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 森(內蒙古呼倫貝爾市鄂溫克旗人民醫(yī)院,內蒙古 呼倫貝爾 021100)
近年來,社會經濟的迅猛發(fā)展顯著推動了醫(yī)療科技水平的進步,微創(chuàng)醫(yī)學研究也隨之不斷深入和完善,腹腔鏡手術在臨床已廣泛開展應用,為腹腔粘連的治療開辟了新的途徑[1]。此次研究選擇的對象共40例,均為2010年8月~2012年8月收治的腹腔粘連采用腹腔鏡手術治療的患者,回顧分析臨床資料,現(xiàn)將結果總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組對象共40例,男29例,女11例,年齡13~82歲,平均(52.2±2.7)歲。上次手術距本次就診1個月~34年。術后有程度不等的腹脹、全腹疼痛、肛門排氣、排便停止等癥狀。全腹CT或腹部平片檢查考慮為不完全性腸梗阻或腸梗阻。即往手術:開腹手術32例,單純剖腹探查手術、剖宮產術、結直腸癌根治術、子宮附件手術、開腹闌尾切除術、胃大部分切除術、膽囊切除術中膽總管切開取石術、膽囊切除術、胃十二指腸穿孔修補術等;腹腔鏡手術8例,包括腹腔鏡闌尾切除術、腹腔鏡膽囊切除術。
1.2 方法:常規(guī)術前檢查,腹部CT或腹部平片對粘連位置加以確定,積極糾正水電解質失衡,胃腸減壓。手術操作步驟:建立氣腹,于距原切口至少5 cm處選擇第一穿刺點,將腹腔鏡導入,對腹腔內粘連情況進行探查,直視下完成第2、3點的穿刺操作,對粘連行逐步分離,對原發(fā)病灶加以處理。
手術均成功完成,給予腹腔鏡引流管放置,手術平均時間為(54.3±2.3)min,平均出血量(9±1.4)ml。胃腸功能在術后24 h~3 d內恢復,無與腹腔鏡操作相關并怪癥,行平均6個月隨訪,無復發(fā)。
研究證實,腹膜損傷后,腹腔粘連為一項自然修復過程。感染、缺血、機械刺激、異物等致腹膜損傷因素均對腹膜的修復反應有誘發(fā)作用。腹腔粘連中,大網(wǎng)膜為積極參與組織;花生四烯酸、凝血、纖溶、激肽等系統(tǒng)在修復過程中參與。纖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劑PAI與纖容酶原激活物(PA)的水平對腹腔局部纖溶作用的強弱起著決定作用。局部纖溶作用程度越弱時,可能形成腹腔粘連的幾率越大;纖維作用越強時,可能形成粘連的幾率越小??估w溶酶、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物均參與此過程的調節(jié)[2]。
術后腹腔粘連以原積習難改病灶和手術切口為病發(fā)部位,且隨時間有吸收、固定表現(xiàn)。腹腔鏡手術遠離上次手術部位進行通常不受影響。建立第1個穿刺點,導入腹腔鏡,且在不損傷重要臟器的情況下完成分離粘連的操作是再次手術的難點。腹腔粘連采用腹腔鏡治療的優(yōu)點在于其為微創(chuàng),可在直視下行分離操作,降低了再次粘連和腸管意外損傷。但尚有不足之后,即腹腔鏡手術需造氣腹,深度依據(jù)粘連程度而定,腹腔較廣泛粘連時,氣腹建立力困難,不宜選擇腹腔鏡手術。
采用腹腔鏡手術治療術后腹腔粘連時,需注意選擇第一穿刺點時盡量遠離粘連部位(>5 cm),以免手術過程中造成意外損傷,以提高閉合法穿刺的安全性和成功率。選擇第二穿刺點應方便對腹腔粘連分離,并為處理原發(fā)病提供條件。穿刺孔間需遵循互通原則,以便于手術操作,提高粘連顯露率;需在鏡下對粘連分離,以免誤傷腸管,以不影響原發(fā)病灶處理、無臨床癥狀的腹腔粘連可不行處理;同時,加強腹腔粘連處理中超聲刀的應用,工作時范圍和能量盡量調整至最小,易免周圍器官受到損傷,且視野清晰、無煙霧,更易操作。
腹腔鏡手術后可顯著降低腹腔粘連的機會,其原因為腹腔鏡屬腔內密閉手術,空氣的干燥蒸發(fā)作用未對腸管等臟器造成直接影響,損傷腸管漿膜面較小,方便腹腔鏡器械操作,避免了術者手進入腹腔的異物殘留風險,鏡下操作出血少、更具精細性,微創(chuàng)??稍谀c管表面等創(chuàng)面噴透明質酸、生物蛋白膠,以降低粘連復發(fā)率[3]。
綜上所述,腹腔粘連采用腹腔鏡手術治療,具有較高安全性和有效率,降低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減少了術中創(chuàng)傷,使預后獲得顯著改善,具有非常積極的臨床意義,值得廣泛推廣應用。
[1] 楊 然,邱雪洲.腹腔粘連的腹腔鏡手術118例臨床觀察[J].中國基層醫(yī)藥,2007,14(11):1888.
[2] 王雙雙,楊 瑞.腹腔粘連的腹腔鏡手術臨床分析[J].醫(yī)學創(chuàng)新研究,2008,5(2):51.
[3] 曹文剛.腹膜粘連的發(fā)生及預防策略[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2,22(1):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