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子·說林上》中記載了一則典故:商紂王使用象牙筷子,其叔父箕子見后十分擔憂和害怕。箕子認為,商紂王既然已使用了象牙筷子,必然不會用陶器盛湯,一定會用犀牛角或玉石做的杯子,而玉石杯子盛的、象牙筷子夾的,一定不會是野菜粗糧,而一定是山珍海味。食用這些美味,他一定不會再穿粗布短衣,住茅草屋,而必定要穿多套錦繡衣服,住豪宅。這樣奢侈享樂的欲望就會不斷膨脹,天下的財物也不夠他享用。所以,箕子“見象箸而怖”就并非小題大做或杞人憂天。后來,商紂王因奢侈淫亂不知收斂而導致國力空虛,軍心動搖,最終亡國。
無獨有偶,《宋朝事實類苑》中也記載了類似的故事:北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北宋平定了后蜀之后,亡國之君孟昶到了開封,進獻給趙匡胤一個精美絕倫的尿壺,上面裝飾著七彩珠寶,名貴無比。趙匡胤看到這個尿壺后,當即讓侍衛(wèi)把它砸碎,并聲色俱厲地對孟昶說:“一個尿壺竟然如此奢華,那你用什么東西來貯藏食物?你如此驕奢淫逸,怎能不亡國?”接著,趙匡胤教育群臣:“人人都應記取這個教訓,千萬不要有奢靡的行為”。
在中國歷史上,因驕奢淫逸失去民心而導致亡國的例子不勝枚舉,這無不從一個側面說明了勤儉節(jié)約對凝聚民心、穩(wěn)固政權的重要性,正可謂 “儉節(jié)則昌,淫佚則亡”。
“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勤儉節(jié)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也是我們黨的優(yōu)良作風,更是我們黨凝聚民心民力、成就事業(yè)的一股偉大力量。1936年,美國作家埃德加·斯諾采訪革命圣地延安,寫下了聞名于世的《西行漫記》。斯諾從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革命家住土窯洞、吃小米飯、穿補丁衣的儉樸生活中,就發(fā)現(xiàn)了這股偉大的力量,并把它稱之為“東方魔力”。他斷言,這種力量是民心之力,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勝利之本。得民心者聚民力,聚民力者得勝利。從一定意義上來說,節(jié)儉是對民之汗水和心血的珍惜。中國共產(chǎn)黨得民心、贏天下,靠的是與老百姓同甘共苦;取得今天的輝煌成就,靠的是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艱苦奮斗。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今天,力戒奢靡之風,重提艱苦奮斗更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工作會議上關于剎住“四風”的講話,可謂是切中時弊,反映了廣大干部群眾的呼聲和愿望,表明了中央?yún)栃星趦€節(jié)約、反對鋪張浪費的鮮明態(tài)度和堅定決心。作為領導干部,務必要始終堅持和弘揚艱苦奮斗精神,切實把勤儉節(jié)約作為一種美德加以傳承,作為一種作風堅持錘煉,作為一種責任認真踐行,生活上低要求,工作上高標準,以艱苦奮斗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真正做一名合格的共產(chǎn)黨人,努力以實際行動和實在效果贏得百姓的真心擁護和愛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