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會是班集體建設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學校以每周一次的“法定”形式納入日常管理,所以,研究班會的形式和內容,提高班會的質量便成了班主任工作的重要課題。
一、班會的主題設計
主題班會的主題應當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設計。為此,在日常工作中,班主任要善于觀察、善于思索,經常接觸學生、接觸家長,掌握各種信息,進行歸納分析,這樣提煉出來的主題才有教育性和針對性。
1. 根據學生的學習生活、思想動態(tài)確定班會主題。
班主任要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生活情況和思想動態(tài),以確定一些帶有普遍性的東西,開展主題班會活動,適時地幫助學生廓清是非,提高認識。班會能培養(yǎng)小學生的集體意識、民主意識以及自己管理自己的主人翁精神,從小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fā),選取主題,符合學生的特點,有針對性地討論學生的思想與行為。幫助學生端正思想作風,明確學習目的。
2. 根據節(jié)日、紀念日確定班會主題。
一年之中節(jié)日、紀念日有許多,如:元旦、元宵節(jié)、母親節(jié)、勞動節(jié)、兒童節(jié)、建軍節(jié)、建黨節(jié)、教師節(jié)等。利用這些節(jié)日、紀念日來作為班會的主題再好不過了。如“三八”婦女節(jié)的“我讓媽媽笑一笑”、“五一”勞動節(jié)的“我有一雙勤巧的手”、清明節(jié)的“踏著先烈的足跡前進”、十月一日國慶節(jié)的“祖國媽媽我愛您”等都是具有教育意義的活動。節(jié)日、紀念日中蘊涵了大量的思想感情教育,以此選取班會的主題,讓學生從中領悟到“愛”的教育,使他們初步具有愛祖國、愛人民、愛家鄉(xiāng)、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思想感情;初步養(yǎng)成關心他人、關心集體的思想意識。
3. 針對社會問題確定班會主題。
學生生活在社會上,社會對他們會產生一定的影響。班主任要及時掌握各種社會思潮對學生的影響,針對“熱門話題”和學校的各種“熱點”,及時召開有針對性的主題班會,以迎接社會上的各種挑戰(zhàn)。例如針對“高消費”的問題,組織“勤儉節(jié)約傳家寶”的主題班會;針對“壓歲錢熱”,開展“媽媽送我一句話”的主題班會,號召學生不收壓歲錢,讓媽媽過年送給自己一句有教育意義的話。針對社會現實能使班級活動跟上時代步伐,富有時代氣息,使主題班會更有新意,有更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其次,班主任還要引導學生關心國家大事、了解時事政治、放眼看大世界,所以我們利用主題班會課來探討社會的現狀、國際的形勢也不失為一個很好的思路。
二、班會的形式設計
主題確定了,還應考慮到主題班會形式的設計。不同年齡的學生具有不同的生活興趣和心理特點,其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也不相同,不能“一刀切”,要因人因時而異。例如專題報告會、討論會、辯論會較適合高年級的學生,而社會中教育活動如祭掃烈士墓、參觀訪問后召開主題班會則更容易吸引低年級學生。
班會活動可采用影視、化妝故事會、文藝表演、詩歌朗誦、游戲、小品、“小記者采訪”以及“新聞發(fā)布會”等形式。例如,一位班主任在組織“奔向禮貌王國”主題班會時,采用了在列車長(班主任)的帶領下,同學們乘上“列車”一齊奔向禮貌王國的游戲形式。途中,他們經過“文明站”“禮貌站”“語言站”“行為站”,每經過一道關卡都要進行考核,考核合格才允許領取通行證奔向禮貌王國。這一“設障置疑”的游戲形式很有新意,受到了小學生的歡迎,達到了寓教于樂的目的。
三、班會的過程設計
我認為主題班會的過程一般可以分為三大環(huán)節(jié):點明主題、展示主題、深化主題。主題的點出要簡潔明快,讓學生一下就進入角色。主題的展示要充實有力,可以多角度、多層次地予以論證,這是主題班會的主體。結束時深化提煉主題,讓學生在腦海中留下鮮明的“痕跡”,久久難忘。
另外還要選好主持人,編好串連詞。要注意培養(yǎng)有表達能力和表演才能的學生做主持人。在舉行班會時,班主任還要充分發(fā)揮指導作用。在主持人主持班會活動過程中,班主任要隨時注意活動進行的情況并給予指導。比如有的同學發(fā)言離題了,班主任要及時提醒主持人把話題引到主題上來;遇到特殊情況,如擴音器不出聲音、錄音機卡殼、小實驗失敗或演節(jié)目的同學之間發(fā)生矛盾等時,班主任要幫助妥善處理。
主題班會的設計是一門學問,需要我們不斷地去探索和研究,更需要我們不斷地實踐。只有重視它,才能把主題班會這一重要的教育形式搞得更好,更加完善。
責任編輯 錢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