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宜杰
對最高統(tǒng)治者來說,做了錯事,特別是危害全國人民的錯事,敢不敢公開承認,向全國人民深刻檢討謝罪,徹底改正,并不僅僅是個人的品質和素養(yǎng)問題,而是關乎國家興衰存亡的大事……
“罪己詔”指古代皇帝責備自己而下的詔令。頒發(fā)的原因,大致有二,一因災異而發(fā),二因做錯事情而發(fā)。
災異多屬自然現象,如水災、旱災、蝗災、地震、彗星、日蝕、山崩、冬天打雷、春天降雪等等。出現這些自然現象,古代的皇帝為何要下罪己詔呢?
因為皇帝相信“天命”之說,以為自己是上天之子,代表上天治理人民,若是出現這些現象,給人民帶來災難和死亡,他們認為都是自己不好造成的,所以上天向他發(fā)出警示,往往引咎自責,下個罪己詔,檢討一下自己的過失,做點好事,或命官員直言朝政得失,以求補救。如晉武帝在泰康七年(286年)下詔說:“比年災異屢發(fā),日蝕三朝,地震三蹦,邦之不善,實在朕躬……”北魏孝文帝在太和九年(485年)下詔說:“數州災水,饑饉一再遇到,致有賣鬻男女者。天之所譴,在予一人,而百姓無辜?!彼翁谝驗榇蠛岛投啻纬霈F彗星,在端拱二年(989年)下詔說:“朕以身為犧牲,焚于烈火……以祈天佑?!?/p>
有些官員認為災異屬于自然現象,并非人事得失招致,勸皇帝不要相信上天警示。另一些官員則認為這是關系到皇帝納諫和治亂的重大問題。如富弼得知有人對宋神宗解釋災異皆是自然想象時,就說:“皇帝所畏懼的只有上天,若不畏天,還有何事不能干的!說這種話必定是奸人想進邪說,搖動君心,使諫爭之臣無有所為。此乃治亂之機,不可不速補救。”當即上書,進行批駁。正因如此,每當災異出現,常有官員借機上書,請求皇帝上畏天戒,下修人事,痛自修省,講道論德,進賢退奸,省刑薄斂,懲治貪官,節(jié)約開支,減輕力役,招撫流民,散財以收民心,愛民以植邦本等等,以回天意?;实畚窇帧疤烀?,聽從采納了,人民的疾苦就減少一些。對于高度集權的專職皇帝來說,只有“天命”能夠約束他不敢過多作惡,所以他畏懼“天命”雖屬迷信,卻也有有利于人民的一面。
因做錯事情,造成人民疾苦死亡而下罪己詔的,史書中也不乏其人。如漢文帝在后元二年(前162年)下詔說:四邊之外的戎狄不安其生,京畿之內的人民不能安居樂業(yè),都是因為他德薄造成的。漢武帝在征和四年(前89年)六月下了一道罪己詔,檢討過去每人增征三十錢,使老弱孤獨陷于重困;對匈奴用兵,軍士死亡流散。漢元帝在永光二年(前42年)二月下詔說:“由于他的不明,政事治理得不好,以致百姓大困,流散道路,盜賊并興,甚感羞恥?!睗h成帝在永始元年(前16年)七月下詔說:他沒有與多數大臣商量,誤聽將作大匠解萬年言昌陵三年可成??墒菭I建了五年,中陵‘司馬殿門內尚未完工天下為此虛耗錢財,百姓因之疲勞,終不可成,十分憂傷不安,此項工程立即停止。東漢光武帝在建武六年(30年)十月下詔說:我德薄不明,寇賊為害,強弱相凌,百姓失所。
天成三年(928年),京師洛陽巡檢軍使渾公兒向后唐第二個皇帝明宗奏報說:“外面有百姓二人,用竹竿當武器練習武功,圖謀不軌?!泵髯谛乓詾檎?,下令逮捕,交給石敬瑭(明宗的女婿,七年后投靠契丹,推翻后唐,自己當了皇帝)處理。石敬瑭不問清楚,就將二人殺了。第二天,樞密使安重誨上奏說:“昨天逮捕的兩個人,實際上是在一起玩耍幼童,并不是練習戰(zhàn)斗的百姓?!泵髯诼牶蟠蟪砸惑@,知道殺錯了人,馬上下詔向全國人民檢討濫用刑罰,減少自己十天的食品,以向冤魂謝罪。并且處罰了不細心審理的石敬瑭一個月的俸祿,把誣告陷害的渾公兒杖打后流放登州。非但如此,明宗還賜給兩個少年每家五十絹,一百石麥,一百石粟,讓官府出錢為兩個少年隆重的辦理了后事,彌補自己的過錯。為了防止今后再出現此類事件,又下嚴令,州府官吏以后對所有死刑案件,必須仔細審理,決不能隨便濫殺無辜。
宋徽宗和宋欽宗因為金兵長驅南下,無力抵抗,均下過哀痛之詔,罷除害民的花石綱,改革弊政。逃到杭州的宋高宗也下詔說自己有不知經邦大略和戡難遠圖等四大錯,命將詔令在朝堂榜示,遍告天下,使人民皆知其悔過之意。
清朝前期有幾位皇帝下過罪己詔。
順治在臨終之前下的一道罪己詔,臚列過錯十四款,其中有關國家大政的有:沒將國家治理好,沒能讓老百姓過上安生日子;姑息庸劣不稱職的大臣;營建殿宇,糜費太多,不體恤百姓的艱辛;自恃聰明,不能虛心納諫;自知有錯,不能及時改正,過錯越積越多等。
到了清末,慈禧太后和攝政王載灃執(zhí)政,同樣以皇帝的名義發(fā)布過罪己詔。慈禧是因為縱容庇護義和團打樣教,引起八國聯軍進京而發(fā)的。1900年8月八國聯軍攻進北京后,她知道為國家民族招惹了大禍,對不住反對開戰(zhàn)的光緒和全國人民,臉面丟盡,在西逃的路上,即以光緒的名義發(fā)布上諭說:造成此次事變,“負罪實深”,“知人不明,皆朕一人之罪?!毕喔魞商欤职l(fā)布上諭,承認自己沒有及時覺察禍患,要有奏事之責的官員,對于“朕躬之過誤,政事之闕失,民生之休戚”,隨時直陳無隱。在1901年10月2日和12月2日頒發(fā)的懿旨中,她都將自己犯了錯誤和“引咎自責”之意公開告知大小官員和天下人民。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fā),湖北、湖南、陜西、山西、云南相繼宣告獨立,載灃追悔莫及,同月30日以宣統(tǒng)皇帝的名義下詔說,執(zhí)政三年以來,用人不當,治理無術,高官多用親貴,顯違憲政,鐵路國有及向外國借款修筑朦于小人,動違輿論,以致引起各省之亂,全國沸騰,人心動搖,“此皆朕一人之咎也”?!捌澨夭几嫣煜拢呐c我國軍民維新更始,實行憲政。凡法治之損益,利兵之興革,皆博采輿論,定其從違。以前舊制舊法有不合于憲法者,悉皆罷除?!?/p>
皇帝握有無上權力,可以獨裁一切,為所欲為。無論是因為畏懼“天命”,還是認識到確有錯誤,是為了挽救王朝的厄運,還是為了長治久安,是不得已而為之,還是出于自覺自愿,能夠公開“罪己”,都說明他們有幾分悔過誠意,有向善的一面,有一定的責任心。
中華民國建立之后,皇帝退出了歷史舞臺,那些“罪人”和“罪己詔”都被歷史的煙云淹沒。但類似的申令、布告還延續(xù)了幾年,雖然頒發(fā)者并不一定真有誠意。如1916年3月22日洪憲皇帝袁世凱在撤銷帝制的申令中說:“萬方有罪,在予一人?!?918年總統(tǒng)馮國璋因發(fā)兵攻打湖南、湖北,也頒發(fā)過一道布告,承認此舉錯誤。
走筆至此,不禁想起外國一些領導人對錯誤的態(tài)度。外國有些領導人做錯事,哪怕是極小的錯事,都公開向人民道歉。如立陶宛總理基爾基拉斯在酒店接待貴賓時抽了一支煙,違反了公共餐飲娛樂場所禁煙令,不僅支付了罰款,向酒店經理道歉,還通過電視臺,向公眾表示歉意。有的雖然自己沒有做錯事,由于是國家行為,也代表政府承擔責任。如西德總理維利·勃蘭特1971年訪問波蘭時,在被德國納粹殺害的波蘭人紀念碑前下跪。1885年至1923年期間,加拿大政府曾強行向華人征收“人頭稅”,此后又實施排華法案。對此,加拿大總理在2006年即代表政府正式向加拿大華人道歉。2008年,美國國會也正是通過決議,為二百年前美國實行的奴隸制道歉。
國家領導人做了錯事向人民真誠道歉,非但不會失去什么,反而能夠獲得人民的信任和尊敬,有利于化解民怨,促進社會和諧,比死不認錯者的形象高大得多。
摘編自2013年第5期《炎黃春秋》。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