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耀云
仔細研讀“新國五條”,其核心內容是“限制購房,加快建設”,基本思路還是“以房調房”。
房地產開發(fā)要求資金大,而且回報周期長,風險肯定存在,如果單靠行政手段來遏制投機投資行為,第一是不現(xiàn)實,第二是不可靠。這次房地產調控提出“堅決抑制投機投資性購房”,應該說出發(fā)點是正確的。但指望房地產調控來制止房價上漲,短期內是不現(xiàn)實的,也是不可能的,房價上漲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物價上漲,土地資源稀缺,勞動力成本增加,流通環(huán)節(jié)過多,等等,都會造成房價上漲。
在市場經濟活動中,供求關系決定價格走向,供大于求則價格走低,供不應求則價格走高?,F(xiàn)在的住房供應中,剛性需求是大多數,這些年來的房地產調控,調一次漲一次,小調小漲,大調大漲,其主要的原因是以房調房,沒有真正從供求關系上解決問題。
2012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111304萬平方米,而保障性住房只有700萬套,按照每套70平方米估算,只有5億平方米。雖然這兩組數據沒有可比性,但可以肯定,保障性住房只占市場供應份額的小部分,現(xiàn)階段依靠保障性住房來改善供求關系,還為時過早。
“新國五條”出臺后,市場反應強烈,各地的房屋登記機構門庭若市,一方面,公眾心理脆弱,稍有風吹草動就一片恐慌,主要原因是老百姓擔心調控后增加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媒體過分渲染,夸大其詞,推波助瀾,在本來沸沸揚揚的交易市場中加了“一把火”。
前年,有的地方開始實行新建商品房限購,主要是限制購買二套住房,目的是控制日益高漲的房價,對此,公眾頗有微詞。拿計劃經濟的手段管理市場經濟,這是不是開倒車呢?而今年的限購區(qū)域覆蓋到城市全部行政區(qū)域;限購住房類型包括所有新建商品住房和二手住房。從技術層面來說,執(zhí)行新建商品房“限購”容易把握,只要加強商品房預銷售合同備案審查,就能控制交易。
而二手房限購就不好把握。有的城市實行了存量房交易合同備案,有的城市沒有實行存量房交易合同備案,即使實行了合同備案的城市。如果交易的當事人不申請備案,那么限購就難以執(zhí)行,而現(xiàn)實的買賣行為已經發(fā)生,從法律層面來說,雖然這種買賣行為只是發(fā)生債權關系,而非物權關系轉移,但公眾買了房,有房住,辦證確權就是下一步的事情,因此,二手房限購究竟有多大的效果,還有待今后的觀察。
至于“個稅”的話題,其實這是一條很早就在執(zhí)行的政策,過去二套房和轉讓未滿五年的住房都繳納個稅。這次調控只是予以了進一步的強調,應該說是政策的延續(xù)和穩(wěn)定。
再說,調控的目的是為了健康發(fā)展而不是遏制發(fā)展。房地產業(yè)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經不起折騰?,F(xiàn)在,還有人指望房產稅來降低房價,以為房產稅是“定海神針”,這又是一個笑話。房產稅屬于財產稅,目的不是把市場搞冷搞死,而是讓市場回歸理性,使房產在開發(fā)、流轉、保有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稅費并存,從而減輕房價壓力。
王春敏/責任編輯
中國房地產·綜合版2013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