就很難上路。
很多時候我們否認自己的性別、魅力,是因為我們害怕失去父母的愛。而父母的愛就在那里,不離不棄。也許,你應該和父母好好地溝通一下,仔仔細細地體驗一下,如果你感到一直被愛包圍著,你成長轉變的機會也就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