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糧食作物詞匯是《詩經(jīng)》中農(nóng)作物詞匯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了周初到春秋中葉糧食作物的總體概況。文章將糧食作物詞匯分為粟類、稻類、麥類、菽類、麻類,討論了詞匯語義反映的聚合關系,并且通過對糧食作物詞匯數(shù)量的統(tǒng)計,得出小米是當時人們?nèi)粘I畹闹饕澄锓N類。
關鍵詞:《詩經(jīng)》 糧食作物詞匯 語義分析 文化意義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nóng)業(yè)大國,農(nóng)業(yè)是我國國民經(jīng)濟的基礎,在經(jīng)濟發(fā)展中占主導地位?!对娊?jīng)》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它不僅是藝術文化的象征,而且其中大量的內(nèi)容反映了周初到春秋中葉的農(nóng)業(yè)概況,是當時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高度發(fā)展的記錄。通過對《詩經(jīng)》中糧食作物詞匯的研究,可以了解當時糧食作物的生產(chǎn)狀況和人們的生活水平。
“農(nóng)事詩”是郭沫若在1944年發(fā)表的《從周代農(nóng)事詩論道周代社會》中第一次提到的概念,現(xiàn)在一般將《國風·豳風·七月》等11篇具體描繪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以及與之相關的社會活動的詩歌定為“農(nóng)事詩”。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中,對于農(nóng)業(yè)詞匯語料的研究大部分僅僅限于規(guī)定的11篇“農(nóng)事詩”,如《<詩經(jīng)>農(nóng)事詞語研究》(于為,2009)、《略談<詩經(jīng)>中的農(nóng)事詩》(王連生,1980)、《淺論<詩經(jīng)>中的農(nóng)事詩》(朱小鳳、劉文婷,2012)等。此外,還有從考古學或文化學的角度對《詩經(jīng)》中糧食作物詞匯進行的研究,如《<詩經(jīng)·豳風·七月>中的糧食作物考》(胡衍錚,2002)、《<詩經(jīng)>中的農(nóng)作物、野菜、野果與古人的飲食生活》(劉道鋒,2008)等。本文從詞匯學的角度,重新確定糧食作物詞匯的研究范圍,進一步研究《詩經(jīng)》中的糧食作物詞匯,試圖探究其反映的農(nóng)業(yè)文化,揭示我國農(nóng)業(yè)發(fā)展的特征。
一、糧食作物詞匯概貌
“糧食”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周禮》中?!吨芏Y·地官·廩人》:“凡邦有會同師役之事,則治其糧與其食?!编嵭ⅲ骸靶械兰Z,謂糒也;止居曰食,謂米也?!惫艜r行道曰糧,止居曰食。后亦通稱供食用的谷類、豆類和薯類等原糧和成品糧。古代有“百谷”“五谷”之稱,《詩經(jīng)》中有“百谷”,如《國風·豳風·七月》:“晝爾于茅,宵爾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敝蟪霈F(xiàn)“五谷”,如《周禮·天官·疾醫(yī)》:“以五味、五谷、五藥養(yǎng)其病?!编嵭ⅲ骸拔骞?,麻、黍、稷、麥、豆也?!薄睹献印る墓稀罚骸皹渌囄骞龋骞仁於袢擞??!壁w岐注:“五谷謂稻、黍、稷、麥、菽也?!薄冻o·大招》:“五谷六仞?!蓖跻葑ⅲ骸拔骞?,稻、稷、麥、豆、麻也。”《素問·藏氣法時論》:“五谷為養(yǎng)?!蓖醣ⅲ骸爸^粳米、小豆、麥、大豆、黃黍也?!薄短K悉地羯羅經(jīng)》卷中:“五谷謂大麥、小麥、稻谷、大豆、胡麻?!焙笠浴拔骞取睘楣任锏耐ǚQ,不一定限于五種,包括粟類、稻類、麥類、菽類、麻類等。①
《詩經(jīng)》中出現(xiàn)的谷物有:
(一)粟類作物
1.粟:小米。
(1)黃鳥黃鳥,無集于谷,無啄我粟。(《國風·秦風·黃鳥》)
《詩經(jīng)詞典》:“谷子的顆粒,去皮后稱小米。”
2.禾:
1)谷子,去皮后是小米。
(2)禾易長畝,終善且有。(《小雅·甫田之什·甫田》)
毛傳:“禾者,今之小米?!薄对娊?jīng)詞典》:“谷子,果實去殼就是小米。”
2)糧食作物的總稱。
(3)九月筑場圃,十月納禾稼。(《國風·豳風·七月》)
《詩集傳》:“禾者,谷連藳秸之總名?!薄对娊?jīng)詞典》:“莊稼;菽粟稻麥等糧食作物的總稱?!?/p>
3.稼:糧食作物的總稱。
(4)九月筑場圃,十月納禾稼。(《國風·豳風·七月》)
《詩集傳》:“禾者,谷連稿秸之總名,禾之秀實而在野曰稼。”馬瑞辰通釋:“禾與稼對文則異,散文則通。毛傳:‘種之曰稼,斂之曰穡;《說文》:‘禾之秀實為稼,莖節(jié)為禾,一曰,稼,家事也,一曰,在野曰稼。此對文則異也?!陡μ铩罚骸鴮O之稼。箋云:‘稼,禾也。此散文則通也。此詩禾稼連言,稼亦禾也。”《詩經(jīng)詞典》:“稼,莊稼、谷物?!?/p>
4.穉:
1)今作稚,嫩禾。
(5)去其螟螣,及其蟊賊,無害我田穉。(《小雅·甫田之什·大田》)
毛傳:“穉,幼穉?!?《說文》:“穉,幼禾也。”
2)晚種晚熟的谷類。
(6)黍稷重穋,稙稚菽麥。(《魯頌·駉之什·閟宮》)
毛傳:“先種曰稙,后種曰稺?!薄对娊?jīng)詞典》:“晚種晚熟的谷類。”
5.稷:黃米。一種糧食作物,即粟,今北方通稱谷子,其實稱小米。
(7)王事靡盬,不能蓺稷黍。(《國風·唐風·鴇羽》)
《廣雅疏證》:“稷,今人謂之高粱?!薄墩f文》:“稷,齌也。五谷之長”。
6.谷:莊稼和糧食的總稱。
(8)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國風·豳風·七月》)
毛傳:“谷類非一,故言百也?!?/p>
7.梁:米名。
(9)曾孫之稼,如茨如梁。(《小雅·甫田之什·甫田》)
《說文》:“梁,米名也?!?/p>
8.黍:小米。
(10)黍稷稻粱,農(nóng)夫之慶。(《小雅·甫田之什·甫田》)
《說文》:“禾屬而粘者也。以大暑而種,故謂之黍?!薄对娊?jīng)注析》:“糜子,今稱小米?!?/p>
9.秬:黑黍,黍類的一種。
(11)誕降嘉種,維秬維秠,維穈維芑。(《大雅·生民之什·生民》)
毛傳:“秬,黑黍也?!薄对娊?jīng)詞典》:“黑黍,古代一種良種的黍?!?/p>
10.穈:初生時苗為紅色,黍的一種。
(12)誕降嘉種,維秬維秠,維穈維芑。(《大雅·生民之什·生民》)
毛傳:“穈,赤苗也?!薄对娊?jīng)詞典》:“一種優(yōu)良品種的黍,初生時葉赤色,生四葉后赤青相間,七八葉后色轉純青?!?/p>
11.秠:黍的一種,一個黍殼中含有兩粒黍米。
(13)誕降嘉種,維秬維秠,維穈維芑。(《大雅·生民之什·生民》)
毛傳:“秠,一稃二米也。”
12.芑:高粱的一種,出生時苗色微白。
(14)誕降嘉種,維秬維秠,維穈維芑。(《大雅·生民之什·生民》)
《說文》:“芑,白苗嘉谷?!?/p>
(二)稻類作物
1.稻,谷類植物,去殼后為大米。
(15)有稷有黍,有稻有秬。(《魯頌·駉之什·閟宮》)
《說文》:“稻,稌也。”《詩經(jīng)詞典》:“一種谷類植物,子實叫稻谷,去殼后就是大米。
2.稌:稻。
(16)豐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廩,萬億及秭。(《商頌·豐年》)
毛傳:“稌,稻也?!薄墩f文》:“稌,稻也?!?/p>
(三)麥類作物
1.麥:一年生或兩年生的草本植物。
(17)黍稷重穋,禾麻菽麥。(《國風·豳風·七月》)
《說文》:“芒谷,秋種厚薶,故謂之麥。麥,金也。金王而生,火王而死?!薄对娊?jīng)詞典》:“我國北方從古以來重要的糧食作物,有小麥、燕麥等多種?!?/p>
2.來:小麥。
(18)貽我來牟,帝命率育。(《周頌·思文》)
《詩集傳》:“來,小麥。”
3.牟:大麥。
(19)貽我來牟,帝命率育。(《周頌·思文》)
《詩集傳》:“牟,大麥也?!?/p>
(四)菽類作物
菽:大豆。
(20)采菽采菽,筐之莒之。(《小雅·采菽》)
鄭箋:“菽,大豆也?!薄都琛罚骸拜恼撸姸怪偯?,后以小豆名荅,遂專名大豆?!?/p>
(五)麻類作物
1.麻:谷名。
(21)丘中有麻,彼留子嗟。(《國風·王風·丘中有麻》)
《詩集傳》:“麻,谷名,子可食,皮可績?yōu)椴颊??!?/p>
2.苴:麻籽。
(22)七月食瓜,八月斷壺,九月叔苴。(《國風·豳風·七月》)
《經(jīng)典釋文》:“叔苴,麻子也?!?/p>
二、語義聚合關系分析
德國語言學家特里爾(J.Trier)著眼于詞的聚合關系提出語義場的理論,他認為在同一個概念場上覆蓋著同一個詞匯場,詞匯場中的各個詞互相聯(lián)系,互相制約?!对娊?jīng)》中的糧食作物詞匯分類下的詞語存在語義間的聚合關系。糧食作物這個語義場中,詞義之間是一個縱橫交織的關系網(wǎng)絡,詞語之間存在著縱向和橫向兩種聚合關系。
(一)縱聚合關系:上下義關系
縱聚合關系是邏輯上的屬種關系。具有屬種關系的一組詞是上下義詞,其中表示屬概念的詞是上義詞,表示種概念的詞是下義詞。上義詞包含指稱語素,下義詞包含區(qū)別性語素,上下義詞在詞義上即使指稱義素相同區(qū)別性義素卻不同。《詩經(jīng)》中的糧食作物詞匯作為名物類詞匯,具有明顯的上下義關系。
1.黍—秬—秠
這三個詞中,“黍”是屬名,“秬、秠”是以“黍”為類義素的分類義場。同時,三個詞構成兩層上下義關系:“黍—秬”為第一層語義關系,“秬—秠”為第二層語義關系。
黍 分類義場A 區(qū)別性義素A
秬 分類義場a 黑色
秠 區(qū)別性語素a
一殼兩米
以“黍”為類義素分出了“秬”和“秠”,以黑色為區(qū)別性語素進行區(qū)分;又以“秬”為類義素,分出了“秠”,以是否為一殼兩米為區(qū)別性語素進行區(qū)分。
2.禾—穉
“穉”在《詩經(jīng)詞典》中有兩個義項,第一個義項為“稚,嫩禾?!迸c“禾”構成上下義關系。所以“禾”是屬名,“稺”是以“禾”為類義素的分類義場。
禾 分類義場 區(qū)別性語素
稺 初生的嫩禾
以“禾”為類義素分出了“稺”,區(qū)別性語素是生長階段,“稺”為初生的嫩禾。
3.麥—來、麥—牟
在這組詞中,“麥”是屬名,“來”“牟”是以“麥”為類義素的分類義場。
麥 分類義場 區(qū)別性語素1 區(qū)別性語素2
來 葉子寬線形,子實橢圓形,腹面有溝。 可食,主要糧食作物。
牟 葉子寬條形,子實的外殼有長芒。 麥??墒?,麥芽可制啤酒喝飴糖,麥稈可編草帽或其他用品。
以“麥”為類義素分出了“來”“牟”,區(qū)別性語素是葉子與子實的形狀以及糧食作物的用途。
4.稷—芑
“稷”是屬名,“芑”是以“稷”為類義素的分類義場。
稷 分類義場 區(qū)別性語素
芑 出生時苗色微白
以“稷”為類義素分出了“芑”,區(qū)別性語素是出生時苗的顏色。
5.禾—稷、黍
“禾”是屬名,“稷”“黍”是以禾為類義素的分類義場。
禾 分類義場 區(qū)別性語素1 區(qū)別性語素2
稷 質(zhì)不粘 飯食
黍 質(zhì)粘 用來釀酒,做糕
以“禾”為類義素分出了“稷”“黍”。區(qū)別性語素是質(zhì)的性質(zhì)以及糧食的用途。
(二)橫聚合關系:同義關系
橫聚合關系是同一語義場中詞語之間的同級關系。
關于何為“同義關系”的問題,學者們有著不同的說法。王力、張永言、蔣紹愚等主張“意義同近”說;王力、蔣紹愚、符淮青等主張“義位相同說”;石安石、張世祿等主張“概念同一”說。本文綜合各種說法,并參考曾令香在《元代農(nóng)書農(nóng)業(yè)詞匯》中的定義,將“同義詞”定義為:“在語法意義相同的前提下,只要有一個或幾個意義相同或相近,即具有同義關系。”②《詩經(jīng)》中糧食作物詞匯間的同義關系如下:
1.稻—稌
《說文》:“稻,稌也;稌,稻也?!彼浴暗?、稌”為同實異名,表示一種谷類植物,處于同一語義場中,并且具有相同的義項。如:
(23)有稷有黍,有稻有秬。(《魯頌·駉之什·閟宮》)
(24)豐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廩,萬億及秭。(《商頌·豐年》)
2.禾(1)—粟
“禾(1)”,《詩經(jīng)詞典》:“谷子,果實去殼就是小米?!薄八凇保对娊?jīng)詞典》:“谷子的顆粒,去皮后稱小米?!痹诒硎尽凹Z食作物”這個語義場中,二個詞具有相同的義項“谷子、小米”,所以是一組同實異名的同義詞。如:
(25)禾易長畝,終善且有。(《小雅·甫田之什·甫田》)
(26)黃鳥黃鳥,無集于谷,無啄我粟。(《國風·秦風·黃鳥》)
3.禾(2)—谷
“禾(2)”,《詩經(jīng)詞典》:“莊稼;菽粟稻麥等糧食作物的總稱?!薄肮取?,莊稼和糧食的總稱。在表示“糧食作物”的語義場中,兩個詞具有相同的義項“糧食作物的總稱”,所以是一組同義詞。如:
(27)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魏風·伐檀》)
(28)生我百谷。(《小雅·信南山》)
三、出現(xiàn)次數(shù)及文化意義
統(tǒng)計《詩經(jīng)》中糧食作物詞匯出現(xiàn)次數(shù),結果如下:
1.粟類作物:粟(3次),禾(6次),稷(25次),谷(7次),黍(23次),秠(2次),梁(1次),秬(4次),芑(5次),穉(3次)。
2.稻類作物:稻(4次),稌(1次)。
3.麥類作物:麥(7次),來(2次),牟(2次)。
4.菽類作物:菽(9次)。
5.麻類作物:麻(4次),苴(2次)。
糧食作物詞匯出現(xiàn)次數(shù)總數(shù)為110次,粟類作物共79次,占糧食作物總數(shù)的72%;稻類作物5次,占糧食作物總數(shù)的5%;麥類作物11次,占糧食作物總數(shù)的10%;菽類作物9次,占糧食作物總數(shù)的8%;麻類作物6次,占糧食作物總數(shù)的5%。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農(nóng)作物起源中心,農(nóng)作物的栽培歷史悠久。數(shù)據(jù)顯示,西周至春秋中葉就出現(xiàn)了水稻、小米、高粱等眾多農(nóng)作物,說明當時人們的食物種類已經(jīng)非常豐富。“粟”在糧食作物中占據(jù)60%,反映出小米是人們?nèi)粘I畹闹饕澄锓N類。
四、結語
糧食作物詞匯是《詩經(jīng)》中農(nóng)作物詞匯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出周初到春秋中葉糧食作物種類的豐富,并且小米在人們的食物中占有重要地位。文章對《詩經(jīng)》中糧食作物詞匯的整合分類進行的語義分析和詞匯統(tǒng)計數(shù)量,有助于我們深化對上古農(nóng)作物相關狀況的認識。但是文章對于《詩經(jīng)》中農(nóng)作物詞匯定義較窄,納入本文研究范圍的詞匯數(shù)量有限,其他農(nóng)作物種類詞匯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注 釋:
①曾令香《元代農(nóng)書農(nóng)業(yè)詞匯研究》,山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第31頁。
②曾令香《元代農(nóng)書農(nóng)業(yè)詞匯研究》,山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第141頁。
參考文獻:
[1]程俊英等.詩經(jīng)注析[M].北京:中華書局,1991.
[2][清]陳奐.詩毛氏傳疏[M].北京:商務印書館,1933.
[3]蔣紹愚.古漢語詞匯綱要[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4][清]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M].北京:中華書局,1989.
[5][清]阮元校刻.十三經(jīng)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0.
[6][清]王念孫.廣雅疏證[M].北京:中華書局影印,1983.
[7]向熹.詩經(jīng)詞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8][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9][宋]朱熹.詩集傳[M].北京:中華書局,1958.
[10]曾令香.元代農(nóng)書農(nóng)業(yè)詞匯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2.
(李林穎 湖北武漢 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 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