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4289(2013)10-0027-01
磨磚作鏡出自《景德傳燈錄》:唐朝道一和尚常習坐禪,未能悟道。南岳懷讓禪師問他:“大德坐禪圖什么?”道一回答說:“圖作佛?!睉炎尲慈∫淮u在他庵前石上磨。道一問磨磚做什么,懷讓答道:“磨作鏡?!钡酪黄婀值溃骸澳ゴu豈得成鏡?”懷讓反問:“磨磚既不成鏡,坐禪豈得成佛?”
古有“只要功夫深,鐵杵也能磨成針”之說。鐵杵雖笨重,但終究是做針的原材料,功到自然成。然而,磚塊不是磨鏡的材料,縱使肯下功夫,恐怕結(jié)果也不盡如人意。
或許在常人看來,磚塊既然不能磨成鏡,那么,還有磨的必要嗎?同理,坐禪既然不能成佛,那么,還有坐禪的價值嗎?事實上,懷讓禪師想說的是:磨磚作鏡,其實是一種精神境界,是磨磚者的一種價值追求,磨磚者享受的是磨磚的過程,而不是是否成鏡的結(jié)果。如若將坐禪的目的定位于成佛,那么,功利性索求難免會羈絆人的心靈,反而愈發(fā)成不了佛了。
教師的成長何嘗不是磨磚成鏡的過程呢?提起專業(yè)發(fā)展,提起個人成長,無論是學校管理者,還是教師本人,大多都會設計這樣的發(fā)展規(guī)劃:幾年之內(nèi)讀幾本教育書籍,發(fā)表幾篇論文,獲得幾個教學獎項,得到幾個榮譽稱號。如果教師將這些功利性的索求作為目標,勝也罷,敗也罷,都失去了教育的本意。
朱永新教授說:“過一種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贝嗽掅槍Φ膶ο蟛粌H僅是學生,更是針對我們廣大的教育者。“過一種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睂嵸|(zhì)上,不正是我們教師高尚的心靈追求與教育夢想嗎?教育是一個過程,教師實施的教育行為,雖然具有強烈的目的性,但絕不能帶有任何的功利性,不能污染了教育本身的純真與潔凈。
正如薛瑞萍老師那樣,“給我一個班,我就心滿意足了?!笨粗鴮W生健康成長,聆聽著生命的花開,用心澆灌,用愛培育。教師在幸福學生的同時,不也是在幸福著自己嗎?這何嘗不是一種心靈的富足呢?這種幸福難道不比那些所謂的職稱證書,更具有精神的價值與意義嗎?當教師幾十年后,從站了一輩子的講臺上退出教育的舞臺之時,榮譽會退卻,證書會泛黃,但是,那些純美的教育記憶,卻將隨著歲月的長久,愈久彌新,成為教師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成為教師取之不盡的精神依托。而這才是真正的教育幸福呀!
磨磚作鏡,雖成不了鏡,但是磨鏡時的專注、執(zhí)著、期待、夢想與記憶,不也是一道道靚麗的風景,一抹生命的燦爛嗎?其實,只要行走在磨磚的道路上,你就已經(jīng)收獲到了意想不到的幸福。
(作者單位:埇橋區(qū)教育體育局,安徽,宿州 2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