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堂
(廣大附屬實驗學校 廣東 廣州 510430)
課程資源是新一輪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所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 沒有課程資源的廣泛支持,再美好的課程改革設想也很難變成中小學的實際教育成果。 按照課程資源空間分布的不同,大致可以把課程資源分為校內課程資源和校外課程資源。 長期以來大多數學校重視校內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而忽視了校外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 筆者就近幾年新課程改革的實踐,結合化學學科的實際情況,談談化學教學校外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
學生需要學習的東西很多,遠非學校教育所能包攬,因此必須在可能的課程資源范圍內和在充分考慮課程成本的前提下突出重點,精選那些對學生終身發(fā)展具有決定意義的課程資源,使之優(yōu)先得到運用。 對校外課程資源應經常篩選、整理。 篩選時應注意:①要緊密聯系學生日常生活; ②要適應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以培養(yǎng)學生的各方面能力為目標;③要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著眼于學生的未來發(fā)展。
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不僅要考慮典型或普通學生的共性情況,更要考慮特定學生對象的具體特殊情況。 如果要為特定教育對象確定恰當的目標,那么僅僅考慮他們已經學過的內容還不夠,還需要考慮他們現有的知識、技能和素質背景。
除了考慮學生群體的情況外,還要考慮學校的具體情況和教師群體的自身水平。 只有這樣,校外課程資源才能得到更加充分的開發(fā)和利用。
不同的地方有其不同的校外課程資源,學校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當地的特色資源。
由于教師個人以及學校力量有限,在選擇校外課程資源時要考慮到課程資源的經濟實用性。 只要教師善于積累、善于創(chuàng)新,同樣可以豐富課外課程資源內容。
校外課程資源主要包括校外圖書館、 博物館、科技館、展覽館、電視、電影、廣播、報紙、網絡資源、社區(qū)、工廠等。
學校圖書館內配備有各種科普讀物、報刊、雜志等,對于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但學校圖書館不可能把所有的報刊、雜志都訂上,有些專業(yè)性強的雜志就沒有。 這時校外圖書館就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市區(qū)圖書館資料非常豐富,因此學??膳c市區(qū)圖書館建立聯系(學生可優(yōu)惠集體辦理閱讀卡),實現了圖書資源的共享。 例如,我們指導學生做研究性課題“調查常用電池的種類、使用范圍、性能和價格,以及電池中的氧化劑和還原劑。 調查廢舊電池是如何處理的,以及回收廢舊電池的意義和價值。 ”學校圖書館的資料明顯不夠,我們指導學生們利用星期天到市圖書館查閱相關資料。 結果學生們查到許多有價值的資料, 根據所查資料,指導學生寫成《電池的利與弊》。 通過與市圖書館建立聯系,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實踐能力,而且擴大了學生的視野。
博物館、科技館、展覽館中有豐富的與教學有關的資源,可以更直觀、生動、形象的配合課堂教學理解所學知識,為學校的課堂教學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例如:廣州博物館有許多文物可以引導學生理解金屬活動性順序。 “三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展覽,可根據學校的、課堂的不同情況組織學生參觀學習,充分利用校外資源為學校課堂教學服務。
將化學課程的學習與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相結合,從廣播、電視、電影、報紙等大眾媒體所反映的科技發(fā)展的最新動態(tài)中選取一些適合學生閱讀、 觀看的資料,拓寬學生的視野,體現化學課程與現代科技發(fā)展的聯系。 例如,中央電視臺第十套科教頻道,介紹的知識非常豐富,而學生(尤其是住校生多的學校)又不經常看電視。 如果有條件,我們可以把與課本相聯系的知識(如化學與生活的知識、化學史的知識等等)錄下來放給學生看。 有條件的學校還可制作成光盤留做資料,讓所有老師資源共享。
信息技術和網絡資源的開發(fā)在于突破傳統課程的狹隘性,在相當程度上突破時空的局限。 網絡上充足的信息可以使思路更開闊,多媒體強大的模擬功能可以提供實踐或實驗的模擬情境和操作平臺。 網絡便捷的交互性可以使交流更及時、開放,所以可以重復利用網絡這一巨大的信息載體,進行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內容重組。 教師可以通過網絡使學生以獨特的方式進行學習,學生也可以在適合自己的時間、地點獲得有關資料。
例如, 可以利用動畫進行模擬演示原子結構、原子核組成、電子云、原電池、電解池、離子反應等,這種演示使化學由微觀變?yōu)楹暧^、由靜態(tài)變?yōu)閯討B(tài)、由抽象變?yōu)樾蜗?。老師便于教學,學生易于接受。中學化學教材中課堂上不能演示的實驗, 即實驗難以操作、危險性大而觀察不明顯的內容,也可以在計算機上制作成模擬實驗進行演示,如氫氣還原氧化銅、氯氣的制取、氨的催化氧化、石油的蒸餾、煤的干餾等。
(1)社區(qū)。 我校與某社區(qū)建立了長期聯系,為學生參加實踐活動提供了場所。 許多研究性課題都是以本社區(qū)為調查對象。 如講到《原電池原理》一節(jié)時,我們組織學生在社區(qū)建立廢舊電池回收點,并宣傳廢舊電池的危害。 這樣既讓學生學會了化學知識,又參加了社會實踐,宣傳了環(huán)境保護知識,真正做到了化學與生活聯系,為生活服務的宗旨。
(2)工廠。 例如在講到鐵的冶煉時,可以組織學生參觀當地鋼鐵廠;在講到《化學肥料》時,可以組織學生參觀當地化肥廠;在講到《氯堿工業(yè)》時,可以組織學生到氯堿廠參觀調查, 了解電解食鹽水的原理,并從經濟、環(huán)保等角度分析氯堿產品的用途。 雖然在工廠不能深入一線,只是粗略的了解和調查。 但這些活動的開展,提高了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促進了化學與生活、社會的聯系。 真正實現了化學學有所用、學為所用的目的。
化學教學校外課程資源要因人而宜、 因地制宜,要與學生綜合實踐活動相結合, 與課本內容相結合,與素質教育相結合。 真正做到化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系,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著眼于學生未來的發(fā)展。
[1] 朱慕菊主編. 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211~224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 (實驗)[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2003
[3] 葉長軍. 化學教學資源開發(fā)與利用的研究 [J]. 中學化學,2005,(4):1~2
[4]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編輯部. 中學新課程資源庫化學卷[M]. 北京:北京工業(yè)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