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婧秋
摘 要:在全球化的今天,中華文化的傳播主要立足于三個方面:物質文化、藝術文化和思想文化。身處各個層面的傳播者都要利用時代造就的傳播優(yōu)勢,摒除劣勢,立穩(wěn)民族文化之根,真正傳播和弘揚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
關鍵詞:中華文化;對外傳播;方式;策略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3)09-0118-02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共同文化圈意識到建立實體機構有意識、主動地占領文化傳播陣地的重要性。英國文化委員會、德國歌德學院、西班牙塞萬提斯學院、韓國文化產業(yè)振興院等,①均是主動占領文化傳播市場的代表案例。中國從2004年起在全世界范圍內建立的“孔子學院”更是被評價為:迄今為止中國最好最妙的一個出口產品。因此上到作為宏觀群體的國家、社會、機構、學校,下到作為微觀個體的教師、漢學家、留學生、移民等,都要積極發(fā)揮傳播主體的作用,在多層面通過多種途徑傳播中華文化,樹立民族形象。著力打造以思想文化為主體,以物質文化和藝術文化為兩翼的對外文化傳播體系。②
一、繼續(xù)擴大輸出物質文化
物質文化是最表層的文化表現(xiàn),產生的文化認同最微弱,但也是占文化輸出比重最大的部分。從“China”一詞來源于“瓷器”就可以看出,對中國的印象提留在表層物質文化由來已久。與其說外國人認識了中國文化,不如說他們只是接觸了眾多的文化符號。但我們也要看到,符號也是文化的象征,是某種抽象意識的具象表現(xiàn)。因此,我們必須繼續(xù)擴大物質層面的全球輸出,深挖其內在意義,利用具有中國特色的元素來傳播中華文化。
(一)站穩(wěn)文化傳播基地的腳跟——孔子學院
截至2013年3月18日,中國國家漢辦已在110個國家和地區(qū)建立了410所孔子學院。③作為非營利性社會公益機構,孔子學院旨在推廣漢語、傳播中國文化與國學,促進教育和文化交流。因此從硬件設施層面,要盡力營造具有中國特色的學習氛圍,增加教學建筑設計到課堂內部裝飾的中國元素,如紅黃黑等中國顏色、中式桌椅、盆景等,使身處異國的學生們也能感受到中國文化與本民族文化的差異。從教學層面,要加大力氣開發(fā)具有文化氣息的教材。對外漢語教學的首要任務是語言,這種過分重視語言習得的目標使得現(xiàn)今的很多教材內容貧乏、語句生硬,缺乏文化元素,如何更自然地融入中國文化知識,由淺至深地激發(fā)學生了解中國深層文化的興趣,這是教材編寫者需要繼續(xù)思考的問題。同時在能力測驗時可以適當增加文化類考題,促使學生在課余時間利用網絡等其他途徑關注中國文化。
(二)提升旅游文化內涵,擴大宣傳途徑
旅游是很好的文化體驗形式。當前的中國旅游業(yè)存在重視物質利益而輕文化意義的現(xiàn)象,我們必須讓旅游業(yè)跳出單純商業(yè)消費的誤區(qū),近年打造的一些文化演出就是很好的嘗試,如桂林的《印象劉三姐》,西安的《夢回大唐》,峨眉的《圣象峨眉》等,此外陽朔的學做中國菜項目的成功經驗也充分反映了外國游客樂意體驗有參與過程的活動,這對中國旅游開發(fā)有很大的啟發(fā)意義。
電影《指環(huán)王》在全球上映以后,就以其精良的特技制作和美麗的自然風光,大幅拉動了新西蘭及歐洲很多國家的旅游。越南也曾有旅行社專門組織網絡游戲玩家到訪湖北武當山和四川峨眉山親身體驗中國各門派的武術秘技。如此看來,旅游的鏈條不僅僅局限于旅游本身,書本、電視、電影乃至網絡游戲都是宣傳旅游、豐富其文化價值內涵的重要途徑,各領域的媒體人要努力發(fā)掘中國廣大地域文化的潛在空間,共同拉動中國旅游的附加價值。
(三)開設體驗課程,推廣手工藝品
中國的手工藝品有較好的外國市場,但是如何變單邊的符號吸收為雙向的文化交流,如何在靜態(tài)的實物增加動態(tài)的意義呢?那就是開設體驗課程。筆者從四川省博物院了解到,每周二、四、六的下午博物院都會開放一些手工制作區(qū),讓參觀者體驗陶器、瓷器等工藝的制作過程。這不僅復原了各個文化時期的手工生產的動態(tài)原貌,增加了知識學習的趣味性和參與性,還讓小朋友也成為了文化的接受體。對于成年的文化接受者,他們更希望能參觀甚至參與到中國手工藝品的制作過程中去。
目前為了保存一些民間技藝,很多單位和個人都在想辦法擴大技藝的傳承范圍,以四川成都為例,四川省博物院開設了蜀錦培訓課,錦里展示了絲織全過程,邛崍的一些小學設置了瓷胎竹編的興趣課,市區(qū)的一些中小學開設了剪紙、中國結編織等第二課堂。因此不論國外還是國內的中國旅游景點、培訓機構、學校,都應該有針對性的開設一些手工藝體驗課程,將文化推廣貫穿在動手的過程中,也為物質、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做出自己的貢獻。
二、提升平臺,打造品牌藝術文化
藝術文化,從廣義上,既包括電影、音樂、戲劇、文學等各種傳統(tǒng)藝術形式,也包括各種民俗文化。④藝術文化相對于物質文化更強調其“存在”的過程以及它在文化上的內因,所以是更為深入的傳播的中層。藝術文化是對民族共同心理的折射,要想把對外傳播提升到這一層,目前主要有內外兩個著力方向。
(一)深挖中國元素,打造藝術品牌
美國在眾多藝術作品中極力渲染英雄主義和救世主形象,同時也極力宣揚個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因此有了電影中的拯救者,有了電視中對總統(tǒng)和議會的調侃,也有了音樂中的說唱,有了涂鴉和行為藝術。當前不少外國人對中國藝術的印象還停留在古裝的俠客、浪跡的江湖、詩意的水墨以及佝僂的農民身上,因為他們在傳媒爆炸的時代,接收到的是諸如《臥虎藏龍》、《英雄》、《功夫熊貓》、《紅高粱》等影視訊息,這些內容和題材大大局限了中國文化元素的多樣性,也造成了中國形象的僵化。
因此當代藝術家要深挖中國特色,凸顯中國元素,比如在音樂方面多采民間之風,唱出民族之音;在舞蹈中,或挖掘民族原生態(tài)特色或結合當代社會面貌;在電影中,打破傳統(tǒng)題材,講述精彩的民族故事,描繪百姓的典型生活。同時要注重藝術文化品牌建設,著力打造具有民族標志的文化品牌,并且長期地堅持下去,讓藝術不再是瞬時的存在,而是永恒的經典。
(二)利用重大事件,搭造國際化平臺
藝術文化的對外傳播一定要依托一定的平臺,例如近幾年中國歌手宋祖英、譚晶在維也納金色大廳,李玉剛在悉尼歌劇院分別舉行了個人音樂會;在世界范圍內舉辦的武林大會、國際書畫作品拍賣等,都站在世界的平臺上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博大的藝術文化。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2010年上海世博會在短期集中地向世界人民展示了中國文化和風俗習慣。當然,這樣的盛會是難得的平臺,那么在其他時間,我們就要有意識地搭建國際化平臺。比如春節(jié)這個中國民俗特征高度集中的時期,就要帶動全球華人同慶新年將中國的習俗教于當?shù)厝嗣?,不論國家傳媒、家庭、個人都要肩負起文化傳播者的責任。同時,利用中國國際地位提升的有利形勢,加強與各國的文化互訪與交流,建立“中國年”,將中國藝術表演和民俗生活呈現(xiàn)給更多世人。
三、立足儒家思想傳播思想文化
思想文化是社會發(fā)展的精神濃縮,甚至能通過民族集體無意識保存和延續(xù),因此它是民族文化中最本質、最具特性的部分,是需要對外傳播的內核。2007年以來的全球性經濟危機,讓世界各國尤其是眾多資本主義國家開始關注中國的經濟模式,力求探尋其能躲過或者說是最大限度減小沖擊的原因。有人重新翻開了英國歷史學家阿諾德·約瑟夫·湯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在《展望二十一世紀》中的預言,只有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教才能拯救世界。儒家教人優(yōu)柔沉潛、修身蓄才,不急于有所施為等思想為人們在這個物質至上的社會環(huán)境中提供了精神的庇佑。⑤作為影響了中國上千年的思想價值體系,儒家思想已經于無形中融入了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政治軍事謀略,小到為人處世的禮教態(tài)度無不透露著孔子時代的遺風。
但是思想的傳播與影響絕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就像美國通過迪士尼的卡通來占領全世界兒童的啟智思維一樣,中國傳播儒家思想也可以著力打造一些適合兒童的動畫片、兒歌曲目等等,讓孩子從小對中國文化傳統(tǒng)耳濡目染,從而達到潛移默化的效果。其次,要著力翻譯儒家典籍精華,依托孔子學院等媒介向成年學習者介紹儒家觀念。最重要的,要繼續(xù)提升國家的綜合實力,實力強大的國家必然會吸引其他國家主動了解、學習其文化精髓,只有這樣才能發(fā)揮物質文化和藝術文化的載體作用,讓作為內核的思想文化真正大放異彩。
當然,中華文化還涵蓋了諸多內容,在此不能一一列舉。在這個全球化程度越來越高的當下,中國自身不能崇洋媚外拋棄自己的特色,務必要穩(wěn)住文化根基。同時從上到下的各個傳播群體都要發(fā)揮各自的作用,履行自己的職責,真正把自己作為中國文化的名片和符號,通過每個細節(jié)來傳播中華文化、弘揚中華精神。
注 釋:
①焦新平,粟進英.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戰(zhàn)略思考[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2,29(1):40.
②這是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普世價值背后的輿論戰(zhàn)”(09CYW012)階段性成國中提出的觀點.摘自陳勇.中國對外文化傳播的思考[J].云夢學刊.2011,32,(5):145.本文主要按照原文提出的三個文化傳播層面,具體分述每個層面的可能有效的傳播途徑及方式,以求跳出宏觀的討論,進入具體的微觀操作層面。
③數(shù)據(jù)來源于光明網:http://difang.gmw.cn/hb/2013-03/15/content_7016755.htm.
④陳勇.中國對外文化傳播的思考[M].
⑤朱高正,中華文化與中國未來[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92-107.本文主要參考的是《論儒——從<周易>古經論證“儒”的本義》一章,以求發(fā)掘更多適合當代社會的儒家精神支撐。
參考文獻:
〔1〕俞可平.全球化:西方化還是中國化[C].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2〕吳兢.為不同國家、不同膚色的人們提供交流、互鑒、合作新平臺——孔子學院:中國文化擁抱世界[N].人民日報,2012-8-10(01).
〔3〕陳勇.中國對外文化傳播的思考[J].云夢學刊,2011,32(5):145.
〔4〕張江彩.跨文化傳播中的文化認同困境及其啟示——以中國題材合拍電影為例[J].社會科學家,2012(5):112-115.
〔5〕楊伯峻.論語釋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9.
〔6〕吳德耀.中華文化的特色及其傳播與影響[J].海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4):19-23.
(責任編輯 王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