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婷婷
春天草木的萌發(fā)讓人聯(lián)想到美好,所以感到歡喜愉悅;秋天草木的凋零讓人聯(lián)想到生命的衰老與終結(jié),因此會讓人感到憂愁悲傷?!叭诵闹畡?,物使之然也”,敏感而多情的中國文人,看到秋風入懷、衰草觸目,那種感世傷時、孤苦無依的落寞情懷,便情與景會,不吐不快了。
今天,我們從元代作家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和白樸的《天凈沙·秋》中來體會不同的秋思。
一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
青山綠水,百草紅葉黃花
——白樸《天凈沙·秋》
前二句以“孤村”領(lǐng)起,著意渲染秋日黃昏的冷寂?!耙稽c飛鴻”給陰冷的靜態(tài)畫面帶來了活力,造成曲子抒發(fā)情感的轉(zhuǎn)移。接著詩人用青、綠、白、紅、黃五色,以遠及近、由高到低、多層次多側(cè)面立體交叉式地描繪出秋日美麗的景象,使整個畫面充滿了詩意。此曲極富藝術(shù)張力,一筆并寫兩面,成功地將秋日遲暮蕭瑟之景與明朗絢麗之景融合在一起,把賞心悅目的秋景作為曲子的主旋律,不失為又一篇寫秋杰作。寫秋景,自然難免要烘托出蕭瑟的氣氛,但是如果全以蕭瑟氣氛為全篇的寫作大旨,又會令讀者感受到沈悶而有壓力。為了避免出現(xiàn)這種情況,白樸在選用語辭時,便頗費心神。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共用了六個圖景: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而其中任何一個圖景,都代表著秋日秋景的蕭瑟氣氛。而作者接下來選用了“一點飛鴻影下”作為上半段的結(jié)語。使蕭瑟的畫面轉(zhuǎn)成了活躍,寂寞的秋景彷佛也展現(xiàn)了另一種鮮活的生氣?!扒嗌骄G水,白草紅葉黃花”的結(jié)尾更加強作者心目中秋景是美麗而有韻味的形象?!鞍撞菁t葉黃花”交雜在“青山綠水”之中;如此交雜相錯,可見,白樸的散曲寫作技巧有多么高明了。
二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這篇作品在布局上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前三行全是寫景,沒有提到抒情主人公,但每一個景物細節(jié)都意味著他的存在——“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是他眼中所見;“古道”是他的經(jīng)行地;“瘦馬”是他所騎;而“西風”正吹在他身上。把這些細節(jié)聯(lián)結(jié)在一起,就會出現(xiàn)這樣一個境界:一個秋日的黃昏,荒涼的古道上,西風勁吹,落葉紛飛;道旁,纏著枯藤的老樹上,鴉雀已經(jīng)回巢,不時地啼叫幾聲;在小橋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們正在準備著晚餐,炊煙縷縷。一個人牽著一匹瘦馬獨自緩緩行進在古道上??磥?,這是個異鄉(xiāng)人,他將投宿何方呢?在作了這樣的鋪墊之后,作者才形象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題:異鄉(xiāng)人望了一眼即將西沉的夕陽,不禁嘆道:“斷腸人在天涯?!傲攘葦?shù)語,深得唐人絕句妙境”。
三
同為秋思,兩首詞在景物描寫上有如下不同點:
秋思作為描繪秋天的最著名(至少是之一)的一首詞,開篇連著三句,通過每句三個名詞,即每行三個簡單的事物描繪,最后點出一句“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的心情,由外及內(nèi),由物及我,既有由物轉(zhuǎn)情轉(zhuǎn)換的流暢,又有由情及物的淋漓,確實是一篇難得的好詞;
秋也是寫物,但是通篇沒有一句寫情,只是播放風景優(yōu)美的秋天的畫面,但是沒有象秋思里最后一句“斷腸人在天涯”的配音,只是通過畫面讓觀眾自己去體會。
秋在對秋天景色的描繪上也和秋思有很大不同,同樣是寫秋景,秋思是從一開始通過幾個細微事物的描寫,感受作者內(nèi)心的那份惆悵,“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都是近景,但是秋則是從遠景“孤村落日殘霞”到近景:“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然后又是遠景“青山綠水”,然后又是近景“白草紅葉黃花”。顯示出秋的作者心情和秋思作者的心情還是有差別的。
色彩感的不同:秋思整首詞里沒有一個顏色的詞,但是整體看確是灰色的;但是秋里面卻有“青、綠、白、紅、黃”等色彩,同樣說明了作者的心情是不一樣!
四
古人說:“凡景語,皆情語。”萬人皆悲的秋景,在另外一些作家的眼中卻呈現(xiàn)出另一種色彩斑斕、生機勃發(fā)的美,一種催人奮進,給人力量的美。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曹操《觀滄?!?/p>
雖然已到秋風蕭瑟,草木搖落的季節(jié),但島上樹木繁茂,百草豐美,給人詩意盎然之感。在秋風蕭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瀾,洶涌起伏,卻無半點蕭瑟凄涼的悲秋意緒。作者面對蕭瑟秋風,極寫大海的遼闊壯美:在秋風蕭瑟中,大海洶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島高聳挺拔,草木繁茂,沒有絲毫凋衰感傷的情調(diào)。這種新的境界,新的格調(diào),正反映了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壯志”胸懷。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慈f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毛澤東《沁園春·長沙》
它抒發(fā)了毛澤東欲以天下為己任、改造舊中國的思想感情,體現(xiàn)著一代偉人的博大胸襟和氣魄。在具有詩人氣質(zhì)的革命領(lǐng)袖的筆下,自然之景注入了偉人強烈而濃厚的主觀色彩。上闕寫景,隨著視角的變化,動景與靜景結(jié)合,遠景與近景交替,思路開闊,面對寒秋嚴霜萬物生機盎然、勃發(fā)的場面,詞人思緒萬端,由大自然的盛衰榮枯引出了“誰主沉浮”,表現(xiàn)出詩人豪邁的氣概及博大的胸懷。
中國文人的最高人生理想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可元代長達十八年的停止科舉,對文人知識分子的不重視,促使他們用不同于傳統(tǒng)的目光,重新審視社會,調(diào)整自己的人生理想,在懷才不遇,仕途無門的情況下,他們索性暢游林泉,怡情山水,在大自然中寄托他們的人生情趣,從而消減了傳統(tǒng)文學中政治功利因素,表現(xiàn)出傳統(tǒng)文人少有的那種曠達,尋求一種心靈的歸宿。因此,元曲中這些通過描寫自然景色表達作者內(nèi)心情思的佳作們才能在唐詩宋詞之后又綻放出耀人的光芒,并給人們留下對整個時代的思考。
【作者單位:許昌二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