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問到家長為什么很少帶孩子到博物館時,最多的答案是:“我們做父母的也不是很懂,不知道該帶孩子看什么,也怕被孩子問住了?!毕嘈庞羞@樣顧慮的家長不在少數(shù)。
正因如此,才為家長提供了一個與孩子一同走進歷史、發(fā)現(xiàn)藝術的機會。對每個人來說,博物館不該是一個一生只光顧一次,而是可以終生學習的場所。
中國博物館事業(yè)雖起步較晚,但發(fā)展百年有余,不論是從數(shù)量上,還是類別上,都有了非常大的變化,僅北京一地登記在冊的各類博物館便有160余家。加之逐步實行的免票制度,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流涌入博物館、美術館等,如此豐富的社會教育資源也越來越多的出現(xiàn)在了家長和孩子們的生活里,那么如何有針對性地去選擇和利用這些資源,從而培養(yǎng)起孩子們參觀博物館的習慣和傳統(tǒng)呢?
培養(yǎng)參觀博物館的習慣和愛好
想讓孩子愛上博物館,父母首先自己也要愛博物館。國外從事博物館學研究的學者曾有研究,當一個孩子6歲前常隨父母或老師參觀博物館,這種習慣會伴隨其一生,若6歲前沒有這樣的經(jīng)歷,博物館將在他之后的生活里被放入一個不起眼的角落里。雖然我對這一說法的年齡劃分不很贊同,但我深切地認為,對孩子參觀博物館而言,習慣比知識更重要,現(xiàn)在我們身邊并不缺少內(nèi)容專業(yè)豐富的各類博物館,但缺少參觀博物館的習慣。
不要擔心你的專業(yè),作為家長,請你帶著自己對博物館的好奇,陪伴孩子一同參觀,就是培養(yǎng)這一習慣的良好開始。當我們走進一個畫展,就算我們沒有美術功底、沒有藝術史的積累,但我們同樣可以與孩子一起去發(fā)現(xiàn):原來那顆紅色的心形圖案,在大人眼里是緊張與局促,而在孩子眼里則是一顆大大的草莓。正如著名的雕塑家羅丹講過的那樣,這個世界上不缺少發(fā)現(xiàn)藝術,缺少的是一雙發(fā)現(xiàn)藝術的眼睛。與你的孩子一同進入博物館去練就這雙敏銳的眼睛。
選擇合適的博物館
博物館的類型眾多,展覽的類型也很多,要為孩子選擇合適的博物館,才能讓孩子對博物館留下美好印象。首先,要從參與性強的博物館和展覽入手。參與性,可以從觀察、互動、體驗等不同角度來考慮,重點從孩子們的興趣入手,剛開始可以嘗試去藝術類、科技類、自然類、遺址類博物館?,F(xiàn)在,許多博物館都逐步建立起了豐富多彩的面向公眾的社會教育活動,對孩子而言是個非常好的形式,讓他們能在參觀中動手、動腦,在互動、體驗等活動中更好地回味展覽和文物,好比是總結和溫習。對那些沒有這類活動的展覽而言,家長可以自己設計一些諸如“尋寶”、“發(fā)現(xiàn)不同”等簡單的游戲方式,增加孩子參觀的趣味性與參與性。當孩子的閱讀和理解能力達到一定程度,對博物館有了一定認識后,可選擇線索性強、知識性強的綜合性博物館去參觀,激發(fā)孩子主動去觀察和思考的能力。
注意參觀前的準備與參觀后的回味
有時候,家長可以提前先參觀下博物館。這樣做,一能清楚地了解哪些展覽適合孩子去看,根據(jù)孩子的自身情況去選擇;二能為孩子參觀做好準備,包括了解哪些有趣的知識,為孩子的參觀設定一定的主題和路線,參觀多長時間是孩子能夠適應和接受的等等。
特別提醒:
每個展覽在陳設上都是按照一定線索和思路布置的,展柜和展柜之間、文物和文物之間有著密切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步入展廳請在入口處稍作停留,看看展覽的名字,比如當你看到展覽名為青銅藝術展,那是站在藝術發(fā)展的角度去表達的;當你看到展覽名為青銅珍藏展,那是站在重點文物的角度去介紹的。
其實歷史、文化、藝術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它就在我們身邊,參觀結束后可以在生活里尋找那些在博物館中看到、學到的內(nèi)容,讓歷史不再顯得陌生和遙遠。比如,當我在講解古人流傳下來的存冰用冰傳統(tǒng)時,會向觀眾推薦去北京景山西門的雪池胡同看看,可以在那里找到清朝時皇家冰窖遺址,其實多一份觀察、多一份思考,就多一份收獲的喜悅。
并非所有的講解都適合孩子
我在博物館講解中常遇到這樣的情況,家長總覺得講解機會難得,總是把年紀很小的孩子推到聽講隊伍的前列,使得距離我最近的前排觀眾總是一群大大小小,或高或低的小朋友。對講解員而言,講得太深,低年齡的小朋友聽不明白,會越發(fā)無聊,本已提起的一點對博物館的興趣也會被澆滅;講得太淺,高年齡的孩子會覺得索然無味,與自己在家讀書并無差別。
因而,并非所有的講解都適合孩子聽,對尚未有獨立閱讀能力的孩子來說,與父母或伙伴同行的獨立參觀或許更有效,如果選擇有講解的,可以相約同年齡段的,相熟的伙伴一起參觀聽講;而對于具有獨立閱讀能力的孩子來說,他們漸漸形成了自己的學習和參觀的方式,不管孩子是否愛聽講解,家長都要尊重他的習慣和方式。
控制好在展廳停留的時間
有些家長,尤其是前往外地參觀博物館時,總希望孩子能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把博物館的幾個展廳都看到,在館內(nèi)停留的時間很長,等到孩子走出博物館時,已經(jīng)累得夠嗆,這樣的參觀其實得不償失。孩子的注意力有限,尤其是在如此安靜的環(huán)境內(nèi)更加有限,因此一定要根據(jù)孩子的年齡等實際情況,控制好在展廳內(nèi)停留的時間,以一節(jié)課的時間為最宜,避免“一餐吃盡”的參觀方式。如果條件允許,可以對同一個展覽,選擇不同的角度和主題多次參觀,“少吃多餐”的方式會更有意思。比如,帶孩子去青銅藝術展參觀,這周帶孩子去找找不同青銅器的用途,下周和孩子一起找找青銅器上不同的動物形象。這樣,孩子會有不同的興趣點和知識點。
讓孩子和伙伴一起參觀
如果有的孩子更愿意獨自參觀,作為家長應當尊重他的參觀習慣和方式,但對絕大多數(shù)孩子來說,建議讓孩子和小伙伴一起參觀。當小朋友一個人參觀時,獲得的信息是單向的,更多是文物本身表現(xiàn)出來的特征、故事等,但當有小伙伴同行時,孩子會表現(xiàn)出更多的積極性,在相互溝通和交流中能更好地參與到參觀行為中,尤其是在跟隨講解員一同參觀時,表現(xiàn)更為突出。當講解員的一個小問題拋給聽講的孩子們時,會聽到許多不同的答案,盡管只有一個答案可能是正確的,但為孩子們打開的卻是更加開闊的想象和思考。
也許是因為我在博物館已經(jīng)做了10年的義務講解,對博物館有著很特殊和很深厚的感情,總是希望孩子們能帶著好奇與興趣走進博物館,帶著思考和收獲離開,在博物館里尋找人類和民族逝去的回憶,但同時也在博物館里留下他們發(fā)現(xiàn)和追尋美好的那份回憶。
(摘自《為了孩子·3~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