淵琳
提要:如今網購盛行,大家在體驗網購的便捷、實惠的同時,卻也時不時遭遇網購陷阱,例如網店出售的“山寨貨”、釣魚網站、虛假打折、快遞詐騙等,我們要如何應對呢
“今天你網購了嗎?”,品味著身邊問候語的演化,感嘆著現(xiàn)今網絡時代的發(fā)展,互聯(lián)網正迅速將觸角伸向現(xiàn)實生活中的諸多領域。作為直接改變人們生活方式的網絡購物也呈燎原之勢迅速成長著。除了白領階層和一些時尚的年輕人,甚至一些喜歡新穎事物的中老年人也涉足到這一“淘寶”行列。新鮮又時髦的網購前途可謂一片光明,具不完全統(tǒng)計,現(xiàn)今的網民中已經有 3%的人嘗試過網絡購物,而這個數(shù)字正在以大約每年200%的速度飛快增長,但是在它諸多優(yōu)點的背后,也存在著陷阱和隱患。
“國外代購”的山寨貨
明明號稱“國外代購”、“絕對正品”,收到的卻是山寨貨,不少網購族都曾遇到這樣的煩心事。
2013年4月3日,網民王小姐在淘寶網店以788元選購了一款所謂的施華洛世奇水晶頸鏈套裝。實物讓人大失所望,包裝粗糙、無產品合格證書,而且產品光澤、手感均欠佳。王小姐在與商家溝通未果后,選擇了向公安局報案。
為進一步鎖定證據(jù),公安局請來商標權利人對上述商品進行鑒定,結論是王小姐網購的水晶制品確系假冒偽劣產品。據(jù)查,該淘寶商戶通過購進廉價水晶制品和偽造的印有“SWAROVSKI”(施華洛世奇)圖文及字樣包裝盒,經過重新包裝后以正品名義在網上進行銷售,其成本價只有三四十元,經過網絡銷售后卻至少獲利10至20倍。
應對策略:遇上這樣的情況,消費者除了可以給差評、向消協(xié)投訴外,也可以報警。
網購產品與實際有差別
價格不菲,包裝精美,純外文標簽的化妝品,有些在被寄來時甚至還貼著代購標簽或某商場的購物小票,消費者怎么也想不明白,這樣的化妝品也不是正品嗎?網購充斥著大量的“水貨”,很多化妝品網店都標有“直購”、“代購”的字樣,產品價格也要上百元,自稱價格比專賣店便宜,但很多都是“偽洋貨”。好比一支普通的護手霜,廠家換個印些法文、意大利文的包裝,到網上就成了外國的“暢銷產品”,并且產品的身價要翻幾倍甚至幾十倍,眾多洋品牌化妝品,只不過是在包裝上貼上了帶有外文的標簽制造假象而已。
近日,徐小姐在網上購買了一款國外品牌化妝品,外形看起來跟以前買的一樣,于是沒有仔細鑒別,就確認收貨付款了。哪知道沒用幾天,徐小姐發(fā)現(xiàn)購買的化妝品,膏體和氣味都不對,這才意識到自己可能買到的是假貨,但此時又已經過了維權期,她很郁悶。
應對策略:遇到這類情況,可以在所買商品的網站幫助中心留言,留言中請?zhí)峁┫嚓P會員名、訂單編號、事由等信息,并且需要提供有效憑證。留言成功后,網站的客服會在48小時內幫助核實確認具體情況。消費者購物前對商品的基本屬性要有基本的了解,對有疑問的商品最好不要買。
網購遇上“釣魚網站”
2013年7月22日,吳小姐在某購物網站花了52元,購買了一款玩具。交易后不久,吳小姐接到了一個未顯示號碼的來電。來電自稱是網站的客服人員,并提供了吳小姐的購物信息。吳小姐說,看到對方掌握了這么詳盡的資料,她當時也放松了警惕,相信對方就是網站客服人員。對方隨后發(fā)來一個網址鏈接,點擊進去是一個扣款網頁。
隨后,吳小姐趕緊聯(lián)系了對方,對方就說是吳小姐操作失誤造成的,又給吳小姐發(fā)來一個網址鏈接。而這次操作,吳小姐又被扣了3000多元,等她反應過來,對方已經找不到人了,無奈之下,吳小姐只好報警。吳小姐認為,網購時留意了賣家的信譽等信息,所購玩具也已收到,應該不是賣家詐騙,但就算如此,網站也應該為信息泄露負責。對此,網店客服表示不可能參與詐騙,對于信息泄露一事,愿意協(xié)同吳小姐及警方徹查。目前警方已經受理此案。
應對策略:網購過程中一定要提高防范意識,一旦遇到需要輸入賬號、密碼等環(huán)節(jié),一定要仔細核實網址是否準確無誤,再進行填寫。千萬不要輕易嘗試點擊得到的交易鏈接;不在對方以低價或其他理由發(fā)送的站外商品頁面、付款頁面等處交易;還應當為經常網購的電腦安裝殺毒軟件,并設定為自動更新,確保自己的賬戶與資金安全免受病毒、木馬等非釣魚類威脅。
商品虛假打折
有的購物網站中,東西看著便宜,但買到手時算算總賬,加上運費,就不像想象中那么劃算了。有些網站的標價動輒5折甚至3折,其實所標的原價都會比網下的要貴,而對大家耳熟能詳、對價格比較清楚的產品標很低的價位,給人造成這個網站非常便宜的假相。其實多數(shù)其他商品并不合算,甚至還會超出實體店折后價,總賬算下來,網站的利潤非常高,消費者可不劃算。
去年11月9日晚,何女士在一家購物網站看中了一件“男款睡衣”,覺得很適合老公,她放進收藏夾時睡衣打五折,價格是98元。11月11日,她上網時順手翻看收藏夾發(fā)現(xiàn)該商品打上了“11·11購物狂歡節(jié)”標簽,點擊進去一看大跌眼鏡,該商品的標價竟為99元,注釋為“價格30天內最低”。“這不比之前還貴了1元嗎?”讓她很是驚訝。
應對策略:怎么避免上當?盡量多逛,不管網上網下,要對你所要購買的東西行情有個大概了解,到實體店看看到底多少錢,然后再看它在網上買是否確實便宜,建議使用網站上的比價工具或是貨比三家。此外,最好查看所買商品歷史價格和價格趨勢,看是否在最佳購買時機,如果是并且質量過硬,再下手。
留心快遞詐騙
汪先生前幾天接到一個陌生電話:“你好,我是快遞公司的,有你一個快遞,快遞單被雨淋濕了,看不到你的地址,只能看到你的電話,你在哪?”汪先生雖然心里納悶,自己沒在網上買東西,但還是說了自己的地址。沒過一會,電話又打過來了:“你好,我們剛才出庫掃描的時候發(fā)現(xiàn)你的包裹里有違禁物品,已經被扣住了,你要承擔很嚴重的刑事責任,你趕緊處理一下……”聽到這,汪先生就已然明白,這是一通詐騙電話。
應對策略:律師告訴我們,這類問題屬于網購和快遞行業(yè)衍生出來的詐騙犯罪,如果快遞有違禁物品,公安機關會直接找你。所以,可支的招就是不要貪圖小便宜上了騙子當,另外,及時向警方報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