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幼兒的早期閱讀是其形成良好閱讀習慣的啟蒙。教師可采取引導家長與孩子一起讀書,幫孩子選擇好書,給孩子創(chuàng)設(shè)優(yōu)質(zhì)的閱讀環(huán)境等辦法,讓幼兒在家里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獲得早期閱讀的體驗。
[關(guān)鍵詞]家庭教育;早期閱讀;幼兒
[作者簡介]葉六英(1978-),女,江西大余人,大余縣東門幼兒園,小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學前教育。
讀書可以磨煉孩子堅忍不拔的意志。通過博覽群書,從而通古今,辨事理,煉意志,明眼目,開思維,闊心胸。那么,教師要怎樣引導家長讓孩子愛上閱讀、快樂地閱讀呢?
一、引導家長與孩子一起讀書
親子共讀是讓孩子愛上閱讀最好的途徑。教師要引導幼兒家長以身作則,養(yǎng)成讀書的好習慣,做一個好榜樣。當孩子看到家長手拿報紙讀報,或手捧書卷讀書時,他們會很想學學家長閱讀的樣子。這時,家長就可以和孩子一起享受閱讀的樂趣。當孩子看完一篇東西時,要鼓勵孩子敘述出來。大人在一旁要注意適時鼓勵、表揚和引導,讓孩子感到興奮和自豪,由此產(chǎn)生閱讀更多書的愿望。在閱讀過程中,當他講錯了或講得不夠好時,不必嚴厲糾正。有些兒童不愛閱讀是由于大人不尊重他的智慧和自尊心,一味地指點糾正,這會使他感到厭煩。孩子天性愛玩,大人還要多考慮如何讓閱讀更生動、有趣,通過一些寓教于樂、有趣的語言游戲讓孩子愛上閱讀。每天堅持半小時的親子閱讀,不僅可以增進與孩子之間的感情,幼兒在成人的懷抱里很有安全感,這對孩子的性格、心理成長都很有利,讓孩子在快樂閱讀中獲得心智全面發(fā)展。
二、引導家長幫孩子選擇好書
“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币虼?,給幼兒選擇好書尤為重要。但是,不同年齡階段的幼兒,選擇的書又是不一樣的。教師要引導家長注意以下幾點:
1—2歲的孩子可以看由大幅圖畫組成的書,內(nèi)容最好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接觸到的,如房屋、日常生活用品、動物、玩具等。圖書的畫面要簡單,色彩要鮮明。
2—3歲的孩子語言飛速發(fā)展,所以父母可以和他一起讀一些情節(jié)簡短、以圖畫為主的故事書。
3—4歲的孩子需要內(nèi)容上更豐富多彩的圖書了,如有關(guān)動物、小朋友的故事。故事里不僅要有孩子熟悉的事物,還要有一些新鮮事物,要有較多的細節(jié)和情節(jié),以便孩子在看書聽故事時能學到新知識。當然書中仍然要有較多的圖畫,以適合孩子的胃口。
4—5歲的孩子可以看有故事情節(jié)的連環(huán)畫,還可以讓孩子讀一些真實故事,以使孩子了解較多的生活細節(jié)、生活常識、簡單的待人接物方式、社會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等。書籍的形式以連環(huán)畫為佳。
5—6歲的孩子閱讀的面更加廣泛,而且從形式上也有了明顯的變化,那就是更多的圖文并茂,讓孩子開始在閱讀中欣賞文字,雖然不強求孩子記住那些文字,但早期的閱讀會給孩子留下痕跡,是一種潛伏學習,而且有圖片對照,更容易留下印象。
這時候的父母,更要多鼓勵孩子自己看書,而且能保持一定的時間(比如15分鐘),能與父母主動交流閱讀內(nèi)容,能根據(jù)閱讀的內(nèi)容提出問題。而且父母可以充當耐心的聽眾,聽孩子給自己講故事,甚至可以鼓勵孩子根據(jù)閱讀的內(nèi)容自行組織、編撰新的故事。其實這個時候的孩子是非常喜歡編造的,他們會很自然地生活在故事情節(jié)里,盡管在父母看來好像是謊言。當然,父母仍然可以和孩子一起來閱讀,相互分享閱讀時的天倫之樂。
三、引導家長給孩子創(chuàng)設(shè)優(yōu)質(zhì)的閱讀環(huán)境
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早期閱讀的材料。家長要想方設(shè)法讓幼兒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閱讀。比如,營造漢字教育的“軟”環(huán)境。在毛巾架上、物品柜上、墻飾上都寫上每個人的名字,作為他們的“標志”??梢栽诩揖摺⑼婢叩葘嵨锷腺N上與之對應的漢字。孩子們就會自然而然地把圖像、聲音、語義、符號自動地整合到一起,從而在生活中認識漢字。
此外,還可以開展家園共育,開展講故事比賽、說一說你讀過哪些書等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在開展活動時,一些簡單的道具為孩子的表演增色了不少,臺上臺下相互呼應,孩子們時而全神貫注,時而手舞足蹈,時而樂倒一片。幼兒對這些游戲有著的濃厚興趣,不知不覺中也有效地促使他們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去。
當然,為了讓幼兒在優(yōu)質(zhì)的閱讀環(huán)境中養(yǎng)成閱讀的習慣,教師還可以引導家長記錄孩子閱讀活動中的表現(xiàn)。這種記錄不僅體現(xiàn)于展示幼兒的表現(xiàn),還應體現(xiàn)于意義的生成。即不僅要引導家長感受與幼兒共同閱讀的互動,又要引導家長分析孩子在閱讀活動中的意義,讓他們從中發(fā)現(xiàn)更多有價值的信息,從而增加對孩子行為的深層原因以及今后育兒的深入思考。
責任編輯 沁 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