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曉瑩
(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湖北武漢430073)
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的發(fā)展,人類已經(jīng)由傳統(tǒng)的紙質(zhì)報刊新聞時代進入了以互聯(lián)網(wǎng)為載體的信息時代。信息時代的到來,使得人們在獲得信息時擁有了便捷性和多渠道性,面對信息爆炸的今天,讀者的精力和時間都是十分有限的,讀者在閱讀新聞時,往往是瀏覽一下標題,對當前的時事要聞有個大概的了解,如果有感興趣的標題,再進行通篇的閱讀。由此可以看出,新聞標題已經(jīng)成為讀者是否閱讀新聞的判斷標準。新聞標題做為一篇新聞的題眼,它不僅要求能夠反映出基本的新聞事實,還要使用一定的修辭手法來加以潤色,對國外的新聞引進時,利用翻譯技巧,能使標題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這樣的標題不僅能夠吸引讀者的眼球,也能在激烈的媒體競爭中出奇制勝。
修辭的本義即指對言論的修飾,也就是通過多種語言手段來豐富自己的用語,以期望得到較好的表達效果。修辭是新聞標題最基本的藝術(shù)手法,利用修辭手法,可以讓一則平鋪直敘的新聞標題變得簡短、精煉又極富感染力和表現(xiàn)力。新聞標題的修辭具有如下特點:
新聞標題是對新聞事實的高度濃縮,不論是政治新聞、體育新聞還是娛樂新聞,都必須要能夠準確地表達出新聞的內(nèi)容,不然就是風馬牛不相及,讓人不知所云。新聞標題在使用修辭手法時,并不是要對事實進行夸張或者扭曲,那些言辭花哨華麗而又言過其實的新聞標題,只會讓人嗤之以鼻。新聞標題作為一篇新聞的眼睛和門戶,需要的是準確的描述和字句的精煉。
新聞不是做學術(shù)報告也不是搞文章創(chuàng)作,它的受眾可能是各級政要、大學教授或者環(huán)衛(wèi)工人,一則拗口的新聞標題只會讓人對其敬而遠之,把標題寫成詩歌創(chuàng)作又讓人不知其所云。作為面向大眾的新聞媒體,新聞的通俗易懂是其最基本的特點,這也是人與人之間進行信息傳遞的基本要求。
形象生動的新聞標題往往能夠讓讀者眼前一亮,使其迸發(fā)出強烈的閱讀興趣;枯燥乏味的新聞標題則會讓讀者看后味同嚼蠟,喪失閱讀的興趣。很多新聞,盡管內(nèi)容平淡無奇,卻因為一個好的標題而引起讀者的關(guān)注;相反的,那些內(nèi)容盡管翔實的新聞,卻因為一個不恰當?shù)臉祟}而與讀者失之交臂。
雙關(guān)是常用的修辭手法之一。雙關(guān)的存在,主要得益于我們國家文字的博大。之所以這樣說,主要是因為在漢語里有很多的同音詞或者同義詞,為雙關(guān)的產(chǎn)生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使用雙關(guān),其目的在于讓語句同時具備字面意思和內(nèi)里意思,形成一種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辭格,如“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就是雙關(guān)語里的經(jīng)典。在新聞標題上使用雙關(guān)的修辭手法,其目的也是一樣,就是通過字面意思和內(nèi)在的含義,讓標題別具韻味而讓人興趣盎然。如《千里赴蓉,只為活出個熊樣》(三秦都市報2004/03/11/A18版),這則報道主要是講2004年一只在天津受虐的黑熊艾瑪被送到成都的事情?!爸粸榛畛鰝€熊樣”字面上是指黑熊去成都治療只為能夠像一只熊一樣好好地活,另一方面,“熊樣”則道出了對虐熊者的譴責。
比喻就是打比方,主要是通過抓住兩種不同性質(zhì)事物的相似點,用一個事物來喻另一個事物。比喻的結(jié)構(gòu),一般由本體、喻體和比喻詞三部分組成。比喻分為明喻、暗喻、借喻和博喻,能夠起到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化冗長為簡潔的作用,在新聞標題中是使用的最多的修辭手法。如《張高平案由杭州政法界“女殺手”偵辦稱時間精確到秒》(央視國際2013-03-31),在該新聞題目中把該案的政法界人員比作“女殺手”,達到吸引讀者眼球的目的;另一方面,這是由于該檢察院的聶海芬女探長的工作可以將一個殺人犯處以死刑的緣故。
比擬就是把一些事或者物當做人來寫,使其具有人的行為或者性情,從而使得標題生動、形象。如:《廣東:大雨還要“賴”三天才走》(南方日報2013-03-31),一個“賴”字生動地把廣東大雨比擬成一個人,而且傳神地向讀者傳達出對廣東大雨的厭惡和無奈之感,通過閱讀新聞稿,我們也看出了廣東大雨造成的危害。
新聞標題中的修辭手法還有設(shè)問、映襯、反復等,這里就不一一贅述。
英語作為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語言,在國際新聞中,英語新聞?wù)紦?jù)了主導的地位。在英語新聞中,標題同樣起著很大的作用,作為一篇新聞的縮寫,英語新聞標題的翻譯就顯得十分重要了。下面講講英文新聞標題的翻譯技巧。
直譯是英語翻譯中的基本方法,在含義明確而又不至于引起讀者誤解的情況下,直譯能夠最大程度地還原原標題的語言結(jié)構(gòu)和內(nèi)容,帶給讀者原汁原味的欣賞。在直譯中則有短語式直譯,如:At the Top of the World(位于世界之巔)、Feather in the Wind(風中的羽毛);句子式的直譯,如:Don’t Cry for Me,England(英格蘭,別為我哭泣)、Who Brings the Beauty to You(她把美麗帶給人間)。這些標題通過直譯能夠?qū)⒃牡男畔⒅苯雍喢鞯貍鬟_給讀者,既方便讀者也忠于原文。此外,在翻譯時,英語新聞標題中使用一般現(xiàn)在時來代替其他各種時態(tài),可以增加新聞報道的現(xiàn)實感和生動性,拉近讀者與閱讀對象的情感距離,這也正是新聞學中的Journalistic Tense(新聞現(xiàn)在時),其作用就是增強所報道事件的新鮮感,如Tremor Rocks Ecuador,Pero(厄瓜多爾和秘魯遭遇地震)、U.S.Forces Step up Pressure on Rebels in Najaf(美軍高壓對待納杰夫暴亂分子)。
英語不同于漢語,漢語的字詞十分短小精煉,一兩個生動的詞語就能準確、生動地表達出意思;而英語則需要較多的文字來加以表述,但是,新聞標題的限制使得英語在擬題目時基本在一行以內(nèi)。再則,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一些在西方國家常用的短語、句式并不能為我們所理解,因此,在英語新聞標題的翻譯中要增加注釋性詞語,以求完整地再現(xiàn)句子的意思。如:Deal reached with IAEA.(Apr.24,2008,China Daily),如果不添加注釋性詞語,則翻譯為:與IAEA達成協(xié)議。事實上,IAEA是國際原子能機構(gòu)的縮寫,通過新聞稿我們也可以知道這里其實是省去了伊朗,故應(yīng)該翻譯為:伊朗和國際原子能機構(gòu)達成協(xié)議。再如:Older,Wiser,Calmer(人愈老,智愈高,心愈平);Accuser Accused(原告沒當成,反而成被告)。
在英語新聞翻譯時,英語里面的一些典故、俚語俗語并不能很好地為我們所用,即使勉強翻譯出來,也不能讓受眾很好地理解,在這個時候,我們對原標題就要采用意譯,只需基本意思是和原文一樣,但究竟要做怎樣的比喻或者其他的修辭,就主要看我們?nèi)绾伟l(fā)揮漢語的優(yōu)勢。當然,在這樣的意譯過程中,還是有幾點要注意的:一是能直譯就直譯,不能直譯才意譯;二是意譯時不能脫離原標題的基本含義;三是要盡量使用和原標題一樣的修辭手法。比如:Pei’s Pyramids Puzzle Paris(貝氏的金字塔使巴黎困惑不解),這篇文章標題里的四個詞都以“p”開頭形成頭韻,作者標題的靈感很可能來自貝氏(Pei)、金字塔(pyramid)、巴黎(Paris)這三個詞,而作者的匠心表現(xiàn)在他所選用的“puzzle”一詞,它不僅使標題構(gòu)成了頭韻,而且表現(xiàn)出貝氏作品的驚人程度;To Buy or Not to Buy Is the Question for Homebuyers(買還是不買是購房人的大心事),這里就用到了出自莎士比亞的名劇Hamlet中的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的典故。
一篇好的新聞的標題,能夠激發(fā)出人們的閱讀興趣,這也是人們常說的“題好文一半”。新聞題目的擬定是一個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過程,我們只要善用各種修辭方法和翻譯技巧,不草率不浮夸,必定能夠創(chuàng)作出一個恰當?shù)暮妙}目。
[1]劉池.如何畫龍點睛——試論新聞標題與修辭[J].安徽文學,2010,(2).
[2]王永康,顧飛榮.淺談英語新聞標題的特點及翻譯方法[J].科技文匯,2008,(11).
[3]周卿.淺析英語新聞標題的翻譯策略[J].科教文匯,2008,(8).
[4]靳冬英,姜義梅.淺談新聞標題的修辭特點[J].中國校外教育,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