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桓公十年》提到這樣一件事:“初,虞叔有玉,虞公求旃,弗獻。既而悔之,曰:‘周諺有之: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吾焉用此,其以賈害也?!双I之。又求其寶劍。叔曰:‘是無厭也。無厭,將及我?!旆ビ莨视莨霰脊渤??!盵1]晉杜預注解:“人利其璧,以璧為罪。”這一解釋把“懷璧有罪”的原因變成他人貪圖玉璧的價值,進而演化為財寶致禍,忽視了周代用玉制度的歷史文化背景,導致今人對其理解存在偏差。本文試圖從周代的用玉禮制出發(fā),探求“懷璧其罪”應有的意義。
“璧”在周代是一種禮器,財帛價值不過是它的附加價值。其形制如《爾雅·釋器》所說:“璧大六寸謂之宣,肉倍好謂之璧?!笔且环N邊(肉)大于孔(好)的環(huán)形玉器。[2]由于呈圓形似天,“璧”在《周禮》中被作為祭器來禮天。《周禮·春官·大宗伯》說:“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盵3]
此外,不同形制的玉璧還作為身份象征來使用?!洞笞诓酚终f:“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國。王執(zhí)鎮(zhèn)圭,公執(zhí)桓圭,侯執(zhí)信圭,伯執(zhí)躬圭,子執(zhí)谷璧,男執(zhí)蒲璧?!编嵭ⅲ骸版?zhèn)圭者,蓋以四鎮(zhèn)之山為瑑飾,圭長尺有二寸……谷所以養(yǎng)人,蒲為席,所以安人?!盵4]從天子到五等爵位,所拿玉器形制不同:王至伯爵持圭玉,上尖下方,長短各異,表示天圓地方之象,掌有國土。子爵和男爵持玉璧,象征人事法天之象,不能封國,但其職司可以養(yǎng)育人民,使人民安樂??梢钥闯?,玉璧代表著權(quán)勢和地位。虞叔的玉璧也是他在虞國的地位象征,虞公向他索求的不僅是玉璧,還有權(quán)力。虞叔獻玉是為了表明自己不爭權(quán)??墒怯莨乃髑蟛幌抻诖?,當他進一步侵犯時(求寶劍),虞叔轉(zhuǎn)而反叛求生。足見玉璧寶劍象征著權(quán)位。
匹夫一旦擁有玉璧,就如同擁有不應有的權(quán)勢,如不放棄,再無力量保有,就會引來殺身之禍。因此,周代的這種用玉禮俗決定了玉璧不能應用在平民生活中,普通人得到寶玉,只能獻給貴族?!俄n非子·喻老》對此有所反映:“宋之鄙人得璞玉而獻之子罕,子罕不受。鄙人曰:‘此寶也,宜為君子器,不宜為細人用。’子罕曰:‘爾以玉為寶,我以不受子玉為寶?!盵5]玉是君子之器,小人擅自持有,就會惹來災禍?!蹲髠鳌は骞迥辍酚邢嚓P記錄:“宋人或得玉,獻諸子罕。子罕弗受?!锥嬖唬骸∪藨谚担豢梢栽洁l(xiāng),納此以請死也?!雍敝弥T其里,使玉人為之攻之,富而后使復其所?!盵6]
獻玉人懷璧不能越鄉(xiāng),其原因杜預解釋為:“必為盜所害?!笨墒潜I賊如搶劫玉璧,必然也搶劫普通財物。子罕使獻玉人富后,又如何使之懷金安全返回呢?
《呂氏春秋·孟冬紀·異寶》評論此事說:“子罕非無寶也,所寶者異也?!院褪现蹬c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盵7]盜寇活動于邊邑,同鄙人一樣更看重百金這樣的財物。因此,獻玉人的擔憂,并不是玉璧昂貴為盜賊所劫,而是平民不能持有玉璧的禮俗制度。
平民對于所獲玉璧,只有進獻一途,甚至不能出賣?!蹲髠鳌ふ压哪辍罚骸岸鹿镉?,王子朝用成周之寶珪于河。甲戌,津人得諸河上。陰不佞以溫人南侵,拘得玉者,取其玉。將賣之,則為石。王定而獻之,與之東訾?!盵8]王子朝叛亂,投玉珪于黃河,祈求神助,后被船夫撿到。周敬王的大夫陰不佞率溫人討伐王子朝,抓住船夫,得到寶玉,想要賣出去,結(jié)果玉就變成石頭而賣不成。等到周敬王平定叛亂,陰不佞唯有把玉獻出。玉化石的傳說正是玉器不宜買賣,只能進獻的反映。
因而,“子罕辭玉”中的宋人,不能直接售賣,又不可以收藏寶玉。若子罕再不接受他的進獻,其懷璧如同請死。就如《韓非子·和氏》所載“和氏璧”事:楚人和氏因獻玉兩腿都被砍斷,卻不能售賣或私自制成玉璧,只能抱玉哭泣。[9]子罕考慮到匹夫不能懷璧的用玉禮俗,以大夫的身份找玉匠治玉,再換成財物,使進獻之人富裕以符合其社會地位。
匹夫不能用玉的禮俗,到宋金之時還有保留,《金史·輿服志·衣服通制》:“庶人……不得以金玉犀象諸寶瑪瑙玻璃之類為器皿,及裝飾刀把鞘、并銀裝釘床榻之類?!盵10]而宋代鄭剛中《周易窺余·解卦·六三爻》說:“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六無罪,居三其罪。三,君子之位也。而六以陰柔居之,安乎哉!”元代胡震《周易衍義·解卦·六三爻》也說:“匹夫無罪,懷璧其罪。一璧之不稱,猶足以賈禍,孰謂小人而可以乘君子之器乎?”這兩處的引用說小人(匹夫)居君子(貴族)的位置,使用君子的器具,都有違禮俗,是一種過錯,會招來禍患。
綜上所述,“懷璧其罪”是指擁有了不當擁有的東西,以致招來災禍,而不僅僅是財富的問題。這樣解釋,或許更符合“懷璧其罪”的原意。
參考文獻
[1][6][8]《十三經(jīng)注疏》整理委員會.十三經(jīng)注疏·春秋左傳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192,936,1443.
[2]《十三經(jīng)注疏》整理委員會.十三經(jīng)注疏·爾雅注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151.
[3][4]《十三經(jīng)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十三經(jīng)注疏·周禮注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477-478,474-476.
[5][9]王先慎撰,鐘哲點校.韓非子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98:164-165,95.
[7]張雙棣、張萬彬等譯注.呂氏春秋譯注[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279.
[10]許嘉璐主編.二十四史全譯·金史[M].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