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季節(jié)轉換時,一些中老年人,特別是慢性病患者和心腦血管病人就會到醫(yī)院要求輸活血化瘀、擴張血管的藥物,以預防心腦血管疾病。似乎輸了液就能“清血液”“通血管”,即便血栓已形成也能化解。
在保健輸液的“養(yǎng)生達人”中,有些堅持一年中保健輸液1~2次,有些甚至保持在3~4次。由于醫(yī)和藥之間的利益同盟,這種定期保健輸液的“迷信”經久不衰。
其實這樣做根本沒有科學依據,應予糾正。
其一,靜脈輸液是給藥途徑中不良反應最多、最不安全的一種。注射液中的微粒可造成機體局部循環(huán)障礙,引起血管栓塞和供血不足,并進一步導致缺氧,引起水腫或靜脈炎。輸液中配伍的藥物越多,所含微粒就越多,產生的后果越嚴重。
其二,定期保健輸液大多以復方丹參注射液、胞二磷膽堿加維生素C為主,雖然對心腦血管疾病具有程度不等的作用,且起效快,但是,由于靜脈輸液的藥物在體內存留時間很短,藥物代謝后身體還是原來的狀態(tài),對慢性心腦血管疾病的病因和病情發(fā)展無任何影響。
其三,對慢性心腦血管疾病而言,定期保健輸液并不是有效的對因防治措施?,F(xiàn)代醫(yī)學已經認識到高脂血癥是促發(fā)心腦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高血脂、高血壓、冠心病、腦卒中及經常與之并存的糖尿病,是一組具有共同基礎的慢性代謝性疾病,即代謝綜合征,病因學上共同的病機是胰島素抵抗。最有效的防治手段是糾正不良生活習慣:⑴合理調整膳食結構,避免高脂肪、高熱量飲食;⑵控制飲食,糾正肥胖;⑶選擇適合自己的體育活動,通過運動降低血壓、降低高脂血癥、增加胰島素敏感性和周圍組織對糖的攝取,從而降低體重;⑷改變煙酒嗜好等不良生活習慣。同時進行口服藥物治療。
因此,對這類“能控制不能根治”的慢性代謝性疾病患者,除對指征明確的高凝狀態(tài)或栓塞先兆及時安排住院正規(guī)治療外,平常狀態(tài)下進行所謂的“保健輸液”并非良策。
筆者認為,作為醫(yī)務工作者,對于要求進行保健輸液的中老年患者,要堅持治療原則,多做耐心細致的解釋工作,多給予生活方式的指導,科學合理的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