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職古詩詞的教學中,如果比較法能得到恰當地運用,那么學生就能夠領悟到古詩詞所蘊含的魅力,并且通過了解,會對古詩詞有一個更全面系統(tǒng)化的理解,還能夠讓學生們在古詩詞鑒賞方面有一定的突破。
古詩詞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學校的教學也不例外。古詩詞中的每首都有其獨到見地和獨特的藝術魅力,這些都是每位詩人對自己人生經歷、情感體驗等多方面的真實寫照。在教學過程中應用“比較法”,不僅能讓學生更好地欣賞古詩詞中特色“佳句”,而且也讓每首詩詞的藝術風格更加醒目直白。
一詩人特有的藝術風格
詩如其人。每一首名篇都匯集著作者的智慧與獨特的藝術魅力,這也是詩人獨特的情感經歷與人生閱歷。教學過程中,用對比手法引導學生欣賞評析古詩詞的目的,就是在對比探究中讓詩詞擁有更加醒目的藝術風格。
唐朝的白居易和宋朝的蘇軾,在官場上都有著相似的經歷。都是從京城做官,后被貶到地方做地方小吏,從他們的詩詞中,就能看出他們對自己的人生起落有著不同的態(tài)度。自居易自從被貶,他來到九江郡任司馬一職后,心中特別郁悶、憤怒,于是寫出這樣的詩句:“自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來表達自己當時郁悶、憤怒的心情。他住在一個偏僻潮濕的地方,他總會借酒消愁,當他在喝酒時,聽到了琵琶女彈奏曲調,心中也有所感,于是寫出了這句家喻戶曉的名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所以白居易聽到她的彈奏才會傷心落淚,因為有同樣的感受。從他的詩句中可以看出,他絕對可稱為是一個多愁善感的詩人的典型。而蘇軾卻和他不太一樣,他卻是一位典型的胸襟豁達、熱情豪邁的詩人。他也是在官場上被貶過很多次,可是他卻一直以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面對。他在被貶黃州時,寫下了《念奴嬌·赤壁懷古》,被人們譽為“千古絕唱”。這首詞是宋詞中流傳最為廣泛的,也是對當時和后人影響最大的作品之一,從他的詞句中就能深刻感受到豪放之風,例如“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從他們的詩句中就能看出,他們的性格是截然不同的,是兩種心態(tài)的代表者,這使他們各自的作品有著風格大不相同的特點?!杜眯小芬詡挠脑苟Q,而《念奴嬌·赤壁懷古》則大氣磅礴。所以通過對這兩位詩人的詩詞進行比較,會讓學生更加充分更加系統(tǒng)化地掌握不同詩詞的特點,以及詩人寫詩詞的真實目的。
從詩歌鑒賞方面來看,白居易的《琵琶行》、王維的《山居秋瞑》、柳永的《雨霖鈴》以及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這幾位大家的詩詞中都寫到了秋天,拿他們對秋的不同意境在課堂上進行分析比較,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體會不同詩詞的意境之美,同時也會讓學生對整首詩詞產生更深刻更有感觸的領悟。在毛澤東眼中,寒秋不會代表哀愁幽怨,卻是代表著力量,是力量的象征,是對革命必勝的信念。毛澤東詩詞中有這樣一句:“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答案本來就不用,因為它本身的答案就在隱晦的詞語中,答案就是“我”,是毛澤東本人。他以他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力量使詩詞充滿了一種激昂高亢的情緒以及激勵心志的力量。在白居易的筆下,秋則充滿了愁和恨,用“楓葉荻花秋瑟瑟”這句就可以代表他當時的心境;柳永則用“寒蟬凄切”來代表;王維則用“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這些詩句為代表,表現出他心中存有寧靜和向往自由的心境。
通過上述對比不難看出,合理的比較,能夠提升學生對詩詞的理解能力和鑒賞能力,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二婉約與豪放的對比
先有豪放還是先有婉約已經無跡可尋。但婉約詞是以婉麗之詞來寫兒女之事。因此,婉約派的詩詞多以相思男女、風花雪月、離情別緒為主。其思想表達上以婉轉為核心,在語言應用中以曲折婉麗為特點。豪放派卻無事不可以入詞,常常直抒胸臆,跨越了兒女情長的界限,以雄厚的氣勢、激昂的言語來描寫浩氣逼人氣勢恢宏的大場面。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就是豪放派的代表作,柳永《雨霖鈴·寒蟬凄切》是婉約派的代表。在古詩詞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理解文本,之后感知兩種不同風格的詞韻。
在內容上,柳永的詞是戀人間的纏綿愁緒,而蘇軾的詞直抒壯志難酬的感慨。《念奴嬌·赤壁懷古》是寫英氣勃發(fā)英俊儒雅的周瑜,人物形象豪放灑脫?!队炅剽彙ずs凄切》以楊柳曉風殘月等婉轉的詞匯來體現婉麗的語言魅力,前者以千古風流人物來體現豪放的語言魅力,可謂是各有千秋。
三從時代背景和藝術表現手法進行比較
比較法是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教學手段,教師將不同的知識點通過正反、縱橫等的比較,引導學生找出不同或相似的地方,有助于學生掌握鑒賞的方法。如按照文學藝術的發(fā)展規(guī)律,摒棄時代概念,將具有共性的詩詞放在一起相互參照,將不同層次的內蘊進行對比分析,不僅反映了文學藝術的發(fā)展過程,也讓學生體會到了古詩詞的獨特魅力,在學生全面了解詩詞時,也了解了藝術史的進程。在古詩詞的學習中,首先要了解作者的時代背景。例如曹植和李賀,他們分別處于漢末和中唐,他們兩人生活背景有著相似之處。被譽為建安之杰的曹植,其詩歌被稱為長吉體,李賀身處其百年之后,在思想上兩個人有一定的共鳴,李賀也曾經在自創(chuàng)的詩詞中自比曹植。對比兩人的作品,不難發(fā)現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分析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從他們身世與際遇進行比較
“頌其詩,讀其詞,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從孟子的話中不難看出,學習古詩詞不得不提及作者的時代背景。
曹植處于一個動亂、群雄割據的年代,戰(zhàn)亂頻繁,人們都生活在顛沛流離之中。在征戰(zhàn)的生涯中,他擁有了更加遠大的抱負,試著通過征戰(zhàn)為國立功。這從他的詩句中也能看出,如“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等。生活在中唐時代的李賀,經歷了安史之亂,親眼看到唐朝由昌盛轉向衰弱,社會矛盾更加突出。在這樣的背景下,李賀和曹植的想法是一樣的,都想通過自己努力為國立功。他用了這樣的詩句來表達自己的心情:“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等。
曹植和李賀二人的身世及人生際遇十分相類似。大多的學生對曹植的了解往往都集中在他的《七步詩》上。老師在教學時,也會通過它入手。然而曹植在最后的皇室爭奪斗爭中,敗給了他的兄長曹丕,從此以后,他便飽受他兄長的猜忌以及迫害,過著有志無門投、誠惶誠恐的生活,他悲憤難耐但卻無計可施。他這樣的心境基本上都體現在他的詩詞中。老師在教學中,大都會以膾炙人口的《七步詩》作為教學例子:“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讓學生們感受到曹植當時處在什么樣的環(huán)境以及體會到他當時的心境。而李賀呢,他是唐高祖李淵叔父大鄭王李亮的后代。在青少年的時候李賀也像曹植一樣聰慧以及勤奮好學,但是皇裔的身分和他自己的才華并沒有讓李賀走上仕途,最后被迫放棄夢想,自己黯然地離開了長安。再后來,李賀又回到京城,做了奉禮郎這樣的小官。做了三年之后,由于沒有升遷機會,他借病辭掉了官職。從此以后,李賀經常生病,在病痛中結束了他短暫的27年的生命,最終也沒有達成他的遠大抱負。在李賀的詩篇中,有許多反映了自己懷才不遇的怨憤之情。如在《浩歌》中有這樣一句詩,“不須滾飲丁都護,世上英雄本無主”。從這方面入手進行比較,也很快能讓學生們了解古詩詞的真實來歷和當時詩人的心境。
2藝術特色和手法的比較
首先,二人都在樂府詩中取得了高度成就。曹植的詩描寫細膩、色彩豐富、形象生動。同樣,李賀的詩歌與曹植的是一致的,曹植的詩詞藝術性更強,曹植的詩詞不僅講究藝術技巧,也讓漢樂府詩詞脫胎換骨。以《美女篇》為例,讓學生與初中學習過的《陌上?!愤M行比較,前者更勝于后者,而在對比中會發(fā)現在藝術效果表達上,曹植的詩詞更為細膩,形象更加豐富生動,藝術性極強。而李賀的詩歌與曹植是相近的,沿用樂府詩題的同時進行深加工,如《長歌續(xù)短歌》就是《長歌行》與《短歌行》的合并體,此外,李賀的詩詞與曹植的詩詞神韻極其相似。
其次,二人在雕琢字句上都很擅長。曹植的詩詞以“骨氣奇高、詞采華茂”而聞名。例如“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驚風飄白日,光景馳西流”、“秋蘭被長坂,朱華冒綠池”等,可以通過這些讓學生體味一下字詞的使用。而李賀的心思與功力與曹植相當。他所寫的像一幅色彩繽紛、形聲并茂的畫面。通過理解,可以充分地看出作者的文采。如《雁門太守行》中的“金鱗”“燕脂”“紅旗”“玉龍”等詞匯,都能體會到聲光迸發(fā)的古戰(zhàn)場激戰(zhàn)的畫面。
最后,從修辭手法上進行比較。曹植的詩歌會經常用象征的手法去寫,如《美女篇》等,用美女年青時不出嫁做暗喻,來暗示自己當時懷才不遇,用輾轉漂泊不定來比喻自己,來抒發(fā)自己郁悶悲憤的心情。而李賀呢,他的手段層出不窮,比曹植的修辭手法更多樣化,比如《馬詩二十三首》,用神筆馬良的才能來暗喻自己的懷才不遇。還有許多,但是綜合起來看,他都運用了比喻、擬人、夸張等手段,運用的比曹植還高超。
運用比較法對兩位詩人進行對比了解,不僅能加深對詩歌的認識,也能感知到詩歌的發(fā)展規(guī)律。當然,比較的層次有很多,對同類題材的詩詞進行比較主要在主題立意上。如寫月的詩人很多,王維、杜甫、李白等人筆下的月各有千秋;將相似人物進行形象比較是擴大學生視野的必要手段,如《孔雀東南飛》與《琵琶行》,志在比較女性人物形象。同時,還有詩歌結構比較、抒情手法的比較等等。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要拘于形式,要靈活使用對比,拓展學生視野,讓古詩詞教學更加有效。通過運用比較的方法,可以讓學生們比較容易解讀,同時也讓學生們對詩詞作品有了深刻的認識。在古詩教學中,恰當地運比較法,不僅能讓學生領悟到古詩詞的魅力.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讓高職古詩詞課堂變得不枯燥乏味,讓課堂變得活潑輕松。同時,學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得到培養(yǎng),實踐能力也同時得到提高。
綜上所述,比較法運用于高職語文教學,不僅能拓寬學生的視野,也能讓學生領悟到古詩詞的獨特魅力,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有助于實現高職語文教育中素質教育這個目標。
參考文獻
[1]張斌斌.比較法在高職語文古詩教學中的運用[J].職業(yè)教育研究,2013(5).
[2]段金煥.淺談中職學生語文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J].臨滄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