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奇,王 斌,葉曉爍,陳子民,吳宙光
(深圳市兒童醫(yī)院,廣東 深圳,518026)
嬰兒肝炎綜合征(infantile hepatitis syndrome,IHS)是指1歲以內(包括新生兒)發(fā)病,伴有血清膽紅素升高,肝、脾腫大及肝功能損害的臨床癥候群。主要病因有感染、遺傳代謝病、膽汁淤積癥、膽管發(fā)育不良及膽道閉鎖[1]。病因診斷是IHS臨床診治中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是影響預后的關鍵因素[2]。病因不同,治療方法迥異;但病因之間又相互關聯。臨床中大部分的IHS患兒找到病因后療效較滿意,但仍有少數患兒病因不明、療效不佳,甚至病情加重,最終導致肝硬化,甚至危及生命。主要原因有膽汁淤積、膽管發(fā)育不良及膽道閉鎖等膽道梗阻性疾病,因其癥狀相似,缺少特異性診斷技術,使這一部分難治性IHS成為臨床工作中的難點。膽道閉鎖患兒早期明確診斷并手術治療可有效改善預后、提高自體肝的生存率[3]。因此難治性IHS患兒及時、有效的診療尤為重要。自2011年2月至2012年11月,我們?yōu)?1例難治性IHS患兒施行腹腔鏡膽道探查、膽道造影術,效果滿意?,F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本組71例患者中男41例,女30例。按手術當日計算,患兒日齡42~113 d,平均(79±33)d;體重平均(5.8±2.7)kg。術前患兒均有皮膚、鞏膜不同程度黃染,并進行性加重,伴淺黃色、甚至白陶土色大便及濃茶色尿液;并存在不同程度的肝脾腫大,21例合并臍疝。肝功能檢查提示總膽紅素、間接膽紅素、直接膽紅素、谷氨酸氨基轉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及堿性磷酸酶均不同程度地明顯升高。
1.2 腹腔鏡膽道探查指征 (1)日齡28 d以上,黃疸仍持續(xù)性加重,持續(xù)淡黃色、甚至白陶土色大便;(2)經內科系統(tǒng)診療2周以上,病情無明顯好轉,甚至加重;(3)日齡42 d以上,肝功能、肝膽彩超、MRCP等常規(guī)檢查不能排除膽道閉鎖;(4)如果膽紅素以直接膽紅素升高為主,超聲顯示肝門部可見纖維塊、膽囊收縮試驗陰性甚至膽囊條索化,MRCP表現為肝內外膽道不顯影,高度懷疑膽道閉鎖,必須于出生3個月內行膽道探查。
1.3 方法
1.3.1 膽道探查 均氣管插管全身麻醉,患兒取頭高腳低位,右季肋部墊高 2~4 cm,常規(guī)消毒、鋪單,臍部穿刺5 mm Trocar,建立 CO2氣腹,壓力控制在6~9 mmHg,置入30度腹腔鏡,探查膽道。如果肝外膽管及膽囊條索化、甚至消失,則確認膽道閉鎖;如果存在肝外膽管及膽囊,則于右上腹部膽囊體表投影處穿刺3 mm Trocar,右中腹穿刺5 mm Trocar,根據膽囊形態(tài)決定是否游離膽囊床,鉗夾膽囊底,解除CO2氣腹,經右上腹切口拉出膽囊底并切開,置入適當型號的硅膠管,結扎固定(需確保導管已置入膽囊腔內)。首先用5~10 ml生理鹽水測試膽道通暢情況,如果推注阻力不明顯,則抽吸膽汁觀察膽汁形態(tài),再繼續(xù)推注5~10 ml生理鹽水1~2次后行膽道造影;如果阻力明顯,則停止推注后行膽道造影。
1.3.2 膽道造影 用生理鹽水稀釋碘普羅胺溶液(碘普羅胺:生理鹽水=1:1),首先推注1~2 ml,夾住膽囊造瘺管,立即應用C臂機行X線透視,觀察膽道顯影情況。如果肝外膽道不顯影,則確認為膽道閉鎖;如果肝外膽道顯影,則繼續(xù)推注3~5 ml造影劑后透視,如果見造影劑進入十二指腸,則明確遠端膽道通暢,繼續(xù)推注造影劑,以顯示肝內膽管情況,行X線透視,如果左右肝管及肝內膽管顯影且通暢,則排除膽道閉鎖;如果不顯影,需繼續(xù)探查,以排除膽總管開放型膽道閉鎖。造影時,非膽道閉鎖患兒需觀察膽道顯影情況,以鑒別是否存在肝內外膽管發(fā)育不良。如果患兒膽管明顯較正常細小,則明確診斷。
1.3.3 明確診斷后的治療方案 對于肝內外膽道顯影且形態(tài)良好,但術中膽道內抽出的膽汁粘稠如絲、甚至有膽泥的患兒,診斷為膽泥淤積癥;如果肝內外膽管雖然顯影,但膽管纖細(膽總管直徑<4 mm、肝總管直徑<3 mm、一級膽管直徑<2 mm),則診斷為肝管發(fā)育不良。以上兩類患兒造影后均留置膽囊造瘺管,術后每天使用生理鹽水沖洗膽道,同時輔以抗感染、保肝、退黃、靜滴激素等對癥治療。確診為膽道閉鎖的患兒,征求家長同意后行腹腔鏡下肝門部纖維塊切除+肝門空腸吻合術(Kasai手術)。
71例患兒均于腹腔鏡下完成膽道探查并明確診斷,無一例死亡,術后恢復順利,無術后近期死亡病例。71例患兒中膽道閉鎖32例,其中23例行腹腔鏡Kasai手術,9例家長放棄進一步手術治療;膽汁淤積癥36例,術后每天應用生理鹽水膽道沖洗,黃疸2~4周后顯著消退,平均(19±6)d;3例膽管發(fā)育不良患兒,因膽道纖細,術后膽囊造瘺管留置6~8周,并告知可能繼續(xù)發(fā)展為膽道閉鎖,需密切觀察,定期隨訪。
IHS患兒中少部分即使非膽道梗阻導致,但經久不愈也會出現膽汁淤積而發(fā)展為梗阻性黃疸,同時排除膽道閉鎖的可能性也是診治IHS的首要任務[4]。目前公認,膽道造影是了解膽道有無畸形最準確的方法[5]。傳統(tǒng)開腹膽道造影患兒創(chuàng)傷大、對非膽道畸形患兒存在損傷膽道系統(tǒng)的風險,而腹腔鏡膽道造影可在較小創(chuàng)傷下了解膽道系統(tǒng)有無畸形,并根據情況及時治療,優(yōu)勢顯著,解決了難治性IHS無法進一步有效診治的難題。
對于難治性IHS患兒行腹腔鏡膽道探查的指征,我們要求,首先,確診為病理性黃疸的患兒必須經內科系統(tǒng)、全面診斷并治療2周以上,無明顯改善(黃疸不減輕、大便持續(xù)變淡甚至白陶土色、肝酶學及代謝指標無明顯下降),甚至加重;各種常規(guī)檢查懷疑為膽道閉鎖或不能完全排除膽道閉鎖的可能。此時,非手術治療方案已無法控制病情,手術探查的介入可為患兒提供另一條有效的診療途徑,且家長更容易接受。對于無梗阻性黃疸指征(無明顯大便變淡、膽囊收縮實驗陽性、肝代謝指標中直接膽紅素升高不明顯)的難治性IHS患兒,我們不建議行膽道造影檢查。
腹腔鏡膽囊置管的方式有多種。最初3例,我們本著減少創(chuàng)傷的目的,采用經腹壁穿刺膽囊的膽道造影術。但發(fā)現,對于那些膽囊發(fā)育欠佳的患兒,于腹腔內穿刺膽囊置管不宜明確是否成功穿刺;如果造影管未穿入狹小的膽囊腔,造影結果不可靠。因嬰兒腹壁較薄,后期我們經右上腹提出膽囊底,直視下膽囊內置管,取得了滿意的置管效果。如果提出膽囊困難,則于鏡下將膽囊由膽囊床游離即可。對于非膽道閉鎖的患兒,有時無需游離膽囊,即可將膽囊底拖出腹壁。這種方法明顯縮短了手術時間,并未增加手術創(chuàng)傷。
膽汁淤積癥可由感染、遺傳代謝病、膽管病變及全胃腸外營養(yǎng)等諸多因素所致[6],是引起嬰幼兒梗阻性黃疸的原因之一,臨床癥狀極似膽道閉鎖。我們發(fā)現,膽汁淤積癥患兒由膽道內抽出的膽汁粘稠如絲、甚至存在膽泥,通過留置膽囊造瘺管,術后定期沖洗膽道,術后4周內均顯著退黃,效果滿意,免除了開腹手術的創(chuàng)傷,充分體現了腹腔鏡手術的優(yōu)越性。
膽管發(fā)育不良表現為肝內外膽管全程狹窄纖細。膽管嚴重纖細(直徑<1 mm)的患兒,如不手術治療,預后與膽道閉鎖相似。臨床表現及影像學檢查難以與膽道閉鎖鑒別,腹腔鏡下膽道造影是理想的診斷方法,不僅可了解膽道形態(tài),還可進行膽道沖洗,使黃疸盡快消退[7]。本組3例術中發(fā)現膽道通暢,但較正常明顯細小,術后經膽道沖洗,黃疸均完全消退,門診隨訪至今,尚無復發(fā)。
膽道閉鎖是嚴重的嬰兒膽道畸形,在我國并不罕見,發(fā)病率為 1∶10 000~1∶15 000[8]。目前首選治療方法是行Kasai術[9]。早期手術可有效改善預后、提高自體肝生存率,因此早期診斷意義重大,而腹腔鏡膽道造影術已成為診斷膽道畸形的重要方法[5]。腹腔鏡 Kasai手術最早于2002年由 Esteves等[10]施行,此后在全世界得到迅速開展,相繼有小宗病例報道。李龍等[11]認為,腹腔鏡Kasai手術安全可靠,具有可行性。但因為缺乏大宗病例報道,對手術效果尚存有爭議。本組中32例診斷為膽道閉鎖,其中23例行腹腔鏡Kasai手術,術后近期,14例(61%)黃疸完全消退;4例(17%)明顯消退;5例消退欠佳,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膽管炎,總體取得了與開腹Kasai術相似的效果,療效滿意。我們發(fā)現,通過腹腔鏡的放大效應,術中可清晰觀察肝門纖維塊內是否存在微細膽管。如果切開的肝門部纖維塊內可見微細膽管、有膽汁流出,則術后效果較好;反之,如果纖維塊內無膽管樣結構,則術后退黃效果欠佳,需盡早行肝移植手術。
綜上所述,對于難治性IHS患兒,膽道梗阻是非手術治療效果欠佳的主要原因,膽道探查成為必要的診療手段,解決了困擾內科醫(yī)師對此類患兒無更好診療措施的難題。腹腔鏡膽道造影術不僅具有患兒創(chuàng)傷小、康復快、家長易接受等微創(chuàng)手術優(yōu)點,而且可早期確診并相應治療。我們認為,內科系統(tǒng)診療超過2周,病情無明顯好轉、甚至加重,尤其不能排除膽道閉鎖的難治性IHS患兒,應用腹腔鏡行膽道探查、膽道造影術具有很高的臨床實用價值,可推廣應用。
[1]胡亞美,江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1372.
[2]徐靈敏.嬰兒肝炎綜合征[J].中國臨床醫(yī)生,2011,39(5):13-15.
[3]管志偉,詹江華.膽道閉鎖的早期篩查方法[J].天津醫(yī)藥,2012,40(4):411-413.
[4]李在玲.與感染相關的嬰兒肝炎綜合征[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1,26(7):474-477.
[5]王瑩.腹腔鏡診治膽道畸形的進展[J].中國微創(chuàng)外科雜志,2008,8(3):276-278.
[6]鐘雪梅,張艷玲.肝內外膽管異常性嬰兒肝炎綜合征[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1,26(7):471-473.
[7]任紅霞,李龍,陳蘭萍,等.腹腔鏡在嬰幼兒膽管發(fā)育不良與膽汁淤積癥診斷中的應用[J].中華小兒外科雜志,2004,25(4):304-306.
[8]Goldman M,Pranikoff T.Biliary disease in children[J].Curr Gastroenterol Rep,2011,13(2):193-201.
[9]Shinkai M,Ohhama Y,Take H,et al.Long-term outcome of children with biliary atresia who were not transplanted after the Kasai operation:>20-year experience at a children's hospital[J].J Pediatr Gastroenterol Nutr,2009,48(4):443-450.
[10]Esteves E,Clemente Neto E,Ottaiano Neto M,et al.Laparoscopic Kasai portoenterostomy for biliary atresia[J].Pediatr Surg lnt,2002,18(8):737-740.
[11]李龍,付京波,余奇志,等.腹腔鏡肝門腸吻合術治療膽道閉鎖的探討[J].腹腔鏡外科雜志,2005,10(4):193-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