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娜 姜朝洋
“幾百年前的徽班要進京,是因為那時候的北京是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除了給皇帝祝壽,還有一個自我展示、自我呈現的意思。而我們這次進京也有這樣的意思,但我們不僅僅是一個展示,而是經歷了幾百年之后,徽劇希望接受北京觀眾和中國人的檢閱,檢閱的不僅僅是徽劇本身,還包括徽文化甚至是中國戲劇?!?/p>
明28日,就在巡演即將赴京之際,徽商雜志社總編輯、徽商全球理事會秘書長韓新東表示,徽劇和徽商、徽文化的淵源是一脈相承的,聯系得格外緊密,如今徽劇和徽商的再度攜手,表達了社會對傳統(tǒng)文化的需求,也表達了現在的徽商企業(yè)家高度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和傳播傳統(tǒng)文化的責任感。
為傳統(tǒng)文化嫁接商業(yè)資本
用市場手段創(chuàng)新傳統(tǒng)戲曲藝術,借徽商資本發(fā)揚安徽本土文化。
這是徽劇與傳媒的第一次試水,卻是徽商傳媒與藝術院團的二次攜手。2011年12月,“再芬黃梅徽商情”以連演16場的紀錄為那個冬日的合肥掀起了一場“黃梅熱”。
如今,徽商傳媒聯手安徽省徽京劇院共同推出“重走徽班路·徽劇徽商夢”的巡演,是徽劇迄今為止規(guī)模最大的全國性巡演,也是自1790年以來,徽劇與徽商的再次攜手,共推徽文化崛起的新舉措。作為“文化皖軍”的重要組成部分,巡演的啟動也標志著借助徽商資本、通過市場手段實現全國巡演的新徽劇市場活力得到進一步增強。
兩次合作,韓新東給出的關鍵詞是:文化、徽商?!盎丈虃髅健敝铝τ趥鞑セ丈涛幕?,打造徽商文化的品牌,我們在傳播徽商文化方面有自己獨特的定位,在表達和提升徽商文化中有我們的追求?!?/p>
良好的合作源于相互的信任和對文化的共識,韓新東表示,不論是再芬黃梅還是徽京劇院,都非常信任徽商傳媒在市場運作方面的能力,“雖然具備這樣市場運作能力的媒體還有很多,但像我們這種對文化情有獨鐘的媒體并不是很多?!?/p>
韓新東認為,黃梅戲作為安徽戲曲文化的一張名片,對傳播安徽的形象和安徽的新文化理念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黃梅戲幾代名角都在塑造了戲中形象的同時也塑造了安徽文化的形象。
而作為京劇的重要“源泉”2_--,徽劇有必要也有能力承擔起傳播和發(fā)揚徽文化的責任?!半m然時代的特點和背景不同了,我們現在要發(fā)揚徽劇、發(fā)展徽劇,要弘揚徽劇中的徽文化,同樣離不開社會各界的關注和支持,尤其是有識的企業(yè)家?!?/p>
這一點與200多年前徽班進京有著歷史的相似。清代中葉揚州地區(qū)鹽業(yè)發(fā)達、富商集中,古代徽商也在這里發(fā)家致富?!吧搪芳词菓蚵贰?,當時的商人有蓄養(yǎng)戲班的風氣,徽商也不例外。1790年,為給乾隆皇帝祝壽,以徽商江鶴亭組織的三慶班為代表的四大徽班相繼進京,從此揭開了200多年波瀾壯闊的中國京劇史的序幕。
“為什么過去戲班會那么興盛?”韓新東認為首先是那個時代經濟富足,生活安康,人們對戲曲文化大量渴求,這從戲班的多樣化也能表現出來;另外就是安徽,尤其是徽州地區(qū)—直有興文重教的傳統(tǒng),“在外創(chuàng)業(yè)的徽商事業(yè)有成、致富返鄉(xiāng)之后,特別希望用自己的財富使徽劇這樣一個地方劇種能夠走得更遠?!?/p>
繼承傳統(tǒng)文化的DNA
歷經200多年的風雨,如今的徽劇顯得非常小眾,甚至--有點沒落,對此,韓新東卻充滿信心。他說,“文化的魅力在于不斷創(chuàng)新,徽漢合流創(chuàng)造了一個新的劇種——京劇,但它僅僅是京劇,不是漢劇也不是徽劇。這就說明徽劇還有自己生存的空間、有自己生命的發(fā)展,不會被另外一個劇種替代?!?/p>
韓新東表示,由于現在娛樂方式的多樣化讓中國戲曲遭受了一定的沖擊,這是很正常的,“一個藝術樣式想要更長久地保留下去,一定需要不斷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再創(chuàng)新?!表n新東認為徽劇的“創(chuàng)新”需要遵守一個不變的原則:這是徽?。?/p>
“我們不可能把徽劇變成黃梅戲、變成京劇。京劇也不是徽劇,它只是從徽劇中汲取了對它來說最有用的、最能體現北方特色的東西?!?/p>
談及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保護和創(chuàng)新發(fā)展,韓新東認為,原汁原味的徽劇相對來說比較小眾,應該得到政府的保護,而徽劇已經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被保護下來,“這是政府出于保護中華文明和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和手段,但這并不能代替或成為它的全部。如果它真是一個沒有生命力、將死的文物,那它該到文物堆里去就到文物堆里去?!?/p>
韓新東認為,保護固然重要,更有價值的則是傳承。
“‘傳與‘承是兩個方面?!畟魇潜A艄爬匣談≈谢揪哂械奶刭|特征,它不能變成通俗歌曲,也不能變成西方的詠嘆調;而‘承就是要和這個時代緊緊地嫁接、溝通在—起,‘承是—種橋梁、—種紐尚更多的是—種創(chuàng)新和拓展?!?/p>
韓新東表示,現代徽劇從先賢那里繼承來的往往更多的是“徽劇”這兩個字,是一個品牌,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變遷,徽劇必須要符合當今時代和現代人的審美特點,這樣才會有生命力,所以改革是必須的。
“作為‘非遺被保護是好事,但如果要走向市場,成為被更多大眾接受和喜愛的戲曲樣式,一定要借鑒吸收其他的藝術門類和藝術種類,它才能更加豐富、更有價值。這不僅僅是對于徽劇而言,所有的藝術門類和藝術形式都是這樣的。今天可能是先進的,明天可能就是落后的了,如果我們一味地照搬照套過去的成功案例和經驗的話,肯定不符合現代文化藝術發(fā)展潮流和方向。”
“我以前說過‘傳統(tǒng)文化不僅僅是GDP,它應該是一種教養(yǎng),是衡量我們社會歷史深度、文化厚度和內心寬度的標尺。如果把文化作為DNA來看,我們繼承的就是基因和元素,但同時我們還要和這個時代同呼吸、共命運。因此,除了我們的基因密碼不改變,我們的穿著打扮、說學逗唱都要符合時代特征,才有生命力?!?/p>
創(chuàng)新是多方面的,傳統(tǒng)文化除了與當下的契合,也不能忽略與經典的交融。就本次巡演的劇目《驚魂記》而言,古老徽劇嫁接莎翁名著,這本身就已經是一個創(chuàng)新。
“都說劇本是‘一劇之本,莎士比亞的名著是歷經了幾代人所保留下來的,實踐證明它是經得起推敲的,中國化的改編是有價值和意義的?!表n新東表示,《驚魂記》的改編是一種“借力討巧”,“如果沒有很多時間和精力創(chuàng)造出來一個好劇本的話,不如通過改編,迅速地完成‘本的問題。”
戲曲的魅力正體現于“舉手投足”之間,“本”的問題解決了,就要看展現的效果。
韓新東認為,《驚魂記》無疑是成功的,首先它有了個在世界范圍都得到廣泛認同的好劇本;其次,徽劇“大紅大綠、大鑼大號、大蹦大跳、大喊大叫”的表演形式與故事情節(jié)的契合度非常高,毫無違和感;最重要的則是,盡管《驚魂記》的故事是莎士比亞的,時代是春秋戰(zhàn)國,表演形式是徽劇,但它仍然引起了觀眾的共鳴并具有現實意義。
“人類內心始終對財富和地位有著欲望,《驚魂記》中展現的人性的貪婪或美好,都不會因為時代的變化而變化,通過這樣的劇目,也給我們現代人更多的警醒。我們可以追求幸福美好,但要通過正當的手段,否則就會造成劇中表現的‘中共憤的結局,這個劇對當下社會生活也是有啟迪意義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