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真語文的討論是在2012年被首次提出的,意圖在于針對當下中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虛評估”“偽教學”以及“假質(zhì)量”等不良現(xiàn)象進行有效的改革。教真語文,教實語文,教好語文。這是對真語文內(nèi)在涵義的經(jīng)典概括。
一、興利除害——論真語文改革的勢在必行
在全國范圍內(nèi)興起真語文改革之風,并不是教育界的心血來潮,而是鑒于語文教育存在的弊端而采取的針對性措施。興利除害,決定了真語文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除害,即真語文改革的必要性。
包括北大教育研究所所長溫儒敏教授在內(nèi)的眾多學者,都對歷年的中學語文改革進行過實地調(diào)查探訪,收集的師生回饋表明,語文教學改革存在著過度包裝、“為了多元而多元”、忽視學生吸收能力以及課堂教學質(zhì)量無法提高的問題。教師忽視真實的教學質(zhì)量,學生無法從一套不穩(wěn)定的教學系統(tǒng)里學到知識。因此,實行真語文勢在必行。
興利,即真語文改革的重要性。
真語文的價值就在于其求真務實的原則和精神,實行真語文改革的目的與初衷也在于此。真語文改革不僅能去除當下中學語文教學存在的虛假、浮夸和攀比之風,其更大的價值在于提高教學質(zhì)量,讓學生真正掌握知識,成為一名內(nèi)外兼修的優(yōu)秀人才。因此,真語文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二、對癥下藥——論真語文的實踐途徑
所謂對癥下藥,即從教師、學生和評估者三方面入手,分別予以真語文理念的灌輸與實踐。
1. 教師的“真講”
首先,多元不代表浮夸,穩(wěn)中求進方為王道。
在教學改革的大潮下,很多老師越來越傾向于選擇教學課堂的“生動性”和“多元化”,追求課堂氛圍的活躍和學生積極性的調(diào)動。在我的聽課生涯中,有約三分之二的老師在課堂上不斷變換各種教學手段。前幾分鐘還是PPT展示,后幾分鐘就到了學生討論;課文理解尚未加深,角色扮演又來登場。一節(jié)課下來,老師累,學生乏,教學目標還沒有達成??梢哉f,這樣的“多元”早已背離了我們教學改革的目標。
課堂目標是教材和教學內(nèi)容的指引者。教師講課要“真講”,真講的意義就在于對教材主旨的把握,對課堂秩序的維持。如在酈道元的《三峽》的教學中,老師可以為學生設置多種教學方式,可以為學生延伸出不同地域的風土人情,但老師絕對不能忘記這堂課的教學目標。借鑒作者按季節(jié)、按特征描述風景的寫作手法,學習作者細心觀察生活的獨到眼光,反思文章如何在主次分明的前提下做到無所疏漏、主旨鮮明。這些知識的領悟需要在一個安定的環(huán)境中獲取,因此教師應在注重課堂氛圍的同時,更應強調(diào)課堂秩序的維持和課本主旨的傳授。
其次,不啃老本多深思,與時俱進擔師表。
語文是一門學科,語文教學則是一門科學。對于科學的研究既要求我們主動探尋事物規(guī)律,又要求我們不拘泥于已有成果,更應注重發(fā)展拓新。同樣地,語文教學也是如此。真語文要從教學的“真”入手,“真”來源于生活,這就要求語文老師能夠隨著社會的變化而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和課堂模式。這樣的老師不僅為增強自身的教學素養(yǎng)做足了準備,同時也為學生不斷探求新知識做了表率,何樂而不為呢?
2. 學生的“真學”
學生何來“假”?其實,學生的“假語文”現(xiàn)象在課堂內(nèi)外也比較常見。朗讀課文使用“朗誦腔”、語文問題使用固定答案套路、拓展思維訓練依賴參考資料等等。學生的“真學”,不僅要靠老師求真務實的教法,也要靠學生自己思維模式的轉變。在我的教學體會中,學生們有以下幾點問題是值得老師們注意的。
第一,小組討論要做到“合作出真知”,而不能使小組討論流于形式。2012年我聽的一節(jié)課使我印象深刻,在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個夢想》的語文課堂上,語文老師要學生們分成若干小組進行討論:這篇文章的主要特色在哪里?如果你是馬丁·路德·金,那么會選擇什么方式的演講才能更感人呢?我發(fā)現(xiàn)小組內(nèi)的討論并不是老師預期中的氣氛活躍、思維敏捷,相反,實際的情況是小組內(nèi)大多數(shù)人只是盯著課本看,有的則無所事事,有的則干脆拿出輔導資料尋找答案。這就是學生典型的“假學”現(xiàn)象,如果老師不能對之進行合理的糾正和指引,那么這樣的小組討論寧可不要。
第二,學生的感情要“真”,不能“為了表現(xiàn)而流露感情”。朗誦腔是這一問題的典型表現(xiàn),我教的學生中也不乏這樣的學生。每次聽到他們過分的嗓音修飾和聲調(diào)控制,我并沒有及時打斷,而是特地進行了一堂專題教學,把他們自認為“感情充沛”的朗誦腔和課本配套的朗讀磁帶進行對比播放。這樣一來,他們很清楚地認識到了自己存在的問題?!靶钠綒夂偷睦首x使我的心靜了下來,有更多的空間去體會文章的精華”“以前語氣太過起伏,過度注重表達反而使我錯過了文章的主旨”。
另外,學生在思維拓展練習、考試糾錯以及家庭作業(yè)的反思當中,也應當注意對“真”的把握,這要求每個語文老師在實踐中不斷總結,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3. 評家的“真評”
每個教育工作者都要面臨同一個問題,即教學評估。教學評估能從側面反映出學生對老師教學的看法、該門課程存在的優(yōu)勢和缺陷以及課程將來的走向。隨著素質(zhì)教育的進一步推進,教育研究已進入更深層的階段。教學評估也開始對每位老師產(chǎn)生越來越大的影響。
然而當前的教學評估的真實狀況并不容樂觀。走馬觀花式的過場、教師和評估者之間的“友情往來”、評估課堂和實際課堂的迥然不同,還有評估之后卻依然不做改變的教學模式……這些都直接影響評估方的“真”,從而也對老師和學生產(chǎn)生了不負責的負面影響。我一向主張以學生和同行的評價和反映為準,真實傾聽每個學生的心理需求,了解他們對語文課堂的真實想法,因為我堅信學生的評價才是真正應該聽取的評價。另一方面,針對評教工作者我也做到了充分的尊重和傾聽,但主要是聽我不足的一面,長久以來,這樣的做法不僅使我和學生之間形成了一種安全互信的關系,更為我語文教學質(zhì)量的提高提供了鋪路石。
三、求真務實——關于真語文的再思考
求真務實是真語文的本質(zhì)所在,也是一條貫徹于新一輪教學改革始終的重要線索。我一直致力于在不斷的借鑒和思考中努力更新自己關于真語文的想法和措施,以求能夠改善當下語文教學的弊病與不足。也會在接下來的教學工作中不斷發(fā)現(xiàn)不斷總結,爭取能夠建立更加系統(tǒng)完善的真語文教學體系,進而實現(xiàn)語文教學由難到易的轉變。
責任編輯 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