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明 亮
(暨南大學 東南亞研究所,廣東 廣州 510627)
新加坡的中國勞工權益問題與解決之道
張 明 亮
(暨南大學 東南亞研究所,廣東 廣州 510627)
2012年11月,部分在新加坡的中國勞工爭取權益的事件進一步彰顯了中國勞工在新加坡所面臨的權益保護困境。新加坡政府果斷地處理,中國政府也積極介入,新加坡工會與本土保護外勞的社團也設法介入,并發(fā)揮積極作用;但都是事后介入,都未能徹底解決中國勞工在新加坡所面臨的權益保護問題。如果能提前、積極地援引本土的勞工保護資源——類似新加坡這樣的發(fā)達國家本身就有不少公益性社團,那么中國勞工在海外的權益保護工作將會事半功倍,中國政府在海外護僑的壓力也將大大減輕。
新加坡;中國;勞工;權益
2012年11月底,部分在新加坡的中國勞工為爭取更好待遇而暫時停止工作的事件不僅引起新加坡政府、社會各個階層的討論,還引發(fā)中國政府的高度關注。這一事件凸顯了中國勞工在海外維權的困境。過去學界鮮有成果專門論述如何在新加坡這樣的發(fā)達國家維護中國海外勞工的權益。新加坡《聯(lián)合早報》(2012年12月16日)在上述事件后調查了新加坡客工維護的狀況,其中涉及中國勞工在新加坡的維權情況。之前,曾有專門的報告分析中國勞工在新加坡所面臨的權益問題[1]。也有學者分析中國勞工在新加坡的務工情況[2]。還有學者探討中國在新加坡的勞工管理問題[3]。本文擬以2012年11月中國勞工在新加坡自發(fā)維權事件為切入點,探討在新加坡這樣的發(fā)達國家如何合理地利用本土資源維護中國勞工的合法權益。
在新加坡的中國勞工是新加坡外來勞工的一部分。新加坡高度依賴外勞,“新加坡外勞人數(shù)占新加坡人口高達45.6%”[4]。據(jù)新加坡致力于維護外勞權益的公益組織“客工亦重”提供的數(shù)據(jù):“新加坡有略超過一百萬的人口是來自不同國家的低收入客工,包括菲律賓、印度、印尼、孟加拉、緬甸及中國”。
中國勞工進入新加坡是隨著中國企業(yè)承包新加坡的工程開始的,始于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目前在新加坡的中國勞工數(shù)量較多,但仍缺乏較為準確的官方數(shù)據(jù)。一說有20萬,另說有30萬,總之是有不少中國勞工在新加坡工作。他們在新加坡主要從事新加坡當?shù)厝瞬辉敢鈴氖碌穆殬I(yè):繁重的體力勞動為主,技術含量低,收入也低。
中國勞工在新加坡所面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薪水低:同工不同酬
“同工不同酬”是2012年11月底事件的主因之一。在新加坡SMRT工作的外籍司機中,中國籍司機的收入明顯低于馬來西亞籍員工的收入,更遠低于新加坡本地的員工收入。對于在收入上低于新加坡本地員工,中國籍司機尚且感覺可以接受,但對于收入低于同是外國的馬來西亞籍員工,中國司機無法接受。在向SMRT反應未得到及時回應的情況下,他們選擇停止工作的方式向資方要求公平的待遇。所以,就出現(xiàn)了2012年11月26日、27日停運公共交通工具的事件。
幾乎所有的中國勞工到新加坡的原因和目的就是賺更多的錢,以改善自己的家庭生活。為了能得到去新加坡的工作機會,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都是通過中介機構獲取新加坡的工作信息與機會。為此,他們在去新加坡工作之前,必須先支付一筆數(shù)額不小的中介費。包括涉入上述事件的中國司機在內的中國勞工幾乎所有都繳納過數(shù)額不低的中介費。筆者在新加坡接觸到的中國勞工中,幾乎沒有不交納中介費就可以到新加坡的。至于中介費的額度則有差異,有些勞工朋友不愿講出細節(jié);僅據(jù)筆者問到的,最低不少于3萬人民幣,高的則達5萬人民幣甚至更多。依據(jù)這些中國客工在新加坡的工作所得,第一年基本上得為中介打工;較好的情況也是到了第二年才能真正為自己掙錢。幾乎所有涉及中國勞工在新加坡狀況的調查報告或者分析文章都會論及中介費這個話題,并且一直認為中介費過高。
然而到了新加坡,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得到滿意或者合理的收入,薪水太低或者欠薪是困擾著這些在新加坡的中國工人的最大問題。對比于高額的中介費,中國勞工在新加坡的收入顯得更少。
“同工不同酬”也是新加坡客工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在新加坡的客工中,馬來西亞籍的客工薪水是最高的;如前所述,這也是2012年11月底新加坡的中國籍司機停止工作的原因之一。馬來西亞是新加坡客工的傳統(tǒng)來源國,新加坡資方認為:來自其他國家的客工,如中國勞工在新加坡工作的年限有限,無法積累經(jīng)驗,技能也無法提高,因此在薪金上落后于來自馬來西亞的客工[5]。新加坡外籍勞工中心主席向《人民日報》解釋說:新加坡的公共交通系統(tǒng)本不適用外籍勞工,新馬不分家,所以主要適用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籍的勞工;不過近兩年因勞工短缺,引進中國籍司機,屬于“合約工”,薪酬按合約執(zhí)行;資方為中國勞工提供培訓、宿舍、免費班車等,所以在到手的待遇上同其他勞工有所差別[6]。
新加坡的工會仍堅持“同工不同酬”合理性。建議底薪勞工可通過提高本身技能的途徑換取提薪。新加坡內外都在關注新加坡“同工不同酬”的做法;反對者提出,這一制度違反國際勞工慣例,傷害勞動者權益。
(二)欠薪及其他
資方拖欠工資是包括中國勞工在內的新加坡客工共同面臨的問題。因欠薪而導致的極端行動,在新加坡時有發(fā)生,如攀爬到工地的塔吊上要求資方及時發(fā)放薪水;媒體也不時報道類似事件。筆者在2011年2月遇到一位在新加坡一家餐館工作、來自中國福建的新加坡客工,雇主拖欠他的薪水已有多個月,他無法解決,只好向中國駐新加坡使館求助。2008年12月30日,224名中國勞工到新加坡人力資源部投訴雇主欠薪。這是新加坡人力資源部在2009年1月3日發(fā)表的文告中披露的消息。
除了薪金低,中國勞工在其他方面的福利條件也低于馬來西亞籍員工。2012年11月事件中的中國籍司機就不滿于住宿條件差。
與勞資糾紛相比,中國勞工在新加坡的其他問題都是在可以忍受的范圍之內的,如思鄉(xiāng)之情以及工作之余的業(yè)余生活問題。在新加坡工作的中國勞工與其他客工一樣,大多都是只身一人到新加坡工作,遠離親人。2010年下半年,筆者在新加坡遇到一位來自中國江蘇的小伙,他在新加坡工作已經(jīng)近7年,兒子都快5歲了,只能在電話里說說話而已。2013年2月18日《聯(lián)合早報》一篇題為“客工‘進城’過年記”的報道披露了多位中國勞工過年時在新加坡的思鄉(xiāng)之情與無奈。
大多數(shù)到新加坡工作的中國勞工業(yè)余時間其實不多,因為雇主在合同中已經(jīng)為他們排滿了工作時間。即使有了些許業(yè)余時間,受限于經(jīng)濟條件,他們大多也不敢大肆消費。新加坡本地一位出租車司機朋友曾告訴筆者:他晚上開車時遇到不少中國勞工領了薪水后晚上泡在賭場里,基本上把掙到的辛苦錢都仍在賭場了;那位朋友嘆息到:這些在新加坡打工的中國人很難賺到錢。到賭場消費不會是多數(shù),但也反映了在新加坡的中國勞工業(yè)余生活的無奈與空虛。筆者在新加坡期間也常常與一些來自中國的客工一起在打乒乓球,其中也有一些朋友提及他們的工友在工作之余的無聊與無奈。
致力于維護客工利益的新加坡本土公益組織“客工亦重”披露,在新加坡的客工“一旦涉及勞務糾紛,往往因為相關法令與條規(guī)限制而變得非常復雜,甚至棘手”,“新加坡的行政語言為英文,倘若客工不諳英文,要了解相關的文件內容將會有非常大的難度”。
(一)簡單方式及其代價
新加坡本地媒體在2012年底中國籍司機自發(fā)維權事件后的專門調查顯示:勞工“一旦碰上勞資糾紛,大多數(shù)只知道直接向管工、雇主或人力部投訴,對其他途徑的認知甚少,有些甚至以為必須花錢聘請律師才能解決問題。這種誤解可能導致他們以為既然沒有錢聘請律師,就必須采取更激烈的方式來討回公道”[7]。
試圖以“激烈的方式”討回公道是中國客工遇到勞資糾紛時不時采用的辦法。新加坡媒體不時報道來自中國的客工在工地上采取極端行動威脅資方及時發(fā)放薪金。就在2012年11月底中國籍巴士司機事件余波未定之際,另一起中國在新加坡客工討薪事件發(fā)生,他們討薪的方式代表了另一種客工抗爭的方式。另一種方式是停止工作:2012年11月底,中國籍司機就是如此。他們以停止工作的方式抗議資方,向資方施加壓力,試圖逼迫資方讓步。與中國巴士司機抗爭的方式相比,這種極端方式將來發(fā)生的可能性仍很大。多名客工一起停止工作的方式不太可能再發(fā)生,畢竟新加坡政府已經(jīng)介入并且采取了許多善后措施。
過激方式維護權益的代價是巨大的,成功的幾率也很小。2011年11月底,在新加坡的中國籍勞工爭取權益中,五人后來被判入獄,另有一批司機被遣送回國。
“客工和女傭問題也是一個外交的層面,影響國與國之間的關系”[8]。中國勞工在外出現(xiàn)糾紛自然會影響到中國政府,甚至同所在國的關系。2012年11月事件次日,就有4名新加坡本地人到中國駐新加坡大使館抗議,要求中國政府介入中國公民在新加坡的“非法和不文明行為”,他們還表示:中國工人的行為影響了新加坡公共交通的運作,是涉及公共利益的事件,并關切事件可能產生的“連鎖效應”,可能導致其他客工“有樣學樣”;他們還聲稱是帶著近4000人的意見到中國大使館去的。事件也影響到新加坡政府的形象。在新加坡駐香港領館外,就有香港職工會聯(lián)盟抗議新加坡政府。
(二)母國的努力及其局限
向中國駐新加坡使館求助是中國在新勞工遇到勞務糾紛時采取的手段之一。在外工作和生活的中國人遇到困難時向中國駐當?shù)厥桂^求助理應是常理。2011年1月,一名來自中國福建的廚師到中國駐新加坡大使館尋求幫助。他在新加坡雇主那里不僅工作辛苦,而且還常受雇主責罵、毆打,雇主還不發(fā)薪水。無奈之下,他只好到使館求助。
在2012年11月,中國籍巴士司機事件中,中國駐新加坡使館也在事后積極介入。11月28日凌晨,中國駐新加坡大使館網(wǎng)站發(fā)表聲明:大使館高度關注中國司機沒有開工的事件,與有關方面保持溝通;呼吁各方保持冷靜、加強溝通、維護有關中方人員的合法權益,妥善處理此事;聲明還說:“中國大使館已向有關中方人員面對面了解情況并做勸說工作,希望他們遵守當?shù)胤?,通過適當方式表達合理訴求,避免影響公眾的出行?!盵9]29日,中國駐新加坡大使館網(wǎng)站進一步發(fā)布相關消息;當日,中國使館還派員旁聽該案的第一次法庭審理;30日,中國外交部表示:中方高度關注并呼吁“切實維護被捕中國工人的合法權益”。
中國使館通常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為中國勞工提供援助,如介紹律師,呼吁新加坡雇主與政府正視勞工的合理要求;并呼吁中國勞工遵守當?shù)胤?,采用合理合法方式解決勞務糾紛,不要采用激進手段等。使館的建議客觀上也包含了從本土資源尋求幫助之意:如何合理地利用本土資源保護中國在新加坡勞工的權益。新加坡本土有助于保護中國勞工權益的組織有工會,也有公益組織。
新加坡總理在2013年5月1日的勞動節(jié)集會致辭中還援引該事件,并強調:代表個人的工會須在解決勞資糾紛中扮演積極角色,以員工的長遠利益為考量,幫助員工向資方爭取福利。2012年11月底事件中,工會“遲到”了,但事件之后,工會積極介入了,并可能在未來維護包括中國勞工在內的勞工權益中發(fā)揮積極作用。
2012年11月中國勞工自發(fā)維權事件發(fā)生后,新加坡本地媒體評論說:“如果SMRT管理層同工會和客工之間的合作關系更密切,SMRT中國籍司機非法罷工的‘不幸事件’根本就不會發(fā)生。”SMRT是中國勞工所在的企業(yè)。早在事件之前,中國籍司機曾經(jīng)求助過新加坡工會。2012年8月8日,五名SMRT巴士司機致函(新加坡)全國職工總會秘書長林瑞生,要求重新檢討工時與薪金架構;不過,職工總會可能沒有積極應對,否則不至于發(fā)生11月底的事件了。
但2011年11月事件發(fā)生時,包括中國在新加坡勞工在內的新加坡客工加入工會的比例卻很低?!霸?0多萬職總會員中,12萬5000名是外籍員工”;(2012年11月底事發(fā)企業(yè))“SMRT2000名巴士司機,約22%是中國籍,但加入工會者不到總數(shù)的10%,比率遠低于另一公共交通業(yè)者新捷運——該公司巴士司機九成以上加入工會”[10]。據(jù)新加坡職總工作人員介紹:不加入工會的客工往往被中介誤導,以為只有新加坡人能加入工會;此外,客工也可能為了加班多賺錢,沒有時間參加工會活動而覺得沒有必要成為工會會員。
工會的另一不足之處在于:處理事件不積極,往往在事發(fā)之后才到場。如2012年11月底的事件就是這樣。但這并不意味著工會不會在保護勞工權益方面發(fā)揮積極作用。
新加坡本土工會曾經(jīng)較為活躍,如今在維護勞工權益方面也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理論上看,工會會在四個大的方面協(xié)助可能受到雇主侵害權益的雇工。這四個方面是:福利、工作條件、遇到雇主違約或者不合理解雇;工會幫助的對象不僅是新加坡本地的員工,也包括加入職總的客工。像2012年11月底中國籍巴士司機停止工作的理由中就符合工會幫助的條件:福利與工作條件。
2012年12月6日,新加坡全國職工總會秘書長在中國籍司機自發(fā)維權事件后首次公開表態(tài)時指出:為事件的發(fā)展感到惋惜;并承諾工會來年將加強招募外籍員工加入工會的工作[11]。2012年11月底中國籍巴士司機事件后,企業(yè)與職總都積極行動起來,尤其是事發(fā)企業(yè),鼓勵更多員工加入工會。新加坡職總在12月中旬就到事發(fā)企業(yè)招募會員。企業(yè)也配合職總,鼓勵更多員工,不管是本土還是外籍的,加入工會。這對中國在新加坡的勞工而言,無疑是福音,盡管這個福音來得晚了些,而且代價也大了些。事件后,在各方努力下,中國員工加入工會的比例大為提高。到2013年勞動節(jié)前夕,SMRT中國籍員工加入工會的比例已提升至86%[12]。
隨著更多的外來勞工加入新加坡本土工會,工會有望在保護外來勞工權益方面發(fā)揮積極作用。這也是保護中國在新加坡勞工的權益時最值得援引的本土資源之一。
中國勞工在新加坡遭遇薪金、待遇等問題時,很少主動求助新加坡當?shù)刂铝τ趨f(xié)助外籍勞工維護權益的公益組織,盡管這類公益組織通常是最為積極、也是最為實效的。如2012年11月底事件前,中國司機曾求援于新加坡工會,但并未想到求助像“客工亦重(TWC2)”這樣的本土公益組織?!翱凸ひ嘀?TWC2)”前主席曾說:到新加坡的中國勞工很少知道有類似“客工亦重”這樣的公益組織,即使知道了也不一定相信這樣的組織能夠幫助到他們,因為在他們原本生活的社會基本上沒有這樣的組織[13]。不過,類似“客工亦重”這樣的本土公益組織可能是最能貼近勞工生活的。從2012年11月底事件就可以看出:“客工亦重”對中國勞工的幫助是最貼心的。
“客工亦重”是新加坡本土致力于維護在新外來勞工權益的公益組織,成立于2003年?!翱凸ひ嘀亍敝飨踬t勤表示:“當(在新加坡的)客工和女傭因為受到不公平待遇而不得選擇不離開,你知道當他們來到機場即將離開新加坡時,心中是帶有多少怨恨么?而這種氣氛未必只存在于他們和雇主之間,而是面向我們每一個新加坡人的?!甭氏纫庾R到新加坡客工問題的嚴重性,“客工亦重”不僅向遇到困難的客工提供暫時性的幫助,還致力于從長遠目光考慮問題。該組織“致力于從相關法律和條規(guī)、觀眾教育和強化自身三大方面,來促進(在新加坡的)客工和女傭問題的改善”[8]。不過,“客工亦重”里仍缺少熟悉華文的社工,所以也可能限制該組織向中國勞工提供更多的服務。
2012年12月在新加坡工作的部分中國籍巴士司機爭取權益事件中,“客工亦重”為中國司機提供了不少協(xié)助。首先,“客工亦重”的員工在中國司機“保釋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其次,中國籍巴士司機被保釋后,“客工亦重”幫助他們解決生活問題,如食宿等;該組織表示:“如果客工在等候案子裁決時無棲身之地,他們的生活就會疾苦難耐,以致身心受影響。這將間接損害他們應享有的法律程序”[14]。此外,還為他們找律師,甚至陪護他們出庭?!翱凸ひ嘀亍钡冉M織的員工還協(xié)助不熟悉英文的中國勞工與律師溝通。
事實上,“客工亦重”早已為中國在新勞工提供過幫助。2012年7月,兩名中國勞工在新加坡一個地鐵站工地遭遇事故去世,事發(fā)后“客工亦重”為他們的家屬募集善款[15]。2013年新年,“客工亦重”還專門為中國客工免費發(fā)蘆柑,借此向中國客工傳遞一個信息:他們在這里是受關心的。
新加坡本土有不少致力于客工權益保護的公益組織,除了上述的“客工亦重(TWC2)”外,還有“情誼之家(HOME)”“外籍員工中心(Migrant Worker Center)”。相對而言,盡管本土致力于客工權益保護的公益組織力量有限,畢竟屬于民間組織,還是非盈利機構;但其努力卻是值得肯定的。筆者曾遇到在新加坡的一些電子企業(yè)工作的中國員工,業(yè)余時間參加一家教會專門為他們舉辦的娛樂活動,逢年過節(jié)還為他們組織專門的活動;并教育他們不要去賭場,潔身自好等。雖然參與者不算太多,但效果卻值得肯定。
在新加坡的中國勞工權益保護方式代表著一個類別:在發(fā)達國家如何善用本土公益資源保護中國僑民(勞工)的利益。從上述事件中可以看出,新加坡本土的公益組織,如客工亦重在協(xié)助中國勞工保障權益方面積極行動,切實為中國勞工解決了實際問題。另外,本土的工會事實也會在協(xié)調勞資關系方面發(fā)揮關鍵作用。如果能及早援引這些本土的組織的幫助,那么將有可能緩解勞資關系,客觀上也有助于維護外來勞工的權益。
中國是發(fā)展中國家,也是勞務輸出大國,其中向發(fā)達國家輸出勞工是勞務輸出的主要方向之一。而在外勞工,同時也是僑民保護的一個重要方面。勞工也是僑民,也是護僑的對象。這些勞工一般在外生活都在一年以上。少于一年不僅不掙錢,連基本的費用——中介費都無法還清。到新加坡工作的中國勞工基本上都是通過中介到新加坡的,在通過中介得到在新加坡工作的機會之前,這些勞工得先向中介交納一筆高額的中介費。由此以來,單是從中介費的角度考慮,他們就不得不在當?shù)毓ぷ鲀赡暌陨稀T谕鈬恿羧绱碎L的時間,自然算是僑居國外的中國僑民了。
新加坡是發(fā)達國家,也是中國勞務輸出的主要方向之一。中國勞工在類似新加坡這樣的發(fā)達國家常遇到的權益問題是薪金問題。類似新加坡這樣的發(fā)達國家法律制度健全,社會公益組織較多,如,新加坡的“客工亦重”“情誼之家”以及其他類似的本土公益組織。如果能夠合理地使用這些資源,不僅可以減少維護勞工權益的成本,降低勞工的損失,還會強化維護勞工權益的效果。善用當?shù)刭Y源保護勞工權益,不僅有助于保護僑民的權益,也有助于降低中國政府護僑的成本,還有助于推動中國與所在國的融洽關系。
[1]Aris Chan.招之即來、揮之即去:中國工人在新加坡的勞動權益狀況報告[J].中國勞工通訊,2011(5).
[2]林梅.新加坡的中國勞務人員狀況調查分析[J].南洋問題研究,2009(3).
[3]傅玉成.在新加坡的中國勞工管理的有關問題[J].國際經(jīng)濟合作,1997(8).
[4]同工不同酬再思考[N].聯(lián)合早報,2012-12-18.
[5]職總:“同工同酬”做法不夠靈活[N].聯(lián)合早報,2012-12-15.
[6]中國巴士司機合法權益須保障 我使館向新加坡方面提出交涉[N].人民日報,2012-11-30.
[7]本報調查顯示客工維權存在盲點盲區(qū)[N].聯(lián)合早報,2012-12-16.
[8]非牟利組織“客工亦重”向客工與女傭伸援手[N].聯(lián)合早報,2011-10-31.
[9]中國大使館吁各方保持冷靜加強溝通[N].聯(lián)合早報,2012-11-28.
[10]SMRT中國籍司機僅一成加入工會[N].聯(lián)合早報,2012-11-28.
[11]林瑞生呼吁雇主照顧客工福利并公平對待[N].聯(lián)合早報,2012-12-07.
[12]以SMRT巴士司機罷工事件為例,總理:勞資雙方應通過磋商解決糾紛[N].聯(lián)合早報,2013-05-02.
[13]客工來源越來越多元,學者:勞資溝通方式須改善[N].聯(lián)合早報,2012-12-01.
[14]公民組織為保釋巴士司機提供住宿[N].聯(lián)合早報,2012-12-09.
[15]本地組織為死者家屬募款[N].聯(lián)合早報,2012-07-20.
[責任編輯孫景峰]
K339
A
1000-2359(2013)04-0121-05
張明亮(1974-),男,河南洛陽人,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所副教授,主要從事東南亞與南海歷史研究。
2013-01-17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暨南大學華僑華人研究院研究資助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