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誘因多多尚不明確
皮膚搔抓癥又稱抓痕、皮膚搔抓障礙、神經癥性抓痕,是對健康皮膚過度的摳抓或擠壓,或習慣性摳抓已損害的皮膚,導致大量疤痕。在今年公布的美國精神病學會第五版《精神疾病診斷與統(tǒng)計手冊》被列為新類精神病,歸屬于強迫障礙大類。
神經科專家認為這是一種神經系統(tǒng)疾病,與多巴胺分泌異常有關。患者對緊張的感覺做出了不良應對,他們感覺皮膚受到污染或者不完美,就想把皮膚摳好;抓撓刺激使多巴胺的分泌增加,產生欣快感并使患者抓撓不已。
心理學家則認為,專制的父母令孩子敢怒不敢言,情緒受到壓抑,引起摳挖行為。因此,皮膚搔抓癥是一種心理障礙。
國外流行病學調查顯示,皮膚搔抓癥的人群發(fā)病率為1.4%~5.4%,有一定的遺傳性,女性比男性多見,孩子比成人多見。47.5%的患者在10歲之前就已發(fā)病,也有人到了30~45歲才發(fā)病。很多患者在青春期以摳青春痘開始,青春痘消退了,這種強迫性的習慣卻保留了下來。環(huán)境、生理、心理因素都可能引起搔抓,失業(yè)、婚姻矛盾、親友死亡、意外懷孕等事件造成的壓力,也容易誘發(fā)摳挖。
患者痛并快樂愧疚著
皮膚搔抓癥患者反復摳挖自己的皮膚,盡管感到疼痛,但內心卻感到快樂,于是越摳越深,直到流血。摳得最多的是臉,此外還有手臂、小腿、背部、頭皮、肢體末端的指甲和外皮等。大多數(shù)患者有一個喜歡摳的地方,摳傷后只好摳別的地方,但等那塊“寶地”傷愈后又返回來繼續(xù)摳,因此,他們手上、腿上或臉上布滿新傷舊疤。不同人摳的習慣不盡相同,有人每天摳幾次,也有人一摳就是幾個小時;大多數(shù)人用手指摳,少數(shù)人用鑷子等工具摳,或者用嘴啃咬。
患者往往感到非常痛苦,極力想控制這種搔抓行為,可就是忍不住。搔抓過后會引起強烈的愧疚、羞恥感,進一步增加自殘風險。
診斷不是所有的搔抓都是癥
在正常人中,有63%的人喜歡摳自己的皮膚;過敏或感染,以及濕疹、牛皮癬、糖尿病、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等疾病,也會導致搔抓皮膚的行為;精神病和智力障礙患者也搔抓皮膚。但這都不屬于皮膚搔抓癥。
皮膚搔抓癥有著強迫癥的行為特點,患者有意識的自我強迫和反強迫并存,強烈沖突使患者感到焦慮和痛苦。患者體驗到摳挖的沖動源自自我,雖極力抵抗,卻無法控制其沖動;能意識到強迫癥狀的異常性,卻無法擺脫。
對于疑似皮膚搔抓癥患者,要排除潛在的醫(yī)學原因,如前述可以引起搔抓的疾病后,方可考慮本病。
診療借鑒強迫癥的聯(lián)合治療
皮膚搔抓癥不僅引起一系列的醫(yī)學問題,如感染、皮膚損傷、疤痕和生理缺陷,更有甚者容貌盡毀,而且損害當事人的社會、職業(yè)或其他重要領域的功能,給當事者帶來嚴重的心理痛苦,影響他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抗組胺藥和皮質類固醇對皮膚搔抓癥無效。治療多采用去除習慣的訓練、認知行為療法、脫敏治療等,并聯(lián)合應用抗抑郁藥、止痛藥等,包括某些類型的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和抗驚厥藥物。臨床結果顯示,這些藥物有的可以減少摳挖行為,有的可以降低摳后的快感,同時可治療伴發(fā)的抑郁、失眠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