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齒咀嚼,有切割與磨碎食物的作用,還能促使唾液腺分泌唾液,反射性地促進胃液分泌,有利于食物的消化。牙齒殘缺或滿口無牙,只能吃有限的幾種食物,品種單調而乏味,久而久之,必然造成營養(yǎng)不良,這是人人皆知的常識。而且老是不咀嚼,腦子就會變得遲鈍,使老年性癡呆癥早早上身。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上了年紀的人“老掉牙”,門牙脫落,磨牙(臼齒)齲蝕松動,牙齒殘缺不全,卻不愿去醫(yī)院診治。他們有的怕治牙時疼痛,有的怕麻煩,還有的怕花錢,就這樣能將就則將就,一日三餐盡吃些稀爛的食物,或食物入口后不加咀嚼,就囫圇吞下肚。殊不知,這樣做對健康有百害而無一益。
《黃帝內經(jīng)》認為,牙齒是“腎之余”,牙齒質量不好的人通常需要補腎,而“腎主骨,骨生髓,髓海不足容易健忘”,這套理論正好論證了牙齒不好與老年癡呆之間的關系?,F(xiàn)代醫(yī)學認為,牙齒咀嚼動作是在大腦皮質主導下進行的,兩者有相互促進作用。咀嚼時,下頜關節(jié)反復運動,可以促進大腦的血液循環(huán),并且對大腦產(chǎn)生良性刺激,加強大腦皮質的功能,使腦子變得更加靈活。咀嚼時必然活動舌頭(起撥弄與調遣口中食物的作用),并通過神經(jīng)反射刺激大腦,加強思維活動,提高理解力和記憶力,防止腦萎縮與退化。
咀嚼運動可調節(jié)大腦的血流量。當人咀嚼硬物或咀嚼速度加快時,大腦的血流量明顯增多。醫(yī)學試驗表明,有牙和無牙老年人的腦血流量可以相差30%。無牙老人中患腦癡呆的病人很多,而牙齒完好的老年人僅有記憶能力減退的表現(xiàn),很少有腦癡呆癥狀。
咀嚼還能活化大腦皮層,經(jīng)常咀嚼或叩齒、漱口,有活化大腦皮層的作用,可預防大腦老化和老年癡呆。
咀嚼可促進唾液的分泌??谇坏拇笙严伲ㄈ?、頜下腺、舌下腺)和無數(shù)小涎腺分泌的涎液(黏液和漿液)進入口腔后統(tǒng)稱為唾液,俗稱口水。醫(yī)學研究發(fā)現(xiàn),唾液中含有一種能使人保持年輕的物質——腮腺激素,它能強化肌肉、血管、結締組織及骨、軟骨和牙齒的活力,還有增強血管彈性和活躍結締組織的作用。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耳下腺開始萎縮。咀嚼可以刺激耳下腺,保持腮腺激素的分泌量。有了足夠的腮腺激素,血管和皮膚等組織的彈性和活力就能得到保持,大腦就能保持活力。
牙齒和牙周組織中的神經(jīng)末梢跟大腦相關聯(lián),特別是跟大腦擔負記憶的區(qū)域相關聯(lián)。老年人牙齒減少,大腦皮質擔負記憶的區(qū)域也會變小;牙齒殘缺或喪失,牙齒周圍和牙床的神經(jīng)就會喪失功能,對大腦的良性刺激也隨之減弱。久而久之,勢必影響大腦的功能。日本名古屋大學的研究者做過一個動物試驗,將出生11周的大白鼠牙齒拔掉,觀察喪失牙齒的鼠是否會出現(xiàn)癡呆癥,結果發(fā)現(xiàn),在130周左右出現(xiàn)癡呆癥狀的實驗鼠中,喪失牙齒的鼠明顯高于沒有拔掉牙齒的鼠。
因此,上了年紀的人如果“老掉牙”,不可聽之任之。迫不得已需要拔牙,或牙齒自發(fā)脫落后,應予以修復,盡早裝義齒(假牙),以保持咀嚼功能,預防老年性癡呆癥。老年人的食譜中最好配備一兩樣堅硬或者比較硬的食物,如油煎花生米與炸面筋、煮黃豆、爆炒菜干、可以連骨頭嚼碎吃的小魚干、脆醬菜與涼拌黃瓜等,平日吃零食不妨也買點相對比較脆、硬的食品,時常運動一下腮幫子,別讓牙床太輕松,這樣才有利于激活大腦中的腦細胞,防止它因為“懶惰”而過早衰老、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