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莉莉 錢志富
摘 要:外宣翻譯“三貼近原則”為旅游文本的英譯策略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方法論指導,它強調在翻譯過程中,遵循“貼近中國發(fā)展的實際,貼近國外受眾對中國信息的需要,貼近國外受眾的思維習慣”原則,采取靈活的翻譯策略,實現(xiàn)與原文本同樣的功能。漢英兩種語言在風格、邏輯、文化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本文在外宣翻譯“三貼近原則”的指導下,探索了旅游文本的英譯策略,以實現(xiàn)旅游文本在目的語讀者中存在較大的宣傳效果。
關鍵詞:外宣翻譯 “三貼近原則” 旅游文本 翻譯策略
一、引言
中國幅員遼闊,山河壯麗,氣象萬千,物產豐富,歷史文化悠久,具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外國游客。瀏覽外宣翻譯文本已成為外國游客了解中國旅游景點的重要途徑,這就對旅游翻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據(jù)文軍、鄧春等之前的調查,旅游文本的翻譯存在比較嚴重的問題,“在理論方面,譯者對相關理論的了解不夠深入,致使理論對實踐難以起到實質性指導作用;在實踐方面,文化誤譯、遺漏和累贅、中國式英語、大量拼寫和語法錯誤、用詞不當?shù)仁д`”也頗多[1],致使外國游客不知所云,嚴重影響了宣傳效果。如今,由于翻譯市場的魚龍混雜,這種問題依然存在,旅游外宣翻譯的質量仍然堪憂。理論指導實踐,由學者黃友義提出的外宣翻譯“三貼近原則”重點關照源語和目的語讀者,對旅游翻譯實踐具有很強的理論指導意義。本文將以此原則為基礎來探討旅游文本英譯的若干問題,如旅游翻譯的原則、方法策略等,以期對旅游翻譯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
二、外宣翻譯“三貼近原則”
外宣翻譯“三貼近原則”由黃友義學者提出,通過長期從事對外宣傳翻譯工作,他總結出外宣工作中的翻譯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即外宣翻譯“基本上都是中譯外,也就是把大量有關中國的各種信息從中文翻譯成外文,通過圖書期刊報紙、廣播電視、互聯(lián)網(wǎng)等媒體以及國際會議,對外發(fā)表和傳播”,同時指出這一特點“決定了除去所有翻譯工作都需要遵循的‘信、達、雅標準之外,在外宣翻譯工作中翻譯工作者需要熟知并運用‘外宣三貼近(貼近中國發(fā)展的實際,貼近國外受眾對中國信息的需求,貼近國外受眾的思維習慣)的原則。”[2]
學者黃友義認為對外介紹性的素材一般是最貼近中國的發(fā)展實際和國外受眾需求的。由于漢英兩個民族在思維習慣和語言表達方式上的明顯不同,外宣翻譯“三貼近原則”顯然具有重要的實踐指導意義。外宣翻譯原則一:“貼近中國發(fā)展的實際”充分考慮到源語——漢語讀者的需求。對外宣傳,顧名思義,把中國的各個方面介紹到國外,所以必然需要考慮漢語文本的目的和需求,貼近中國的實際。原則二:三“貼近國外受眾對中國信息的需求, 貼近國外受眾的思維習慣”則充分考慮到目的語讀者,在目的語讀者身上產生同樣效果和反應,以目的語為依歸,真正達到宣傳的目的。這三個原則兼顧源語和目的語讀者,重視二者之間功能上的對等。根據(jù)此原則,黃友義還指出譯者“最要潛心研究和了解外國文化和外國人的心理思維模式,善于發(fā)現(xiàn)和分析中外文化的細微差異和特點,時刻不忘要按照國外受眾的思維習慣去把握翻譯,且譯者應該熟知外國語言習俗,防止落入文字陷阱?!盵3]
旅游宣傳文本屬于應用文范疇,其形式多種多樣,包括旅游景點介紹、旅游宣傳廣告、導游詞、旅游告示標牌等,其內容包羅萬象,蘊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是外宣翻譯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旅游宣傳文本翻譯也需以外宣翻譯的“三貼近原則”為指導,以取得宣傳的效果。
三、外宣翻譯“三貼近原則”指導下旅游文本英譯的翻譯實踐分析
旅游文本英譯的主要目的是吸引外國游客,在為游客提供信息的基礎上,力圖激發(fā)他們的旅游體驗興趣,擴大知識視野,同時使他們對旅游景點的文化歷史有一定的了解,宣傳中國優(yōu)秀的歷史文化。漢英民族在生活方式、思維方式、語言表達、歷史傳統(tǒng)、審美情趣的各個方面都有著巨大的差異,因此譯者應以有效的理論為指導,使譯文接受者在提取信息的過程中不致遇到障礙。
外宣翻譯的“三貼近原則”強調了原文與譯文的功能,既考慮了源語讀者和相關負責單位的需求,也注意到在目的語中對讀者所產生的效果?!百N近中國發(fā)展的實際,貼近國外受眾對中國信息的需要,貼近國外受眾的思維習慣”,就需要設法處理好英漢在文化、邏輯、風格等方面的差異,使譯文在語體風格、句法結構和歷史文化信息傳播等方面符合目標語讀者的習慣,讓其明白無誤地獲取譯文所要傳遞的信息,從而達到旅游翻譯的目的。
(一)英漢兩種語言風格差異的處理
漢、英民族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價值觀念及思維方式,因而他們的審美觀、語言邏輯觀也不盡相同??v觀中國各地的旅游文本,我們發(fā)現(xiàn),“在語言上,漢語表達過度修飾、言辭華麗、同義反復;英文行文講究簡潔明快、邏輯嚴謹、文風質樸?!盵4]因此,我們在漢譯英中,尤其在旅游文本英譯中,應充分考慮到這種差異,切實貼近旅游景點的發(fā)展實際,貼近國外受眾對中國信息的需求。進行相應的調整,既能使景點的魅力深入人心,又能使英語譯文受者能夠順利地提取我們所要宣傳的內容,掌握要旨, 否則就會給他們帶來理解上的困難,甚至會引起誤解,達不到對外宣傳的效果。如:
青城后山以秀麗幽靜著稱于世。這里山環(huán)水抱,青峰入云,云蒸霧繞,曲徑幽深,眾多的自然景觀各具特色:或古木森森,遮天蔽日;或絕壁懸崖,天成一線;或棧道高嵌,曲曲彎彎;或小橋飛架,碧水凌空;或溶洞深邃,乳石萬千;或群山逶迤,細浪東傾;或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處處流水潺潺,鳥語花香,清風撲面。原始,古樸,驚險,神奇,秀美,充滿無限魅力。(《青城山風光》)
譯文:Qingcheng Mountain is well known for its natural beauty and tranquility with a panoramic landscape:mountains stand high with towering peaks,rivers flow quietly through the green valleys,mists and clouds haunt mountains and rivers where quiet tracks wind deep etc.Here you can enjoy the dark ancient woods,close-meet precipices,plank roads cutting in the cliffs,small bridges high across the narrow gorges,down-pouring waterfalls,villages hiding at the end of the winding paths,and deep caves with dripping stones.All you see here is completely primitive,mysterious,surprising,beautiful and charming.
從例文中可以看出,漢語文本辭藻華麗,文采濃郁,講究排比、對偶,富于詩情畫意,情趣盎然。一方面,譯者為使青城山的美充分顯示在英語讀者面前,吸引游客,達到宣傳的目的,用詞考究,句式變幻,行文如行云流水;另一方面,譯者充分考慮了英語讀者的審美習慣,避免了漢語措辭中的同義反復,適當?shù)貏h減壓縮,去掉那些不適當?shù)闹貜?、溢美之辭,取得英漢文本在語言功能和表達風格上對等的效果。
(二)英漢兩種語言句子結構的處理
一些旅游文本中出現(xiàn)許多具有漢語特色的句子,這些句子在中國人看來似乎很合常理,符合邏輯。但是,由于英漢兩種語言的行文習慣不一樣,句式的排列模式也完全不同,且漢語是一種高度意合的語言,注重整體和諧,缺乏嚴格的邏輯性,中國人根據(jù)上下文便能夠理解本文要表達的意思;英語句式構架嚴整,行文注重邏輯,如果僅從字面直譯成英語,必然會使那些不熟悉中國文化背景的游客理解困難。因此,為了更好地實現(xiàn)預期譯文的功能,達到旅游翻譯的目的,必須調整句子結構,翻譯出符合目的語讀者思維的句子。例如:
溪口,位于寧波市區(qū)西南方向,奉化市西北方向,距寧波市區(qū)35公里。
譯文:Xikou town is situated northwest to Fenghua city and 35 kilometers away in the southwestern of Ningbo city.
這是一則選自寧波奉化溪口的旅游簡介。本句話以寧波市為參照點勾勒出溪口的地理位置。對中國人而言,此話簡單易懂,如果從字面直譯的話,可以是這樣“Xikou town is located in the southwestern of Ningbo and the northwestern of Fenghua,it is 35 kilometers away from Ningbo.”此翻譯在英語讀者看來就會覺得第一句中提到寧波了,后面又提及,顯然非常累贅,而且有些顛倒。所以,我們翻譯時應該調整句子結構,從英語讀者的思維方式入手進行翻譯。此譯文簡單明了,更符合英文的行文習慣,切合西方人的思維方式。
漢語旅游文本中不可避免的會使用一些典型的漢語句式如流水句、圓周句等對景點進行描述,而英語句子結構嚴謹,句群通常會頻繁使用代詞、連詞等來銜接語篇。因此,漢譯英時要盡量用代詞,連詞等,以使英語譯文符合其表達習慣和風格。例如:
杭州市屬七個縣境內,北有超山,西有天目山,溯錢塘江而上,有富陽鸛山,桐廬瑤琳仙境、桐君山和嚴子陵釣臺,建德靈棲三洞,新安江千島湖等名勝,形成一個以西湖為中心的廣闊旅游區(qū)。
譯文:The beauty spots in the seven nearby counties form a vast area for tourists with West Lake at its center.To the north of Hangzhou stands the Chao Hill,and to the west Mt.Tianmu.Coming up to the Qiantang River,one finds oneself at Stork Hill in Fuyang County.Nearby in Tonglu County are the Yaolin Wonderland,the Tongjun Hill and the Terrace where Yan Ziling,a Hermit of the Eastern Han Danasty(25~220BC),loved to go angling by the Fuchun river.Jinde county boasts of the three Linqi Caves and the Thousand-islet Lake at the source of the Xinanjiang river.
此例介紹了杭州各大旅游景點。這是一個多重復合句,由若干散句構成,需要譯者仔細解讀原文,分析句子結構,分析句子內容和語義的關系。命題的歸類,主題的關系和中心突出以及句式的協(xié)調和節(jié)奏的平衡均需注意。此翻譯靈活采用直譯的方式,運用各種連接詞,有效地把主題句和小句銜接起來,簡潔明了,邏輯性極強,忠實地再現(xiàn)了原文的意義,準確清晰地介紹了杭州的旅游景點,避免了外國游客的誤解。
(三)英漢兩種語言文化信息的處理
“由于處在不同的文化和社會環(huán)境中,譯文讀者對信息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肯定不如原文讀者。在翻譯時,如果不根據(jù)具體情況,將適合原文讀者的信息量進行變通處理,就會造成內容繁雜,信息量過大,譯文讀者就無法理解,因而就無法把握其意義要旨。”[5]因此,設法化解由文化、社會背景差異而帶來的理解困難是翻譯的關鍵。那么,譯者就該應根據(jù)具體情況,對譯文所承載的信息進行調整,增加相應的文化背景解釋或注釋。
如上文所示,對于一些不了解溪口和奉化的人來說,我們在翻譯時有必要將其屬性譯出,如“Xikou town”“Tonglu County”等。請看下面的例子:
民國時期,溪口出了個蔣介石,慕名而來者不絕于道。蔣介石回鄉(xiāng)期間,黨政要員紛至沓來,溪口道上車水馬龍,一時成為人們的矚目之地。
譯文:Early in the 20th century when Chiang kai-shek came to power as the leader of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of China from the 1920s.Xikou,as his hometown,became an attractive to a large number of his admirers and for the time,it became a focus of the nationalist partys officers when Chiang was back home.
何為“民國時期”?誰是“蔣介石”?對于不是特別了解中國歷史的人來說,需要譯者對這個時期和這個人物進行具體闡述。
譯文詳細介紹了民國時期,這樣避免了外國旅客的誤解。通過“譯”和“釋”的結合,原文的信息得到準確的表達,內容充實飽滿,有助于外國讀者更好地理解譯文,了解中國文化。
四、結語
為了達到旅游翻譯的目的,譯者應以目的語為歸宿,以外宣翻譯“三貼近原則”為指導,貼近中國發(fā)展的實際,貼近國外受眾對中國信息的需要,貼近國外受眾的思維習慣,設法化解由文化、社會背景、邏輯思維、審美觀等方面的差異而帶來的理解困難,使譯文受眾順利攝取信息,明確無誤地理解和把握譯文所傳遞的信息要旨,從而達到對外宣傳的目的。
注 釋:
[1]文軍,鄧春等信息與可接受度的統(tǒng)一 ——對當前旅游翻譯的一項調查與分析[J].中國科技翻譯,2002,(1).
[2][3]黃友義.堅持“外宣三貼近”原則,處理好外宣翻譯中的難點問題[J].中國翻譯,2004,(6).
[4]袁曉寧.外宣英譯的策略及其理據(jù)[J].中國翻譯,2005,(1).
[5]袁曉寧.以目的語為依歸的外宣英譯特質——以《南京采風》翻譯為例[J].中國翻譯,2010,(2).
(韓莉莉 錢志富 浙江寧波 寧波大學外語學院 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