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會蘭,戴如蓮
(遵義師范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貴州 遵義 563002)
紅色文化受益于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精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所進行的反帝反封建和爭取民主、獨立和解放的斗爭以及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所形成的獨特的物質和精神特質便是紅色文化的主要內(nèi)涵。紅色文化資源對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或改革有重要作用,因此是一種可貴的教育資源。探尋紅色文化資源對教育教學功能的作用,從而實現(xiàn)對大學生的思想教育功能,可以切實推進高校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工作。
大學培育的是祖國的未來,他們對社會的責任至關重要。因此,這就對高校大學生的道德品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隨著東西方思想的碰撞和互聯(lián)網(wǎng)的影響,大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受到巨大沖擊,他們的思想觀念開始復雜化和多樣化。一些大學生開始不再懷有共產(chǎn)主義理想和信念,而是追求自私自利,缺乏集體觀念,重物質輕精神,價值觀出現(xiàn)功利化和世俗化的趨勢。為了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必須高度重視在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是,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問題重重,教育空洞單調,缺乏互動和共鳴,教學的實際效果不盡人意。
紅色文化資源中包含著民族精神,紅色文化能夠激勵人們對共產(chǎn)主義的追求和探索,對人們堅定社會主義信念有著重要的意義。針對大學生思想觀念和思想政治教學中的問題,大學必須采取措施,將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到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鞏固和加強大學生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要求,改革現(xiàn)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使大學生的價值觀向著更健康更科學的方向發(fā)展。[1]
紅色文化資源是指中國共產(chǎn)黨人、先進分子和人民群眾在革命斗爭和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所形成的偉大革命精神和物質載體。它主要有兩個層面的內(nèi)涵:首先是物質層面的內(nèi)容,包括在革命戰(zhàn)爭時期和在社會主義建設與改革開放新時期所產(chǎn)生的歷史事件、革命舊址、紀念館、展覽館等物質文化資源;其次是精神層面的內(nèi)容,主要有革命戰(zhàn)爭年代所形成的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所形成的抗美援朝精神、雷鋒精神、焦裕祿精神等。
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偉大的人民為取得民族獨立和國家的繁榮而拋頭顱、灑熱血,他們折射出來的英勇精神,是珍貴和光榮的,在國家出現(xiàn)危機之時背信棄義、忘恩負義是遭人唾棄的。宣傳紅色文化資源,可以使人們知榮棄恥,揚榮抑恥和踐榮遏恥。[2]紅色文化資源不僅內(nèi)容豐富而且形式多樣,可以充分為教育所用。但是,由于教育工作者對紅色文化資源缺乏正確的認識和應有的重視,沒有進行系統(tǒng)、深入的教育教學研究,導致紅色文化資源應用局限在課堂教學范圍內(nèi),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沒有得到充分發(fā)揮。
紅色文化資源是優(yōu)質的精神財富,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就吸收借鑒了其中的很多的精髓。深刻挖掘紅色資源,可以提煉出包括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行為規(guī)范教育等內(nèi)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題中之義。因此,紅色文化資源可以為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正確的導向指引功能。
社會主義要求全社會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全社會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可以增強全社會的凝聚力,增強人們對理想信念的追求,全體社會人應該完善自身的價值觀,實現(xiàn)自身價值。高校的大學生不僅是未來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肩負著國家和民族的希望,更是肩負著祖國建設的重任,理應根據(j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樹立起熱愛祖國、樂于奉獻、求真務實、勇于創(chuàng)新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擁護黨的領導,堅定特色社會主義信仰。因此,利用紅色文化資源有利于高校大學生實現(xiàn)這一目標。
早在新民主主義時期,紅色文化資源便有了生長的土壤?,F(xiàn)在,歷史中形成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的光輝事跡和優(yōu)秀的道德品質、令人敬仰的精神,通過一系列的載體展現(xiàn)在人們的視野中,人們可以參觀博物館、相關的紀念館和相應的遺址和陵園去感受各種精神的力量,真實地感受我國革命斗爭歷程和社會主義建設歷程的艱辛,從而獲得奮進的熱情和感動的激勵。作為當代的大學生,更加需要這種精神資源來獲得自身的思想教育,加強自身修養(yǎng)。因此,紅色文化資源對于大學生更加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有助于大學生堅定自己的政治立場,明確政治方向,深刻地認識到自己所肩負的歷史使命。
愛國,是中華民族永恒不變的主題。在新民主主義時期,中國人民面對敵人的威脅,不屈不撓,頑強戰(zhàn)斗,為國家的興亡和人民的安樂,拋頭顱、灑熱血。今天,紅色文化資源充分的顯示和保留了這些重要的信息,現(xiàn)在,走進每一處革命遺址、參觀每一件革命文物能感受到中國人民的頑強斗爭的精神。[3]讓大學生走進革命老區(qū)、革命紀念館、革命烈士陵園,讓紅色文化資源感染大學生,讓他們感受到當今生活的來之不易,才能激發(fā)大學生對祖國的熱愛,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珍惜眼前的美好和所取得的輝煌成就并努力讓祖國變得更加強大。
高校是知識文化創(chuàng)新的主戰(zhàn)場和培養(yǎng)人才的搖籃,深入挖掘具有時代意義紅色文化的價值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4]高校應重視紅色文化資源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加強對紅色文化資源的研究,根據(jù)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任務和特點,把紅色文化資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體系中去。為此,學校要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調整,重新做出教學方案,確保思想政治教育和紅色文化資源有效結合。如在《概論》課教學當中,加大對紅色革命理論的講解和介紹,并將黨的先進性理論與紅色革命理論很好的結合,揭示了他們的關系。此外,還可以將紅色革命道路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有機結合,展現(xiàn)他們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在《綱要》課的教學當中,突出講解中國革命的歷史,讓革命歷史成為紅色文化教學當中的重點內(nèi)容,使二者很好的貫通,重現(xiàn)紅色文化和紅色歷史的教育教學價值與思想教育價值。在《原理》課教學中,指出人民群眾在歷史發(fā)展和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展現(xiàn)中國共產(chǎn)黨始終堅持群眾路線,踐行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宗旨和理念,揭示紅色文化資源對現(xiàn)實的重要意義。[5]教材內(nèi)容的選取要科學,教師在講課中要盡量的生動闡述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注意教育教學的實際效果,即要貼切、生動、深刻,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既要有生動活潑的課堂氣氛,又有深刻的思想教育功能。讓大學生在對紅色文化資源的學習過程中了解近代歷史,樹立共產(chǎn)主義理想,建立科學的價值觀。
將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到校園文化中去,可以對革命傳統(tǒng)和革命精神很好的宣傳,這有助于大學生加深對革命歷史和精神的感悟,使他們建立科學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獲得更濃厚的民族使命感。
建設紅色校園文化,要注意廣泛運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和形式來擴大紅色文化宣傳,豐富宣傳渠道,充實校園文化內(nèi)容。比如利用學校的學報、電臺或者宣傳革命歷史知識;可以考慮建設相關的紅色文化網(wǎng)站,開設“歷史大事記”、“紅色之旅”、“紅色論壇”等專題或欄目,從而形成紅色文化教育的網(wǎng)絡陣地,廣泛宣傳紅色文化,謳歌革命精神,創(chuàng)造出較好的紅色文化教育氛圍。此外,學??梢猿闪⒓t色文化社團,舉辦以紅色文化為主題的如唱歌、舞蹈、詩歌朗誦、演講等文藝活動。同時,學校要加強同有關媒體的合作,引導紅色文化教育進校園。如學校可以和本地的電視臺合作,讓紅色音樂或影視在校園活躍起來。在學校的講座專題等活動中要加入紅色主題元素,可以聘請一些紅色文化專家或學者到學校進行講學,邀請一些老紅軍進校園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工作,他們可以利用自身的政治優(yōu)勢和經(jīng)驗優(yōu)勢,使教學更有感召力。[6]在紅色歷史事件的紀念日到來之際,可以開展如紅歌比賽、紅色知識競賽或者紅色論文競賽等活動,這既促進了紅色文化教育的學術研究與成果運用,加大人們的交流,又推進了紅色文化教育熱潮的來臨。
將紅色文化資源引入校園是一種很好的思路,同時,學校也可以考慮多多與外界交流與合作。學??梢越Y合自身的因素,建立一些和本院校有固定合作的社會實踐基地,給學生提供一個很好的參觀學習的平臺。因為紅色文化基地本身就是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有利于大學生榮辱觀教育,能夠從感官上促使大學生榮辱觀的形成和改變。
利用學習周邊的革命紀念館、博物館、展覽館、革命老區(qū)、革命烈士陵園等地方參觀學習,感受革命歷史的艱辛,增強對黨和國家的認同感。[7]如根據(jù)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教學的要求,南昌的師范院校就每年組織學生去參觀八一南昌起義紀念館、新四軍紀念館、方志敏烈士墓;遵義師范學院組織學生參觀遵義會議會址,婁山觀,四渡赤水等等。讓學生在參觀中,親身體會革命精神的深刻內(nèi)涵和偉大意義,在參觀結束后,學習要求學生寫出自身的心得體會,開展巡回報告會,組織學生前去參加,讓參觀的同學用深刻的體會,生動的語言來教育和感染廣大的大學生,加強紅色文化對大學生思想的影響力,引導大學生對紅色文化的感性認知深化為理性認知。
理論是用來指導實踐的,將理論轉化為正確的實踐活動,才是理論學習的根本意義。為了更好的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課堂學習內(nèi)容,優(yōu)化教學效果,學校要注意加強紅色文化教育的第二課堂的建設,增加紅色文化教育的相關社會實踐活動。學??梢酝ㄟ^社會服務實踐活動,把青年學生的知識應用和扶貧幫因有機結合起來。[8]比如去紅色革命老區(qū),深入學習革命精神之外,還要為老區(qū)人民服務,幫助老區(qū)人民。學??山Y合不同學生的教育專業(yè)特點,去老區(qū)支教或實習,這既有利于大學生將本專業(yè)的課程很好的消化吸收,又使得大學生在服務老區(qū)人民中得到鍛煉和升華。有利于大學生將課堂上學到和體會到的熱愛祖國和人民、不畏艱苦和樂于奉獻的精神應用到實踐中去,從而提高大學生的境界,優(yōu)化其品格,這些實踐活動的開展,有力地促進了紅色文化教育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促在校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培養(yǎng)和優(yōu)化。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Z].中發(fā)[2004116]號.
[2]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06-10-19(1).
[3]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J].求是,2007(21):3-22.
[4]遲維意.紅色文化與高校黨風廉政建設[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8.
[5]楊建輝.試論紅色文化在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的價值及其實現(xiàn)途徑[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0(11).
[6]史華楠.校園文化學[M].北京:北京醫(yī)科大學、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聯(lián)合出版社,1993.
[7]湯紅兵,湯少該.井岡山精神教育進課堂的幾點設想[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6(12):21-24.
[8]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Z].教社政[20051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