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祖煒
(作者為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長)
上海市文史研究館匯聚著一批年高德劭的社會名流,他們在社會各界,特別是文化界,有代表性,有影響力。他們在黨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政策的親切關懷下,老有所學,老有所養(yǎng),老有所樂,老有所為,為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發(fā)揮著特殊的作用。這些老專家、老藝術家,德藝雙馨,深受社會敬重。他們大多福壽雙全,頗得大眾稱羨。
據(jù)統(tǒng)計,上海文史館自1953年成立至今先后有1172位館員入館。在上世紀50-60年代,以館員謝世時的年齡統(tǒng)計,平均壽齡80歲左右,這在當時也稱得上是個高壽群體。最近十年統(tǒng)計數(shù)字顯示,館員的平均壽齡已經(jīng)上升到89歲。目前,在館館員中百歲老人有4位,90歲以上的有39位,他們大多保持著健康的體態(tài),不少還耳聰目明,精神矍鑠,堪稱健康老人。
幾年前《世紀》雜志開辟了“長壽人生”專欄,陸續(xù)發(fā)表了一些介紹館員傳奇經(jīng)歷、杰出成就和輝煌人生的文章。最近我館又擴大視野,專門組織力量采寫了一批介紹高壽館員的文章,既向社會推介館員卓著的事業(yè)成就,也總結館員的長壽經(jīng)驗。這既可倡導康壽一體,福壽雙全的長壽理念,又可引導人們正確化解人生的困境和逆境,培養(yǎng)積極向上、報效社會的人生觀。2013年恰逢上海文史館成立60周年,我們選編了60篇長壽館員的介紹文章,匯編成集。希望這個文集的出版可以讓更多的讀者一睹館員風采,學習館員的人生經(jīng)驗,分享館員的智慧。
我讀了館員們的故事,覺得這些文化學術界的大師在長壽人生方面各有自己的獨特做法,并沒有固定的模式。除了普遍遵循養(yǎng)生規(guī)律,注意飲食、適當運動以外,每個人還會因人而異,各有保持健康長壽的“絕招”。如當時被譽之“上海第一老人”的蘇局仙,享年110歲,曾是晚清末科秀才,善書法,工詩聯(lián),留下不少養(yǎng)生健體的心得。其中練習書法須凝神端坐,有規(guī)則地運動,并使精神愉快,是他強身延壽的重要因素。又如童玉民,也度過了110個春秋,他是高壽老人中對長壽理論深有研究的一位,從92歲起同國民黨元老陳立夫長期通信,切磋長壽之道。他認為,人的康壽在于飲食、勞作、休息、鍛煉、清凈和衛(wèi)生等多種因素的綜合。在延年益壽方面文史館館員確實有不少做法是有一定的共性或共同規(guī)律可循的,這不能不說是文史館館員這個特定群體普遍得以頤養(yǎng)天年的“長壽秘訣”。我不揣淺陋,稍作歸納,以饗讀者,同時也表達自己對各位館員的崇敬之情。
1982年上海市市長汪道涵與百歲老人蘇局仙(右)在文史館合影
文史館是頗具中國特色的文化機構,以“敬老崇文,存史資政”為宗旨,承擔著黨和政府關懷館員之重任。
當文史館館員是要有資格,講條件的,并非人人可當。統(tǒng)戰(zhàn)政策為文史館設定的遴選館員的標準就是統(tǒng)戰(zhàn)性和榮譽性。可見,身為館員都是有造詣、有成就的文化界代表性人物。除去那個斯文掃地的特殊年代,館員的聲譽都是受到全社會敬仰的。敬老崇文,尊賢尚德是中華傳統(tǒng)美德。館員的特殊身份、文化涵養(yǎng)、學術功底、社會貢獻,都深受大家尊崇,常常受到贊美,從而獲得情感上的滿足。不少館員桃李滿天下,聲譽響宇內。館員的自我文化追求,外化為人人景仰的社會評價,然后又轉化為內心的成就感。
一代名醫(yī)裘沛然享年98歲,國醫(yī)大師,著作等身,獲得的學術成果和獎勵有數(shù)十項之多,學術影響深遠,受到社會各方推崇。今年90歲的翻譯家草嬰獲得過俄羅斯政府頒發(fā)的“中俄友誼獎”、“高爾基獎章”,中國作家協(xié)會頒發(fā)的“魯迅文學翻譯彩虹獎”等。兒童文學作家、翻譯家任溶溶也90歲了,他曾獲國際兒童讀物聯(lián)盟翻譯獎、宋慶齡兒童文學獎特殊貢獻獎。享年103歲的館員惠毓敏,在60歲時身患癌癥,但是戰(zhàn)而勝之,終于安享晚年,在將屆百歲之時還被授予“中國書畫金獎藝術家”、“當今中國藝術界最具影響力人物”等稱號。電影藝術家秦怡,已經(jīng)91歲了,可是誰能看得出呵!依然是那么的風度優(yōu)雅,光彩照人。她曾榮獲首屆金鷹獎最佳女演員獎和飛天獎特別獎、中華影星藝術成就獎,如今仍然忙碌于藝術事業(yè)和社會慈善事業(yè)。
館員們以自己對社會的巨大貢獻,贏得社會的敬重。這也是他們得以保持愉悅的心情安度晚年的重要原因。
俗話說:生命在于運動。這個運動包括身體和精神兩方面。只有投身于工作,勤奮忙碌,才使生活充實。
有些人退休以后無所事事,往往會一下子衰老許多。也有些人,老有所為,找到了新的精神寄托,生活仍然過得十分充實。文史館的館員,都是某個領域的專家,他們的專業(yè)工作往往可以一輩子從事。即使從原來的單位退休了,但是又被聘為文史館館員,他們可以繼續(xù)從事原來的專業(yè)工作。今年99歲高齡的著名詩人周退密,目前每天寫詩數(shù)首,近幾年出的詩集有七大本,滬上如此高壽并勤奮寫作者當無出其右。翻譯家草嬰說:“若要身體好,就要常常忙?!彼簧鷱氖露砹_斯文學著作的翻譯,僅托爾斯泰小說全集12卷就花了20年時間,他一天24小時,除了吃飯睡覺,幾乎都在伏案工作。享年99歲的湯筆花,晚年仍堅持寫作。他說,腦子不用要生銹。97歲時還參加《解放日報》征文,發(fā)表《世紀老人話滄桑》一文。今年已屆95歲高齡的著名報人田遨有詩云:“但求殘年有用,不肯一日偷閑?!边@是何等樣的境界,何等樣的精神!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也就是如此而已。
社會很復雜,人生難免風波跌宕。只有內心足夠強大,才能夠經(jīng)受住坎坷曲折。唯有“知天命”,才會笑看天上云卷云舒、庭前花開花落。所以心態(tài)平和,樂觀開朗,看得開,想得穿,放得下,幾乎是長壽館員的共性。
The analgesic effects of Tuina were associated with elevated pain thresholds.
1949年9月19日下午,毛澤東在天壇與張元濟親切交談
享年107歲的陸久之,一生充滿傳奇色彩,也曾歷經(jīng)磨難。他能享期頤之年,實與他榮辱不驚的心態(tài)、動靜結合的生活方式大有關系。92歲的文博專家郭若愚有言:“心態(tài)好是健康第一要素”,“心不病則神不病,神不病則人不病”。畫家王康樂心平氣和地活了100歲,而且一直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平平靜靜地畫到了100歲。享年95歲的醫(yī)史學家朱孔陽,又是個收藏家,但是他將許多藏品陸續(xù)捐贈給了有關的博物館和文物單位。從收藏中他找到人生的情趣,從捐贈中他又獲得貢獻的樂趣。保定軍校出身的百歲老人張壽齡說:“人的生命的主觀因素在精神,凡是精神旺盛者,均能長壽?!彼f的精神就是愛國信念,也是樂觀豁達的心胸。
作為館員大多經(jīng)歷過歷次政治運動的磨難,特別是“文革”的摧殘。如果沒有一顆豁達、開朗的心,哪能迎來春天的陽光?很多文化大家在經(jīng)歷政治運動沖擊,甚至蒙受不白之冤時,都能抱持堅定的信念。這時他們會默念:你批你的,我信我的!所以他們都挺過來了!書畫家任書博在“文革”中遭到批斗,但是他眼開眼閉心不動。被關押在鐵窗內,他卻照樣能夠在狹窄的長凳上安然入睡。他說,不做壞事,鬼神來了也不驚。畫家曹用平認為“人要有點游戲精神”,因為世道總有種種不堪,以游戲精神處之,豈不是一種自保之策?所以,這里所說的“游戲”,乃是一種豁達,一種超脫。
人生在世難免病痛折磨,有時還會遭遇大病打擊。以達觀的科學態(tài)度應對疾病,戰(zhàn)勝疾病,則是一些館員長壽的重要心得?,F(xiàn)年93歲的畫家張?zhí)K予早年身體并不好,曾得過肺病、胃病,三次大病轉危為安,但是現(xiàn)在他老當益壯,身手矯捷,摘除了“病人”的帽子。而做到這一點,大大得益于堅持了幾十年的體育鍛煉和養(yǎng)生保健,其毅力與恒心,令人欽佩。書畫家顧振樂98歲了,但是仍然神清氣爽,耳聰目明。誰能想到顧老曾經(jīng)得過兩次癌癥,兩次都戰(zhàn)而勝之,化險為夷。
著名哲學家熊十力解析莊子學說的精要說:“無所持”,“方得逍遙”。唯有不依賴別人,一切靠自己,人生才能“游于無窮”。我覺得許多館員無論處于順境還是逆境,都能做到“無所持”,也就是靠自己的力量去戰(zhàn)勝困難。因而他們形成了寬闊的胸懷,能夠拋開功名利祿的算計,樂天知命地愉快生活,從而贏得了健康與長壽。
古語說:仁者壽。我以為很有道理。其實這里講的是心理對生理的作用。健康的身體同善良人心有密切關系。仁者無愧于天地良心,坦蕩無疚。仁者熱衷于助人為樂,神清氣爽。精神狀態(tài)好,合乎養(yǎng)生之術。我們的館員能夠做到“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更被社會評論為“人品好”、“宅心仁厚”的長者,這就合乎長壽之道了。
法國唯物主義哲學家拉·梅特里在《人是機器》一書中說:“節(jié)制飲食是一切美德的源泉?!必窖匀藢ψ陨砩硇孕枨蟮目刂颇耸蔷裆A的前提。
我們這些館員,在事業(yè)上有著高遠的目標,有著無窮的追求,但是在個人生活方式上卻保持恬淡、樸素。上海文史館首任館長張元濟享年93歲,他的哲嗣張樹年享年98歲,也是文史館館員。他們都保持了一樣的生活習慣。一生澹泊名利,居家樸素不求奢華,營養(yǎng)適宜從不縱情大吃大喝,有高雅的興趣和愛好,喜歡聽昆曲、音樂,喜歡欣賞自然美景,喜歡讀書寫字。這樣的生活方式是他們獲得高壽的重要原因。巴金胞弟,現(xiàn)年96歲的李濟生,迄今神定氣閑,步履輕捷,呈現(xiàn)健康老人最典型的體貌特征。李老為自己寓所親筆題寫的“知足齋”三字,就是他人生意境的真實寫照。享年98歲的藏書家、書法家劉萬,同父親一起將祖?zhèn)鞯募螛I(yè)堂藏書樓珍藏悉數(shù)捐贈給了國家,自己則不為財產(chǎn)所累,過得非常灑脫,他學書,學曲,學拳,可謂心通天地,氣通脈絡,在平淡中獲得健康長壽。
“江海浩渺,只取一瓢飲”。生命保健需要物質基礎,可是絕對不是多多益善,而是“一瓢”足矣。正是對人生的明慧悟性,使我們節(jié)制自己而不覺得苦,知足不貪反而覺得是一種無比的快樂。而健康體質和長壽人生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我們館員的養(yǎng)生經(jīng)驗,也說明了這個道理。
家庭是個幸福的港灣。大凡長壽老人都享有家庭和睦、子女孝順。我們在羨慕館員長壽人生的時候,都會看到這些長壽老人身邊往往忙碌著親愛的家人?;蛘樟仙钇鹁樱虺洚敼ぷ髦?。有的是相濡以沫的恩愛夫妻,有的是體貼入微的孝順子女。老人生活安穩(wěn),起居有常,能夠享受天倫之樂。特別是子孫爭氣,也能有一定成就或建樹,往往使老人心中頗感寬慰,進而得以頤養(yǎng)天年。當然我們也看到有的長壽老人生活起居是由保姆照料的。這就要看保姆的責任心,也取決于老人自己待人接物的涵養(yǎng)。
畫家顏梅華的家庭生活和諧美滿,頗受稱道。他和妻子相敬如賓60多年,兒女孝順關懷備至,長年生活在溫馨和睦的親情之中,既為顏老的藝術創(chuàng)作增添了動力,也成為顏老心情愉悅、身體康健的源泉。98歲的張令澳,一生坎坷,但是張老夫婦倆在數(shù)次劫難中不離不棄,同舟共濟,相攜白頭。最近王開照相館找到他倆當年的結婚照,成為一時美談。真可說是“美滿夫妻之愛能使人長壽”??!頗具傳奇色彩的姜豪,享年99歲,一生坐過三次牢,但是他心胸寬闊,樂觀頑強,終于苦盡甘來,得以在他知書達理、忍辱負重的妻子,以及理解他、孝順他的子女的悉心照拂下,在親情中度過了幸福的黃昏歲月。剛剛過了105歲生日的汪一鶴老人,其一生歷盡劫難,而依然淡定自若。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太太和幾個女兒的精心照料。特別在他目前的期頤之年,更是離不開女兒的親情慰藉。
中華民族傳統(tǒng)倫理道德,崇尚家庭和睦、夫妻恩愛、子女孝順??磥磉@不僅是和諧社會的基礎,也是人生幸福的要素,同樣也是重要的長壽之道。
有人說:性格決定命運。但是就長壽人生而言,卻也不盡然。性格安靜、溫良固然有利于養(yǎng)生。而豪爽、豁達也有益于怡情。館員們的個人性格各異,卻都有自己的調節(jié)情緒的方法。
剛過90整壽的賀友直,仍然眼不花,手不抖,工作精力十分旺盛。早已名滿天下,人稱美術界“一只鼎”、“連環(huán)畫大師”,卻做人低調,自謙是“草根”。對待朋友、同事,總是那么隨和,一點都沒有架子。他以善酒著稱,每天兩次“咪老酒”,卻從不過量。他風趣幽默,怡然自得。
豐子愷的兩位千金,享年91歲的豐陳寶和今年84歲的豐一吟,一個平靜恬然,寬厚沉穩(wěn),被描述為“平靜得像一泓水”;另一個風風火火,干練性急,被描述為“干練得像一團火”。她們倆卻有共同的興趣,那就是弘揚豐子愷的藝術、吟唱京劇名段。一對八九十歲的老姐妹日子過得其樂融融。
書法家高式熊,92歲了,整天樂樂呵呵,凡是求他墨寶的,他幾乎有求必應。他把書法、篆刻完全看做是自己的樂趣。當然他還有另外的興趣,那就是玩照相機?,F(xiàn)在攝影器材技術進步有多快,高老的興趣空間真是無限廣闊??!
著名報人鄭逸梅,享年98歲,一貫生性淡泊,卻喜廣交朋友。在他晚年還保持聯(lián)系的朋友,在一本通訊錄上按姓氏筆畫一一列出,計有430余人。鄭老還常常津津樂道地描寫這些性格各異的朋友們的可愛之處。他常說“荀子有言:與人善言,暖與布帛,傷人之言,深與矛戟”。他的友善和友愛為他贏得了眾多的朋友,也使他常常生活在友情的包圍之中。這又是何等美好的人生樂趣啊。
以上歸納的幾條我館館員特有的長壽經(jīng)驗,說明他們不僅是上海文化事業(yè)的標桿和旗幟,而且是我們人生的榜樣和楷模。從這次編輯出版的《長壽名人的智慧人生》中,我們不僅要學習和借鑒館員的養(yǎng)生知識和延年益壽的經(jīng)驗,更可以感受到這些館員的人格魅力。
由此我還想到,當前人們甚為擔憂的人口老齡化問題,其實不必過于悲觀。全面提升人口素質,提高人口文化技術水平,是破解人口老齡化問題的根本對策。且看文史館的館員,雖然到了耄耋之年、期頤之年,但是他們能夠繼續(xù)為社會文化建設發(fā)揮獨特的作用。這樣的文化老人是社會的寶貴財富,他們的能力、貢獻永遠值得我們崇敬。
我衷心祝愿各位館員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同時也祝愿讀者健康長壽,“養(yǎng)怡之年,可得永?!?。這是撰寫本篇序文的真情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