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華俊
一、 任爾東西南北風,咬定青山不放松
新一輪課改以來,一線的教師們是幸福的,各級各類的培訓層出不窮:有繼續(xù)教育學習,有遠程教育培訓,有“國培計劃”短期集中培訓,有教學研討觀摩活動及種類繁多的大獎賽觀摩……眾多的培訓學習,讓人豁然開朗,耳目為之一新。與此同時,又常聽教師們抱怨:以前,我還知道書該怎么教,現(xiàn)在一輪又一輪的培訓倒把我弄糊涂了,內(nèi)心深處是猶豫彷徨、無所適從,怎一個“愁”字了得?
新課改以來,全國歷屆青年教師閱讀教學觀摩活動,筆者都參與了,現(xiàn)作一簡要回顧:課改伊始,倡導的大多是革新,義無反顧,大刀闊斧地去“變革”甚至“顛覆”。諸如,1999年第三屆的指導思想是重在“轉(zhuǎn)變觀念”;2002年第四屆要求“體現(xiàn)先進的課程理念,實現(xiàn)教學目標三維整合,轉(zhuǎn)變學生學習方式”,體現(xiàn)新意識,倡導新理念;漸漸地,倡導的是“理性”、是“固本”,如2004年第五屆“正確處理繼承與創(chuàng)新的關系,正確處理教與學的關系”;2006年第六屆“怎樣更好地體現(xiàn)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如何提高教學的實效性”,至此,似乎有冷靜的辨析思考,追求“正確”“統(tǒng)一”;2008年第七屆的指導思想是“進一步優(yōu)化語文教學,提高教學實效性”;2010年第八屆“吃準目標、夯實基礎、指導學習、鼓勵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是建立在“夯實基礎”之上的,追求“實效”;2012年第九屆,更具體、更細致、指向性更明確:“落實年段學習目標、夯實識字寫字教學,加強語言文字運用,呈現(xiàn)學生學習過程?!币虼?,筆者認為,在經(jīng)歷了一段時間的百家爭鳴、痛定思痛后,小語課改終于“撥亂反正”、冷靜回歸了。
二、 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曾幾何時,語文界關乎學科定位吵得沸沸揚揚,不亦樂乎。工具性?思想性(人文性)?到底孰輕孰重?我以為母語畢竟是語言范疇,所謂“文以載道”,“道”只是蘊含其中而已。語言其自身的特點客觀存在,規(guī)律也客觀存在,它們也不可能因外界“熙熙攘攘”的認知變化,而改變自身的發(fā)展軌跡。因此,作為學習者,我們只能越來越近地靠近她、審視她、揣摩她、研究她,繼而能適應之,發(fā)展之。
幾番輪回,幾經(jīng)博弈,2011年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強調(diào):“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边@進一步明確了語文指向語用的學科特點。語用意識是指言語交際實踐、語用能力客觀存在于人腦中的反映。通俗地講,語用意識,即語言運用的潛在意識。語用意識是抽象的、間接的,但對言語交際實踐有能動作用,主要是指在語言運用的過程中所產(chǎn)生的自覺的認識。
追本溯源,孔子設四科,其一就是“言語科”。他說:“不學詩,無以言;不言,誰知其志”?強調(diào)語言的學習重在“言”?!把浴保幢磉_,是終極目標。戰(zhàn)國末期思想家荀況強調(diào)學以致用:“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于行之,而止矣?!币庵^學習本身有廣泛的內(nèi)涵,應具備“聞”“見”“知”“行”四要,只有學以致用和付諸實踐,才能達到“語用”的目的。唐代大文豪韓愈在《勸學詩》中云: “讀書患不多,思義患不明?;甲慵翰粚W,既學患不行?!碧岢鲋螌W的四個重要方面:多讀、深思、虛心、躬行。此處,“行”當然有語言運用和身體力行雙重內(nèi)涵。
葉圣陶早在“五四”時期就提出語文能力要全面訓練。1924年,他針對當時“教師只是教書講書,學生只是背書聽書,無發(fā)言之余地”之流弊,發(fā)表了《說話訓練》一文,強調(diào)指出,“訓練兒童說話實在是一個總樞紐”“兒童時期如不經(jīng)說話訓練,真是遺棄了一個最可貴的鎖鑰”,而且提出了一整套說話訓練的方法,繼而提出“聽話、說話、閱讀、寫作”并重原則。
當代,于永正老師用五十年的教學積淀和思考,提煉成六個字:“學語言、用語言?!庇诶蠋煹恼n堂,輕松靈動,善于巧妙開發(fā)課文語用資源,用課文教語文,教兒童的語文,用先學后教、平等對話的方式,引導學生自主實現(xiàn)“寫好字,讀好書,作好文”的語用目標,真可謂指引當下語文教學發(fā)展方向的典范課堂。
(作者單位:安徽省池州市貴池區(qū)城關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