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龍
愧疚感的糾纏
我來自意大利,精神分析學只是我工作的一部分,同時,我還做人類學的研究。我去過亞洲、非洲等很多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家,見過無數(shù)種人們的生活方式,我對此非常著迷。在中國的日子里,我開始了解中國,我看到,中國的很多家庭正在經(jīng)歷大地震,年輕人常常被愧疚感牽引,行為走向錯誤的方向。
眼下的中國人對個性的追求非常強烈,越來越注重物質需求。注重物質,是個體感受現(xiàn)實的方式。人們?yōu)榱俗约旱挠麑で鬂M足,這是一個個體化的經(jīng)驗?;镜男睦韺W邏輯會說,欲望來自于童年早期。一個嬰兒只會注意到自己的需求,他的所有生活體驗圍繞自己的需求展開。中國社會現(xiàn)在看起來基于這樣的機制運作:根據(jù)人們對物質需求的欲望。從這個角度看,年輕人的行為像個孩子,對自己的所有想法都是個體化的方式?;谶@個考慮,家庭在中國社會的角色正在發(fā)生快速變化,也就是我說的家庭的大地震。
事實上,家庭一直是中國社會的主要支柱,也是每個人人格的主要聚焦點。西方社會從不以群體維度為中心,所以,家庭不如個人重要。我可以說西方人比中國人更自私。中國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使個體化技能提升變得越來越重要。然而,市場供給的豐富,使人們越來越多地接觸到自己的欲望和期待,于是危險出現(xiàn)了。當人們對物質的需求就像一個孩子渴望玩具一樣時,人們會在內心深處遠離自己的需求和價值,與此同時,人們也遠離了他人。另一方面,我看到,用傳統(tǒng)的方式感受與家庭的連接依然很強烈。所以,在家庭中,兩代人的關系充滿張力:長輩想得到晚輩的尊重和照顧;年輕人發(fā)現(xiàn)忠實于長輩變得越來越艱難和沉重。
從表層看,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下,年輕人注重物質需求,不關心他人,但是,當透過表層往下看時,你會看到一顆被愧疚感苦苦折磨的心。
愧疚感的源起
愧疚感是人類普遍的感受,存在于世界上所有的文化。談到愧疚感,無論從文化起源,還是從心理學觀點,都需要將愧疚感和羞恥感做區(qū)分。
洞悉文化視角,甚至可以說,東方人具有標志性的羞恥感,西方人卻具有標志性的愧疚感。這來源自社會個體自我發(fā)展的不同軌跡。一般意義上說,西方個體化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公元前幾個世紀,早在遠古的希臘,羅馬,西方就用民主的方式治理國家,直至后來的基督教興起,西方社會早已將個性化視為平常。相反,東方的佛教對個性化采取淡化的方式。中國文化強調與人為善,個人與他人的關系最重要。除此之外,儒家宣揚尊敬師長,尊重家庭和社會,于是自我的個性化沒有滋生的土壤。
現(xiàn)代中國,愧疚感已然悄然取代羞恥感,成為最主要的自我調控的心理工具。充滿競爭的工業(yè)化社會迫使人們竭盡所能去攫取成功,個體自我不斷強化膨脹。與此同時,另一個社會巨變誕生:家庭結構縮小,核心家庭(父母與一個孩子的家庭)逐漸取代大家庭(三世同堂的家庭)成為社會的主流。
心理學看,愧疚感源自童年早期。舉例來說,時至今天,東方人母乳喂養(yǎng)的時間依然長于西方人。但這種喂養(yǎng)方式早已被西方社會所擯棄,因為孩子對喂養(yǎng)者長期的依賴感會造成對他人的忠誠,被他人背叛時,強烈的羞恥感油然而生。相反,西方強調的個性化會產(chǎn)生愧疚感,所以,當人們的行為表現(xiàn)惡劣時,他們背叛的是道德法典,背叛的是自己。
那么,童年期的愧疚感從何而來?心理學對幼兒的夢的研究和游戲的觀察,揭示了一個真相:幼兒也在遭受強烈愧疚感的折磨。研究者吃驚地發(fā)現(xiàn),甚至喂奶的體驗也會成為孩子壓力的源泉。很多孩子的喂奶過程充斥著焦慮和恐懼,毫無快樂可言。有的孩子不知道怎樣吸吮乳汁;有的孩子喝不到足夠的奶水;有的孩子吸入的乳汁養(yǎng)分不足等等。它帶給幼兒強烈的憤怒體驗。接下來,孩子就會產(chǎn)生愧疚感。心理學研究已經(jīng)證實,幼兒會產(chǎn)生摧毀母親的感覺,好像吸吮乳汁是一種偷竊的行為。因為在他的幻想中:乳房沒有乳汁是因為自己的貪婪。所以母親一定會采取兇殘的報復。于是,孩子的感受會從對母親的強烈恐懼,變成深深的痛苦和自責。最后,孩子大約3~5歲時,小男孩感受到對母親強烈的依附感,女孩則會對父親產(chǎn)生類似的依附感。與此同時,孩子對異性父母會產(chǎn)生攻擊性情感。當然,這一切在無意識層面發(fā)生(雖然在幼兒的行為觀察中,一切都清晰可見)。攻擊性情感,幼兒也無法負擔,于是產(chǎn)生另一些愧疚感。中國有個普遍的社會現(xiàn)象:家長們將子女托付給父母。事實上,孩子會將與父母的分離感受為拋棄,在無意識層面將其解釋為懲罰,于是更加證實了孩子的愧疚感,就像父母的行為是對孩子犯錯進行的懲罰。
青春期的來臨帶來了新的問題,愧疚感在青春期的發(fā)展至關重要,也頗具戲劇性。心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青少年感受身體的變化就像經(jīng)歷二次出生,于是引發(fā)深度的虛弱感和對世界的恐懼。與此同時,青春期與父母的分離,也帶給他們新的愧疚感。青春期典型的自大,就是愧疚感的過激表現(xiàn)。事實上,青少年在經(jīng)歷個體分化的過程。他們無意識地從早期生活環(huán)境中分離了出來。分離過程意識與無意識都將參與,但無意識的參與意義非凡,它會使少男少女們有不舒服和“做錯事”的感覺。分離中伴隨人格內部的分離。心理學角度分析,自我將從自體中逐漸分離。幼兒一般只能接納一切,認為那是每個人的“個性”。但青少年產(chǎn)生了一種為了更大的成就奮斗的欲望和需求,為了達到目的,他會竭盡全部意志力(自我的功能),對抗他認為有問題的行為。所以,青少年很難接受自己,他們充滿痛苦地厭惡自己。這就是自我能量加固的過程。這個過于大膽的過程,會帶來深深的愧疚感。
兩種愧疚
在成年人身上存在兩種不同的愧疚感:一種是迫害型愧疚感,幼稚的愧疚感,中心感受是:人們假定有罪的某人某物激怒而招致報復的風險。迫害型愧疚感會衍生焦慮和恐懼的情緒。它毫無現(xiàn)實感,在最糟糕的情況下,甚至會出現(xiàn)病理性的問題(認為他人總是對抗自己,認為自己的命運總是對抗自己的人,都是遭受迫害型愧疚感折磨的人);另一種是抑郁型的愧疚感,它更加成熟、更有現(xiàn)實感,它的中心感受也是摧毀一些事物,但是不用擔心遭到報復的風險。抑郁型愧疚感會帶來痛苦和哀傷的情緒。它更健康。從父母那里得到很多卻依然過自己生活的人,會感覺到自己在某種程度上拋棄了父母(哪怕與父母住在一起,子女的生活依然屬于他們自己,僅此一點就足以感到愧疚感了)。
此外,愧疚感還有來自意識和無意識層面的區(qū)分。迫害型愧疚感多見于無意識;抑郁型的愧疚感可見于意識和無意識中??梢砸庾R到的愧疚感顯然優(yōu)與無法意識到的愧疚感,它會使人們知覺到正在遭受的折磨,而且,知覺會產(chǎn)生更多自我覺察,從而激勵個體成長。無意識的抑郁愧疚感最有害,它會使人們在無意識層面強迫性的自我懲罰,將引發(fā)破壞性的后果。比如,受虐狂行為:具有身體痛苦,具有自發(fā)性的自我摧毀的趨勢;破壞和犯罪行為,使無意識的愧疚感在意識層面遭到懲罰,真實的犯罪其實會減輕無意識的愧疚感;最為嚴重的是軀體化問題:精神層面的沖突演化成了身體的疾病。
愛,唯一的解
為什么現(xiàn)代社會心理疾病頻發(fā)?因為家庭沒有發(fā)揮自己的作用,承擔自己的角色。如果一個人在家庭中無法找到自己真實的位置,那么他在更廣闊的社會上也同樣會一無所獲。
當社會大量快速的變化時,文化也隨之改變。人們失去了可以相互理解的語言,失去了相互了解的方式。當這一切發(fā)生的時候,人們必須尋找新的方式相互理解。這需要巨大的耐心和理解,這種理解不僅僅是對彼此的,還有對自我的覺察,更需要無比的智慧。但是現(xiàn)代社會對物質需求的理想化不允許人們將才智用于這些。所以除了彼此多給一些愛,我看不到任何其它的方法可以解決這個難題。
對于年輕人來說,任務困難而艱巨,他們要學會丟棄他們的愧疚感,應該以不同的方式承擔自己的責任。也就是說,要以成年人的角度,與父母平等的互動。不再像一個不順從的孩子,而是作為一個可以教長輩一些事情的成年人。年輕人應該用新思想、新感覺豐富父母的世界。簡單來說,我們要建立一種新型的家庭,不遵從以往的模式,但是,這個新家庭也會和舊的家庭相似。這是矛盾的,但是,生活本身就充滿矛盾。
責任編輯:張蕾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