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煒,葉國雄,韓海濤
賽艇運動是一項以有氧供能為主、強調(diào)力量耐力素質(zhì)的體能主導類項目。在2 000 米賽艇比賽中,運動員依靠四肢和軀干肌群的力量共同協(xié)調(diào)工作,重復依次完成提槳入水、拉槳、按槳和推槳等一系列相關動作,通過槳葉劃水使船艇前進[1]。全程大約耗時5 分30 秒~8 分,運動員平均以每槳686~882 牛頓的力劃210~240 槳,槳頻在32~38 槳/分,有氧供能比例在75%~80%之間,無氧供能比例在20%~25%之間。賽艇運動的項目特征決定了體能訓練在賽艇運動訓練實踐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綜觀當今世界賽艇運動強國,都非常重視運動員的體能訓練。專項體能是運動員能否取得優(yōu)異運動成績的關鍵因素。專項體能是指與專項訓練及特殊的比賽任務緊密聯(lián)系的,運動員為圓滿完成特定的訓練比賽任務而必須具備的特殊體能要求[2]。目前,針對賽艇運動員專項體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專項身體形態(tài)、有氧和無氧代謝能力、專項素質(zhì)以及劃行技術對專項體能的影響四個方面,上述四者的有機結合是賽艇運動員獲得優(yōu)異成績的有效保障。
身體形態(tài)是決定運動員是否適合從事某項競技運動最基本的物質(zhì)條件,長年的專項化訓練塑造了運動員獨特的專項化形態(tài)特征。從賽艇運動員的外形看,體型大的運動員往往在比賽中占有更有利的位置。一般情況下,公開級運動員身材高大健壯、肩寬、臂長、肌肉發(fā)達而勻稱且體脂較低,而輕量級運動員在體重限制的范圍內(nèi)也要求身材盡量高大,這些外形特征對加大劃頻和劃長都十分有利[3-4]。Hahn[5]的研究表明,與普通人群相比,優(yōu)秀賽艇運動員身材高大,下肢較長,臂長與身高比要高于平均水平;與一般運動員相比,優(yōu)秀男子運動員身材更高,體重更重,上、下肢更長,同時,體脂%更低,髖部較窄,臂圍較大;而優(yōu)秀女子運動員和一般運動員在所有形態(tài)學指標上均無顯著性差異。Misigo JM 等[6]的研究發(fā)現(xiàn),優(yōu)秀劃船運動員皮下脂肪少、四肢圍度特別是上肢圍度及體重和瘦體重大。Hagerman[7]發(fā)現(xiàn)近30年來(1964年~1992年),優(yōu)秀賽艇運動員的身高、體重幾乎沒有變化,而體脂%卻下降了,世界級男輕選手體脂百分比平均在5%~7%、女輕選手體脂百分比在15%以下。我國2000年奧運會國家賽艇隊集訓隊員的體脂%分別是:女重組17.55%、男重組11.40%、女輕組14.48%、男輕組10.63%[8],與美國奧運會集訓隊相比,我國男、女賽艇重量級選手的體脂百分比分別高2.74% 和2.70%,因此在體質(zhì)量分別大4.0 公斤和4.6 公斤的情況下,瘦體質(zhì)量幾乎與美國選手相等。因而,降低運動員的體脂%、提高瘦體重,是提高我國賽艇運動員運動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此外,羅馬尼亞的約·格里果里察教授提出摸高、臂長、坐肩高、坐腿長、肩寬、蹲超、蹲拉距等指標可作為賽艇項目的典型形態(tài)指標,周琦年[9]和梁瑾[10]曾分別采用上述指標對我國賽艇運動員的形態(tài)學特點進行研究。張長青[11]則找出了反映我國男子賽艇運動員最重要的專項形態(tài)學指標,包括呼氣末胸圍、吸氣末胸圍、體重、上臂緊張圍、上臂放松圍和肩寬。這些指標對于賽艇運動員的選材、個體技術的優(yōu)化、設計與評定有直接作用。
上述研究均以定性描述和常用的形態(tài)定量指標測量分析為主,應用派生指數(shù)則可進一步反映各指標間的比例關系、體形特點和相對水平等,而這恰恰是目前研究中較為薄弱的方面,目前僅有曹景偉等有過相關研究報道。曹景偉等[12]通過對16 項身體指數(shù)的研究后指出,克托萊指數(shù)、大腿圍指數(shù)和身高胸圍指數(shù)可有效地反映中國優(yōu)秀女子賽艇運動員的形態(tài)水平,且中國優(yōu)秀女子賽艇公開級和輕量級運動員的身體指數(shù)在總體上存在著顯著差異。但目前還未見有對我國優(yōu)秀男子賽艇運動員身體指數(shù)的相關研究。
有氧代謝能力特指機體依賴能源物質(zhì)的有氧氧化所提供的能量維持體力,完成運動負荷的能力,是人體從事日常生活、勞動、工作和學習的主要供能支持系統(tǒng),也是評價人體健康水平的主要標志和依據(jù)。對賽艇運動員有氧代謝能力的評價主要是圍繞著機體的攝氧能力和利用氧能力兩個方面展開。許多研究表明最大攝氧量(VO2max)和無氧閾(AT)是評價賽艇運動員有氧能力的重要指標,而以無氧閾強度進行訓練是賽艇運動員提高有氧能力的重要手段。
作為以有氧代謝供能占主導的賽艇項目,其運動成績與最大攝氧量關系密切。Cosgrove 等[13]采用2 000 米測功儀成績與賽艇運動員的多項生理指標進行相關分析后發(fā)現(xiàn),專項成績與VO2max 和廋體重的相關系數(shù)r=0.85,呈高度相關,應用逐步回歸分析后發(fā)現(xiàn),VO2max 是預測成績最好的單個指標。通過對國內(nèi)外賽艇運動員VO2max 基本數(shù)值的對比后發(fā)現(xiàn),我國男子賽艇運動員與國外優(yōu)秀男子賽艇運動員的VO2max 水平相比尚有較大差距,而我國女子賽艇運動員的VO2max 水平則與國外優(yōu)秀女子賽艇運動員相差無幾,甚至超過了國外運動員的標準,這與我國賽艇運動員在世界大賽中的運動成績情況較為相符。雖然VO2max 大小主要取決于遺傳,但經(jīng)過系統(tǒng)訓練的運動員仍可提高15%~20%[14]。Hagerman[15]以9 名美國國家賽艇隊隊員為研究對象,對其賽季與非賽季的訓練情況進行了對比研究,發(fā)現(xiàn)與非賽季相比,賽季中賽艇運動員的VO2max 顯著增加,絕對值從5.09 L/min 增加到6.01 L/min,相對值則從56.5 ml/kg/min增加到69.1 ml/kg/min,最大功率增長了14%。與最大攝氧量相比,有更多學者認為用無氧閾判定有氧能力可能更準確[16]。耐力項目的運動成績和AT 水平密切相關,相關系數(shù)r 可達到0.89,比VO2max 與運動成績之間的相關程度更高(r=0.64)[17-19]。通過系統(tǒng)訓練,無氧閾值可顯著提高。Steinacker 等[20]對德國國家青年隊一個訓練周期的乳酸閾值的變化進行了研究后發(fā)現(xiàn),運動員的乳酸閾值通常在上量訓練階段下降,而在減量恢復期上升,且運動成績也會提高。杜忠林[21]的研究表明,要想使乳酸閾功率顯著增加,4 個月以上的有氧訓練才明顯,2 個月的有氧訓練影響不明顯。盛蕾[22]發(fā)現(xiàn)經(jīng)過4 個月訓練后,賽艇運動員的乳酸閾顯著增加了20%。國內(nèi)外許多針對賽艇項目運動訓練的研究都指出,無氧閾值在運動訓練中是一個重要指標,無氧閾訓練是高水平運動員廣泛采用的訓練手段之一。哈格曼指出,優(yōu)秀賽艇運動員的無氧閾訓練強度通常能夠達到最大攝氧量的85%~89%,因而,賽艇運動員應該要不斷地進行無氧閾強度的訓練以提高氧的利用率。
在賽艇比賽中,專項耐力與一般有氧耐力相比與運動成績的相關性更高,一般有氧耐力高的運動員,在賽艇訓練和比賽中所體現(xiàn)的專項耐力并不一定好,但一般有氧耐力較低的運動員,其專項耐力多數(shù)較差。因此,在賽艇訓練中,既要高度重視專項耐力的訓練,又不能放松一般有氧基礎的提高。但是,一般與專項耐力對專項成績的不同作用并不能決定它們在訓練中的負荷比例,也就是說不能因為專項耐力的核心角色而加大它的訓練份額,優(yōu)異的專項耐力必須建立在扎實的一般耐力基礎之上[23]。研究表明,優(yōu)秀賽艇運動員的訓練特點就是70%~80%的水上訓練都是采用氧利用2(血乳酸水平小于2 mmol/L)和氧利用1(血乳酸水平在2~4 mmol/L)的有氧耐力訓練[24]。即使在競賽期,有氧訓練仍占總訓練量的70%,血乳酸濃度在4~8 mmol/L 的有氧—無氧訓練占到接近25%,剩余的5%才完全是血乳酸濃度高于8 mmol/L 的無氧訓練[25]。
無氧代謝能力是指運動中人體肌肉的無氧代謝供能系統(tǒng)提供ATP 的極限能力,它表示肌肉在磷酸原和糖酵解供能條件下的做功能力[26]。賽艇雖是一項以有氧代謝供能為主的運動項目,但是無氧供能能力仍然非常重要,尤其是糖酵解供能能力在起航和沖刺階段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
運動后最大血乳酸值既表示機體對乳酸的最大耐受能力,又反映了機體無氧酵解供能的最大能力。研究表明,在2 000 米模擬比賽后,歐洲優(yōu)秀運動員的血乳酸水平可達到15.24±3.30 mmol/L[27]。在測功儀上進行2 000 米模擬比賽后,歐洲優(yōu)秀運動員的血乳酸水平可達到16.11±1.77 mmol/L,有的隊員甚至超過18 mmol/L[28]。而反觀我國運動員,全國冠軍選手比賽后的血乳酸值為10.27±2.41 mmol/L,6 min 最大功測試后的血乳酸值為11.99±3.30 mmol/L[29]。Niels 等[30]在研究中指出,在賽艇模擬比賽中,90%的乳酸是在第一分鐘內(nèi)產(chǎn)生的,第二分鐘達到最高值并一直保持在一個高的穩(wěn)定值直至比賽結束,因此運動員必須在耐受體內(nèi)高乳酸濃度的情況下做功,像賽艇這種在完成相當于最大攝氧量水平的長達幾分鐘的運動中,運動員在途中維持的極量有氧強度越高,到達終點的血乳酸濃度愈大,其運動成績也就越好。上述結果提示,我國運動員與世界級優(yōu)秀賽艇運動員相比成績有很大差距,運動后血乳酸濃度也較低,說明我國運動員的有氧和無氧代謝能力均較差,因此,在大力提高運動員的有氧能力時,也需要提高運動員的糖酵解能力,特別是在比賽期應加強最大乳酸水平的訓練和耐乳酸能力的訓練。采用傳統(tǒng)的Wingate 無氧試驗也可以對賽艇運動員的無氧代謝能力進行評價。測試指標中對賽艇運動員意義較大的是反映賽艇運動員爆發(fā)力的最大功量和反映速度耐力的平均功量。丁寧偉對江蘇男子賽艇運動員的Wingate 測試表明,12 名公開級選手的最大功量為1049.9±109.0 W,平均功量為785.0±72.2 W;輕量級選手的最大功量為970.6±56.2 W,平均功量為700.5±24.8 W[31]。鑒于賽艇運動中無氧代謝供能以糖酵解為主,有研究認為將Wingate 無氧試驗的運動時間延長至60 秒可以較好地反映賽艇運動員的無氧能力,特別是乳酸性無氧能力[32]。但目前僅有許帆等有相關報道,其測試結果表明我國運動員的60 秒無氧功成績遠低于羅馬尼亞優(yōu)秀賽艇運動員標準。此外,測功儀五槳最大功率測試和20 秒全力拉槳距離兩個指標是實踐中常用的反映賽艇運動員無氧代謝能力的指標[33]。
Mader 等[34]指出,賽艇運動員冬季86%~94%的訓練和夏季70%~77%的訓練都是血乳酸水平低于2 mmol/L 的非強烈訓練,這樣血乳酸水平低于4 mmol/L 的訓練就占到了全年訓練的93%~99%,因而他們質(zhì)疑高強度訓練對賽艇成績提高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無氧酵解的輸出功率是有氧代謝的2 倍,因而無氧酵解能力強的運動員就能表現(xiàn)出更高的速度(輸出功率),而且研究表明,對于較低水平的運動員,低強度訓練可以實現(xiàn)有氧能力的提高,但當訓練水平發(fā)展到一定程度后,只有大強度訓練才能實現(xiàn)此目的[35]。提高VO2max 的最佳方法是強度為90%~100%VO2max的速度劃和間歇訓練。因此,在比賽期,應加強最大乳酸水平訓練與乳酸耐受力訓練以提高賽艇運動員的速度耐力??梢姡⒃跓o氧代謝能力基礎上的賽艇專項速度素質(zhì)是賽艇運動員提高成績所必需的,賽艇運動員要想劃得更快,就需要一個高無氧功率下的高VO2max[36]。
力量素質(zhì)對賽艇運動員來說是至關重要的。通過力量素質(zhì)的改善,既可以提高運動員在有氧強度訓練時每一個周期動作的效果,以克服傳統(tǒng)有氧訓練強度低的缺點和提高有氧訓練質(zhì)量的目的,還可以改善每一個周期動作的實效性,促進運動技術的改進[23]。此外,根據(jù)流體力學原理:在水中隨著運動速度的增加,水流阻力與船速的平方成正比[37]。因此,賽艇運動員必須具備良好的力量素質(zhì)才能劃得更快。
雖然賽艇比賽的冠軍并不總是力量最大的選手,但是大力量至少是取得優(yōu)異成績的一個開端。Hartmann[38]通過Gjessing 賽艇測功儀對賽艇運動員進行5槳和10 槳最大能力拉槳測試后發(fā)現(xiàn),男子的5 槳和10 槳最大峰值力量和最大功率分別為1 350 牛和3 230瓦;女子的5 槳和10 槳最大峰值力量分別為1 020牛和1 860 瓦。此外,賽艇運動員還需要快速力量保證每一槳迅速地完成水下拉槳動作,更需要很好的力量耐力以盡可能保持貫穿全程的速度。在2 000米比賽中,運動員需要以平均686~882 牛的力劃210~240 槳。研究發(fā)現(xiàn),運動員約需40%的最大劃船力量才能夠維持這種肌肉耐力水平[39]。在實際訓練中,臥拉、臥推、負重蹲等手段常用來評價賽艇運動員的最大力量,采用最大力量40%~50%的負荷記錄完成動作的次數(shù)以評價運動員的力量耐力水平。
從訓練的適應原理來看,肌肉力量主要通過負重抗阻訓練得到提高。采用陸上杠鈴負重力量訓練是提高運動員力量水平的主要方式。但是,關于賽艇運動員是否需要陸上力量訓練或者說陸上力量訓練是否有益于水上運動成績的提高尚存有爭議。有文獻報道,世界上大多數(shù)的賽艇訓練計劃,均組合了幾種系統(tǒng)的力量訓練模式,并構成各自完整的訓練計劃。但是,這些計劃中力量訓練的相對量相差很大,其中有一些非常成功的訓練計劃甚至幾乎沒有室內(nèi)的基礎力量訓練安排。即使在同一個國家隊中,這種差異也是存在的[40]。從我國賽艇訓練實踐看,無論是國家隊還是各地方隊,對于陸上力量訓練還是非常重視的。眾多專家學者提出了各種力量素質(zhì)的訓練方法和手段。張孝斌等[41]在分析劃船運動項目特點基礎上,給出了劃船運動員的最大力量、速度力量和力量耐力的訓練方法。王治華等[42]指出要使專項力量達到較高水平就應根據(jù)參與拉槳的原動肌工作條件和工作性質(zhì),采用相應的訓練方法和手段,包括陸上徒手或持器械的力量練習、賽艇測功儀的訓練、陸上練習架的訓練和水上阻力劃。韓紅升[43]依據(jù)賽艇運動專項力量發(fā)展的訓練需要,將專項力量訓練分為陸上杠鈴、水上訓練、測功儀訓練三種方法,并給出了各種訓練方法的組數(shù)、次數(shù)、間歇時間、負荷大小等信息。隨著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各種先進的生物力學儀器也作為輔助訓練手段應用到賽艇運動員的陸上力量訓練中。王旭紅等[44]采用神經(jīng)肌肉電刺激儀對女子賽艇運動員的腰背肌力量進行了實驗研究,取得了較好效果。易名農(nóng)等[45]設計了一套賽艇運動員上肢專項力量練習器,解決了運動員后半槳拉槳力量不夠、高度不夠等問題。清華大學的歐陽波等[46]設計了國內(nèi)第一套可用于賽艇專項力量訓練的系統(tǒng),除了能夠完成對專項力量的科學訓練,還可以對專項技術進行訓練。但是,我們必須注意這樣一個問題:有時陸上力量素質(zhì)提高了,而水上成績卻并沒有增長,相反會影響運動員的訓練和比賽成績,即陸上訓練所獲得的力量能力沒有能夠很好地轉移到水中去。因此,如何將力量房中的杠鈴訓練與賽艇專項技術相結合,使神經(jīng)—肌肉系統(tǒng)通過負重抗阻訓練形成符合賽艇專項技術所需要的力量能力,即發(fā)展運動員的專項力量,是賽艇項目陸上力量訓練中最為重要的問題。
賽艇運動是一項人、船、槳、水相互結合的項目,除了運動員本身的專項運動能力和器材的好壞外,運動員駕馭船艇的能力,即劃船技術對運動成績也有著重要的影響。Ulrich Hartmann 曾說過,“如果沒有賽艇技術,超乎常人的身體能力和完美的身體形態(tài)也毫無用處?!币蚨?,賽艇運動員的專項體能是取得優(yōu)異成績的保證,而專項體能必須要通過運動員良好的劃船技術方能得以體現(xiàn)。影響賽艇劃船技術的因素眾多。Clara 等[47]從生物力學角度,對影響理想賽艇技術的因素進行過文獻綜述。本部分主要是從技術風格與身體姿勢、肢體發(fā)力順序兩個角度進行闡述。
賽艇是一項周期性運動,其技術動作呈周期性重復。加拿大的Peter Klavora 于1976年首先分析了三種主導1974~1976年賽壇的劃艇模式,分別是前民主德國(DDR)技術風格、亞當(Adam)技術風格和羅森博格(Rosenberg)技術風格[48]。之后,Valery Klavora[49]又提出格林柯(Grinko)技術風格,并根據(jù)發(fā)力時間(腿和軀干同時發(fā)力或接續(xù)發(fā)力)和拉槳用力特征(強調(diào)腿部用力和強調(diào)軀干用力)將這四種技術風格區(qū)分開來。從發(fā)力時間角度分析,由于腿與軀干的接續(xù)工作,盧森博格風格和格林柯風格通常能夠產(chǎn)生更高的峰值力量和功率值,而且由于盧森博格風格更強調(diào)軀干的擺動,相較于格林柯風格它能夠產(chǎn)生更大的峰值力量,因而也被認為是最有力的技術風格,但這兩種技術風格的槳葉推進效率較低。前民主德國風格和亞當風格要求腿與軀干同時發(fā)力,槳葉推進效率較高,但其峰值力量和功率值較低。從拉槳用力特征角度分析,由于亞當風格和格林柯風格強調(diào)腿部蹬伸,因而力量激發(fā)快,很快就可以達到力量峰值。這使得船艇的最初加速度提高,提升了拉槳的瞬時結構,使得拉槳更有效。而盧森博格風格和前民主德國風格更強調(diào)軀干擺動,由于更多地動用了大肌群,如臀肌、最長肌,因而能夠產(chǎn)生更大的力量。但是,由于這些肌群本身是維持人體姿勢的慢肌,因而它們與軀干肌群無法快速產(chǎn)生峰值力量,通常在拉槳中段力量才能達到峰值,從而使得拉槳的瞬時結構不是太有效。
四種技術風格都是站在不同的角度,著眼于如何最大化利用身體特征獲得最佳的船艇推進效率,各有千秋,也各有優(yōu)缺點。德國的Theo K?rner[50]基于如何優(yōu)化運動員的體能表現(xiàn)和效率提出了較優(yōu)的劃槳姿勢:1)拉槳初期身體應十分前傾,傾角約60~70 度,膝蓋張角應適度壓縮,但不宜到極限位置;2)起始拉槳后腿和軀干應同步運動;3)腿部施力應與長的上體擺動相結合,手臂施力應當起始于手掌約與膝蓋同高的時候;4)腿與軀干應保持最大運動直到能夠穩(wěn)定不斷地增加強力的手臂推動為止;5)手臂必須全力施力到下肋骨處為止;6)在槳葉脫離水面而手掌帶著槳柄擺動之后,軀干不再彎曲并以舒適受控的方式貼著座位,這些動作適宜的同步性確保了運動員重量的自由后移,從而使艇平穩(wěn)前進。然而,在現(xiàn)實賽艇運動中,并不存在與上述描述完全統(tǒng)一的技術模式,大多數(shù)槳手都根據(jù)自身的身體形態(tài)特點和肌肉組織特征選擇適合自身的技術風格[51]。
從劃槳技術動作的發(fā)力情況和順序看,賽艇劃槳動作涉及了四肢和軀干的絕大部分肌群。有研究表明,人體約有70%的肌群參與了做功,下肢爆發(fā)力是賽艇的直接動力,而軀干和上肢起傳導和支撐的作用[52]。運動員要充分利用全身各主要肌群的力量,腿、腹、腰、背、肩、手臂等依次協(xié)調(diào)、連貫、有節(jié)奏地進行劃槳動作方能產(chǎn)生最佳的做功效果。因此,了解賽艇運動員的主要用力肌群及工作特征,對提高運動員的專項體能水平,加強專項力量訓練的針對性有重要作用。
5.2.1 拉槳階段肢體發(fā)力順序
拉槳是動作周期中的動力階段,是技術的關鍵。拉槳過程的第一個階段是伸腿,以伸膝肌群開始,主要由大腿前部的股四頭肌完成;第二個階段是伸髖,它幾乎與伸腿動作同時完成,主要由大腿后部的腘繩肌和臀大肌完成;第三個階段是伸軀干,主要通過下背部的豎脊肌完成;最后一個階段是手臂的拉槳動作,主要工作肌群是上背部的背闊肌、大圓肌、三角肌、手臂的肱二頭肌,斜方肌上部肌束、斜方肌中部肌束以及菱形肌等較大的肩部回旋肌起輔助作用。任喜平等[53]研究發(fā)現(xiàn),拉槳階段運動員身體各關節(jié)最大角速度出現(xiàn)順序為:膝關節(jié)→髖關節(jié)→軀干→肘關節(jié)→腕關節(jié),發(fā)力順序遵循大環(huán)節(jié)肌群帶動小環(huán)節(jié)肌群發(fā)力的原則。Lamb[54]對拉槳階段身體各主要關節(jié)角速度對槳葉向前推進速度的貢獻率進行了研究,人體各環(huán)節(jié)在拉槳不同階段均同時參與工作,但在拉槳初期,小腿角速度貢獻率最高,達到76%;而隨著槳手向船頭移動,軀干角速度的貢獻率迅速增大至接近70%;到拉槳后段,上肢力量貢獻率增加至接近40%,保證槳葉做出快速且有效的推進力后迅速出水。
5.2.2 回槳階段肢體發(fā)力順序
回槳階段是運動員拉槳用力完畢、肌肉協(xié)調(diào)放松的階段,也是為下一個周期拉槳做準備的階段。對于回槳階段人體發(fā)力順序的研究不多。任喜平等[53]曾對2007年世錦賽賽艇女子單人雙槳運動員回槳階段身體各關節(jié)的角速度進行了研究,發(fā)現(xiàn)運動員各關節(jié)最大角速度出現(xiàn)的順序有所差異。但作者指出回槳階段機體各關節(jié)最大角速度出現(xiàn)的合理順序應為:腕關節(jié)→肘關節(jié)→肩關節(jié)→軀干→髖關節(jié)→膝關節(jié),且肩關節(jié)、肘關節(jié)和軀干最大角速度幾乎同時到達為最佳。上肢發(fā)力并非大關節(jié)帶動小關節(jié),而是中小關節(jié)(腕、肘關節(jié))先活動,然后大關節(jié)(肩關節(jié)和肩帶)才活動。
近年來,對賽艇專項體能的研究越來越受到重視,主要集中在專項身體形態(tài)、有氧和無氧代謝能力、專項運動素質(zhì)以及運動員劃船技術與專項體能的關系等幾個方面,這些研究成果在賽艇訓練實踐和比賽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目前及今后的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問題:1)對賽艇運動員(特別是男子賽艇運動員)專項體能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2)對賽艇有氧訓練、無氧訓練和混合供能訓練的合理分配、搭配比例和轉換的研究;3)對賽艇運動員專項力量素質(zhì)訓練方法與手段的研究;4)賽艇運動員陸上專項力量訓練器材的研制與開發(fā)研究;5)靈敏、協(xié)調(diào)、柔韌等“軟素質(zhì)”訓練對提高賽艇運動成績的研究。隨著對賽艇專項體能特點的進一步深入理解和探究,未來的研究趨勢應當是多學科的綜合性研究,如將運動生物力學指標納入賽艇運動員專項體能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不同劃船姿勢和用力方式對賽艇運動員能量消耗差異性的研究、賽艇專項體能輔助訓練器材的研發(fā)等??傊^續(xù)加強體能基礎理論,尤其是專項體能訓練理論與方法的研究仍將是當前及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我國賽艇運動訓練領域中的重點和熱點問題。
[1]馮連世,馮美云,馮煒權.優(yōu)秀運動員身體機能評定方法[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3:281.
[2]袁運平.運動員體能與專項體能特征的研究[J].體育科學,2004,24(9):51.
[3]Pavle Mikulic.Anthropometric and Physiological Profiles of Rowers of Varying Ages and Ranks[J].Kinesiology,2008,40(1):80 -88.
[4]Secher NH,Vaage O.Rowing Performance,A Mathematical Model Based on Analysis of Body Dimensions as Exemplified by Body Weight[J].Eur J Appl Physiol,1983,52:88 -93.
[5]Hahn A.Identification and Selection of Talent in Australian Rowing[J].Excel,1990,6(3):5 -11.
[6]Misigo JM,et al.Characteristics of Morphological and Functional Status of Rayakers and Canoeists[J].Sports Med Phy Fit(IT),1992,32(1):45 -50.
[7]Hagerman FC.Applied Physiology of Rowing[J].Sports Med,1984,1(4):303 -326.
[8]杜忠林.中國國家賽艇運動員身體成分的分析[J].湖北體育科技,2003,22(4):457.
[9]周琦年.賽艇運動員若干選材指標的探討[J].浙江體育科學,1987(8):53 -56.
[10]梁瑾.女子公開級賽艇選手若干形態(tài)指標的比較研究[J].浙江體育科學,1992(3):55 -58.
[11]張長青.我國男子賽艇運動員的身體形態(tài)指標研究[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08,24(5):64 -66.
[12]曹景偉,羅智,鮑勇,等.中國優(yōu)秀女子賽艇運動員身體指數(shù)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3,26(3):347 -350.
[13]Cosgrove MJ,Wilson J,Watt D.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ected Physiological Variables of Rowers and Rowing Performance as Determined by A 2000m Ergometer Test[J].Sports Sci,1999,17:845 -852.
[14]Brooks,GA.Anaerobic threshold:review of the concept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Med Sci Sports Exrec,1985,17:22 -31.
[15]Hagerman FC,Staron RS.Seasonal Variables among Physiological Variables in Elite Oarsmen[J].Can J Appl Sport Sci,1983,98(3):143 -148.
[16]王鳳陽.關于無氧閾概念與機制的探討[J].中國運動醫(yī)學雜志,2002,2l(l):110 -112.
[17]Hagberg JM.Physiological determinants of endurance performance as studied in competitive race walkers[J].Med Sci Sports Exer,1983,15(2):287 -289.
[18]Foehrenbach R.Die Ausdauertie Stungsfaehigkeit Deutscher Spitzenathletinner Mit Wettkampfstrecken Vom Sprint Bis Zum[M].Marathonlaufsport:Leistung und Gesudheit.Kongrens Deutsch Sportaeztekongress Koeln,1982:555 -562.
[19]Tanaka.Relationship of anaerobic threshold and onset of blood lactate accumulation with endurance performance,zur[J].Appl Physiol,1983,(52):51 -56.
[20]曾凡星,丁軼建,彭希記.優(yōu)秀男子賽艇運動員的訓練效果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28(3).
[21]杜忠林,王武韶,顧軍,等.優(yōu)秀賽艇運動員無氧閾增長幅度的分析[J].中國運動醫(yī)學雜志,2000,19(1):92 -95.
[22]盛蕾.正常訓練對劃船運動員通氣閾的影響[J].體育科學,1987,7(2):52.
[23]陳小平.當代運動訓練熱點問題研究[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5:136,112 -142.
[24]Jensen K,Nielsen T.High Altitude Does Not Increase Maximum Oxygen Uptake or Work Capacity at Sea Level in Rowers[J].Scand J Med Sci Sport,1993,3:56 -62.
[25]Nielsen T,Daigneault T,Smith M.FISA Coaching Development Programme Course[M].Lausanne:Fisa,1993:13 -18.
[26]浦鈞宗.Wingate 無氧試驗的進展[J].中國運動醫(yī)學雜志,1989,8(2):96 -99.
[27]Secher NH.Physiological and Biomechanical Aspects of Rowing Implications for Training[J].Sports Med,1993,15(1):24 -42.
[28]Hagerman FC,Connors MC,Gault JA.Energy Expenditure During Simulated Rowing[J].J Appl Physiol,1978,45(1):87 -93.
[29]杜忠林,顧軍,李榮華,等.不同劃船訓練手段的血乳酸值分析[J].湖北體育科技,1998(4):19 -24.
[30]Niels H,Secher NH.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Aspects of Rowing[J].Sports Medicine,1993,15(1):24 -42.
[31]丁寧偉,等.賽艇運動員專項能力的研究[R].江蘇省體科所,2001.
[32]許帆,等.賽艇運動員無氧功能的研究[J].國家體委體育科學研究所學報,1990,3(1):33 -37.
[33]李誠志.教練員訓練指南[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3:937 -971.
[34]Mader A,Hartmann A,Hollmann W.Einflueins Hhentrainings auf die Kardiopulmonale Leistungsf higkert in Meeresh he,dargestellt am Beispiel der Deutschen Ruder-Nationalmannschaft,in Hollmann W.(ed):Zentrale Themen der Sportmedizin.Berlin:Heidelberg,Springer,1986:276 -290.
[35]孫小華,張曉.賽艇運動員有氧能力的測試[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1996(2):68 -71.
[36]Volker Nolte.賽艇——劃得更快的科學[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9:65.
[37]Martin TP,Bernfield YS.Effect of Stroke Rate on Velocity of a Rowing Shell[J].Med Sci Sports Exerc,1980,12(4):250-256.
[38]Hartmann U,Mader A,Wasser K.Peak Force,Velocity,and Power During Five and Ten Maximal Rowing Ergometer Strokes by World Class Female and Male Rowers[J].Int J Sports Med,1993(9):42 -45.
[39]Ed McNeely,競技性賽艇運動員的力量訓練目標[J].張海洋,林輝杰,譯.中國體育教練員,2006(4):64.
[40]中國賽艇協(xié)會官方網(wǎng)站.賽艇運動員的專項力量訓練[OL].http://www.rowing.org.cn/teamchina/science/ 204 -06-02/37323.html.
[41]張孝斌,張軍.劃船運動力量素質(zhì)訓練的探討[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3,37(4):72 -73.
[42]王治華,丁攀.賽艇雙槳技術動作的解剖學分析及專項力量訓練[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6,40(7):57.
[43]韓紅升.論賽艇運動員專項力量訓練[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4,38(6):108 -109.
[44]王旭紅,蔣健.應用神經(jīng)肌肉電刺激技術發(fā)展女子賽艇運動員腰背肌力量[J].浙江體育科學,1992,14(4):18 -21.
[45]易名農(nóng),鄭偉濤,韓久瑞.賽艇運動員上肢專項力量練習器的研制及應用[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1,35(4):97 -99.
[46]歐陽波,王培勇,沈杜,等.陸上賽艇專項力量訓練系統(tǒng)的研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5,39(2):32 -36.
[47]Clara S,Patria AH.Towards an Ideal Rowing Technique for Performance:The Contributions from Biomechanics[J].Sports Med,2004,34(12):825 -848.
[48]張清,葉國雄.中國體育教練員崗位培訓教材(賽艇)[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9:203.
[49]Valery Kleshnev.Rowing Biomechanics[EB/OL].http://www.biorow.com/Papers_files/ 2006%20Rowing%20Biomechanics.pdf,2006.
[50]佘振蘇,周明德,陳軍,等.賽艇運動的訓練及技術研究進展[M].北京大學湍流與復雜系統(tǒng)國家重點實驗室賽艇運動科研組編譯(內(nèi)部資料).2006.
[51]Kleshnev V,Kleshnev I.Dependence of Rowing Performance and Efficiency on Motor Coordination of the Main Body Segments[J].J Sports Sci,1998,16(5):418 -419.
[52]拉里·克格曼.賽艇的力量訓練原則[J].李建新,譯.中國賽艇,1990(2).
[53]任喜平,潘慧炬.優(yōu)秀女子賽艇運動員劃槳動作的運動學特征分析[J].中國體育科技,2009,45(1):98 -101,132.
[54]Lamb DH.A Kinematic Comparison of Ergometer and On -water Rowing[J].Am J Sports Med,1989,17(3):367 -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