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今
(中國人民大學 國學院,北京 100872)
修筑長城的最初動機,原本在于阻障交通,如《后漢書》卷八七《西羌傳》“隔塞羌胡交關之路”[1]卷八七。 所謂“障”,就是長城系統(tǒng)的重要構(gòu)成。然而,長城這一大型建筑工程的完成,同時又創(chuàng)造了新的交通條件。長城本身,即形成了一條特殊的交通帶。軍隊為戍守和出擊進行的集結(jié)和運動,都要求較高的交通效率。長城對于交通事業(yè)的促進,其實又并不限于長城沿線地方。
班彪《北征賦》寫道:“涉長路之綿綿兮,遠紆回以謬流。過泥陽而太息兮,悲祖廟之不修。釋余馬于彭陽兮,且弭節(jié)而自思。”“越安定以容與兮,遵長城之漫漫。劇蒙公之疲民兮,為強秦乎筑怨?!盵2]所謂“涉長路之綿綿兮”“遵長城之漫漫”,正反映了古代交通和長城的關系。
長城地區(qū)的交通干線,在秦漢時期可以稱做北邊道。北邊道的最初經(jīng)營可以上溯到戰(zhàn)國時代?!妒酚洝肪硪灰弧稹缎倥袀鳌酚涊d:“秦有隴西、北地、上郡,筑長城以拒胡。而趙武靈王亦變俗胡服,習騎射,北破林胡、樓煩,筑長城,自代并陰山下至高闕為塞。而置云中、雁門、代郡?!薄把嘁嘀L城,自造陽至襄平。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拒胡。當是之時,冠帶之國七,而三國邊于匈奴?!盵3]卷一一○以創(chuàng)建較早、地段最長的趙長城為例,據(jù)《史記》卷四三《趙世家》記述,趙惠文王元年(前298年),“主父欲令子主治國,而身胡服將士大夫西北略胡地,而欲從云中、九原直南襲秦,于是詐自為使者入秦”,“三年,滅中山,遷其王于膚施。起靈壽,北地方從,代道大通。還歸,行賞”[3]卷四三。不過數(shù)年之間,趙國實際最高執(zhí)政者竟然頻繁往復在北邊活動,所謂“北地方從,代道大通”者,說明當時趙長城防區(qū)已經(jīng)開通了條件良好的交通道路。趙武靈王策劃從云中、九原南襲秦,說明這條道路的通行條件可能已較趙從南路擊秦更為便利??梢?,在長城最初發(fā)揮防衛(wèi)作用的同時,北邊道路也已初步開通。
長城在營建時就促進了交通事業(yè)的發(fā)展。長城工程調(diào)用工役數(shù)量極大?!妒酚洝肪硪晃濉读鶉瓯怼泛途戆税恕睹商窳袀鳌范颊f,“蒙恬將三十萬眾”,“筑長城”[3]卷一五,卷八八。 《淮南子·人間》說,“因發(fā)卒五十萬,使蒙公、楊翁子將筑長城”,“中國內(nèi)地,挽車而餉之”[4]。 所謂“三十萬”“五十萬”者,僅指“卒”而言。長城工程中作為“徒”的筑城人員更不在少數(shù)。張維華曾經(jīng)估計,長城工程勞役用工,“總在伍士兵及戍卒與罪謫計之,當不下數(shù)百萬人,此誠吾國歷史上所罕見者”[5]131。姑且不考慮施工時木石等建筑材料的運輸以及工程人員來往的需要,僅“中國內(nèi)地挽車而餉之”的施工人員口糧,以100萬人計,每年至少需3 000萬石以上①云夢睡虎地出土秦《倉律》:“城旦之垣及它事而勞與垣等者,旦半夕參?!眲t筑城者每月口糧合2石5斗,每年計30石。由居延漢簡中的材料可知,漢代戍邊吏卒月食粟3石3斗3升少,計每年40石。。據(jù)秦漢運車的一般裝載定額每車25斛①《九章算術·均輸》:“一車載二十五斛?!濒缅a圭《漢簡零拾》談居延漢簡所反映用車運輸?shù)那闆r,引述每車所載糧食為25石的簡文多至十數(shù)例。(參見裘錫圭《漢簡零拾》,載《文史》第12輯,中華書局1981年版。)大概漢時車載25斛是一般的定額。計,轉(zhuǎn)運這些糧食,每年需要運車120萬輛次。施工人員分布長城沿線,連綿數(shù)千里,輸運給養(yǎng)保證施工,必然要求沿線交通道路的暢通。
長城作為軍事防御設施要以交通道路作為輔助結(jié)構(gòu)。
自春秋晚期起,車戰(zhàn)走向衰落,但秦漢之際兵車在戰(zhàn)爭中仍發(fā)揮一定的作用。秦始皇陵兵馬俑軍陣表現(xiàn)為以兵車為主、步騎為輔的形式。秦末戰(zhàn)爭及漢匈戰(zhàn)爭中仍有車戰(zhàn)。②《史記》卷四八《陳涉世家》記載,起義軍攻陳時,有車六七百乘,周文至關,有車千乘?!妒酚洝肪硪弧稹缎⑽谋炯o》說,漢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匈奴入邊為寇,文帝發(fā)“車千乘,騎卒十萬”往擊匈奴。據(jù)《史記》卷一一一《衛(wèi)將軍驃騎列傳》,直到漢武帝時代,衛(wèi)青、霍去病與匈奴戰(zhàn)塞北,曾“令武剛車自環(huán)為營”。《漢書》卷五四《李廣傳》記載,李陵困于匈奴圍中,也曾經(jīng)“軍居兩山間,以大車為營”。秦漢時長城沿線巡邊防衛(wèi)以及出擊,都有兵車隊列,大隊兵車的通行必然要求交通道路的平整和暢通。
秦漢長城防御體系由交通道路連貫為一體。其中最受重視的,應當是與長安的安全有重要關系的西北區(qū)段。
《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曾“巡隴西、北地,出雞頭山,過回中”[3]卷六。隴西郡正在當時長城的西端,而所謂“雞頭山”,張守節(jié)《正義》引《括地志》:“《后漢書·隗囂傳》云,‘王莽塞雞頭。 ’即此也?!盵1]卷十三可見也是著名要塞。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 年)東巡海上,又“巡北邊,從上郡入”[3]卷六。 5 年后,秦始皇出巡途中病故沙丘平臺,李斯、趙高秘不發(fā)喪,棺載溫涼車中,“從井陘抵九原”[3]卷六而后歸,并不急于回歸咸陽控制統(tǒng)治中樞,特意繞行北邊,說明這次出巡的既定路線是巡行北邊后由直道返回咸陽。漢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年),曾由雍“至隴西,西登崆峒”[3]卷二八;元封元年(前 110 年),漢武帝“行自云陽,北歷上郡、西河、五原,出長城,北登單于臺,至朔方,臨北河”,同年,又北“至碣石,自遼西歷北邊九原歸于甘泉”;元封四年(前107年),漢武帝“通回中道,遂北出蕭關,歷獨鹿、鳴澤,自代而還”[6]卷六。司馬遷《史記》卷八八《蒙恬列傳》中所謂“吾適北邊,自直道歸,行觀蒙恬所為秦筑長城亭障”[3]卷八八,可能也是跟隨漢武帝出行的經(jīng)歷。帝王出巡,常常隨行大隊車騎,如《續(xù)漢書·輿服志上》所謂“乘輿大駕”,“屬車八十一乘,備千乘萬騎”[1]志第二十九。 秦始皇、漢武帝皆曾巡行長城防線的西北區(qū)段,沿途道路自當有適應帝王乘輿通過的規(guī)模?;实鄢鲂?,往往“郡國皆豫治道”[6]卷二四下?!尔}鐵論·散不足》也說到帝王出巡時,“數(shù)幸之郡縣,富人以資佐,貧者筑道旁”[7]卷六的情形。秦皇漢武巡行西北長城,必然會促進“遵長城之漫漫”的交通道路的建設。
秦漢道路多為土質(zhì)路面,遇雨雪難以通行,需要經(jīng)常養(yǎng)護維修。居延漢簡中有這樣的內(nèi)容:“●開通道路毋有章處□”(E.P.T65:173),可見修筑道路并保證其暢通,不出現(xiàn)阻障,是長城防務人員的職責。又如:“□□□車馬中央未合廿步溜漉不可 [行]”(E.P.T65:230),說明了對長城防區(qū)交通道路雨后養(yǎng)護的嚴格要求。通過“中央”“廿步”等字樣,也可以推想當?shù)亟煌ǜ删€的規(guī)模。居延漢簡中可見所謂“除道卒”(87.7、87.8),其身份大約就是專職筑路養(yǎng)路的士兵。甘谷漢簡中說到“有警,□[吏]□[民]運給軍糧”之外,尚需繳納所謂“道橋錢”,甚至劉氏宗室也不能幸免,致使“役使不得安土業(yè)”。[8]88-89可見為保證道路通達征收的錢稅和調(diào)發(fā)的勞役,成為民眾的沉重負擔。甘谷,正在秦皇漢武巡行隴西的道路上。
在長城防線構(gòu)成之后,交通體系的作用首先在于強化防務,維持整個防御系統(tǒng)中各個邊防城塞之間的聯(lián)系。西北邊地曾經(jīng)設置最初屬于交通系統(tǒng)、同時又有軍事意義的“亭”?!稘h書》卷九六下《西域傳下》:“稍筑列亭,連城而西。 ”[6]卷九六下《史記》卷三○《平準書》說,漢武帝“北出蕭關,從數(shù)萬騎,獵新秦中,以勒邊兵而歸。新秦中或千里無亭徼,于是誅北地太守以下”[3]卷三○??梢姟巴ぁ痹谶叿赖貐^(qū)的作用。居延漢簡中有亭燧、亭障、塞亭、燧亭、關亭、望亭、戍亭諸稱,“亭”逐漸與障、隧、候、塞等意義混同,由交通設置演化為軍事組織,可以說明長城防線上軍事防御設施與交通道路的關系。居延漢簡29.7:“四月丙子肩水騂北亭長敏以私印兼行候事”,陳夢家在《漢簡考述》一文中指出,“以亭長兼行候事猶以隧長兼行候事之例,則亭長屬于候官系統(tǒng)”,他又曾根據(jù)漢簡中的有關資料列出郵站表,“郵為傳遞文書的專門機構(gòu),它與亭、傳、置、驛并為大道上有關交通的設置,且往往重疊于一處互相通用”,“表中所列,顯然與塞隧相聯(lián)系,因此所謂郵站多數(shù)為隧,少數(shù)為亭、驛、關”[9]28-29。這一現(xiàn)象,可能是西北長城沿線地區(qū)與內(nèi)地的不同之處。居延地區(qū)亭長與燧長月奉錢均為六百,可歸于同一秩別。又“三 燧長徐宗自言故霸胡亭長”(3.4),“第十八隧長鄭強徙補郭西門亭長”(258.15),也說明原本分管交通與警衛(wèi)的亭燧長官職能相近,可以互調(diào),應屬于同一指揮系統(tǒng)。
從居延漢簡提供的材料看,當?shù)胤殪莸仍S多防衛(wèi)建筑確實靠近交通要道。例如金關同時又名“通道廄”[10]486,簡文中還可見“道上亭驛□”(149.27)、“甲渠河南道上塞”(E.P.F.16:3)、“縣索關門外道上燧”(E.P.F16:6)、“臨道亭長”(308.17,E.P.T.52:7)、“當?shù)捞锷帷保?17.16)等字樣。烽燧障塞,如同甲胄零散的鐵片,而交通道路就像堅韌的韋帶,將它們牢牢系結(jié)為一體。
交通道路不僅有聯(lián)系長城防線各個據(jù)點以加強防務的作用,尤其對于在長城以外進擊匈奴也有重要意義。據(jù)《漢書》卷六《武帝紀》,漢武帝時代漢軍數(shù)十次利用長城道路運動集結(jié)兵力,出擊匈奴,其中分多路同時出擊的戰(zhàn)役凡11次,如征和三年 (前90年)貳師將軍李廣利出五原,御史大夫商丘成出西河,重合侯莽通(馬通)出酒泉擊匈奴等,體現(xiàn)出北邊道路將整個長城防區(qū)聯(lián)系為一個整體的作用。
長城地區(qū)交通道路的具體形制,有獨自的特點。
北邊道的主體部分與長城并行,其干線應是連接北邊各郡郡治和主要縣治的大道,如《史記》卷五七《絳侯周勃世家》“所將卒當馳道為多”[3]卷五七中所謂的“馳道”。兵員及大規(guī)模軍用物資的轉(zhuǎn)運以及商隊所行,應該多經(jīng)由這樣的道路。然而作為主要用于軍事防御的設施,北邊道又有其特殊的與其他交通道路系統(tǒng)不同的結(jié)構(gòu)需要說明。由于古代道路的遺跡難以探尋,只能從以下幾個方面了解其大略。
城上道路。古城墻往往兼作戰(zhàn)時通過兵員和車馬的道路。在軍情緊急時,城上道路和里中街巷同時戒嚴。長城在有條件的地段必然也以城上道路用于守卒調(diào)集運動。通過秦漢長城遺跡的考察,確實可以看到保持這一特點的現(xiàn)象。河北省圍場縣秦長城遺跡北線東段經(jīng)2 000年風雨剝蝕之后的墻址頂部寬度仍達到3-3.5米、3-5.5米不等,可以想像當時必然更寬。北線中段墻寬均在10米左右,根據(jù)秦漢城址城墻傾斜度一般為11°至12°的調(diào)查資料和《九章算術·商功》中提供的數(shù)據(jù),可知當時墻基寬10米,一般頂寬約5米左右。這段長達八九十公里的長城遺跡至今仍稱“御路”,當?shù)氐孛钟小坝妨骸薄暗缐巫印钡?,反映出長城兼做道路的情形。[11]寧夏固原地區(qū)的戰(zhàn)國秦漢長城都是“黃土夯筑,夯層堅硬,至今草木難生”[12],其中有的地段現(xiàn)在仍作為道路使用。漢代曾在長城沿線增修復城,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史記》卷一一○《匈奴列傳》所載漢武帝太初三年(前102年)修筑的“外城”,即世稱“光祿城”或“光祿塞”者,現(xiàn)在的遺跡,地上僅存寬約4-5米的隆起黑土帶。但也有人認為,武帝外城不是長城外的又一道長城,而是一條行軍道路。[13]長城遺跡容易與古道路混淆,也可以說明當時城上道路的作用。內(nèi)蒙古包頭北部陰山以外的秦漢長城遺跡,至今仍被往來于大漠南北的人們作為道路使用,現(xiàn)代公路的許多地段就在長城遺跡上。[14]這主要是由于墻基堅實的夯土可直接用做道路。推想秦漢時在周圍遍布流沙、草甸不利于交通的條件下,大都會利用城上道路通行。
類似于“環(huán)涂”的傍城道路?!赌印渌氛f到城防設施包括城內(nèi)塹外的所謂“周道”[15]?!吨芏Y·考工記》有所謂“環(huán)涂”。鄭玄注:“環(huán)涂謂之環(huán)城之涂?!盵16]曲阜魯城城垣內(nèi)外側(cè)均發(fā)現(xiàn)路土遺跡,“基本上沿城垣環(huán)行”,發(fā)掘者以為或許即文獻所謂“環(huán)涂”[17]27。長城防線也應有循城垣的道路相通,在城上道路條件不良時尤其如此。寧夏境內(nèi)長城有的地段墻基寬度僅4-5米,頂部寬度自然有限,至少是難以通行車輛的,有的地段甚至只用塹壕和木柵防御。在這種情況下,更需要傍城道路聯(lián)系交通。秦漢長城許多地段發(fā)現(xiàn)城內(nèi)傍城而行的大道。東漢初,班彪曾由長安西北行至安定,其《北征賦》中曾記述:“越安定以容與兮,遵長城之漫漫。劇蒙公之疲民兮,為強秦乎筑怨。”[2]史念??疾炝诉@一段長城及古道路的遺跡后寫道,“班彪在途中,過了彭陽縣后,就循著長城西行。彭陽縣故城在今甘肅鎮(zhèn)原縣東南茹河北岸的井陳家村。茹河河谷為當時的大路。所說的長城正在茹河北岸”[18];在談到甘肅環(huán)縣、華池兩縣和陜西定邊、吳旗兩縣交界處的秦長城遺跡時指出,“這里是馬連河支流元城川與洛河支流二道川、三道川的分水嶺,這段長城就筑在分水嶺上。這條分水嶺本是子午嶺的一段,所以后來秦始皇所修的直道在這里就是傍著長城而行的”[18]。雖然關于直道的走向?qū)W術界尚存在爭議,但當?shù)卮_實存在“傍著長城而行”的道路卻是無疑的。《水經(jīng)注·河水三》說:“芒于水西南徑白道南谷口,有長城在右,側(cè)帶長城,背山面澤,謂之‘白道’。 ”[19]卷三白道“側(cè)帶長城”,也體現(xiàn)緊傍長城往往有交通大道通行的形勢。[20]
討論長城道路的形制,應當注意到這一交通系統(tǒng)對于長城內(nèi)外交通的作用。
長城交通道路系統(tǒng)包括出塞道路。
《史記》卷一一○《匈奴列傳》:“匈奴絕和親,攻當路塞,往往入盜于漢邊,不可勝數(shù)?!盵3]卷一一○司馬貞《索隱》:“蘇林云:‘直當?shù)乐?’”[21]當路塞,應當就是扼守北向草原大漠交通道路的城塞。長城防線守衛(wèi)的要點,也是北邊道與塞外交通聯(lián)系的交點。從已經(jīng)勘察的幾處遺址看,這樣的當路塞往往利用險要的地形,構(gòu)筑較密集的軍事建筑群。匈奴侵擾,大都由此入邊,漢軍遠征塞外,也多由此出發(fā)。
長城交通道路系統(tǒng)又包括長城防區(qū)交通內(nèi)地的道路。
《漢書》卷六《武帝紀》記載,漢武帝元光五年(前130年)夏,“發(fā)卒萬人治雁門阻險”。顏師古注:“所以為固,用止匈奴之寇。”劉攽曰:“予謂治阻險者,通道令平易,以便伐匈奴耳?!盵6]卷六張維華認為:“師古與劉攽之說俱可從。武帝之初,漢仍以雁門東西之地為內(nèi)邊,繕而治之,亦可以鞏固邊防。然武帝欲用兵匈奴,雁門為必通之路,修治之使令平易,亦屬當然之事。此二事可同時為之,不必拘于一隅之說?!盵5]145然而史書說及加固長城防御工程,往往稱“繕治”“修繕”,又“治雁門阻險”句前云:“夏,發(fā)巴蜀,治南夷道?!盵6]卷六大約對此文的解說還應以劉攽為是,即治平阻險以暢通北邊與內(nèi)地的聯(lián)系。
類似的記載,還有《后漢書》卷二○《王霸傳》,建武十四年(38年),“是時,盧芳與匈奴、烏桓連兵,寇盜尤數(shù),緣邊愁苦。詔霸將弛刑徒六千余人,與杜茂治飛狐道,堆石布土,筑起亭障,自代至平城三百余里”[1]卷二○。 “治飛狐道”,與“堆石布土,筑起亭障”,是同時進行的工程。
聯(lián)系北邊道與內(nèi)地交通最著名的大道是秦始皇直道。直道由咸陽北行1 800里至邊防重鎮(zhèn)九原。秦代經(jīng)營的交通大道多為對戰(zhàn)國原有道路進行修整溝通,唯此直道是在秦統(tǒng)一后規(guī)劃施工的高質(zhì)量的南北大通道?,F(xiàn)在可見的直道遺跡,往往寬達數(shù)十米,與內(nèi)地如關中地區(qū)馳道的規(guī)格相同。由直道向東,至少還有三條大道起到聯(lián)系北邊道的作用,即太原雁門道、邯鄲廣陽道,以及沿黃海、渤海海岸北上至遼西、遼東的并海道。[22]聯(lián)通北邊道,使之歸入全國交通系統(tǒng)之中的另一條重要道路即秦時的隴西北地道,使北邊道西段直通關中。秦始皇統(tǒng)一后第一次出巡即經(jīng)行此道。
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匈奴渾邪王歸漢,漢發(fā)車二三萬輛經(jīng)這條大道出迎。
1972-1976年居延遺址發(fā)掘的記有長安至河西驛置里程的漢簡,上列京兆、右扶風、北地、安定、武威、張掖郡等20個地名和相距里程。其中第二欄的內(nèi)容涉及北邊道路,包括“媼圍”“居延置”“小張掖”“刪丹”“日勒”“鈞著置”“屋蘭”等地名。而第一欄的內(nèi)容可見“長安”“茂陵”“好止”“義置”“月氏”“烏氏”“涇陽”“平林置”“高平”地名及相距里程,體現(xiàn)出長城道路交通內(nèi)地的功用。
張家山漢簡《行書律》可見有關置郵的內(nèi)容。其中寫道:“十里置一郵。南郡江水以南,至索(?)南水,廿里一郵?!钡?、上、隴西,卅里一郵?!蓖ǔ!笆镏靡秽]”,“廿里一郵”,而北地郡、上郡、隴西郡,則“卅里一郵”?!班]”設置的密度,或許反映了常規(guī)驛行方式如步遞、水驛以及使用傳馬的不同。[23]說明聯(lián)系長城與內(nèi)地的交通線,有比較好的功能。
北邊道不僅有聯(lián)系長城防線各個據(jù)點以加強防務的作用,尤其對于在長城以外進擊匈奴有重要意義。從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以衛(wèi)尉李廣為驃騎將軍,屯云中,以中尉程不識為車騎將軍,屯雁門,防御匈奴始,至征和三年(前90年)貳師將軍李廣利出五原,御史大夫商丘成出西河,重合侯莽通(馬通)出酒泉擊匈奴止,僅漢武帝時代,漢軍數(shù)十次利用北邊道運動集結(jié)兵力,由北邊各郡出擊匈奴。由此可以體現(xiàn)出北邊道將整個長城防區(qū)聯(lián)系為一個整體的作用,而大軍出征制勝的軍事實踐,也說明長城內(nèi)外交通結(jié)構(gòu)的效能。
由于史籍記載的簡略,我們難以詳細了解當時北邊道上各邊郡同時緊張備戰(zhàn)的情形。然而有的史例,如元朔六年(前123年)春,衛(wèi)青將六將軍兵十余萬騎出定襄,還,休息士馬于定襄、云中、雁門,兩個月后,又率這支部隊由定襄出擊;征和三年(前90年),漢軍由五原、西河、酒泉同時出兵,都可以說明邊郡之間運輸?shù)姆奖闩c聯(lián)系的暢通,也證實了這一交通系統(tǒng)聯(lián)系長城內(nèi)外的能力。而元鼎五年(前112年)和元封元年(前110年)漢武帝兩次親自巡邊,前者“從數(shù)萬騎”[3]卷三○,后者“勒兵十八萬騎”[3]卷一一○,尤其可以說明聯(lián)系內(nèi)地和長城防區(qū)之間交通道路的通行效率。
除了戰(zhàn)爭行動之外,長城交通系統(tǒng)還多次承擔了向匈奴發(fā)送救濟物資的運輸任務。漢宣帝五鳳元年(前57年),匈奴五單于爭立,“議者多曰匈奴為害日久,可因其壞亂,舉兵滅之”,御史大夫蕭望之以為“宜遣使吊問,輔其微弱,救其災患”[6]卷七八,宣帝從其議。漢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呼韓邪單于)居幕南,保光祿城。詔北邊振谷食”[6]卷八。漢光武帝建武二十六年(50年)“南單于遣子入侍,奉奏詣闕”,“轉(zhuǎn)河東米二萬五千斛,牛羊三萬六千頭,以贍給之”[1]卷八九。
這種較大規(guī)模的運輸活動,也反映了長城內(nèi)外交通的便利。
克勞塞維茨(Karl von Clausewitz)在《戰(zhàn)爭論》中指出,軍隊和它的基地必須看成一個整體,“交通線是這個整體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們構(gòu)成基地和軍隊之間的聯(lián)系,應該看作是軍隊的生命線”,交通線的構(gòu)成因素頗多,其中包括“沿線”的“郵局和信差”,“只有那些有專門設施的道路才構(gòu)成真正的交通線體系。只有設有倉庫、醫(yī)院、兵站和郵局,指定有警備長,派有憲兵隊和守備部隊的道路,才是真正的交通線”[24]622—623?!班]局和信差”的作用在交通線的構(gòu)成中受到重視,說明軍事通信系統(tǒng)在軍事交通體系中的特殊作用。
中國古代兵學重視對敵情及時準確的了解,《孫子·虛實》稱之為“形人”[25]第六。傳諸葛亮所著《便宜十六策》第三即為《視聽》,其中所說“務于多聞”,“察微形,聽細聲”[26]第三,包含關注多方面信息的意思,自然也包括軍事情報的收集?!秾O子·軍爭》寫道:“《軍政》曰:‘言不相聞,故為金鼓;視不相見,故為旌旗?!蚪鸸撵浩煺撸砸蝗酥恳?。”杜佑注:“聽其音聲,以為耳候。瞻其指揮,以為目候?!盵25]第七所謂“耳候”“目候”體現(xiàn)的軍中信息及時準確的傳遞,意義同樣重要。 《說文·人部》:“候,伺望也。 ”[27]銀雀山漢簡《孫臏兵法·陳忌問壘》:“去守五里置候。 ”[28]“候”的作用,在長城防務中尤其重要,以致“候”成為基層軍事組織的名稱。《后漢書》卷一下《光武帝紀下》:“遣驃騎大將軍杜茂將眾郡施刑屯北邊,筑亭候,修烽燧?!崩钯t注:“亭候,伺候望敵之所?!薄啊肚皶袅x》曰:‘邊方備警急,作高土臺,臺上作桔皋,桔皋頭有兜零,以薪草置其中,常低之,有寇即燃火舉之,以相告,曰烽。又多積薪,寇至即燔之,望其煙,曰燧。晝則燔燧,夜乃舉烽。 ’”[1]卷一下《后漢書》卷二二《杜茂傳》:“因發(fā)邊卒筑亭候,修烽火?!盵1]卷二二卷八九《南匈奴列傳》:“增緣邊兵郡數(shù)千人,大筑亭候,修烽火。 ”[1]卷八九都說“亭候”作為“伺候望敵之所”,使用“烽燧”“烽火”傳遞信息。
《墨子·號令》曾經(jīng)說到軍事情報信息傳遞的特殊方式:“出候無過十里,居高便所樹表,表三人守之,比至城者三表,與城上烽燧相望,晝則舉烽,夜則舉火。 ”[15]又《墨子·雜守》:“寇烽、驚烽、亂烽,傳火以次應之,至主國止,其事急者引而上下之。烽火以舉,輒五鼓傳,又以火屬之,言寇所從來者少多,旦弇還,去來屬次烽勿罷。望見寇,舉一烽;入境,舉二烽;射妻,舉三烽一藍;郭會,舉四烽二藍;城會,舉五烽五藍;夜以火,如此數(shù)。守烽者事急?!盵15]戰(zhàn)國時期使用烽燧備邊的史例,有《史記》卷八一《廉頗藺相如列傳》:“李牧者,趙之北邊良將也。常居代雁門,備匈奴。”“習射騎,謹烽火,……匈奴每入,烽火謹,輒入收保,不敢戰(zhàn)。如是數(shù)歲,亦不亡失?!盵3]卷八一和燕趙同樣“筑長城”“以拒胡”[3]卷一一○的秦人,無疑也在防務制度中設置了“烽火”系統(tǒng)。
秦國調(diào)兵所用虎符銘文中,可以看到“燔燧”字樣。如杜虎符:“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用兵興士被甲五十人以上,必會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雖毋會符,行殹?!庇秩缧锣V虎符:“甲兵之符,右在君,左在新郪。凡用兵興士被甲五十人以上,必會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雖毋會符,行殹?!倍颊f通常調(diào)兵50人以上,“必會君符,乃敢行之”,然而“燔燧之事,雖毋會符,行殹”。可見“燔燧”的意義。據(jù)陳直考證,這兩件“秦兵甲之符”,“當為始皇八年以前之物”。[29]310可見秦以“燔燧”傳遞軍事情報的制度早已成熟。
史念海1975年發(fā)表了對秦始皇直道進行考察的收獲。[30]此后,多有學者進行秦直道的調(diào)查和研究①《畫家靳之林徒步三千里考察秦始皇直道》,《光明日報》1984年8月19日;王開《“秦直道”新探》,《西北史地》1987年2期,第38-52頁;賀清海、王開《毛烏素沙漠中秦漢“直道”遺跡探尋》,《西北史地》1988年2期,第53-57頁;孫相武《秦直道調(diào)查記》,《文博》1988年4期,第17-22頁;延安地區(qū)文物普查隊《延安境內(nèi)秦直道調(diào)查報告之一》,《考古與文物》1989年1期。《陜西交通史志通訊》1986年5期還曾刊出《秦直道實地考察專輯》。,雖然論點尚有分歧[31],這一工作的收獲,意義依然是應當肯定的。
考古工作者沿秦直道或于秦直道左近地方發(fā)現(xiàn)了密集的烽燧遺址。這些遺址構(gòu)成了體系完備的傳送軍事情報和戰(zhàn)爭信息的通信設施。這種通信建設大體也屬于秦直道交通系統(tǒng),可以在北部邊疆和最高指揮中心之間迅速傳遞情報信息。
筆者1990年參與了陜西省考古研究所組織的秦直道考察。我們在子午嶺上的劉家店林場看到有一座主要用于監(jiān)測林區(qū)火情的瞭望臺,修建在秦漢烽燧遺址上,四坡及附近的地面有明顯的秦漢建筑材料殘件分布。從劉家店到雕嶺關的路段,道路兩側(cè)依地勢每隔相當距離就有一烽燧遺址存在。史念海當年考察時雖然沒有專門就烽燧遺址發(fā)表調(diào)查記錄,但是他在論文中寫道:“登上子午嶺主脈路旁的制高點,極目遠望,但見群峰起伏,如條條游龍分趨各方,蒼翠松柏與云霞相映?!盵30]實際上已經(jīng)明確說到了登臨烽燧遺址時的感受。
站在古烽燧當時所據(jù)制高點上,可以看到子午嶺縱貫南北,形勢雄壯;左右兩側(cè),百山縱會;深谷之間,川流如線。依據(jù)這樣的地形優(yōu)勢,烽火傳遞可以取得良好的視覺效應,從而增益軍情上達和軍令下傳的效率。
在子午嶺上,沿直道利用自然高地修筑的烽燧遺址形成了相次傳遞軍事消息的通信系統(tǒng)。據(jù)文物工作者記錄,黑馬灣林業(yè)站附近的烽燧遺址,“位于秦直道東側(cè)的子午嶺山梁上,夯筑圓臺,底徑8米,殘高4米,夯層厚7-9厘米。附近散布繩紋磚、瓦及陶器殘片”[32]415??疾煺咴诜殪葸z址之外,還發(fā)現(xiàn)了當時的居住遺址。
這樣的烽燧遺址相隔一定距離就有一處,形制大致相同,有同樣規(guī)模的夯土臺,以及散落在附近的秦磚漢瓦。據(jù)陜西文物工作者總結(jié),直道在陜西境內(nèi)遺跡總長498公里,沿途發(fā)現(xiàn)秦漢時期的行宮、城址、兵站、關隘、烽燧等遺址及墓葬近60處。[33]116《中國文物地圖集·陜西分冊》著錄的旬邑石門關遺址、兩女寨遺址、黑麻灣烽燧遺址、雕靈關遺址、轉(zhuǎn)角烽燧遺址、土窯烽燧遺址,黃陵艾蒿店烽燧遺址、五里墩烽燧遺址、五里墩東烽燧遺址、五里墩西烽燧遺址、老蘆堡烽燧遺址、桂花烽燧遺址、興隆關烽燧遺址,富縣寨子山烽燧遺址、五里鋪烽燧遺址,志丹白楊樹灣烽燧遺址、白草灣烽燧遺址、檸條灣烽燧遺址、楊崖根烽燧遺址,安塞堡山烽燧遺址、東里畔烽燧遺址、賀莊烽燧遺址、陽山梁烽燧遺址、高山峁烽燧遺址、新莊烽燧遺址、宋家坬烽燧遺址等[32]415,894,906,934,789,都保留有顯著的痕跡。
據(jù)甘肅省文物工作者考察,“在甘肅慶陽地區(qū)境內(nèi)長達290公里的秦直道沿線上,保存著大量的烽燧,經(jīng)徒步認真調(diào)查,至今尚留有126座。這些烽燧多數(shù)建在直道沿線兩側(cè)的群山之巔,視野開闊;也有的建在直道大轉(zhuǎn)彎的山峁上和埡口兩端,互相對應,遙相瞭望。由此可知,古人修建烽燧時,對其所在地理位置是經(jīng)過周密勘察的,每烽選址都是嚴謹審慎的”。秦直道烽燧與漢代和明代長城烽燧有明顯的區(qū)別:(1)均以黃土夯筑而成,不用土坯壘筑,也不夾植物骨胎;(2)造型全部為圓形;(3)烽頂未發(fā)現(xiàn)女墻或掩體設置,守護士兵住宿處另建他處。(4)未見積薪。烽燧遺址現(xiàn)存高度為11米者1處,即黃蒿地畔烽燧,9米者有3處,即澗水坡嶺障城、林溝障城、南灣四號烽燧。又白馬崾崄烽燧記錄高度25米,底周30米。[34]64-75疑數(shù)據(jù)有誤。這里說到的126座直道烽燧,由于對直道線路走向的認識存在分歧,有些不能為多數(shù)學者認可。
有的研究者總結(jié)直道附近所見烽燧遺址,稱之為“五里一墩”。據(jù)說從黃毛塔下到沈家園子一段,每隔2.5公里左右就有一處烽燧遺址。其中尤以李家塔北5公里處的烽燧遺址最為完整,其高9米,底周長24米。[35]對于這些烽燧遺址,史念海認為,“如果不是出于后世之手,可能還是有來歷的。戰(zhàn)國末年,秦昭襄王為了防御匈奴,曾在隴西、北地、上郡筑長城”,“事實上,橫山山脈上的與秦昭襄王長城有關的烽火臺還不限于這幾處,其他地方也還是有所發(fā)現(xiàn)的”,“如果這幾處烽火臺確非后世的建筑,其始建年代當在秦昭襄王之時”[36]。如果事實確如史念海所說,“這幾處烽火臺確非后世的建筑,其始建年代當在秦昭襄王之時”,則同樣與我們討論的主題相關。
有的調(diào)查者還發(fā)現(xiàn),直道其他有關遺跡,“現(xiàn)存古代窯洞近百孔”,而且“地面遺存大量粗、細繩紋板、筒瓦殘片”,于是又推測,“這里可能是當年軍營及輜重倉庫,或為過往軍旅驛站”[34]10。有的調(diào)查者則稱之為“兵站”[35]。
司馬遷關于直道有這樣的文字記錄:“吾適北邊,自直道歸,行觀蒙恬所為秦筑長城亭障,塹山堙谷,通直道,固輕百姓力矣?!盵3]卷八八直道的這種軍事建筑遺址,其總體結(jié)構(gòu)中,是不是也包括當時的“亭障”呢?
我們可以參考漢代“長城亭障”的形制理解秦直道沿線的軍事建筑遺存。
漢代西北邊塞工程多有“亭障”。這種“亭障”,當與前說“亭候”有關,既是防衛(wèi)系統(tǒng),也是軍事通信系統(tǒng)。
在這樣的認識基點上,我們對直道沿線的軍事通信系統(tǒng)的重要性,或許可以有更為準確切實的理解。
有關邊地通信系統(tǒng)和防衛(wèi)系統(tǒng)的關系,《漢書》卷九四上《匈奴傳上》的記載可能更為明確:“漢使光祿徐自為出五原塞數(shù)百里,遠者千里,筑城障列亭至盧朐。”[6]卷九四上“障”和“亭”,可能屬于不同的系統(tǒng),有不同的作用?!巴ぁ?,或許更側(cè)重于交通通信。
漢代長城邊防的重要軍事通信方式之一,是以烽火傳遞警備信號。專職傳遞這一信號的機構(gòu),是烽燧。敦煌漢簡有“●敦煌郡蓬火品約”,居延漢簡有“塞上蓬火品約”,都規(guī)定了相應的發(fā)布軍事警報的方式。漢代烽火示警的方式,據(jù)學者研究,大約有蓬、表、煙、苣火、積薪五類。每一類又可以區(qū)分為不同的型式。蓬是草編或木框架上蒙覆布帛的籠形物,表是布帛制作的旗幟,煙是煙灶高囪所生煙柱,這些都是白晝使用的信號方式。夜間使用苣火,即舉燃葦束火把。積薪為巨大的草垛,白晝點燃,以其濃煙發(fā)布信息,夜間則以大火示警。據(jù)說烽燧間還使用鼓聲傳遞警報。①參看羅振玉、王國維《流沙墜簡》,中華書局1993年9月版,第139頁;陳夢家《漢代烽燧制度》,載《漢簡綴述》,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74頁;勞榦《居延漢簡考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43年版,第345頁,第347頁;吳礽驤《漢代蓬火制度探索》,載《漢簡研究文集》,甘肅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42頁;徐蘋芳《居延、敦煌發(fā)現(xiàn)的〈塞上蓬火品約〉——兼談漢代的蓬火制度》,載《考古》1979年5期,第63-72頁;初師賓《居延烽火考述——兼論古代烽號的演變》,載《漢簡研究文集》,甘肅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55-356頁。這種軍事通信形式,很可能繼承了秦時制度。
根據(jù)對古代道路的考古調(diào)查,“在永壽—彬縣—長武一線,遺有烽燧10座,屬秦漢時期關中通往西北干線的通訊設施”,“直道東側(cè)的子長和直道起點以南的淳化南部、涇陽等地,也發(fā)現(xiàn)了可連成一線的道路遺跡、烽燧及故城,應是直道的支線所在”[30]116-117。這一發(fā)現(xiàn)也值得特別注意。
豐子愷在《吃酒》一文中,寫過一位酒友,每次吃酒,只需帶三四只自己垂釣的河蝦就好?!八步幸唤锞?,卻不叫菜,取出瓶子來,用吊絲縛住了這三四只蝦,拿到酒保燙酒的開水里去一浸,不久取出,蝦已變成紅色了。他向酒保要一小碟醬油,就用蝦下酒。”看著這個過程,豐子愷最后說:“一只蝦要吃很久,由此可見此人是個酒徒?!?/p>
分析古代烽火傳送系統(tǒng)的結(jié)構(gòu),往往和長城呈垂直交叉的形勢。例如《中國文物地圖集·陜西分冊》體現(xiàn)的明代長城和烽火臺的普查結(jié)果,就說明了這一事實。秦直道和秦長城的位置關系,恰恰正是這樣的形勢。前引史念海所說烽燧遺址與秦昭襄王長城的關系,也是值得我們重視的。
唐人李白《塞下曲》寫道:“烽火動沙漠,連照甘泉云;漢皇按劍起,還召李將軍。兵氣天上合,鼓聲隴底聞。橫行負勇氣,一戰(zhàn)凈妖氛?!盵37]這里所說的“烽火動沙漠,連照甘泉云”,典出《史記》卷一一○《匈奴列傳》,司馬遷記述:“軍臣單于立四歲,匈奴復絕和親,大入上郡、云中各三萬騎,所殺略甚眾而去。于是漢使三將軍軍屯北地,代屯句注,趙屯飛狐口,緣邊亦各堅守以備胡寇。又置三將軍,軍長安西細柳、渭北棘門、霸上以備胡。胡騎入代句注邊,烽火通于甘泉、長安?!盵3]卷一一○事在漢文帝時代。所謂“烽火通于甘泉、長安”,應當就是利用了長城和直道的軍事通信系統(tǒng),將匈奴入侵的信息傳遞到了直道南端的甘泉宮,再進而使都城長安得到警報?!逗鬂h書》卷八九《南匈奴列傳》論曰:“候列郊甸,火通甘泉?!崩钯t注:“列置候兵于近郊畿,天子在甘泉宮,而烽火時到甘泉宮也?!盵1]卷八九也說烽火傳遞軍事信息至于甘泉宮事。所謂“火通甘泉”,自然也是經(jīng)由直道軍事通信系統(tǒng)。
看來,直道沿線烽燧設置的完備,使得直到漢文帝時代依然能夠保證來自長城防線的軍情傳遞維持較高的效率。
《漢書》卷五二《韓安國傳》說,秦時蒙恬開拓北邊,“辟數(shù)千里,以河為竟,累石為城,樹榆為塞,匈奴不敢飲馬于河,置烽燧然后敢牧馬”[6]卷五二。可見匈奴也實行烽燧制度②《史記》卷一一○《匈奴列傳》:“漢孝文皇帝十四年,匈奴單于十四萬騎入朝毶、蕭關,殺北地都尉卬,虜人民畜產(chǎn)甚多,遂至彭陽。使奇兵入燒回中宮,候騎至雍甘泉?!彼抉R貞《索隱》:“崔浩云:‘候,邏騎?!毙倥昂蝌T至雍甘泉”,很可能部分利用了直道的交通條件?!昂蝌T”,作為與“烽燧”不同的另一種信息傳遞形式,漢地軍隊也有應用。如《后漢書》卷一上《光武帝紀上》關于昆陽之戰(zhàn)情形,有“會候騎還,言大兵且至城北,軍陳數(shù)百里,不見其后”的記述。又《三國志》卷三二《蜀書·先主傳》裴松之注引《魏書》:“備初謂公與大敵連,不得東,而候騎卒至,言曹公自來?!本友訚h簡也可見“肩水斥候騎士”(303.23,303.31)簡文。。如果我們推測匈奴“置烽燧”是借鑒蒙恬健全長城防務時設立的烽燧通信制度,或許是符合歷史真實的。
烽燧系統(tǒng)不僅用于防御,在戰(zhàn)爭中也可以為調(diào)動部隊指示攻擊目標發(fā)揮積極的作用?!端囄念惥邸肪矶咭齽㈧А端斐踬x》寫道:“望亭燧之皦皦,飛旗幟之翩翩?!盵38]卷二七此所謂“旗幟”,是亭上之表。司馬相如《喻告巴蜀民檄》:“夫邊郡之士,聞烽舉燧燔,皆攝弓而馳,荷兵而走,流汗相屬,唯恐居后,觸白刃,冒流矢,義不反顧,計不旋踵,人懷怒心,如報私仇?!盵3]卷一一七烽燧不僅警報敵情,也可以激勵士氣,以信息傳遞之急疾,迅速調(diào)動軍民進入緊急狀態(tài)?!独m(xù)漢書·百官志五》劉昭《注補》引《漢官儀》:“邊郡太守各將萬騎,行鄣塞烽火追虜?!盵1]卷二八說明烽燧信號可用于指示敵情,也可以調(diào)動部隊。長城軍事通信系統(tǒng),也應當具備這樣的功能。
秦漢時期,是中國長城建造史上的重要時期。秦長城雖然利用了戰(zhàn)國長城的基礎,但是許多地段已經(jīng)向外拓展,正如有的學者所指出,“當時那里還是多半未經(jīng)開發(fā)的荒蕪之地”,長城的修建,對于“開發(fā)邊區(qū),發(fā)展農(nóng)牧業(yè)經(jīng)濟”,起了積極的作用。[39]76還有一個重要的歷史現(xiàn)象,是隨著長城的延伸,中原文化的影響也循著這條通道向東西方向擴展,同時,外來的文化,也經(jīng)由這一交通線路向中土傳播。
《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三十三年)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東,屬之陰山,以為四十四縣,城河上為塞。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闕、陽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徙謫實之初縣”[3]卷六。
西漢初年,今新疆地區(qū)所謂狹義的“西域”計有三十六國,大多分布在天山以南塔里木盆地南北邊緣的綠洲上。漢武帝聽說匈奴的宿敵大月氏有報復匈奴之志,于是募使大月氏,希望合力夾擊匈奴。漢中人張騫應募,率眾一百余人在建元二年 (前139年)出發(fā)西行。途中被匈奴人拘禁,歷時10年左右方得逃脫,又西越蔥嶺,經(jīng)大宛、康居,到達大月氏。然而大月氏因新居地富饒平安,無意東向與匈奴進行復仇戰(zhàn)爭。張騫東返,途中又被匈奴俘獲,扣留一年多,于元朔三年(前126年)回到長安。張騫出使西域,以13年的艱難困苦為代價,使中原人得到了前所未聞的豐富的關于西域的知識,同時使?jié)h王朝的聲威和漢文化的影響傳播到了當時中原人世界觀中的西極之地。
漢軍擊破匈奴,打通河西通道之后,元狩四年(前119年),張騫再次奉使西行,試圖招引烏孫東歸。這一目的雖然沒有達到,但是通過此行,加強了漢王朝和西域各國之間的聯(lián)系。
張騫之后,漢與西域的通使往來十分頻繁,民間商貿(mào)也得到發(fā)展。張騫因遠行出使的經(jīng)歷,在西域地區(qū)享有很高的威望。后來的漢使,多稱“博望侯”以取信于諸國。傳說許多西域物產(chǎn),如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麻等,都是由張騫傳入中土。這樣的說法未必完全符合史實,但是張騫對正式開通絲綢之路的首功,卻是永遠不能磨滅的。
元封三年(前108年),漢王朝出軍擊破受匈奴控制的樓蘭和車師。此后,又以和親方式鞏固了和烏孫的聯(lián)系。太初元年(前104年)和太初三年(前102年),為了打破匈奴對大宛的控制并取得優(yōu)良馬種“汗血馬”,漢武帝又派遣貳師將軍李廣利率軍兩次西征,擴大了漢王朝在西域地區(qū)的影響。
張騫出使西域,據(jù)說對于絲綢之路的開通,有“鑿空”之功。張騫的使團,就是沿著長城西行,前往西域的。
《史記》卷一二三《大宛列傳》司馬貞《索隱》“述贊”說到西域的開發(fā):“大宛之跡,元因博望。始究河源,旋窺海上。條枝西入,天馬內(nèi)向。蔥嶺無塵,鹽池息浪。曠哉絕域,往往亭障。”[21]其中“曠哉絕域,往往亭障”語,說到長城建設和“博望”“始究河源,旋窺海上”的外交實踐的關系。而司馬遷的記述原本是:“敦煌置酒泉都尉;西至鹽水,往往有亭。而侖頭有田卒數(shù)百人,因置使者護田積粟,以給使外國者?!盵3]卷一二三《漢書》卷九六下《西域傳下·渠犁》也說:“益墾溉田,稍筑列亭,連城而西,以威西國?!盵6]卷九六下這里所說的“亭”,雖然有軍事意義,但主要作用不是防衛(wèi),而是交通通信服務。
張維華曾經(jīng)分析了漢武帝時代長城線向西延伸的目的,有維護交通西域道路的意義?!拔涞墼髦兄罹尤?,“此塞起建之目的,乃在防御匈奴南下與保衛(wèi)西北通西域之路線,對于當時歷史之影響,固甚重大也”,“武帝元鼎或元封中筑酒泉玉門間塞”,“漢通西域,河西四郡為必由之地,然南與羌隔,北與胡接,不筑障塞,無以保此通路之安全”;“武帝天漢中筑敦煌鹽澤間塞”,“大抵此段長城,自今敦煌以北,沿疏勒河之南西行,達哈拉湖。復自此西行,達于羅布泊附近。至于此段長城建置之目的,亦在防御匈奴,并保護通西域之道路,與前述自令居至酒泉之一段及自酒泉至玉門之一段,同一意義”;“漢于鹽澤以西起筑亭障”,“近世考古者,或言自白龍堆蒲昌海而西,在庫魯克塔格山之南麓,發(fā)現(xiàn)漢時亭障遺址,綿延達百余里,是漢在西域通路上,亦筑有防塞,可無疑意”[5]145-149,152。
長城的延伸,為中土和西域的交通,提供了安全保證。
安作璋也曾經(jīng)指出,“漢朝中央政府為了鞏固邊防和發(fā)展邊疆地區(qū)的經(jīng)濟文化,為了維持安定的秩序和保障交通安全,在西域重要的商道上修筑了許多城堡和連綿不斷的烽燧臺,駐扎戍兵,負擔著軍事和交通任務。在重要的地點還設置關城,稽查行旅。早在西漢武帝時期,烽燧亭障已從敦煌延長到鹽澤。宣帝以后,西域完全統(tǒng)一于漢朝中央政權(quán)之下,烽燧組織和城堡關卡便遍及西域各地了。例如羅布淖爾北岸以及焉耆至拜城之間,就發(fā)現(xiàn)許多大小不等的漢代城堡和烽燧遺址,有些地方還能見到古代道路的遺跡”[40]105。長城防務有“保障交通安全”的意義,長城戍守人員除軍事任務之外還負擔著“交通任務”的認識,是值得注意的。
敦煌漢簡有長城沿線軍事通信機構(gòu)接待中外使團的資料。新出懸泉置簡又有更為具體的記錄。①參見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肅敦煌漢代懸泉置遺址發(fā)掘簡報》《敦煌懸泉漢簡內(nèi)容概述》《敦煌懸泉漢簡釋文選》,載《文物》2000年5期;張德芳《〈長羅侯費用簿〉及長羅侯與烏孫關系考略》,載《文物》2000年9期,91-95頁;王子今《〈長羅侯費用簿〉應為〈過長羅侯費用簿〉》,載《文物》2001年 6期,76-77頁。而絲綢之路上的貿(mào)易活動,是通過多種形式進行的。居延漢簡長城邊塞戍守文書中的有關資料,為我們認識相關歷史事實,提供了豐富的信息。②參見王子今《漢代河西長城與西北邊地貿(mào)易》,載《長城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王子今《漢代絲路貿(mào)易的一種特殊形式:論“戍卒行道貰賣衣財物”》,載《簡帛研究匯刊》第1輯“第一屆簡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中國文化大學歷史系、簡帛學文教基金會籌備處2003年版。
漢初,燕人衛(wèi)滿聚眾千余人,東渡浿水(今朝鮮清川江),后擊破自稱為王的朝鮮侯箕準,自王朝鮮。③參見王子今《秦漢時期渤海航運與遼東浮海移民》,載《史學集刊》2010年2期,第4-11頁;《略論秦漢時期朝鮮“亡人”問題》,載《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8年1期,第84-91頁。元朔元年(前128年),漢武帝接受濊君南閭率二十八萬口內(nèi)屬,以其地為蒼???(今朝鮮安邊、高城一帶)。元封二年(前109年),發(fā)兵五萬,分海陸兩路進攻朝鮮。第二年,朝鮮發(fā)生內(nèi)亂,漢軍平定朝鮮。漢武帝在朝鮮置真番 (今朝鮮海州至韓國漢城一帶)、臨屯(今韓國江陵一帶)、樂浪(郡治在今朝鮮平壤南)、玄菟(郡治在今遼寧新賓西)四郡。此后,朝鮮地方和中原之間的文化交流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這一歷史進步的前期條件,也包括長城向東方的延伸。
《史記》卷一一五《朝鮮列傳》說,“朝鮮王滿者,故燕人也。自始全燕時嘗略屬真番、朝鮮,為置吏,筑鄣塞。秦滅燕,屬遼東外徼。漢興,為其遠難守,復修遼東故塞,至浿水為界”[3]卷一二五。西漢長城的最東端,可以明確已經(jīng)至于浿水。其實,燕時曾經(jīng)略屬朝鮮,“筑鄣塞”,應是延伸至于朝鮮的長城的最早記錄。而漢時“復修遼東故塞,至浿水為界”,“復修”二字,說明并非最初修筑。而《朝鮮列傳》下文又說:“燕王盧綰反,入匈奴,滿亡命,聚黨千余人,魋結(jié)蠻夷服而東走出塞,渡浿水,居秦故空地上下鄣。 ”[3]卷一一五所謂“居秦故空地上下鄣”④司馬貞《索隱》:“案:《地理志》樂浪有云鄣?!保仓档瞄L城史學者深思。浿水所在,《漢書》卷二八下《地理志下》可見遼東郡“險瀆”,顏師古注:“應劭曰:‘朝鮮王滿都也。依水險,故曰險瀆?!辑懺唬骸蹼U城在樂浪郡浿水之東,此自是險瀆也。 ’”[6]卷二八下顏師古贊同臣瓚的意見。 《史記》卷一一五《朝鮮列傳》張守節(jié)《正義》:“《地理志》云:浿水出遼東塞外,西南至樂浪縣西入海。”[3]卷一一五有的學者認為浿水即今朝鮮人民共和國的清川江。[41]27-28有的學者以為即今朝鮮人民共和國的大同江。[42]52
有跡象表明,隨著長城的向東伸展,沿線地方的生產(chǎn)和生活情狀,逐漸與中原相接近。遼陽三道壕西漢晚期村落遺址中,可以看到農(nóng)耕經(jīng)濟相當發(fā)達的場面。在農(nóng)民居住地點的北面發(fā)現(xiàn)輔石大路,可知在有條件的地方,當時也曾盡可能地改進農(nóng)田道路的路面結(jié)構(gòu)。鋪石大路路面上有明顯的兩排并列的轍跡,“可以想見當時大車往來各走一轍,暢行無阻的情況”,大道最寬處可超過7米。[43]通過農(nóng)田道路的這一現(xiàn)象,我們也可以了解長城遼東郡區(qū)段的交通水準。
人員的移動,也是一種交通現(xiàn)象。
長城作為重要的軍事設置,關系到戰(zhàn)爭較量,民族矛盾,文化沖突。在長城發(fā)生作用的時代,長城區(qū)必然是全社會關注的政治、軍事、文化的熱點。
長城區(qū)因為工程、防衛(wèi)、征戰(zhàn),集聚著眾多的人口。因為長城區(qū)定居人員有限,這些人口,大多是流動人口。
這種人口流動現(xiàn)象,考驗著長城地區(qū)的交通條件。人員頻繁而大量往來,人口流動的數(shù)量和密度,也刺激了長城交通的發(fā)展。
以秦漢時期為例,當時的流動人口包括役人、軍人、吏人、學人、商人。其中前三種人,在長城區(qū)有頻繁的引人注目的活動。
役人,是秦漢時期流動人口中數(shù)量最大、牽動社會生活也最為顯著的成分。
秦漢王朝征發(fā)調(diào)動農(nóng)人服事以勞作為主要內(nèi)容的徭役,規(guī)模和影響都達到驚人的程度?!痘茨献印镎摗氛f,“丁壯丈夫西至臨洮、狄道……北至飛狐、陽原,道路死人以溝量”[4],說到長城地區(qū)役人的辛勞?!痘茨献印と碎g》:“發(fā)卒五十萬,使蒙公、楊翁子將筑修城,西屬流沙,北擊遼水,東結(jié)朝鮮,中國內(nèi)郡挽車而餉之。”[4]《史記》卷一一○《匈奴列傳》又記載,漢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春出擊匈奴,“粟馬發(fā)十萬騎,私負從馬凡十四萬匹,糧重不與焉”[3]卷一一○。歷代注家對于“私負從馬”的意義有不同的認識,但是對于“糧重”,則多依顏師古注《漢書》卷九四上《匈奴傳上》時所謂“負戴糧食”說[6]卷九四上。 《漢書》卷六一《李廣利傳》說,漢武帝太初三年(前102年)李廣利再擊大宛,“出敦煌六萬人,負私從者不與”。顏師古注:“負私糧食及私從者,不在六萬人數(shù)中也?!盵6]卷六一可見轉(zhuǎn)運軍糧的役人,不在正規(guī)軍編制之內(nèi)。然而從有的資料分析,他們和作戰(zhàn)人員的比例,有時甚至可以達到一比一。①《三國志》卷四○《蜀書·魏延傳》注引《魏略》說,諸葛亮北伐,魏延曾獻計由子午谷突襲長安,請求率“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
軍人,也是秦漢時期比較集中地流動于不同文化區(qū)域之間的人口構(gòu)成。
秦末大起義爆發(fā)的直接原因,就是陳涉等遠戍漁陽的役人屯大澤鄉(xiāng),“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3]卷四八。軍人遠征遠戍,在長城發(fā)揮歷史作用的時期,自然在這一交通帶集結(jié)出入。
《鹽鐵論·執(zhí)務》說到漢時軍役使民眾不得不涉歷千萬里的情形:“今中國為一統(tǒng),而方內(nèi)不安,徭役遠而外內(nèi)煩也。古者無過年之徭,無逾時之役。今近者數(shù)千里,遠者過萬里,歷二期。長子不還,父母愁憂,妻子詠嘆。憤懣之恨發(fā)動于心,慕思之積痛于骨髓?!薄尔}鐵論·執(zhí)務》還寫道:“若今則徭役極遠,盡寒苦之地,危難之處,涉胡、越之域,今茲往而來歲旋,父母延頸而西望,男女怨曠而相思。身在東楚,志在西河。故一人行而鄉(xiāng)曲恨,一人死而萬人悲?!盵7]這種人口流動的幅面相當廣闊。從居延漢簡和敦煌漢簡的資料看,河西兵士多有來自東方遠郡者。見諸簡文記錄的東方籍軍人,有來自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弘農(nóng)、河東、上黨、河內(nèi)、河南、東郡、陳留、潁川、汝南、南陽、山陽、濟陰、沛郡、魏郡、巨鹿、常山、北海、丹陽、漢中、廣漢、蜀郡、隴西、金城、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北地、西河、漁陽、淮陽、大河、趙國、廣平、高密、梁國、東平、昌邑等41郡國167縣800余例。戍卒原籍郡縣,占《漢書》卷二八下《地理志下》所謂全國“郡國一百三”[6]卷二八下的 39.8%,“縣邑千三百一十四”的12.7%,可見戍卒征發(fā)地域之廣闊及行程之遙遠。②參見何雙全《〈漢簡·鄉(xiāng)里志〉及其研究》,載《秦漢簡牘論文集》,甘肅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王子今《秦漢交通史稿》,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4年版,第431頁。
秦漢軍人跨越不同文化區(qū)域的軍事生活實踐,是各個區(qū)域間文化溝通與文化融匯的有利因素之一。
吏人,在秦漢時期也以其行歷四方的人生實踐,為文化的融合與統(tǒng)一創(chuàng)造了條件。
自秦漢時期起,中央政府已經(jīng)注重從各地選用人才從事國家行政的管理,地方官吏的任免,也往往由最高統(tǒng)治集團決策。官員的調(diào)任遷轉(zhuǎn),不僅相對較為頻繁,而且常常輾轉(zhuǎn)千里,歷程遼遠。
漢代官員已經(jīng)有自稱“牛馬走”的習用文語。司馬遷的《報任少卿書》開篇即稱“太史公牛馬走司馬遷再拜言少卿足下”。《文選》李善注解釋說,“走,猶仆也”,“自謙之辭也”[44]。 有的學者以為,“牛馬走”應當就是“先馬走”。錢鐘書曾經(jīng)指出,“先馬走”,猶如后世所謂 “馬前走卒”,“即同書札中自謙之稱 ‘下走’、‘仆’耳”[45]395。 “牛馬走”“先馬走”,都強調(diào)其奔波勞碌。事實上,如牛馬一般為君王驅(qū)役,千里奔走,不避風塵,是在專制帝國各級行政機構(gòu)中服務的官員們生活方式的基本特色之一。
史籍記載中所見官僚的履歷,大多歷任數(shù)職,先后轉(zhuǎn)仕于各地?!稘h書》卷八九《循吏傳》中著名循吏召信臣曾經(jīng)轉(zhuǎn)仕7處,黃霸則轉(zhuǎn)仕9處;東漢著名循吏任延轉(zhuǎn)仕地點竟然多達10處,西北至武威,東南到會稽,南至九真,都有他歷任行政長官的足跡。[1]卷七六
1971年發(fā)現(xiàn)的內(nèi)蒙古和林格爾漢墓壁畫,有記錄墓主生前仕途經(jīng)歷的內(nèi)容,可知墓主舉孝廉為郎,又出任西河長史、行上郡屬國都尉、繁陽令、雁門長史、使持節(jié)護烏桓校尉等職。其出生地可能是定襄武成,即墓址所在附近。為郎時當居于洛陽。西河郡治在今山西離石,上郡屬國都尉治所在今山西石樓,繁陽則在今河南內(nèi)黃西北,雁門郡治在今山西朔縣東,而護烏桓校尉治所則在今河北萬全。壁畫繪有“渭水橋”,橋上車騎間榜題“長安令”三字,顯然體現(xiàn)的是長安渭橋。壁畫又有“居庸關”圖,并榜題“使君從繁陽遷度關時”,車騎隊列間有“使君□車從騎”等字樣,也體現(xiàn)了墓主當時輾轉(zhuǎn)千里宦游四方的經(jīng)歷。[46]8
行政官員在較廣闊地域的交通實踐和眾多地點的實政經(jīng)歷,無疑會有益于他們文化素養(yǎng)的提高,有益于他們政治視野的開闊,有益于他們管理經(jīng)驗的成熟,有益于他們行政事業(yè)的成功。這樣的情形也可以促進不同地域文化的接近,對于社會文化結(jié)構(gòu)的形式也無疑有著積極的影響。正如有的學者曾經(jīng)指出的:“漢代的官吏士大夫階級的人多半走過很多的地方,對于‘天下’知道得較清楚,對于統(tǒng)一的信念也較深。這一點不僅影響到當時人政治生活心理的健康,而且能夠加強了全國文化的統(tǒng)一性?!雹賹O毓棠《漢代的交通》,載《中國社會經(jīng)濟史集刊》第7卷第2期,后收入《孫毓棠學術論文集》,中華書局1995年版,第367頁。
從和林格爾漢墓墓主的身世可以看到,長城沿線地區(qū),曾經(jīng)因這種吏人的交通實踐留下了往復的軌跡。
雖然學人和商人并不是長城交通實踐的主角,但是他們的足跡,依然在長城地區(qū)留下了深刻的文化印記。
司馬遷曾經(jīng)行經(jīng)長城線上的北邊道,有“吾適北邊,自直道歸,行觀蒙恬所為秦筑長城亭障,塹山堙谷,通直道,固輕百姓力矣”[3]卷八八的感慨。其實,除此之外,這位游蹤甚廣的大學者,還有其他涉及長城的行旅經(jīng)歷。比如,《史記》卷一《五帝本紀》,司馬遷陳述了在各地調(diào)查五帝傳說的情形:“余嘗西至空桐,北過涿鹿,東漸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長老皆各往往稱黃帝、堯、舜之處,風教固殊焉,總之不離古文者近是。 ”[3]卷一其中“空桐”“涿鹿”,都在長城附近。
漢與塞外游牧族之間的經(jīng)濟聯(lián)系得以實現(xiàn)的主要渠道之一,即長城沿線的關市貿(mào)易。
《史記》卷一一○《匈奴列傳》:“孝景帝復與匈奴和親,通關市,給遺匈奴,遺公主,如故約。”[3]卷一一○漢武帝即位,“明和親約束,厚遇,通關市,饒給之”,后來雖然匈奴“往往入盜于漢邊,不可勝數(shù)。然匈奴貪,尚樂關市,嗜漢財物,漢亦尚關市不絕以中之”[3]卷一一○。漢武帝征和四年(前89年),單于遣使遺漢書云:“欲與漢開大關②林幹以為“即通關市”。參見林幹《匈奴歷史年表》,中華書局1984年9月版,第39頁。,取漢女為妻,歲給遺我糵酒萬石、稷米五千斛、雜繒萬匹,它如故約,則邊不相盜矣。 ”[3]卷九四上《漢書》卷七《昭帝紀》記載,始元五年(前82年),漢罷馬、弩關。顏師古注引孟康曰:“但馬高五尺六寸齒未平,弩十石以上,皆不得出關,今不禁也?!盵6]卷七《后漢書》卷三一《孔奮傳》記載,兩漢之際,“天下擾亂,唯河西獨安,而姑臧稱為富邑,通貨羌、胡,市日四合”。李賢注,“古者為市,一日三合”,“今既人貨殷繁,故一日四合也”[1]卷三一。東漢明帝永平七年(64 年),北匈奴“欲合市,遣使求和親,顯宗冀其交通,不復為患,乃許之”[1]卷八九。章帝元和元年 (84年),“武威太守孟云上言北單于復愿與吏人合市”,詔許之,“北單于乃遣大且渠伊莫訾王等,驅(qū)牛馬萬余頭來與漢賈客交易”[1]卷八九?!逗鬂h書》卷七三《劉虞傳》說,劉虞“勸督農(nóng)植,開上谷胡市之利,通漁陽鹽鐵之饒,民悅年登”[1]卷七三。可見,當時漢王朝和匈奴之間依長城進行的關市貿(mào)易,對長城內(nèi)外經(jīng)濟發(fā)展都有積極的意義。內(nèi)蒙古和林格爾漢墓壁畫中有“寧城圖”,在城中廣場上,有四方形墻垣,標識“寧市中”三字,可能與文獻記載所謂“上谷胡市”有關,考古工作者以為,“這是各族人民進行經(jīng)濟交往的市場”[46]31。
居延漢簡中可見有關“賈車”的內(nèi)容:“日食時賈車出”(甲附14B),說明長城道路當時曾經(jīng)成為全國交通網(wǎng)中繁忙的商路。
《后漢書》卷九○《烏桓傳》記載,漢順帝陽嘉四年(135年)冬,烏桓侵擾云中,一次即“遮截道上商賈牛車千余兩”[1]卷九○。也可以說明當時長城交通道路上商人的活躍。
除了開辟關市發(fā)展貿(mào)易之外,長城內(nèi)外還通過進獻、給遺等方式保持經(jīng)濟聯(lián)系。如前引漢武帝征和四年(前89年)匈奴單于索求“蘗酒萬石、稷米五千斛、雜繒萬匹”[6]卷九十四上,所需運輸車至少在千輛以上。
居延漢簡又可以看到“亡人”稱謂。
典型簡例,說到 “有亡人越塞出入”(E.P.T51:411)。所涉及的,應當是逃亡人口,其中有些有越境的企圖。這些人的交通活動,也與長城有密切的關系。
[1]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
[2]費振剛,胡雙寶,宗明華.全漢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3]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4]劉安.淮南子[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
[5]張維華.中國長城建置考[M].北京:中華書局,1979.
[6]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7]桓寬.鹽鐵論[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
[8]張學正.甘谷漢簡考釋[G]//漢簡研究文集.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4.
[9]陳夢家.漢簡綴述[M].北京:中華書局,1980.
[10]甘肅居延考古隊.居延漢代遺址的發(fā)掘和新出土的簡冊文物[G]//漢簡研究文集.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4.
[11]布尼阿林.河北省圍場縣燕秦長城調(diào)查報告[G]//中國長城遺跡調(diào)查報告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12]寧夏自治區(qū)博物館.寧夏境內(nèi)戰(zhàn)國、秦漢長城遺跡[G]//中國長城遺跡調(diào)查報告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13]李文信.中國北部長城沿革考(上)[J].社會科學輯刊,1979,(1):152-161.
[14]唐曉峰.內(nèi)蒙古西北部秦漢長城調(diào)查記[J].文物,1977,(5):38-44.
[15]墨子.墨子[M].北京:中華書局,2009.
[16]鄭玄.周禮[M].北京:中華書局影印.
[17]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曲阜魯國故城[M].濟南:齊魯書社,1982.
[18]史念海.黃河中游戰(zhàn)國及秦時諸長城遺跡的探索[G]//中國長城遺跡調(diào)查報告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19]酈道元.水經(jīng)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9.
[20]王子今.秦漢長城與北邊交通[J].歷史研究,1988,(6):91-105.
[21]司馬貞.史記索隱[M].北京:中華書局,1991.
[22]王子今.秦漢時代的并海道[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88(2):31-46.
[23]王子今.說“上郡地惡”——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研讀札記[M]//陜西歷史博物館館刊:10輯.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
[24][德]克勞塞維茨.戰(zhàn)爭論[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64.
[25]孫武.孫子兵法[M].北京:華文出版社,2009.
[26]諸葛亮.便宜十六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27]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
[28]張震澤.孫臏兵法校理[M].北京:中華書局,1984.
[29]陳直.秦兵甲之符考[M]//文史考古論叢.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30]史念海.秦始皇直道遺跡的探索[J].文物,1975,(10):44-54.
[31]呂卓民.秦直道歧義辨析[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0,(1):89-105.
[32]張在明.中國文物地圖集·陜西分冊:下冊[M].西安:西安地圖出版社,1998.
[33]張在明.中國文物地圖集·陜西分冊:上冊[M].西安:西安地圖出版社,1998.
[34]甘肅省文物局.秦直道考察[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96.
[35]孫相武.秦直道調(diào)查記[J].文博,1988,(4):15-19.
[36]史念海.直道和甘泉宮遺跡質(zhì)疑[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88,(3):45-84.
[37]李白詩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38]歐陽詢.藝文類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39]李孝聰.秦始皇長城[M]//長城百科全書.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
[40]安作璋.兩漢與西域關系史[M].濟南:齊魯書社,1979.
[41]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M].北京:地圖出版社,1982.
[42]張維華.論漢武帝[G]//漢史論集.濟南:齊魯書社,1980.
[43]李文信.遼陽三道壕西漢村落遺址[J].考古學報,1957,(1):119-126.
[44]吳楚材,吳調(diào)侯.古文觀止(清代選本)[M]//中國古典文學名著袖珍文庫.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01.
[45]錢鐘書.管錐編[M].北京:中華書局,1979.
[46]蓋山林.和林格爾漢墓壁畫[M].呼和浩特: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