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岐
幸福并痛苦著
聽到新生兒的第一聲啼哭,所有的媽媽都是驕傲地幸福著??墒请S之而來的“月子病”卻令很多媽媽們頭疼不已,子宮脫垂就是其中之一。生過孩子后,陰道口擴張,加上在分娩過程中,盆腔肌肉松弛,子宮很容易就移出原來的正常位置。
患了子宮脫垂的的媽媽們,會明顯感覺到陰道中有物下墜或者突出陰道口外,尤其是在起身做事的時候,一躺下來就沒有了這種感覺。時間長了發(fā)展為嚴重點的就會看見它表面上出現(xiàn)潰爛,還流出些許黃水,陰道瘙癢也陣陣來襲。
這種病多由濕熱下注所致。這又是什么情況呢?常有人說生孩子是女人的一次重生,這話一點都不夸張,生孩子的那種痛苦非當事人不能體味,尤其是在生產(chǎn)過程中,女人失去大量氣血,這對于由血養(yǎng)的女人是致命的一擊。
由于產(chǎn)后氣血俱損,子宮失去了有力的依托、固護,便順勢脫出,不僅如此,失去氣血濡養(yǎng)的臟腑也都處于休兵狀態(tài),加上臥床坐月子提供的濕熱環(huán)境,濕邪熱邪在毫無防御的條件下侵入進來。
如此陣仗,只會雪上加霜,子宮在脫離出正常的位置后,處在這“水深火熱”之中,明顯“水土不服”,開始“嘔吐”黃水,這都是濕熱蘊結(jié)注至陰部所致。
因此,要想阻止這場噩夢般的疾患,關(guān)鍵就是要清熱除濕。
古方:烏椒湯
在《濟陰綱目》中針對婦女的這種癥狀給與了一道療效確切的方子——烏椒湯,方中作了如此描述:“蜀椒、烏頭白及各半兩,上為末,以方寸匕,綿裹納陰中,入三寸,腹中熱易之。一日一度,明旦乃復(fù)著。七日愈?!?/p>
“蜀椒、烏頭、白及各半兩”,這一句話中點明了該方中所需要的三種藥材,蜀椒、烏頭和白及。蜀椒就是常作為調(diào)料的川椒,這個比較熟悉。說起烏頭,它還有草烏的別名,也叫附子花。 白及又是什么呢?它也有很多別稱,如白根、連及草等等,這里作為藥用的是它的干燥塊根。這三種藥材分別選取大約15克。
“上為末,以方寸匕,綿裹納陰中”,方寸匕是古代量取藥末的器具。因為它的狀如刀匕而得稱,其容量相當于十粒梧桐子大,草木藥末為1克左右。這句話是在講制藥和用藥的方法,將備好的藥材研成粉末,量取1克,用紗布包裹好放入陰道內(nèi)。
“入三寸”,寸是古代的度量方法,在中醫(yī)學里,男左女右,手中指上第一節(jié)為一寸。所以,將藥包裹好后,放入陰道內(nèi)一中指長處。
“腹中熱易之。一日一度,明旦乃復(fù)著。七日愈”,意思是說,當腹部感覺到熱時,就將藥取出來,一天一次,第二天早上按照同樣的方法,將藥放進去,堅持七天,就可痊愈,如較嚴重未痊愈者,可以繼續(xù)使用,一直到痊愈再停止用藥。
蜀椒,除濕之王
蜀椒又稱川椒,也叫花椒,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明確指出“其味辛而麻”的特點。此麻現(xiàn)已形成四川風味的一大特色,并為廚師所廣泛應(yīng)用。它的名字也主要是由它的生長地域——川蜀之地得名。
大家都知道蜀地屬于低洼盆地,是熱量和濕氣的聚集地。這種溫暖濕潤的氣候正適合川椒的生長,在這里養(yǎng)成了它溫熱的脾性和辛散的性質(zhì),歸入脾、胃經(jīng),就好比地面上的水在太陽的底下更容易被蒸發(fā)一樣,當川椒熱氣在它的辛能散發(fā)的作用下,通過人體經(jīng)絡(luò)直達體內(nèi),將體內(nèi)濕氣“蒸”干。
傳統(tǒng)說花椒可以“辟瘴”。何謂瘴?大概是說山林間因濕熱蒸郁而成的毒氣,可令人致病,是為瘴癘。所以,即使蜀地人常年居住在濕熱地帶,但是嗜愛花椒,也保有一副健康的體魄。
不僅如此,蜀椒有殺蟲止癢的作用。因此,對于一些患有由濕熱引起的陰癢和腳氣的患者,中醫(yī)常讓他們用川椒煎水洗或者將川椒裝入布囊中,每天在囊上踏腳,瘙癢就能立即停止,取得良好效果,在這里的陰癢也將再次在川椒的作用下停歇。
有心人可能還會問道,“說了川椒是屬熱,體內(nèi)也是因濕熱而作,這樣一來,不是熱上加熱?”這話問的好,除這病不僅要除濕還要清熱,這就要輪到下一味藥材的出場了。
白及清熱有功
白及的花朵美麗嬌艷供人觀賞,而它的根卻是一味常用的中藥材。中醫(yī)認為,它味苦、辛、性寒,在這里就是因為它的這兩種性質(zhì)起到重大藥用價值。
《本草經(jīng)疏》說道:“白及,苦能泄熱,辛能散結(jié),胃中邪氣者,即邪熱也;賊風痱緩不收,皆血分有熱,濕熱傷陰之所生也,入血分以泄熱,散結(jié)逐腐,則諸證靡不瘳矣?!本褪钦f,針對一些由濕熱引起的病癥,利用白及泄熱和散結(jié)的作用可以將濕熱“一瀉千里”。此外,白及入肺經(jīng),補肺氣,當肺恢復(fù)起來,可以接收從脾運化吸收而來的水谷精氣和肺吸入的清氣結(jié)合, 再經(jīng)肺氣的宣發(fā)而營養(yǎng)全身,強健脾胃。
當然,不能忘了烏頭,它同樣屬于熱性藥材,《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記載有祛逐邪氣的作用,這里的邪氣指的就是寒濕,如《金匱要略》上酒記載著用烏頭作為主藥方,制成烏頭湯治療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利用它的散熱功效散臟腑之寒而止痛。無獨有偶,大烏頭煎和烏頭桂枝湯也是用來治療寒濕引起的寒疝的。由此可見烏頭除濕的功效可謂稱道。這樣三者相合,發(fā)揮各自專長,通力互助。有除有補,幫助患者盡快走上健康的之道。
一般來講,媽媽們在生產(chǎn)過后,都會是臥床休息,并吃一些進補的東西以補充之前失去的氣血,這些都是不錯的。但是媽媽們千萬不要忘了,在適當?shù)臅r候要多下床走走,促進氣血循環(huán),對身體也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