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麗(貴州省安龍縣人民醫(yī)院,貴州 安龍 552400)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PN)可累及感覺神經、運動神經及自主神經,使患者產生麻木、疼痛、運動障礙,極易導致肌肉萎縮,甚至截肢,嚴重患者的生活質量[1]。目前DPN的治療方法較多,當尚無確實有效的治療方案。為了探討更好的治療方法,提高療效,在甲鈷胺治療的基礎上采用前列地爾治療DPN,與單用甲鈷胺治療比較,療效顯著提高,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80例DPN患者,入選標準:①均自愿參加治療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糖尿病均符合1999年WHO診斷標準,空腹血糖(FPG)>10.0 mmol/L,糖化血紅蛋白(HbAlc)>8.5%;②有四肢末梢感覺異常(如肢體麻木、針刺樣或燒灼樣疼痛、手足襪套感)或感覺障礙,膝、跟腱反射減弱或消失,下肢運動神經傳導速度減弱,診斷為DPN;③入院前未用過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藥物;④未用過任何可能導致下肢感覺異常(如蟻爬感等)的藥物。排除標準:①患其他神經系統(tǒng)疾??;②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③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④過敏體質者;⑤患者精神疾病患者,無完全行為能力。男43例,女37例;年齡36~86歲,平均(56.6±12.4)歲;病程3~12年,平均(9.7±2.6)歲。將該組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0例,兩組在一般資料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兩組患者采用的降糖治療方法相同,口服降糖藥,采用諾和銳30治療。治療期間進行飲食及運動指導,兩組治療期間均不用任何活血化淤、調脂、降血壓、擴張血管藥物。對照組:采用甲鈷胺治療,每天肌內注射甲鈷胺(商品名:彌可保),500 μg/次,3次/d。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前列地爾治療,10 μg前列地爾(商品名:凱時)加0.9%氯化鈉液100 ml中靜脈滴注,1 次/d,20滴/min,兩組均以30 d為1個療程,1個療程后比較治療效果。在治療期間,定期檢查血尿常規(guī)、血糖血脂、電解質、肝腎功能和心電圖等,并記錄出現的不良反應。治療前后于清晨空腹臥床休息30 min后進行腱反射、膝反射檢查。
1.3 療效判定標準[2]:顯效:癥狀消失或明顯好轉,跟膝健反射明顯好轉或深淺感覺完全恢復正常,運動神經傳導速度、感覺神經傳導速度增加>5 m/s或恢復正常;有效:癥狀改善,跟膝健反射有所好轉,深淺感覺有改善,運動神經傳導速度、感覺神經傳導速度較治療前增加>2 m/s而<5 m/s;無效:癥狀無改善,跟健反射無改善,甚至患者的臨床癥狀和體征進一步惡化。運動神經傳導速度、感覺神經傳導速度增快<2 m/s。
1.4 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計數資料采用頻數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中顯效28例,有效6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為85.0%(34/40)。對照組中顯效20例,有效8例,無效12例,總有效率為70.0%(28/40)。觀察組的療效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比較:兩組均未見皮疹、頭痛、過敏性休克、視力下降、脫發(fā)、四肢頭痛、浮腫等嚴重不良反應,均未見肝、腎功能損害,觀察組治療過程中有3例患者出現面色潮紅,1例腹脹、食欲不振,經對癥處理后癥狀緩解。對照組出現1例腹脹、食欲不振。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DPN在糖尿病中的發(fā)生率高達60%~90%,是糖尿病常見的慢性并發(fā)癥和主要的致殘因素之一,可累及全身神經系統(tǒng)的任何部分。甲鈷胺是Vit B12的衍生物,與普通Vit B12相比,在周圍神經中含量更高,因其中央鈷分子上結合了一個甲基集團,可參與物質的甲基轉換,促進了神經細胞核酸、蛋白質的合成及髓鞘脂質中的磷脂和蛋白質的合成,促進神經髓鞘形成和軸突再生[2]。本研究結果顯示,采用甲鈷胺聯合前列地爾組的有效率顯著高于單純采用甲鈷胺治療(P<0.05)。且兩組間的不良反應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綜上所述,甲鈷胺聯合前列地爾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較為有效,能顯著改善患者的神經傳導速度,不良反應少。
[1] 樂有晴.甲鈷胺與前列地爾注射液聯合應用于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治療臨床療效探討[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2,7(23):174.
[2] 佟愛華.前列地爾聯合甲鉆胺輔治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療效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1,4(1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