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玉 陳建平
摘 要:作為認知語言學的重要理論,圖形-背景理論已被廣泛運用于語言現(xiàn)象的研究中。以前的學者著重研究該理論的空間概念,主要集中在英語教學、句法分析和詩歌賞析等方面?!皥D形-背景”既是對空間組織的一項基本認知原則, 也是語言組織概念內容的一項基本認知原則。該理論的基礎是突顯原則,本文以此為出發(fā)點,在分析圖形-背景理論的基礎上,解讀隱喻的認知過程。
關鍵詞:圖形 背景 突顯 隱喻 主體性
一、引言
圖形-背景理論是以突顯原則為基礎的理論,作為人類一個重要的認知工具和機制,可以很好地被用來解讀語言背后的認知機制,進而用來闡釋不同的語言現(xiàn)象。隱喻在很多方面都與該理論有異曲同工之妙,因此用圖形-背景理論來闡述隱喻這一語言現(xiàn)象,也是可行的。本文就試圖以圖形—背景理論為基礎,探討隱喻的解讀。
二、圖形-背景理論
(一)圖形-背景理論的基本思想
圖形-背景理論最早出現(xiàn)在心理學領域,是丹麥心理學家魯賓(Rubin)在1915年提出來的。該理論以突顯原則為基礎,認為人們的知覺可以分為圖形和背景兩部分。圖形指的是在人們的聽覺或視覺過程中具有高度結構的、比較容易被注意的部分;而背景則是不易被人們察覺、細節(jié)比較模糊的部分。圖形是以背景為參照物的,人們觀察事物時總是先注意到圖形,其參照物背景在認知過程中通常會被忽略。比如格式塔現(xiàn)象,人們一般都只能看到一面,不可能同時看到兩面。如果舞者與歌手同臺獻藝,那么就一定會有個凸顯,若歌手是給舞者伴唱的話,人們的眼中會只有舞者,無論歌手多出名。這里舞者是圖形,而歌手是背景,反之亦然。在同一場景或畫面中,我們選擇不同的圖形,則會看到不同的背景,圖形與背景是相互依存的。
根據“普雷格郎次原則”,通常把具有完形特征的、小的、容易移動或運動的物體用作圖形。面積或體積較大的、位置較固定、不易移動的則作為背景。應用在語言學中,我們通常認為,重要的,顯而易見的,未知的信息為圖形,與其相對的未引起注意的,已知的信息則為背景。
(二)圖形與背景的突顯觀
圖形與背景一般是一種空間概念,是一種方位關系的體現(xiàn)。在言語交際中,依據個體的主觀意圖,說話者根據空間位置和熟悉程度等特征,選擇不同的視角或強調不同的部分,對事物進行不同程度的突顯。例如:
(1)The post office is near the library.
(2)The library is near the post office.
例(1)中,我們先得到的信息是郵局,“郵局在圖書館的旁邊?!比魧⒋司渥鳛榛卮鸱旁谡Z境中,問的問題應該是“郵局在哪里?”所以,例(1)中的郵局應該是未知信息,加以強調突顯的信息是郵局,所以“post office”是圖形,而“l(fā)ibrary”則是背景。例(2)則相反,強調的信息應該是圖書館,因此,該句的圖形是“l(fā)ibrary”,背景是“post office”。再如:
(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遠》)
(4)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張志和《漁歌子》)
例(3)中的“海上生明月”的意思是明月從海上升起來,句中主要信息應該是“明月”,所以圖形應是“明月”,而“?!眲t為背景。例(4)中的“西塞山前白鷺飛”是一群白鷺在西塞山前自由飛翔的意思,很明顯表達的是一組方位。依前文我們可以判斷,“白鷺”是圖形,“山”是背景。由以上例句可以看出,圖形與背景的確定是依據文中的重要信息而定的,突顯的信息就是圖形,其余則是背景。
圖形-背景常表達的是不同的空間概念,但有時也會出現(xiàn)在同一事件中、同一詞中。這時,其表示突顯的意味就會更濃厚,最典型的是一詞多義的現(xiàn)象。一個詞語一般都有多種意義,可以從多種角度進行分析。在什么情況下哪種意義是圖形,哪種是背景,這是值得討論的。
“吃”在漢語中的詞義非常豐富,通常指“吃東西”,即“進食”,如“吃蛋糕”“吃水果”等,這是“吃”的本義?!俺浴边€有一些引申義。例如:
①表示“依賴”,有“吃軟飯”“吃父母”“吃勞?!钡龋@些詞的意思指靠什么吃飯,靠什么過活。
②表示“工具”,有“吃大碗”“吃食堂”等,這里的“吃”表示借助某種工具吃飯。
③表示“消滅”,如“吃掉了敵人一個營”“吃掉了一整桌菜”,這里的“吃”指的是將目標消滅掉。
④表示“忍耐”,如“吃力”“吃勁”等。這里表達的是一種并不輕松、需要努力的狀態(tài)。
⑤表示“經驗”,如“吃虧”“吃香”等。
從①到⑤都是生活中存在的,但都沒有“進食”義常見。在一般情況下,“進食”義是圖形,其他語義則是背景。比如“現(xiàn)在很多年輕人都不出去工作,靠吃父母過活?!痹谶@句話中,突顯的意義是“依賴”,因此“依賴”是圖形,其他的意思則是背景。再如“今天中午去吃食堂”,圖形是“地點”,其他則為“背景”。
英語中的“spring”一詞,通常指“春天”,如“They are planning to move house next spring.”它還有一些其他的常見義項:
①表示“彈簧”。“Unfortunately, as a standard mattress wears, the springs soften and so do not support your spine.”( 不幸的是,當一張標準床墊用舊后,其彈簧變軟,因而不能支撐你的背脊。)
②表示“彈性”?!癟he mattress has lost its spring.”(床墊失去了彈性。)
③表示“泉水”?!癆mong the hills, one can find springs everywhere.”(山間多泉。)
④表示“活力”?!癝he walked along with a spring in her step.”(她活力充沛,大步向前。)
⑤表示“跳躍”?!癢ith a spring, the cat leapt on to the table.”(小貓一下子跳到了桌子上。)
以上都是“spring”的名詞用法,其作為動詞的用法還有很多,這里就不一一列出了。同“吃”一樣,看到“spring”一詞,人們首先聯(lián)想到的是“春天”。在這種情況下,“春天”就是圖形,其他詞義是背景。
由上述幾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圖形與背景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可以相互替代,是雙向的,是動態(tài)的。它是認知主體主觀的劃分。人們把認為重要的信息前景轉化或者突顯為圖形,而把主要信息以外的信息弱化為背景。根據圖形在背景中感知突顯的程度, Langacker(1987)認為“從印象上來看,一個情景中的圖形是一個次結構,它在感覺上比其余部分(背景)要‘顯眼一些,并且作為一個中心使其具有特殊的突顯,情景圍繞它組織起來,并為它提供一個環(huán)境。”正是由于圖形-背景理論的主觀性特征,所以對于同一個信息,認知者根據自己的認識需要,采用不同的表達方式,從而產生不同的“圖形”和“背景”。
三、隱喻的解讀
(一)隱喻的突顯
隱喻最重要的特征是源域與目標域之間的相似性。王文斌(2008)認為,隱喻得以實現(xiàn)的基石就是這種相似性,但這并不意味著源域與目標域之間的完全相似,兩者的關系應是異中求同,即“差異中的相似”。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兩者的相似性往往只表現(xiàn)為某一層面或某一個點。這種相似性的建立,其主要認知手段就是突顯。換言之,源域與目標域之間在某一層面或某一點上的相似性,是人類認知突顯的結果。若沒有認知突顯,具有彼此絕對差異性的兩個事物就不可能憑借相似性的確立而建立彼此的隱喻聯(lián)系。本文并不討論其突顯的實現(xiàn)要素,而是運用上文所提到的圖形-背景理論,對隱喻這一日常的語言現(xiàn)象做出充分合理的闡述,以體現(xiàn)隱喻的普遍性和必然性。例如:
(5)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子,上面爬滿了虱子。(張愛玲《天才夢》)
(6)“Mens words are bullets, that their enemies take up and make use of against them.”(George Savile, Maxims)
例(5)是張愛玲非常有名的一句話,悲喜苦樂錯綜交織,最輝煌的生命往往暗藏著最悲涼的底色;“華美”是給別人看的,袍子上的“虱子”只有自己知道。人生亦如此,別人眼里看到的是一個人的風光表面,卻不知其背后付出的辛酸苦辣。在這里,“生命”是本體,“華美的袍子”是喻體,“人生”這一抽象事物得到了很好的闡述。本體與喻體相容性得到了突顯。
例(6)中的“bullets”是喻體,“mens words”是本體,二者本來并不相干,前者屬于具體事物,后者則屬于抽象事物?!癿ens words”若很犀利,就容易對人造成傷害,在這一點上,它與“bullets”有異曲同工之妙?!癰ullets”會對人的身體造成傷害,而“mens words”會對人的精神造成傷害。兩者在這一方面的意義都得到突顯,相似性由此確定。
圖形與背景存在于本體與喻體這一隱喻現(xiàn)象中。如例(5),本體是“人生”,得到突顯的也是“人生”,而又將“人生”比喻為“華麗的袍子”,用“華麗的袍子”這一特性去理解“人生”。因此“人生”是圖形,“華麗的袍子”是背景。例(6)中,“mens words”是本體,“bullets”是喻體,用“bullets”去理解“mens words”,“bullets”為參照物,因此“mens words”是圖形,“bullets”為背景。由此可以得出結論,大多數(shù)情況下的隱喻,本體是得到突顯的,是以喻體這一參照物來理解本體的。本體是圖形,喻體是背景。
圖形與背景還存在于單獨的本體與喻體中。如例(5),本體“人生”可以是開心的,也可以是痛苦的;可以是完美的,也可以是遺憾的;可以是華麗的,也可以是樸素的;可以是豐富多彩的,也可以是平淡無奇的;可以是一帆風順的,也可以是一波三折的?!叭松坝泻芏喾N意義解讀。王文斌(2008)認為,這些不同的側面在特定的認知域中,可能只有其中的某一側面被激活,而其他側面則處于被淡化或潛在的蟄伏狀態(tài)。這就是說,一個側面獲得突顯后,便會對其他側面起抑制作用,獲得突顯的一面則成為注意的焦點。張愛玲直接將“人生”比作“華麗的袍子”,要獲得兩者的相似性,就必須突顯其中的一個特性。因此,隱喻成立的基礎是“人生”關于華麗的意義部分得到突顯。根據圖形-背景理論可以得出,圖形即是“人生”華麗的意義,背景則是其他的意義。
例(6)中,本體“mens words”在感情方面可以是貼心的,可以是犀利的。在音調方面可以是高昂的,可以是低沉的;可以是晦澀難懂的方言,可以是通俗易懂的普通話。喻體“bullets”規(guī)格可大可小,速度可快可慢,可以傷人也可作為擺設。隱喻之所以能成立,就是將本體與喻體這兩種不同的事物當作相同事物或同一事物來對待,取兩者的相似性。本例中,本體與喻體的相似性存在于都可以傷害人,若將這一特性進行突顯,隱喻就成立了。因此,得到突顯的意義即“犀利的言語”為圖形,其余意義則是背景。這樣的例句比比皆是:
(7)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美人》)
(8)我常常遺憾我家門前的那塊丑石呢:它黑黝黝地臥在那里,牛似的模樣;誰也不知道是什么時候留在這里的,誰也不去理會它。(賈平凹《丑石》)
(9)Let life be beautiful like summer flowers and death like autumn leaves.(Rabindranath Tagore, Stray Birds)
(10)A novel is a mirror walking along a main road. (Stendhal)
(二) 認知主體的主體性
例(1)與例(2)表達的意思是一樣的,但認知主體想要突出的內容,關注的焦點是不同的,因此兩個句子的結構不同,圖形與背景也不同。這種不同也是因認知主體的視角而定的。趙艷芳(2001)認為,語言表達式是基于人們對事物或事件的感知,外界對大腦的刺激是雜亂的,多樣的。大腦要對它們進行整理,根據最突顯的物體和事物的完整特性來組織語言表達。認知語言學是按照對不同事物不同程度的突顯部分的認識-圖形、背景、后景來選擇不同的表達式。語言結構是基于人們對世界的經驗,對語言的運用與我們怎樣感知周圍的事物和情景有密切關系。因此,圖形與背景的確立是與認知主體息息相關的。
在解讀隱喻中,我們要注意認知的主體性,這種主體性包括施喻者的主體性和解喻者的主體性。本文主要討論施喻者的主體性。Lakoff(1980)認為隱喻是從一個比較熟悉、易于理解的源域映射到一個不太熟悉、較難理解的目標域。施喻者若想將目標域的事物形象地表達出來,就會根據自己的經驗,在客觀世界中找到另一個相似的具體事物作為源域,以此來理解目標域。隱喻的過程就是主體在兩個域的矛盾中找到同一,化異為同,這里的“同”即是它們的相似性,也可稱之為喻底。而這兩個域并不是完全統(tǒng)一的,在相似性中還存在著差異性。因此,施喻者需要根據自己的需求在源域與目標域之間尋找這種相似性,將其相似的部分進行突顯。有了這種突顯,隱喻才得以形成,而這種突顯是施喻者有意的產物,是施喻者主體性的體現(xiàn)。例如:
(11)①Lily is a cat.
②Lily is as lazy as a cat.
③Lilys voice is like a cat.
④Lily is always on the cat walk.
⑤Lily often keeps her cat-eyes open.
例(11)從①到⑤都是隱喻,施喻者想要表達的意思只有一個:Lily像只貓一樣。在①中,施喻者并沒有突顯“Lily”與“cat”的具體相似性,“l(fā)ily”可以指的是長相,可以是身材,可以是性格,可以是聲音,等等?!癱at”也可以指“長相、懶惰、好吃”等等,“l(fā)ily”與“cat”各有很多種特性。在施喻者沒有將兩者進行相容的情況下,解喻者可以發(fā)揮自己的想象,根據自己的經驗來解讀這個隱喻。而在②到⑤中,施喻者明確地突出了兩者之間的相似性,即喻底。如②中突顯的是“Lily”的性格懶惰,在這方面與“cat”的性格相容,兩者的某一特性得到了突顯,隱喻成立。②到⑤中突顯的部分不同,圖形也不同??梢钥闯鍪┯髡哧P注的角度不同,給出的隱喻也不同。在隱喻結構中,兩種通??磥砗翢o聯(lián)系的事物被相提并論,是因為人類在認知領域對它們產生了相似聯(lián)想,因而利用對兩種事物感知的交融來解釋、評價、表達他們對客觀現(xiàn)實的真實感受和感情(趙艷芳,2001)。因此,若是施喻者只感受到了事物的某一方面,他給出的隱喻就會在這個方面得到突顯,這也是根據施喻者的經驗而定的。視角不同,突顯不同,隱喻也就不同。
四、結語
隱喻作為一種認知現(xiàn)象,它與人類的思維方式和思維發(fā)展聯(lián)系密切,與人類社會、文化發(fā)展息息相關,隱喻的認知解讀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本文著重介紹了圖形-背景理論,以突顯原則為基礎,解讀了隱喻的認知過程。認為圖形-背景這一認知語言學的重要理論,在隱喻解讀中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
參考文獻:
[1]Lakoff,G.and 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1980.
[2]Langacker,R.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1[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3]蘇麗麗.從突顯觀分析隱喻的認知過程[J].安徽文學(文教研究),2009,(9).
[4]王文斌,熊學亮.認知突顯與隱喻相似性[J].外國語,2008,(3).
[5]王文斌.受喻者的主體性及主體自洽[J].外國語,2006,(6).
[6]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張小玉 陳建平 浙江寧波 寧波大學外語學院 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