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方建
(宜興 214221)
宜興紫砂,名揚四方,享譽中外?!叭碎g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溪頭一丸土”,是贊其金貴;“景陵銅鼎半百清,荊溪瓦注十千余”,是現(xiàn)其價值;“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喜共紫甌吟且酌,羨君瀟灑有余情”,又足以展現(xiàn)其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審美地位。的確,宜興紫砂自其誕生之日起,便廣受仕子、文人之喜愛,小小一丸土,卻是愛之者的心頭肉、手中玉。究其緣由,不僅在于紫砂壺的實用功能,遠遠凌駕于其他飲用器皿,更在于紫砂壺聞世便與中國傳統(tǒng)的詩詞文賦、雕刻、繪畫等諸多藝術融為一體,儼然成為眾多文人志士寄托情感和慰藉精神的又一理想渠道,且這一渠道比之詩詞文賦、雕刻、繪畫,更為雅俗共賞,老少皆宜。
素來欽佩歷代紫砂大師的造壺技藝,更有感于大師淵博精深的學識,以及將之融于壺制之中的那份匠心和情懷。一把壺,只有融入了個體的生活體味和生命體驗,融入對自然、對歷史文化的獨特觀照和領悟,才能具有與眾不同的生命價值,才能在紫砂藝術的寬廣園林里立足,才能享有經(jīng)久不衰的生命和魅力。在此,以“長樂四方壺”(見圖1)為例,淺略品談一番中國傳統(tǒng)文人的人生價值觀在紫砂藝術中的表現(xiàn),以及對紫砂創(chuàng)作的深遠影響。
圖1 長樂四方壺
“長樂四方壺”采用四方的壺型,壺身做城池樣,大氣莊重;壺嘴、壺蓋、壺把與之配合,均現(xiàn)剛硬威嚴。通壺線條明朗,棱角分明,只有壺肩部分略顯圓融、柔和;壺面繪有兩老者,寬衣跣足,正撫琴弄樂,把盞對飲,熙熙而樂。身后綠竹林立,怪石嶙峋。粗看此壺,造型經(jīng)典、裝飾質樸、毫無喧嘩,秉承方形壺的成熟穩(wěn)重、遼闊剛毅,現(xiàn)出一派盛世安寧的泱泱大度,又有“一壺定乾坤”的氣勢,頗符合中國傳統(tǒng)文人君子“修身齊家平天下”的志向和“養(yǎng)浩然之氣”、“橫掃六合”的氣度。然細觀此壺,卻見意蘊豐富、境界頻出,實具不可多得之匠心。
古人語君子:“君子坦蕩蕩?!币鉃榫觾刃募儍簟⒉贿m雕琢,卻更顯心胸寬廣、氣度非凡。君子有志,便應心懷天下,用仁善友愛之心去包容天下是非,用自強不息之精神去拯救天下蒼生。君子之言行,處處應體現(xiàn)出天地之浩然正氣,江海之寬廣煙波。故“長樂四方壺”取型于方——方正剛毅,胸懷天下;不事裝飾,簡潔質樸,不是不無道理的。它正寓意于傳統(tǒng)文人“繩之以墨”、“中規(guī)中矩”的方正博大和“清風明月”的簡達情懷。
然古人又云:“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币庠⒕臃秸龍?zhí)著之余,也應琢磨棱角、歷練個性,以達圓融柔和之境,是所謂“君子周而不比”、“和而不同”。在儒家的概念中,君子應剛柔并濟、有圓有方。方是圓之本,圓是方之形,方圓兼和中,盡顯君子之謙遜心貌。故“長樂四方壺”雖通壺呈四方剛正之貌,卻在細節(jié)處理上流露出傳統(tǒng)文士精神圓融的一面。壺肩的柔和線條除便于壺的整體造型,也不妨看作是對大部分剛直線條的補充。而所謂“圓融”之境,則更深地體現(xiàn)在壺身寥寥勾畫的老者嬉戲圖。
該圖意境大致類似于古代“小國寡民”之境界。老子云:“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眽厣砜坍?,兩老者衣衫陋簡,卻不妨笑容顏顏;操琴奏樂,對懷飲殤,其樂融融;旁有怪石修竹,月淡風清,儼然是怡然自得的桃源圣境,瀟灑豁達的名士風范。孟子云:“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君子如若無法服務于社會,便將修身養(yǎng)性,安居樂業(yè)于現(xiàn)實生活。前者是君子的“方”,后者便是君子的“圓”?!伴L樂四方壺”用一幅人民安居樂業(yè)的生活圖作為壺型“方正”的補充,很好地傳達了“圓融”這一傳統(tǒng)文人人生價值中的另一精神層面。
除去壺身銘畫,壺名也有一番值得品評之意味?!抖Y記》云:“天子祭天地,祭四方?!薄八姆健币辉~,不僅語義壺型四方,也語義君子的四方天下,“長樂”普及天下?!皹贰币辉~,最早出自周公旦制“禮”作“樂”之樂?!皹氛撸斓刂鸵病?。《樂記》云:“樂也者,圣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卑l(fā)展至后來,“樂”成為一門專門的學說,而“長樂”也成為君子仁人共同的愿望?!伴L樂四方”,既現(xiàn)天長地久之時間綿遠,又現(xiàn)普天同慶之地域廣袤,實是仁人君子最美好的心愿和展望。
一方丸土之壺,卻能包羅世間萬象、囊括古今歷史、涵蓋人文地理,這是紫砂的價值,也是紫砂創(chuàng)作者們自身學識修養(yǎng)的價值顯現(xiàn)。時至今日,世界以前所未有的開放姿態(tài)呈現(xiàn)在人們面前,紫砂作為一門融工藝、詩賦、書畫、雕刻等眾多技藝于一爐的特殊藝術,正在歷史的百舸爭流里名家輩出、名品紛呈,顯現(xiàn)出萬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欣欣態(tài)勢。然而,無論時代如何變遷,藝術如何傳承,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tǒng)精神和傳統(tǒng)氣質必將永遠在紫砂這一方寸之土里生命不息、源遠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