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洪
王小波曾經(jīng)在《我的師承》里說道,1949年以后很長一段時間里,在中國,作者的名譽和才學往往是倒掛的。于是乎,一些大師級的人物就躲進了翻譯家的隊伍,而不輕易地從事自己的創(chuàng)作。
何兆武何人?他翻譯過盧梭《社會契約論》、帕斯卡爾《思想錄》、康德《歷史理性批判文集》、羅素《西方哲學史》等。近年來,常被人提起的是他的一本憶舊口述《上學記》。在烽火中顛沛的西南聯(lián)大求學七年,他視之為“一生中最愜意、最值得懷念的好時光”。
〖自 由〗
那時候的西南聯(lián)大,稱得上群星閃耀:狂狷不羈的劉文典,多情浪漫的吳雨僧,大儒氣象的馮友蘭,不修邊幅的曾昭掄等等。既有著一批性情各異又博雅通達的大師級學人,精彩絕倫的課堂與講演自不足為奇。學子們屋漏且暗中的挑燈夜讀,茶館里的清談閑聊,午后沿著河邊的散步與辯論,樸素又熱鬧。
個性散漫的何兆武似闖進了學術的大觀園,不愛聽的逃課,被吸引時則趴在窗外聆聽,不拘泥于一時一師。他充分享用了這份奢侈的自由:先是從土木系跳到歷史系,又從歷史系轉去哲學系,從哲學系跑到了外文系才“安分”下來,最后以外文系研究生畢業(yè)。
一個甲子以后,正是他在書中所說的“那幾年生活最美好的就是自由,無論干什么都憑自己的興趣,看什么,聽什么,怎么想,都沒有人干涉,更沒有思想教育。”引來一些同輩人的共鳴和更多年輕人的羨慕嫉妒恨。僅存在了八年的西南聯(lián)大被視為近代中國高校教育史上的絕唱,這份自由也讓何兆武受用一生。
〖理 性〗
西南聯(lián)大賜予何兆武的另一份精神遺產(chǎn)相對隱秘了些,卻是其后半生極為重要的仰賴。
戰(zhàn)火紛飛的年月里,校歌蕩氣回腸如斯:“千秋恥,終當雪。中興業(yè),須人杰。便一城三戶,壯懷難折。多難殷憂新國運,動心忍性希前哲,待驅除仇寇復神京,還燕碣?!睈蹏那星?,是那一代人的精神底色。為打倒日本帝國主義舉行的學生游行運動何兆武都參加,宣言里也簽名表態(tài),“愛國是大家的義務,反對侵略者是國民的天職?!?/p>
他愛國,卻也止于愛國:從不參加實際的政治活動,不演講不寫文章做宣傳。這條政治底線的形成,部分原因是幼時其父的告誡:“政治是非常黑暗、復雜、骯臟的東西,一定要遠離政治?!焙握孜溆米约旱睦斫庠谝欢ǔ潭壬掀x了“治國平天下”的讀書人傳統(tǒng),但這份理性與超然的覺悟,在往后的數(shù)次政治運動中,意義漸次浮現(xiàn)。
〖沉 潛〗
1949年,何兆武回到了闊別多年的北京城,1956年調至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的思想史研究室,剛參加編寫《中國思想通史》,“反右”風潮席卷而來,科研秩序已然亂套。他平日里說話慢條斯理,細聲細語,總是心平氣和地以商量的語氣說出自己的觀點?!拔母铩敝袇s有人貼大字報揭發(fā)他:每逢開會總是最后一個發(fā)言,發(fā)言總是三句話:一、大家的發(fā)言很好。二、我沒有別的意見。三、想起來我再說。這千篇一律的發(fā)言模式被人概括為“何三點”。
政治氣候復雜多變,個人命運沉浮不定,他身陷困水,卻心在萬山。沉浸在有尊嚴的思想世界里,他開始翻譯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和帕斯卡爾的《思想錄》,“每天晚上偷偷搞一點,得閑的話,一天能譯幾百字?!辈粸楦遒M只為興趣,每個典故都查據(jù)考證,所以譯得很慢。即便如此,他還是在那動蕩混亂的二十年間,完成了此生最重要的譯著。如若當年縱情投身政治,句號不知會在哪里畫上了。
很多年以后,何兆武出了本隨筆集——《葦草集》,書名化自帕斯卡爾的名言:“人不過是一根蘆葦,但它是一根會思想的蘆葦……縱使宇宙毀滅了他,人卻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東西更高貴得多;因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對他所具有的優(yōu)勢,而宇宙對此卻是一無所知?!碑斈甑男木澈退妓?,由此可窺見一斑。
〖淡 泊〗
時至今日,何兆武還是住在80年代的老房子里,60多平米的小三居,四壁皆書的臥室兼書房,空間促狹,他總是樂呵呵地獨坐其間看書看報,偶有來訪者,也會興致盎然地聊天兒。早些年,他經(jīng)常踩著老舊自行車在清華園里轉悠,還會去家附近的比薩店“饕餮”一番,“70歲以上老人憑證半價,還可以送外賣。”這幾年身體不如從前,才作罷。
流傳更廣泛的一個故事,2001年何兆武八十壽誕,清華大學思想史研究所為他舉辦了一個祝壽活動,事先通知他,他堅決不同意,理由是他不是大人物,不配開頌壽會,也不配出紀念集。并非謙虛之辭,祝壽活動當天,他一大早就把家門鎖上,飄然離開,一個人在九月的清華園里走了走,然后去了圖書館。結果那天的活動變成了他的同事、朋友和學生在他缺席的情況下研討他學術成就和思想的會議。
其實答案還是在《上學記》里,何兆武對濟慈墓志銘的喜愛尤深:“人生一世,不過是把名字寫在水上?!比欢@份率性和灑脫,又豈是人人都看得破。
〔人物小傳〕
何兆武——1921年9月生于北京,原籍湖南岳陽,1939年考入西南聯(lián)合大學,1946年以外文系研究生畢業(yè)。1956年至1986年任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研究員。1986年至今任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兼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訪問教授和德國馬堡大學客座教授。長期從事歷史理論、歷史哲學及思想史的研究和西方經(jīng)典著作的翻譯工作。譯有盧梭《社會契約論》、帕斯卡爾《思想錄》、康德《歷史理性批判文集》、羅素《西方哲學史》等,著有《歷史理性批判散論》《歷史與歷史學》《文化漫談》等,口述《上學記》等。
以上文字合作方:騰訊網(wǎng)《大師》訪談錄。
(編輯·宋冰華)
ice705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