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陽,劉 音,林培真,陳志平,鄭理慎
(1.廣東省南方環(huán)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廣東 廣州510070;2.中國石油集團渤海鉆探工程技術研究院,天津300457)
揮 發(fā) 性 有 機 物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是一類具有強揮發(fā)性的有機物總稱[1],它可與氮氧化物在光照射下發(fā)生光化學反應,形成光化學煙霧,對空氣質(zhì)量和人體健康有較大程度的損害[2]。尤其是工業(yè)VOCs,排放量大、成分復雜,造成嚴重的大氣污染。
VOCs處理需要根據(jù)排放源的濃度、風量、組分、處理要求等選擇適宜的方法。傳統(tǒng)VOCs處理技術以物理法(冷凝法、吸附法、膜分離法等)和化學法(吸收法、燃燒法等)為主。冷凝法適用于沸點高、體積分數(shù)≥10%的高濃度VOCs,對低體積分數(shù)的VOCs處理效果不佳,因此一般不單獨使用;吸收法適用于處理高濃度VOCs,但對多組分VOCs處理效果不好,吸收劑再生困難、易造成二次污染,在實際應用中受到較大限制;吸附法工藝成熟、易于推廣,但處理設備龐大、流程復雜、處理費用高;燃燒法能高效率處理VOCs,但存在設備易腐蝕、燃料消耗大、成本高、操作安全性差等不足,同時還會產(chǎn)生二次污染,影響空氣質(zhì)量;膜分離法工藝簡單、處理效果好,但設備投資大,存在膜污染等問題[3]。此外,新興的VOCs處理技術如生物過濾技術、紫外技術近年來發(fā)展很快,但單獨應用時均存在一定不足,而將兩者結(jié)合應用時,紫外技術可改變目標污染物的物化結(jié)構(gòu),增強其溶解性和生化性,從而大幅提高了VOCs的處理效果。
高級氧化技術以產(chǎn)生羥基自由基為特征,是一項具有氧化多種難降解有機物功能的新技術,可改變目標污染物的結(jié)構(gòu)和物化性質(zhì),顯著增強難降解有機物的水溶性和可生物降解性[4]。目前,以紫外法為代表的高級氧化技術在VOCs治理中倍受重視[5]。
紫外技術是以紫外線照射活化光催化劑,產(chǎn)生的空穴作用于H2O生成強氧化基團·OH,·OH作為主要氧化劑將VOCs氧化成CO2和 H2O[6]。其主要原理是利用活性自由基進攻有機大分子并與之反應,從而破壞有機物分子結(jié)構(gòu),達到氧化去除的目的。紫外技術處理氣態(tài)VOCs比處理水相污染物更具優(yōu)勢[6]:(1)紫外光在氣相中被吸收的量少于水相介質(zhì),也就是介質(zhì)干擾小;(2)對解離物有更高的遷移率,且該解離物能阻止活性基團再結(jié)合;(3)有機物在氣態(tài)狀態(tài)下對紫外光的吸收率更高;(4)空氣中的O2可在紫外光照射下轉(zhuǎn)化為強氧化性的臭氧,形成UV/O3光激發(fā)氧化體系,大大提高氧化能力。
但單獨應用紫外技術處理VOCs仍存在不足:單一的紫外技術很難徹底降解VOCs,甚至可能產(chǎn)生生物毒性更強的產(chǎn)物[7],對健康產(chǎn)生更大的危害;185 nm紫外光會伴生高濃度臭氧,而臭氧不利于人體健康;若應用單一紫外技術完成中間產(chǎn)物的分解,需要增大反應器體積或降低進氣負荷,這在經(jīng)濟上不合算。
生物過濾技術的本質(zhì)在于利用不同微生物的新陳代謝,吸附、吸收溶于水中的有機物以徹底分解目標污染物。生物過濾技術處理VOCs可在常溫、常壓下進行,具有二次污染小、工藝簡單、操作簡便、能耗低、能處理含不同性質(zhì)組分的混合氣體等特點[8],應用廣泛,尤其是對大氣量、中低濃度、生物降解性好的VOCs具有良好的適用性和經(jīng)濟性。
但生物過濾技術在實際應用中亦存在不足:處理裝置占地面積較大;在處理高濃度VOCs時,VOCs組分間存在微生物降解的相互競爭或抑制作用,影響去除效果;在生物過濾器長期連續(xù)處理VOCs廢氣的過程中,尤其是在高污染物負荷下,填料中營養(yǎng)的缺乏使得微生物更新困難,導致污染物去除效果下降;生物過濾系統(tǒng)長期運行時會產(chǎn)生酸化和填料堵塞等問題。因此,要保證生物過濾系統(tǒng)長期、高效、穩(wěn)定運行,優(yōu)化反應器、增強系統(tǒng)對難溶難降解VOCs的處理能力等是生物過濾技術在工程應用中必須解決的關鍵問題。
針對紫外技術和生物過濾技術單獨應用時存在的不足,近年來,有研究者[4,6,8]提出用紫外技術和生物過濾技術聯(lián)合處理難溶難降解VOCs,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紫外-生物過濾法在傳統(tǒng)生物過濾裝置前端設置紫外預處理段,破壞部分難溶難降解物的分子鍵,將其轉(zhuǎn)化為水溶性較好、生化性較高的有機產(chǎn)物,在降低后續(xù)生物過濾處理單元有機負荷的同時提高微生物對 VOCs的去除性能[7,9,10]。
2006年,Den等[9]用紫外-生物過濾法處理三氯乙烯(TCE)和四氯乙烯(PCE)氣體,發(fā)現(xiàn)紫外光催化單元可將TCE、PCE降解成硫代磷酰氯、二氯乙酰氯等生化性更高的水溶性物質(zhì),去除率高達99%~100%。
2007年,Moussavi等[10]用紫外-生物過濾法處理鄰二甲苯和甲苯氣體混合物,結(jié)果表明,在185nm紫外光照射下,紫外單元將甲苯和鄰二甲苯轉(zhuǎn)化為生化性更高、水溶性更好的甲醛、乙醛,去除率高達95%以上。
Wang等[7]研究發(fā)現(xiàn),生物過濾單元能明顯降低紫外單元出氣的急性生物毒性、遺傳毒性,并有效降低臭氧濃度,提高生物處理段的微生物代謝活性。
此外,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聯(lián)合裝置的抗沖擊能力明顯優(yōu)于單獨生物過濾,當外界條件改變時,前者恢復到較高處理水平僅需2~3d。實際應用中,廢氣排放的不穩(wěn)定性導致廢氣濃度瞬時波動,而紫外-生物聯(lián)合裝置則克服了這一制約因素[11]。
綜上所述,紫外-生物過濾法的優(yōu)勢主要體現(xiàn)在:顯著改善難降解有機廢氣的水溶性和可生物降解性[8],降低紫外單元出氣的生物毒性,提高生物處理段微生物的代謝活性,增強聯(lián)合裝置的抗沖擊能力等。
研究發(fā)現(xiàn),紫外單元在185nm光照射下會產(chǎn)生一定濃度的副產(chǎn)物臭氧。一般認為,臭氧對微生物具有較強的滅活作用。紫外-生物過濾系統(tǒng)中,填料上棲息的微生物以生物膜形式存在,與污泥具有一定的相似性。Dytczak等[12]研究發(fā)現(xiàn),在臭氧濃度、接觸時間相同的情況下,不同種類的污泥具有不同的剩余污泥減量率,也就是說,臭氧的氧化作用與污泥及微生物的種類有關,微生物對臭氧的耐受性不具備統(tǒng)一性。另外,臭氧可以控制生物膜胞外多聚物(EPS)的形成,有研究認為EPS的存在阻礙底物進入細胞的過程,從而對生物過濾池的運行性能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13]。
Wang等[14]對紫外-生物過濾法處理氯苯過程中產(chǎn)生的臭氧進行了研究,結(jié)果表明,紫外降解產(chǎn)物和副產(chǎn)物(臭氧)對后續(xù)生物過濾單元中的微生物產(chǎn)生重要影響,使得聯(lián)合工藝和單一生物過濾工藝中微生物的代謝特性存在差異。紫外-生物過濾法處理氯苯工藝中,紫外預處理產(chǎn)生的臭氧約為20~150mg·m-3,而生物過濾塔內(nèi)的微生物可以耐受低于300mg·m-3的臭氧。
綜上所述,紫外單元產(chǎn)生的臭氧對后續(xù)生物過濾單元的作用有以下幾點:(1)降低生物過濾單元的生物膜厚度和生物膜EPS含量,改善了生物膜的特性,提高了VOCs和營養(yǎng)物質(zhì)在生物膜內(nèi)的傳質(zhì)效率;(2)增大了填料層比表面積,優(yōu)化了結(jié)構(gòu)特性,提高了填料層對VOCs的去除性能;(3)臭氧在生物過濾單元中可通過填料吸附、吸收等途徑去除一部分??傮w而言,紫外單元產(chǎn)生的低濃度臭氧不會對生物過濾系統(tǒng)產(chǎn)生破壞性影響。
研究紫外-生物過濾法處理VOCs的模型,對深入了解聯(lián)合工藝原理、控制性因素的宏觀影響和優(yōu)化利用具有理論指導作用。目前針對單一過濾性能的模型已有較多研究,典型的如Ottengraf模型[15]、Baltzis模型[16]和 Deshusses模型[17]等,這些模型成功地模擬了不同VOCs進口濃度和流量下過濾系統(tǒng)的穩(wěn)態(tài)、瞬時去除性能,但無法解釋長期運行條件下VOCs去除效率下降的現(xiàn)象。針對單一的紫外吸收單元模型也有一定的研究,如Idil等闡述了聯(lián)合工藝處理紡織、印染廢水時紫外段對生物處理段的影響機理,給出了紫外光降低COD的動力學模型,并指出在COD高于一定數(shù)值時,聯(lián)合工藝處理效率顯著高于單一生物處理工藝[18]。王燦等[19]建立了預測紫外光降解反應器處理氯苯出口濃度的數(shù)學模型,提出了反應器內(nèi)部空間輻射能吸收密度、空塔停留時間、進口濃度等主要影響參數(shù),并驗證了模型的準確性。
紫外-生物過濾法是處理難溶難降解工業(yè)VOCs的一項有效、可行的聯(lián)合工藝技術,廣泛應用于化工、石油、飼料、涂料、皮革、垃圾填埋場等領域,在國外已有成功應用,我國研究者對該技術亦展開了大量的基礎研究,但大部分以氯苯、甲苯等苯系物或兩、三種混合廢氣為處理對象,針對實際工業(yè)廢氣的研究相對較少,且對如何減少最終出氣中的有害物質(zhì)分析不多。因此,進一步對紫外-生物過濾法進行深入研究,對保證其在工業(yè)VOCs處理中的有效利用和緩解我國工業(yè)有機廢氣排放、減少PM 2.5的生成具有重要意義。
[1]王燦,席勁瑛,胡洪營.紫外-生物過濾聯(lián)合工藝和單一生物過濾工藝中微生物代謝特性的比較[J].環(huán)境科學學報,2010,30(8):1587-1592.
[2]馬超,梁杰,胡洪營,等.紫外-生物過濾聯(lián)合工藝處理VOCs的研究[J].環(huán)境科學與技術,2010,33(6):80-83.
[3]張云,李彥鋒.環(huán)境中VOCs的污染現(xiàn)狀及處理技術研究進展[J].化工環(huán)保,2009,29(5):411-415.
[4]Song S,He Z Q,Chen J M.US/O3Combination degradation of aniline in aqueous solution[J].Ultrasonics Sonochem,2007,14(1):84-88.
[5]Lu C,Lin M R,Wey I.Removal of EATX from waste gases by a trickle-bed air biofilter[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2001,127(10):946-951.
[6]Wang J H,Ray M B.Application of ultraviolet photooxidation to remove organic pollutants in the gas phase[J].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2000,19(1-2):11-20.
[7]Wang C,Xi J Y,Hu H Y.Reduction of toxic products and bioaerosol emission of a combined ultraviolet-biofilter process for chlorobenzene treatment[J].Journal of the Air & Waste Management Association,2009,50(4):405-410.
[8]van Groenestijn J W,Hesselink P G M.Biotechniques for air pollution control[J].Biodegr,1993,4(4):283-301.
[9]Den W,Ravindran V,Pirbazan M.Photooxidation and biotrickling filtration for controlling industrial emissions of trichloroethylene and perchloroethylene[J].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2006,61(24):7909-7923.
[10]Moussavi G,Mohseni M.Using UV pretreatment to enhance biofiltration of mixtures of aromatic VOCs[J].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07,144(1-2):59-66.
[11]成卓韋,林雯雯,蔣軼鋒,等.利用紫外預處理加強氯苯的生物滴濾凈化[J].環(huán)境科學,2010,31(5):1160-1166.
[12]Dytczak M A,Londry K L,Siegrist H,et al.Ozonation reduces sludge production and improves denitrification[J].Water Research,2007,41(3):543-550.
[13]Grady J R,Glen T D,Henry C L,著.張錫輝,劉勇弟,譯.廢水生物處理(第二版)[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3:150-158.
[14]Wang C,Xi J X,Hu H Y,et al.Stimulative effects of ozone on a biofilter treating gaseous chlorobenzene[J].Environ Sci Technol,2009,43(24):9407-9412.
[15]Ottengraf S P P,van den Oever A H C.Kinetics of organic compound removal from waste gases with a biological filter[J].Biotechnol Bioeng,1983,25(12):3089-3102.
[16]Baltzis B C,Mpanias C J,Bhattacharya S.Modeling the removal of VOC mixtures in biotrickling filters[J].Biotechnol Bioeng,2001,72(4):389-401.
[17]Deshusses M A,Hamer G,Dunn I J.Behavior of biofilters for waste air biotreatment.1.Dynamic model development[J].Environ Sci Technol,1995,29(4):1048-1058.
[18]姚遠.紫外光降解對生物過濾塔去除氯苯的影響機理研究[D].北京:清華大學,2009.
[19]王燦,席勁瑛,胡洪營,等.紫外光降解反應器去除氯苯氣體模型的建立與應用[J].環(huán)境科學,2009,30(1):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