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教材每個單元以話題為核心,以結構和功能項目為主線,我們可以組織和安排聽、說、讀、寫的活動,通過任務型活動方式完成各項目,實現教學目標。
一、任務的導入,提出問題
課前提問應注意問題的趣味性和知識性,問題的承上啟下功能,問題答案的統(tǒng)一性與不統(tǒng)一性,使提問引人入勝,承上啟下。當然提問有各種形式,如口頭回答、筆試解答等。當問題具有趣味性和知識性,答案不完全統(tǒng)一時,能激起學生的興趣,他們學起來就會興趣盎然,妙趣橫生。
二、任務的設計、布置
1. 任務能體現課文的重點。例如初三 Unit 9 “When was it invented?”中的Section A部分,我讓學生快速閱讀課文,回答下列問題: What are they? When were they invented? What were they used for? Who invented them?學生完成這些任務時,對課文內容有了一個大概的掌握,教學任務就完成了。
2. 任務形式的多樣性和實效性。任務的形式可以不拘一格,但要注重實效性,達到學到知識、掌握語言的功能。我在教學中利用表格、小黑板、練習冊、試卷、演講等不同形式設置任務,清晰地體現出知識點、語言點。同時,任務要具有概括性、趣味性和真實性并且有創(chuàng)新意識。布置任務的數量通常在3-5個為宜,不能太多。
3. 任務的層次性。在呈現任務時要呈階梯式,先易后難。由于學生的基礎不一,我就把任務分為兩大類:A類(較簡單的,能從教材中直接找到答案的)和B類(具有綜合性、概括性,不完全能從書中找到答案的),既讓后進生吃得了,又能讓尖子生吃得飽。在訓練閱讀能力時,我也盡可能根據不同水平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讓每位學生都感到自己有成就感,增加自信心。
4. 任務的可操作性。我們在設計任務時,應首先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和任務是否具有可操作性,若任務很難或是海市蜃樓,那也是不切實際的任務,失去了教學的真正意義。我們應考慮以學生現有的水平能否真正完成所設計的任務。
5. 任務又分為課堂內任務和課堂外任務。由于學生在課堂內思考時間短,查找字典、翻閱資料或互相討論的時間有限,布置課外任務很有必要,它可以作為課堂內任務的延伸和補充,達到良好的鞏固作用。此外,課外時間長,學生可以好好消化課堂內的任務。
三、學生完成任務
老師布置好任務后,學生馬上投入緊張的任務完成中。在整堂課的教學中,我們應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完成任務為重點,多下班巡視,及時解答問題。學生在完成任務時,可以分組討論,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和看法,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和探索精神,培養(yǎng)敏銳的觀察力和思維能力。對于同一問題的不同答案,我們應該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待問題,多表揚、激勵學生,讓學生獲取成就感,對于富有創(chuàng)造性、富有新意的答案,我們更應大力表揚。與學生一起探究任務時,我們要多用英語操練,少說中文,多用直觀手段,發(fā)揮學生豐富的想象力,盡可能地營造一種聽說英語的良好氛圍,提高學生的語言感應能力。
四、教師歸納總結
學生在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后,我們應有一個客觀的評價標準,看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顯出受試者的實際語言水平。另外,我們可以讓全體學生參與評估活動。學生不再是被動的受評者,老師并不是唯一的“裁判”。他們之間可以相互評價,由于參與評價活動,學生的主動性會得到極大的提高。我們應該在形式、內容、時間等各方面給予學生更多的選擇和自由。在總結時盡量做到:精辟講解,系統(tǒng)歸納,指出重點,突破難點。對于課文中出現的重要語言點、句型、語法要逐一疏理,理清頭緒,板書工整,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多操練,切勿離開句子而講解語法,離開課文而講解新詞,盡可能讓學生多讀課文,扮演角色,多做練習。最后老師與全體學生一起瀏覽一次課文,聽一遍錄音,指出課文的主題句、段落總結等。讓學生明白錯在哪,為什么會做錯,以后要注意什么等等。
我校的任務型教學改革開展一年多來,學生能通過查找字典、翻譯資料來預習,學習十分主動,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強,我校的英語教學質量和總體水平大大提高。
責任編輯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