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電影音樂既是音樂在電影中的功能性運用,又是電影對音樂的題材性供給,可謂既跨界又融合。而作為電影中使用最頻繁、影響力最大的樂器,鋼琴在電影中的運用更是駕輕就熟,并憑借自身的樂音特征和獨特的意境營造,與電影的情節(jié)、基調和人物內心世界及情緒的波動交織在一起。而更值得關注的是,鋼琴在電影中的運用也不斷的創(chuàng)新,超越固有的功能類型,開啟著越來越多的融合領域和對接方式。本文以藝術電影《鋼琴課》為例,重點探討“鋼琴”這一獨一無二的視聽道具在整部電影中的意象功能。
關鍵詞:電影音樂 《鋼琴課》 鋼琴 意象功能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識碼:A
一 鋼琴與電影的關系分析
電影雖然是視聽統(tǒng)一的藝術,但總體來說,起主要表達作用的還是視覺系統(tǒng),無論是故事情節(jié)還是人物形象,都是需要一系列動態(tài)的光影形象去描述和表達的。即便是像《鋼琴課》這樣以鋼琴支撐起整個故事、串聯(lián)起整個情節(jié)發(fā)展、豐富所有人物內心世界的藝術電影,電影就是電影,就是要通過視覺表象來達到消費和審美的過程,因此電影只能從無聲到有聲,絕對不能容許“無影”。因此,從這個意義來講,鋼琴作為一種樂器,對于電影的貢獻,則不僅僅是以“無形”的姿態(tài)退居幕后,作為背景音樂來烘托氣氛、塑造個性、暗示情節(jié),而且還可以“有形”的出現(xiàn),作為情節(jié)中的一個道具甚至是一個角色,與人物角色共同支撐起表演的功能,這里的鋼琴就不單單是一個聽覺焦點,而更多的是起著具有角色功能作用的意象性存在。
二 鋼琴的意象功能以及在《鋼琴課》中的表現(xiàn)概況
意象功能是本文中的一個嘗試性的提法,即鋼琴在電影中的聽覺功能的基礎上所強調的“視覺”功能的內容,包括鋼琴作為一種演奏性道具在故事情節(jié)中所承擔的演奏場景的功能表現(xiàn),同時還包括鋼琴作為承載鋼琴演奏者內心世界、個性氣質和復雜人物關系的象征性、暗示性和符號化的形象定位,而本文重點探討的就是后者。電影《鋼琴課》的故事情節(jié)已經家喻戶曉,在此無需贅述,而作為一個藝術愛情故事,該電影以鋼琴作為貫穿情節(jié)始末的標志性線索和關鍵道具,在透過其表象層面的這種情節(jié)推動功能下,則在深層表現(xiàn)出的是文化層面、人性層面的象征意義和符號意義。簡單地說,在電影中始終以凈化人的心靈為己任的“樂器之王”鋼琴,在這部影片中以一種視覺、聽覺上雙重的“戲里戲外”的方式貢獻了一首首凄婉浪漫的愛情妙音神曲,鋼琴和鋼琴曲不僅在影片的所有情節(jié)都作為樞紐和關鍵存在,還處處象征著女主人公內心世界和情緒的波動。女主人公艾達被設置成啞婦的角色顯然是要強化鋼琴的這種意象功能,使鋼琴徹底地達成自己心聲的釋放,達成對自己愛情訴求的表達,個人的生命意識和本能沖動也都融于鋼琴演奏和琴聲之中。概括地說,除情節(jié)道具和關系媒介外,鋼琴在影片中展現(xiàn)了兩種明確的象征含義:其一,鋼琴來自歐洲文明世界,伴隨女主人公遠嫁新西蘭土著部落,構筑了文明與野蠻的鮮明對比,而鋼琴作為一種現(xiàn)代文明被體現(xiàn)出來,因此它在影片中的演奏和琴聲無疑都是具有傳承、呼喚和反思現(xiàn)代文明的象征意義,是文明社會對蠻荒社會的一種潛在引導;其二,鋼琴之所以成為樂器之王,在于它作為最大的、最系統(tǒng)的樂器,所能夠演繹的樂曲的豐富性和表現(xiàn)力,是滌蕩心靈、直達本性的最強音,而女主人公對它的鐘愛,也是對自身生命意識和愛情訴求的守護和追求,而鋼琴的演奏也正是她以弱小身軀安靜沉默地沖破父權制社會的禁錮,獲得重生的動力。
三 意象功能——鋼琴在《鋼琴課》中的多維度藝術
1 尋琴之旅——自我的堅持與愛情的覺醒
影片的情節(jié)就是從艾達牽掛她的遺留在海灘上的鋼琴開始的,同時也是展現(xiàn)她堅韌自我的內心世界和渴求愛情的開始。當鋼琴在海灘上背臨巨大的風浪,預示著孤單的文明被巨大的蠻荒所吞噬之時,背景音樂響起,即本片的主題曲《The heart ask pleasure first》,深沉卻蘊含著高亢的琴聲,展現(xiàn)著女主人公澎湃的內心,是對鋼琴的牽掛,是對自我個性的堅持,也蘊含著對未來的期盼,對愛情的渴望。配合著的巨浪滔天的惡劣環(huán)境,鋼琴曲越發(fā)堅韌和恒定,展現(xiàn)了女主人公的堅持和頑強。
當女主人公帶著9歲女兒來到海邊彈奏鋼琴之時,主題音樂伴隨著實有的情節(jié)安排再次響起。此時的鋼琴曲流暢連貫,噴薄而出,象征著女主人公艾達渴望已久而終于實現(xiàn)的鋼琴演奏。而這一舉動顯然是為在一旁的鄰居貝恩斯能夠被這種音樂震撼折服而安排的。聆聽演奏,他解讀到了鋼琴對于艾達來說絕不僅僅是個消遣的玩物,而是生命本能的表達和守候,而以生命演奏使得鋼琴曲扣人心弦,展現(xiàn)出別樣的魔力使他無法忘懷。優(yōu)美、深沉的鋼琴曲使得貝恩斯似乎全然理解了這個來自遠方且不能說話的陌生女人復雜而單純的內心,對艾達的愛意開始逐漸萌生。當艾達演奏完鋼琴之后準備離開的時候,有一個從高處俯瞰著他們的鏡頭,用以展現(xiàn)艾達和女兒走向遠方的絕妙場景。而貝恩斯一邊目送母女倆漸行漸遠的身影,一邊按步踩著她們在沙灘上留下的腳印,悄悄地跟在后面,俯瞰的全景式視角展現(xiàn)了三個人在沙灘上留下的腳印,它們從不同的方向匯成一條,明確暗示一段動人的故事即將發(fā)生。鋼琴在這個的橋段所起到的意象功能,主要是為愛情做鋪墊,鋼琴與海浪隱喻著男女主人公。
2 以琴易換——欲望與愛情的糾結
影片的戲劇沖突就從這一次交易開始。貝恩斯看出了鋼琴對于艾達的重要性,因此提出以80畝地交換鋼琴。對于男性世界來說,無論是作為殖民者的斯圖爾特,還是土著的貝恩斯,鋼琴是財富和權力的交織承載物,但對于艾達這個啞女來說,鋼琴無疑具有生命本位的價值。因此,這一次以鋼琴為“標的”以物易物,其意象內涵是一次發(fā)生在三人之間的欲望與愛情復雜的交換過程。
對于斯圖爾特來說,鋼琴就是80畝土地,是殖民者眼中能夠帶來巨額財富的資本,因此出于對財富無止境的欲望,他不僅不假思索地答應了這筆交易,還應允自己妻子去教別的男人鋼琴這種“無理要求”,尤其是當貝恩斯不想學琴而主動把鋼琴送回的時候,反而因為擔心交易的終止而將自己的妻子推出去。而對于貝恩斯來說,鋼琴是艾達的生命象征,他癡迷鋼琴也表明他對艾達的愛意溢于言表,因此不惜以80畝地作為交易換取鋼琴,之后又換取艾達作為鋼琴教師進入他的生活。在明知艾達已嫁作他人婦的情況下,相信得到鋼琴就等于得到了艾達;而進一步提出把艾達請到家中為自己演奏,是進一步接近艾達的舉動,牽掛鋼琴是貝恩斯實現(xiàn)自己親近所愛之人甚至是情欲的意象。而對于艾達來說,她所牽掛的只有鋼琴,鋼琴是她生命的象征,是自我意識的外現(xiàn),鋼琴滯留在海灘,讓她神情恍惚,牽腸掛肚。而鋼琴可以被換回,她又倍感欣慰。當得知自己要被送去陌生男人家里教授鋼琴,盡管難以忍受,但出于無奈還是同意了,只因為能夠每天演奏鋼琴,不管聽眾是誰。這里隱含的就是艾達演奏鋼琴是一種存在的價值,而并非世俗意義上的表演,也就是說,彈鋼琴是她生活的本真,而根本就不存在聽眾的問題,至少在她真正地接觸貝恩斯之前是這樣想的。這一情節(jié)片段中,鋼琴作為一種意象功能,起作用的主要是基于其視覺表象和邏輯功能,即作為一個概念和形象牽引著三人之間的欲望、權力和愛欲之間的糾葛,而在聽覺層面上表現(xiàn)為隱性因素。
3 男女授琴而親——破除禁忌,勇敢相愛
授課部分是影片最吸引人之處,也是作為文藝愛情片最通行、最無法跨越的類型模式。而之前所塑造的男女主人公之間無論在出身還是外形,以及思想上的隔閡等方面的渲染,都為了在這個作為影片故事主體的授琴部分得以宣泄和冰釋。而鋼琴曲也需要在這個部分中進行完全的、完整的、多角度的表現(xiàn)。
艾達對貝恩斯的表現(xiàn)在最初授課的時候非常冷淡,而這也體現(xiàn)在鋼琴演奏中,指法機械,感情干澀,而樂曲自然也是干癟、僵硬,毫無美感可言,這也表明最初的兩個個體之間更多的是隔閡和不信任。而伴隨著二人每天的相處,艾達漸漸祛除了對這個毛利土人的厭惡和戒備,反而驚嘆他居然能讀懂自己復雜隱匿的情緒和心思。這個同樣沉默寡言的貝恩斯可謂愛屋及烏,相比艾達更加愛惜她的鋼琴,例如他能夠用自己貼身的衣服去擦拭鋼琴,這些溫存的舉動逐漸卸掉了艾達的防范意識和冰冷難以接近的氣勢,隔閡逐漸被消融,而此階段的鋼琴曲則顯得柔美、親切,極富感染力,有著水滴石穿的韌勁和曖昧。伴隨著鋼琴所營造出的視覺與聽覺的共同氛圍,使得二人因身體的接觸而逐漸打開了心靈的交融,萌生了相愛的意味,而這一切在鋼琴曲曲風的轉變下顯得水到渠成。而此時,文藝愛情片慣用的蒙太奇手法為鋼琴烘托出了一個立體的多維場景:多處出現(xiàn)的紅色色調,陽光通過窗簾投射的暗紅色光影,與室內幽暗陰郁的畫面形成鮮明對比,與鋼琴的端莊與典雅相映成趣,隱喻著愛情的希望沖破了暗無天日的殖民地生活,構成了男女主人公全新的精神世界。
而伴隨著溫婉流暢的曲風的固定,艾達往返叢林授琴已經習慣并構成了她每天生活的主旋律,她不再是一個只用鋼琴來表達自己的孤獨的人,她開始習慣有聽眾的存在,甚至習慣于那個人撫摸自己的身體。而就在她把這一切習慣融入自己生命中的時候,這個改變了她人生軌跡的貝恩斯卻提出要歸還鋼琴給她。而這個巨大的轉折,體現(xiàn)在鋼琴曲上則是沉郁的、悲憤的、帶有晴天霹靂的意外情緒的風格。鋼琴歸還,似乎這個故事開篇凝結的矛盾沖突已經解決,本應一切歸于平靜,然而艾達卻終日郁郁寡歡,情緒低落,經常發(fā)呆。從淺層次上可以歸結為相思病,但是如果從鋼琴的角度來講,她原本將自我投射到鋼琴上的生存范式,因貝恩斯的出現(xiàn)和介入而發(fā)生了轉移。艾達已經發(fā)現(xiàn)她與貝恩斯有著共同的精神家園和難以自控的生命沖動,因此她不再像過去那樣癡迷鋼琴演奏。而此時的鋼琴曲則表現(xiàn)出了同樣的失落、惆悵和些許迷惘,表現(xiàn)了男女主人公內心的糾葛。經過幾番周折,艾達去尋找她的情人,兩人深情相擁,鋼琴曲再次響起,抒情、奔放的曲風再次重返,象征女主人公自我的鋼琴此刻成為了愛情的象征。
4 琴之沉——自我的重生
故事的高潮和結局有著令人驚嘆的意外,而意外之后也展現(xiàn)了影片深厚的人文關懷。準備逃離的一對愛人帶著女兒和鋼琴駕船,但是因鋼琴太重,女主人公被一同拖入大海,而正當觀眾認為她將與心愛的鋼琴一同沉沒時,奇跡發(fā)生了,女主人公奮力掙脫了繩索而被救上船來,最終與她曾視同生命的鋼琴做了最后的訣別。此時的鋼琴曲凄婉中帶著昂揚,預示著女主人公選擇了全新的生活,而將已經開始禁錮她生命的鋼琴沉入了大海。此時的鋼琴意象在這個高潮中不斷地變換立場,調撥著角色和觀眾的心弦,而鋼琴曲也在停頓的死寂中突然響起,隱喻著曾經的摯愛化為美好的回憶。
四 結語
電影音樂是一種全新的藝術樣式,在其固有的跨界運用的基礎上,即是音樂在電影中的功能性運用,也是電影對音樂的題材性供給,而已經逐漸成為一種獨立的藝術類型。而在這部著名的《鋼琴課》中,鋼琴已然突破了傳統(tǒng)電影音樂的“無形”的聽覺供給地位,而轉變?yōu)橐环N“有形”的視覺供給,它已經以實體形式出現(xiàn),并以真實演奏的方式提供了一種真實的背景音樂,與電影固有的背景音樂功能融為一體,交相輝映,無需拆分疏離。同時,鋼琴也從一種單純的便利性道具躍遷為一種能夠起到隱約、暗示、象征人類豐富內心世界和心理活動的符號外現(xiàn),這也是《鋼琴課》這部電影在所有藝術電影中獨領風騷,甚至可以被稱作“鋼琴電影”的秘密所在,鋼琴所起到的意象功能功不可沒。
參考文獻:
[1] 張萍:《生命與愛情的交響曲——〈鋼琴課〉淺析》,《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1期。
[2] 關崢:《女性主義視域下的“鋼琴”意象——淺析電影〈鋼琴課〉中的女性意識》,《大眾文藝》,2012年第13期。
[3] 張菲菲:《談鋼琴對電影主題與情緒的詮釋作用》,《電影文學》,2012年第9期。
[4] 龍佳蘭、朱媛、范莉:《〈鋼琴課〉——現(xiàn)代人的聲音救贖》,《電影評介》,2007年第21期。
[5] 韓曄:《對電影〈鋼琴課〉中“鋼琴”的解讀》,《電影文學》,2013年第3期。
作者簡介:張蓓蓓,女,1974—,河北張家口人,本科,講師,研究方向:鍵盤演奏與教育,工作單位:西安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