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亞輝
大型體育賽事與廣州高校的相互影響研究
周亞輝
廣州曾先后舉辦了全運會、全國大運會和亞運會等大型體育賽事,使得廣州高校師生得以近距離的接觸高水平的體育賽事,更有部分高校參加到這些賽事的承辦工作中來。光顧著高校能夠為大型體育賽事提供人力、物力等許多優(yōu)質資源,以節(jié)約賽事運行成本,擴大賽事影響力和號召力。大型體育賽事能有效的帶動廣州高校校園體育工作的開展、促進校園文化建設等作用。而將大型體育賽事引入高校和打造區(qū)域性的高校特色體育賽事,能夠使廣州承辦大型體育賽事更具特色。
大型體育賽事;廣州高校;相互影響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體育的重視,其影響力不斷增強,體育的功能也得到延伸。體育賽事已經成為一個城市發(fā)展中最具有活力和影響力的事件,在全國眾多城市中升溫。據統(tǒng)計,2010年北京、上海和廣東三地分別承辦了國際級賽事29項、25項和37;國家級賽事53項、26項和50項。在2011年,北京、上海和廣東分別承辦國際級賽事41項、30項和33項,國家級賽事75項、57項和69項。進入新世紀以來,廣州作為中國三大都市圈之一——珠江三角洲都市圈的中心城市,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舉辦了第16屆亞運會、第9屆全國運動會、全國第8屆大學生運動會和全國第8屆少數民族傳統(tǒng)體育運動會等綜合性大型賽事;還有蘇迪曼杯羽毛球公開賽、廣州國際女子網球公開賽、斯坦科維奇杯國際男籃邀請賽和國際女足四強賽等多項國際級體育賽事在廣州的舉辦,使得廣州高校的學生得以有“零距離”接觸這些高水平賽事的機會。而這些大型重要賽事都將廣州多個高校的場館作為比賽場地,或從各個高校選拔賽事志愿者,更是讓眾多大學生參與到體育賽事中,為大型體育賽事和校園文化建設的融合提供了平臺,有助于增加廣州高校體育人口,推進高校素質教育,培養(yǎng)大學生終身體育的思想,
大型體育賽事是指能夠影響主辦城市和社區(qū)整體經濟,在廣大地域范圍產生影響,具有較高的媒體覆蓋率的體育賽事。大型體育賽事有兩重含義:一是指賽事級別高。二是指影響巨大,能夠在廣大媒體范圍內產生回響。如:奧運會、亞運會、全運會和具有國際水平的單項比賽等賽事。
大型體育賽事具有籌辦周期較長、參與賽事的人群規(guī)模較大、活動層面多和對城市影響較大等顯著特征。一般來說,奧運會、亞運會的籌辦時間就長達7~9年,國際單項比賽的籌辦也至少需要3~4年的時間。而大型賽事的參與人數少則三五千人,多則幾十萬人,這些參與者中除了運動員、教練外,還包括賽事工作人員、行政官員、龐大的新聞團隊和觀眾,這也對舉辦城市的市政建設和交通設施提出了考驗。而大型體育賽事對舉辦城市的影響是多角度的,包括該城市經濟的發(fā)展、學校教育的發(fā)展、旅游業(yè)的開發(fā)、市政規(guī)劃和形象的提升。
高校是一個龐大的社會資源,在前些年全國高等教育評估的帶動下,全國各個高校以評促改、以評促建,學校無論在教學設施、運動場館等硬件和師資力量等軟件上都得到了飛躍性的發(fā)展,在社會發(fā)展、國家經濟建設與競技體育實力提升等方面起到越來越大的作用。我們也要充分開發(fā)與利用高等教育資源的優(yōu)勢,實現高校優(yōu)勢資源與大型體育賽事的資源共享與融合,在大大減少賽事開支的同時提高其舉辦質量。
2.1 高校有著豐富的人力資源
高校的教師和管理人員有著較高的個人素質,他們專業(yè)突出,有較好的管理能力,能夠承擔起為大型體育賽事的策劃和管理工作提供科學決策和指導。2008奧運會和2010亞運會中,就有許多現任高校的教師和管理人員參與到比賽中的組織和裁判工作中,而且大多數比賽項目中的場館團隊,也基本都是由他們組成并進行具體的策劃和管理實施工作。
賽事志愿者是大型體育賽事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如今,隨著賽事的規(guī)模日益增大,越來越需要更多的志愿者來為賽事做出無償的奉獻和高質量的服務。而高校恰恰是其最主要、最為理想的輸出地。高校志愿者由于具有較為豐富的知識和較高的素質,他們經過簡單的培訓即可成為業(yè)務熟練、專業(yè)精通的合格志愿者,在體育賽事上扮演重要的角色,發(fā)揮特有的價值與作用。2008年北京奧運會、殘奧會的大學生賽會志愿者為5.3萬人,與此同時,還有很多的大學生作為城市志愿者或社會志愿者活躍在全市的各個志愿者服務站,為參賽者、市民和游客提供服務。而2010廣州亞運會賽會志愿者總需求升至為6萬人,亞殘運會賽會志愿者總需求約為3萬人,而這些主要以廣州大學生為主體。
2.2 高校有著高標準的體育場館
進入本世紀以來,我國社會經濟發(fā)展迅猛,同時對教育的關注度日益提高。北京、上海、廣東等地因有強大的地方經濟作為后盾,其地區(qū)高校中的教學設施、體育場館等教學硬件得到顯著改善。2008北京奧運會和2010廣州亞運會中,賽事組委會都不約而同的讓賽事進入高校,把一批高校中的體育場、體育館進行小幅規(guī)模的改建后作為比賽的場地。以廣州亞運會為例:中山大學、廣東藥學院和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體育館承辦了亞運會男、女排球賽事;華南理工大學體育館承辦了亞運會柔道、摔跤比賽,部分足球小組賽則在其體育場舉行;廣州體育學院體育館承辦部分籃球小組賽;華南師范大學承辦了手球項目的賽事;廣東工業(yè)大學體育館和體育場分別承辦了手球和板球的比賽;廣州大學體育館則承辦了擊劍項目的比賽。亞運組委會將這些已經設施較為完善的高標準場館加以利用,不再進行無必要的重復建設,不僅可以節(jié)約開支、節(jié)能環(huán)保,同時還有助于促進了大型體育賽事與高校融合。
2.3 高校有著強大的科研能力
如今,大型體育賽事的舉辦與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密不可分,每當舉行奧運會、亞運會、我國全運會等大型體育賽事之前,都會舉辦與其相應的科學大會,為廣大體育科學研究工作者交流體育科技實踐經驗、展示學術研究成果的平臺??萍际峭七M體育運動健康、科學、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支撐而。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高校都有著較強的科學研究能力,是重要的科研場所之一。2009年,教育部副部長郝平在教育部舉辦國慶60周年成果發(fā)布會提到:從創(chuàng)建世界一流大學計劃啟動以來,我國高校的科研能力不斷提升,自2004年以來,一直排在美國、英國、德國和日本之后列第5位。
廣州的高校依托地方政府較優(yōu)越的經濟優(yōu)勢,他們中所具有的體育學、生物學、心理學、管理學等各類學科,還有著設施較為完善的實驗室和各種科研設備,為體育賽事組織、管理和提高賽事質量提供了有力保障。廣州高校還利用優(yōu)厚的科研條件和經濟條件,吸引了一大批全國、乃至世界知名院士、教授、博士等到穗任教,他們組成了科研能力強大的學術團體,為大型體育賽事的科研工作提供了高質量的人力資源。他們當中有著參加過國內外大型賽事的專家和學者,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能夠為比賽提供正確的導向作用和決策,有利于比賽圓滿舉辦。
2.4 高校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像中山大學、暨南大學、華南農業(yè)大學等一樣,廣州的許多高校都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氛圍濃郁,而且有著廣府文化和嶺南文化的特色。眾多的廣州大學生能夠參與到大型體育賽事中來,為其提供廣泛的人力資源。這些充滿活力的大學生們集開放觀念、兼容觀念和改革觀念于一身,他們能夠帶給體育更深層的理念、豐富體育的內涵,并對體育文化進行拓展和推廣。他們在體育賽事中學習和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還將本土文化傳播給外來參賽者,有利于塑造舉辦城市良好形象,提高城市知名度,推進城市文明建設。而高校的文化建設也有利于體育精神在舉辦城市內的傳播,提高全體人民對體育賽事的認知度和參與意識。廣州亞運會期間,廣州亞組委聯合廣東教育廳、廣州教育局,在各個高校都舉辦了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如:廣州團市委舉辦的“亞運志愿信使團廣州高校巡回宣講活動”;亞組委宣傳部舉辦的“祝福祖國 好運亞運——國內外大學生攜手迎亞運”高校系列活動;廣州大學舉行了“迎亞運征文比賽頒獎暨?汕尾行?新聞采風”活動;廣州中醫(yī)藥大學舉辦了“亞運志愿者之夜校園歌手大賽”,各個高校通過舉辦具有自己特色的一系列的活動,不僅代表廣州這所具有活力的城市,向外國友人展現東道主熱情的同時,還宣傳亞運、展示亞運,達到了廣泛宣傳亞運、宣傳體育文化的目的。
3.1 帶動高校體育工作的開展
隨著我國經濟迅速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顯著提高,在校大學生體質整體上有所改善,但是速度、耐力、爆發(fā)力等體能指標卻呈連續(xù)下降的趨勢,這與高校中體育課時設置過少和體育不受學校領導重視不無關系。而大型體育賽事與高校相結合,不僅僅使得更多廣大在校學生接觸體育、參與賽事,更能引起學校領導等有關行政部門對體育的重視,加大對高校體育的投資和體育設施的建設。廣州許多亞運會項目的承辦高校就是借亞運會的“東風”,利用亞組委和本校的行政撥款,對學校的體育館和運動場進行改造和完善,進一步提升場館規(guī)格。而沒有承辦賽事的高校,也因亞運會在身邊的召開,提高校領導對體育的重視,改變學生對體育運動的消極態(tài)度,激發(fā)其主觀能動性,推動高校體育工作的發(fā)展和其競技體育的提高。如:羽毛球蘇迪曼杯在天河體育中心體育館舉行;亞運會的鐵人三項的比賽在廣州大學城中心湖附近將舉行;小輪車、場地自行車和輪滑項目在廣州自行車輪滑極限運動中心舉行。這些比賽場地雖然不在學校內舉辦,但是其賽場都與多個高校毗鄰,讓全校都能夠參與到比賽中來,同時也吸引了其他高校領導、教師、學生到賽場觀賽和觀摩,感受比賽的氣氛,從而促進其本校體育工作的開展。
3.2 建設校園體育文化氛圍
體育賽事在高校中或在大學生們的身邊舉辦,可以有力的促進校園體育文化發(fā)展的方式,豐富校園文化生活。競技體育中所體現的“競爭”和“集體大于個人” 意識,能夠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去培養(yǎng)高校大學生奮勇爭先、頑強拼搏的意志品質和集體主義精神、愛國主義精神,促進校園精神文化建設。而在團體比賽中所體現出的公平、公正、公開原則,可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體育道德,進而促進其優(yōu)良社會公德的形成。而作為大型體育賽事志愿者的高校大學生們,通過參加亞運志愿者服務,他們獲得了一個能夠展示自我和實現自我價值、開闊視野、歷練成長的平臺,而賽事的成功舉辦和社會對志愿者工作的認可和高度評價,提升了這些在校大學生們的自信心。廣州亞運前和亞運期間,各高校在校內外組織的各類文體活動,使更多師生都參與到亞運的活動中來,讓每個人都感受到亞運的氣氛,豐富和創(chuàng)新了廣州校園文化,并推動校園文化的學校平臺和社會平臺的融合。
3.3 增強學生身體素質,培養(yǎng)學生終身體育思想
大型體育賽事的所具有的競技性,往往會激發(fā)舉辦城市高校學生對體育的熱情,提高對體育運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高校也能借此機遇培養(yǎng)出一批較優(yōu)秀的學生運動員,提高高校競技體育水平;而其娛樂性,則帶動了更多的學生對體育運動產生濃厚的興趣、參與到體育運動中來,讓他們將體育作為一種增強身體素質的手段,培養(yǎng)其終身體育的意識,以增進身體健康、改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質量。
4.1 大型體育賽事進高校
廣州每年都要承辦數十項大型體育賽事,經過全國大運會、亞運會等大型體育賽事的洗禮,廣州的部分高校有著承辦大型體育賽事的條件和較為豐富承辦經驗,那么我們可以嘗試啟動“大型體育賽事進高校”計劃,將更多的大型綜合性賽事和高水平的單項賽事放在高校當中舉辦,賽事組委會可以利用高校人力資源、場館設施、文化底蘊等各種較為成熟的優(yōu)勢資源,節(jié)約開支、節(jié)能環(huán)保。同時,大型體育賽事的開展,也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自覺鍛煉身體,建立終身體育思想,豐富校園文化,有助于促進高校體育工作的開展。2012年2月29日,中國足協(xié)就將男足世界杯預賽20強賽,中國隊主場對陣約旦的比賽放在了廣州大學城中心體育場。雖然因國足戰(zhàn)績不佳,提前確定不能出線而導致現場看球的觀眾較少,但是我們從中可以看出,有關部門已經在有意識的在將體育賽事和高校聯系在一起,使得兩者相互融合、互為帶動、和諧發(fā)展。我們還可以做出以下嘗試:將部分廣州女子網球公開賽等國際性賽事的小組賽,和足球中超恒大隊、CBA廣東宏遠隊常規(guī)賽中的主場比賽等國內頂尖賽事,放在廣州一些高校中或大學城內舉行,這樣在對其票房影響不大的情況下,有助于賽事擴大影響力和號召力,推動體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同時也促進高校校園文化的建設,一舉兩得。
4.2 打造區(qū)域性的高校特色體育賽事項目
廣州在將大型體育賽事引入高校的過程中,可以以區(qū)為單位,將該區(qū)的多間高校組成高校群,各區(qū)高校群根據自身特點,選擇一或兩項體育項目重點發(fā)展,以培育出該區(qū)高校的品牌項目及賽事,從而打造成“一區(qū)一品”的特色賽事。白云區(qū)有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本部)、南方醫(yī)科大學、廣東科貿職業(yè)學院、廣州城市職業(yè)學院、白云學院等高校,可以將田徑作為自己的品牌項目來組織賽事;越秀區(qū)有中山大學北校區(qū)、廣州醫(yī)學院、廣東工業(yè)大學東風路校區(qū)等高校,可以將羽毛球、網球作為自己的品牌項目來組織賽事;從化區(qū)有中山大學南方學院、廣州大學華軟學院,華農珠江學院廣州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等高校,可以將三大球和田徑作為自己的品牌項目來組織賽事;花都區(qū)有廣東培正學院、廣東行政職業(yè)學院、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學院等高校,可以將籃球作為自己的品牌項目來組織賽事;海珠區(qū)有中山大學(本部)、仲愷農業(yè)工程學院、廣州美術學院(本部)、廣東教育學院,可以將羽毛球、游泳作為自己的品牌項目來組織賽事;天河區(qū)有廣州體育學院、暨南大學、華南農業(yè)大學、廣東職業(yè)技術師范學院等高校,可以將三大球、健美操、乒乓球作為自己的品牌項目來組織賽事;番禺區(qū)有大學城的華南理工大學、華南師范大學等十所高校和番禺職業(yè)技術學院、廣東省女子職業(yè)技術學院等大中專院校,由于大學城的大多數高校都承辦過全國大運會和亞運會等賽事,硬件設施較為優(yōu)越和完善,便于多項體育運動的開展和承辦綜合性大型體育賽事。相信如果高校能夠按此格局發(fā)展體育項目、各區(qū)打造自己的特色賽事,將使得廣州承辦大型體育賽事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也使廣州高校成為大型體育賽事中的新亮點。
[1] 于永慧,王越平,程維峰.論體育賽事與城市發(fā)展[J].體育學刊,2011,18(5):25~30.
[2] 溫 陽,張 林.體育賽事與上海城市發(fā)展[J].體育文化導刊,2011(9):17~21.
[3] 張 浩.體育賽事影響下的高校體育發(fā)展的軟實力訴求] [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11,25(6):31~34.
[4] 龐徐薇,高文倩,鄭月平,等.上海大型體育賽事與城市旅游業(yè)互動的發(fā)展模式[J].體育科研,2011,32(6):14~21.
[5] 許瑞勛,匡 泉.大型賽事促進高校體育發(fā)展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1,10:105~107.
[6] 田 靜,徐立成.大型體育賽事影響城市發(fā)展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及實證分析[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1,35(3):7~13.
[7] 楊文軒,陳 琦.體育原理導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8] 顧小霞. 舉辦國際綜合性體育賽事對我國社會的影響[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1,37(11):30~32.
[9] 張 雷.承辦大型體育賽事對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影響[J].山東體育科技,2011,33(3):75~77.
On the Interaction Major Sports and Universities of Guangzhou
ZHOU Ya-hui
Has held national games in Guangzhou, National games and Asian Games and other major sports,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universities of Guangzhou to close contacts of high level sport events, with the participation of some universities in hosting these events. Can help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major sports events to provide manpower, Material resources, and other quality resources, Running costs to save events, expand the influence and appeal of races. Large sporting events can effectively lead work, Promoting campus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campus sports cultural building.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major sports events in universities and University characteristics of building regional sports events, More features to Guangzhou to host major sports events.
Major sports; Universities of Guangzhou; Interaction
G80-051
A
1007―6891(2013)01―0001―03
2012-06-18
國家體育總局體育文化中心體育文化基地項目(項目編號:2012—2014TYWHZ026)
1.長江師范學院體育與健康科學學院,重慶 涪陵,400483;2.西華大學體育學院,四川 成都,610039。1. P.E. Dept. of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Fu ling, 400483, China; 2. P.E. Dept. of Xihua University Sichuan Chengdu, 61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