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燕 譚琛 尼瑪扎西
中圖分類號:D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5811(2013)03-0017-01
摘要:司法工作者和民眾都將“案件事實清楚”這一證明標準中的事實理想化的理解為客觀事實,并付諸實踐??扇缃?,客觀事實的標準已受到了不同聲音的質(zhì)疑,這讓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它。本文從事實概念的確定出發(fā),重新定義事實為“法律事實”,筆者期望這一概念的普及和運用為推動我國法制體系建設和不斷完善提供一股不可小視的動力。
關鍵詞:事實 客觀事實 法律事實 客觀真實 法律真實
一、明確“案件事實清楚”中的事實概念
我國刑訴有關證明標準的規(guī)定如下,刑訴法第一百六十條規(guī)定:公安機關偵查終結(jié)的案件,應當做到犯罪事實清楚,證據(jù)確實、充分。如何理解犯罪事實清楚是關鍵點,因為犯罪事實是確定行為人的行為是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的標準,而犯罪事實的認知必須通過刑訴中的證據(jù)來得以確認和認識,從而達到從客觀事實到案件事實的主客觀相統(tǒng)一的認識過程,即證據(jù)是客觀事實到案件事實認識的橋梁。
上述所談及的“事實”概念該如何理解?我國學者對事實的概念普遍有以下看法:第一種:事實是一種陳述或者命題,可否觀察到不重要,經(jīng)驗上可以證明其真?zhèn)危敲丛撽愂龌蛘呙}所陳述的事實就可以構(gòu)成一個具有真假性質(zhì)的事實[2];第二種:事實可指客觀存在的現(xiàn)象、過程和規(guī)律,有時指人們對這些現(xiàn)象、過程和規(guī)律進行人事得到的映像[3];第三種:事實通常是指人們對客觀存在和發(fā)生的事物,現(xiàn)象和過程的真實描述,并強調(diào)事實雖然描述和反映的對象是客觀存在或發(fā)生的事物、現(xiàn)象和過程,但客觀存在或發(fā)生的事物,現(xiàn)象和過程本身不是事實,它只是事實的存在前提和基礎[4];第四種:事實乃是對呈現(xiàn)于感覺之前的事物的實際情況的一種陳述[5]。作為一個法學專業(yè)的初學者,筆者支持第四種說法,認為這里的事實必須是為人們通過各種感官所能直接或間接觀察到并通過正常人的思維邏輯所能認知的,然后,由自然人所認知的概念所接受并作出價值判斷而陳述出來的一種事實,也是一種經(jīng)驗事實。
事實作為對事物實際情況的一種陳述,按其內(nèi)容而言是事物的實際情況,即是客觀的,按其形式而言是一種陳述或判斷,即是一種知識形式,因而一切事實都必然是主觀與客觀、感性與理性的統(tǒng)一與結(jié)合。我們通過“捏造的事實”這一概念來進一步理解什么是事實。筆者認為“捏造的事實”是一種被人通過主觀能動性捏造出來的,并不是客觀具體存在于過去的一個具體的實際情況,不具客觀性和可信性。同時它也可能是由于認知能力不足等主觀原因?qū)κ聦嵭纬傻囊环N“錯誤認知”。通過論證得出的結(jié)論就是,不存在的事實,就不可能是事實。
通過上述觀點的闡述,筆者對法律實務中事實的認知是:它是一種被生活在社會中的作為群體生活的自然人在各種社會價值和理念的基礎上去認知、評價、選擇的一種結(jié)論。這樣的結(jié)論是通過各種程序來保障和提高其存在價值的合理性和可接受性,以在短暫的訴訟時效和稀缺的訴訟資源環(huán)境下去得到維護社會穩(wěn)定和法律普遍價值的目的的一種事實。
二、應該明確“案件事實清楚”標準中的事實為:法律事實
我們對事實的認知停留在一個“回溯性的認識”中去構(gòu)建出與之相對相似的歷史事實,在這樣一種被“格式化”了的事實面前,我們對客觀真實的追逐是否就會成為我們追求司法正義和公平的一種“奢侈品”呢?因為每個人都可能遇到各種糾紛,但我們所能訴諸的正義的渠道也只有訴訟的方式,其卻在相對固定的人士配給和具有缺陷和不斷發(fā)展屬性的制度、體制中過度乃至達到了一種水滿則溢的承受程度,這樣一種窘境就如同一面盾牌要去格擋漫天的箭矢般顯得格外的吃力,也可以這樣理解,我們只能在有限的格擋“面積”后面去保護所謂的“正義和公平”。
上述闡明了一個道理,司法實踐追逐的完美狀態(tài)就是通過客觀真實來實現(xiàn)最理想化的正義和公平,但是現(xiàn)實的困難卻將這樣一種美好的愿望幻化成一種極致的苛求,而時代在前進著,不可能將這樣可能既耗時又耗資源的追求在法律實務中去普及和定位為訴訟的普適價值,因為一個裁判的最終的確定,需要時間的考驗才具有更高的可接受性和可信性,降低受到來自各方的猜忌和懷疑的幾率。我們就應該在刑訴法中去明確一個重要的概念—事實,它的終極目標是客觀真實,但是立足現(xiàn)實,以一種務實的精神將其定義為法律事實,并將其積極運用到法律實務中,讓其成為司法工作者內(nèi)心確信的最堅強的后盾,從而讓我們司法裁判的公信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最終讓這種法律事實的價值理念從制度的層面上升到民眾意識的高度,這樣我們的司法實務才能以更高的姿態(tài)來面對媒體誘導和民意導向甚至來自社會體制的“指導”,那么錯案的幾率就可能大幅度降低,讓司法公正能夠在更深層次和更覺悟的境界中得到升華和凈化,最后,社會在民眾意識的覺醒和司法制度的不斷完善中去不斷將社會容忍度的外延在合理合情的尺度內(nèi)在理性的指引下得到更文明和更健康的提升。
三、結(jié)語
法律事實概念的明確,他不僅體現(xiàn)了一個社會的司法文明程度,而且也讓整個社會在一定合理的社會容忍度范圍內(nèi)為司法獨立和司法判決的公信力提供了一個更為廣闊的平臺,極大地削弱了媒體干擾、民意導向和社會體制對司法制約的能力。相信,法律事實概念的普及和運用將會是推動我國法制體系建設和不斷完善的一股不可小視的動力。
注釋:本文為西南民族大學研究生創(chuàng)新型項目,課題名稱:關于刑訴中證明標準的思考,項目編號:CX2013SP144。
參考文獻:
[1]事實與真理[J].自然辯論法通訊,1982(4).
[2]自然辯證法教學疑難問題探析[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7(269).
[3]科學哲學引論[M].上海知識出版社,1989:77.
[4]彭漪漣.事實論[M].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