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繼海
(河南大學(xué)英美研究中心,河南開封 475001)
論希拉里·曼特爾的新作《死尸示眾》
高繼海
(河南大學(xué)英美研究中心,河南開封 475001)
英國小說家希拉里·曼特爾以《狼廳》和《死尸示眾》分別于2009年和2012年連續(xù)獲得英國小說的主要獎項——布克獎,令人感到驚異。這兩部小說描寫的是英國16世紀政治家托馬斯·克倫威爾,背景是都鐸王朝亨利八世的經(jīng)濟、社會、宗教紛爭、政治、宮廷陰謀。本文通過對《死尸示眾》的分析,表現(xiàn)小說作者如何刻畫人物、烘托氣氛、展示時代,尤其是如何剖析人情冷暖、人性曲折。
希拉里·曼特爾;《死尸示眾》;托馬斯·克倫威爾;都鐸王朝;歷史小說
英國小說家希拉里·曼特爾(1952-)的歷史小說《死尸示眾》(2012)贏得了2012年度布克獎和科斯塔獎,摘取了《紐約時報》2012年度最暢銷書的桂冠。這是她第二次獲得布克獎,此前她2009年的小說《狼廳》也獲得了布克獎,而且這兩部小說是一個系列,都是從托馬斯·克倫威爾的視角講述亨利八世時代的故事。曼特爾認為,無論歷史學(xué)家還是文學(xué)家,對于亨利八世的重臣托馬斯·克倫威爾都研究、描寫的不夠,而她寫的是關(guān)于托馬斯·克倫威爾的三部曲,表現(xiàn)這個歷史人物在英國歷史上這個重大變革時期,在各種陰謀和力量沖突的中心如何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抱負與理想,表現(xiàn)他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以及最后悲慘的結(jié)局。
英國的都鐸王朝是英國歷史上最有趣的一個時期,因為正是在這個時期,英國進入了文藝復(fù)興,發(fā)生了宗教改革,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也正因此,英國的社會矛盾、宗教沖突異常激烈,由社會轉(zhuǎn)型引發(fā)的暴力事件、血腥屠殺、宮廷陰謀也格外尖銳、觸目驚心。目前網(wǎng)絡(luò)上熱播的38集電視連續(xù)劇《都鐸王朝》講述了亨利八世從1509年登基到1547年死亡的故事,編劇稱其中85%的內(nèi)容是依據(jù)歷史真實呈現(xiàn)的。看了這部電視劇之后,再來看曼特爾的這部小說,我們感到雖然二者在宏大歷史事件的表現(xiàn)上有諸多雷同,有時候甚至連人物的語言都相同,相比而言,小說在細節(jié)方面顯得比電視劇更細膩、細微、細致。
所謂歷史小說,是指以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為描寫對象的小說。人們在閱讀歷史小說的時候,往往對小說描寫的歷史真實性有所期盼。但是歷史小說畢竟是小說,不可避免有虛構(gòu)在內(nèi)。人們一向認為,歷史書籍記錄的是客觀真實,而文學(xué)作品表現(xiàn)的是虛構(gòu)與想象。由斯蒂芬·格林布拉特的一系列著作,尤其是他的《再塑文藝復(fù)興》和《莎士比亞式協(xié)商》引發(fā)的關(guān)于新歷史主義的爭論,促使人們重新認識真實與虛構(gòu)的關(guān)系問題。新歷史主義的一個基本觀點,就是認為歷史著作像文學(xué)作品一樣,充滿了假設(shè)、想象、虛構(gòu);相反,文學(xué)作品通過想象,在表現(xiàn)歷史人物的心理心態(tài)方面,可能比歷史著作更具有真實性。
傳統(tǒng)的人文學(xué)科主要包括文學(xué)、歷史和哲學(xué)。筆者認為這三者有時候很難嚴格區(qū)分,而且在中國古代的文獻中,比如司馬遷的《史記》中,項羽烏江自刎前的心理描寫,使用的就是文學(xué)筆法,司馬遷在討論帝王的成敗得失時有很多哲學(xué)的思考。我們可以分別以希羅多德的《歷史》,柏拉圖的《理想國》,亞里士多德的《詩學(xué)》為例,概括地說歷史是以真為目的,哲學(xué)以善為目的,而文學(xué)則以美為目的,而在最高的意義上,真善美是統(tǒng)一的、一致的。當然也有人認為,歷史面向過去,哲學(xué)面向未來,而文學(xué)面向當下。就歷史文學(xué)而言,我們可以說,以司各特為代表的傳統(tǒng)的歷史小說對于歷史持一種仰視的態(tài)度,而以伍爾夫為代表的現(xiàn)代主義歷史小說家對于歷史持一種平視的態(tài)度,而以巴恩斯為代表的后現(xiàn)代主義歷史小說家對歷史持一種俯視的態(tài)度。(高繼海,2006)而就曼特爾這部小說來說,作者的意圖是在真實基礎(chǔ)上合理的虛構(gòu),以期勾畫出一個活生生的歷史人物形象。這與現(xiàn)代主義作家平視歷史的態(tài)度吻合。
《死尸示眾》400余頁,描寫了1535年9月到1536年5月不到一年內(nèi)發(fā)生在英國宮廷的事件,以亨利八世第二任王后安·博林的倒臺為主線,聚集在托馬斯·克倫威爾這個人物身上,從他的視角、他的行為、他的心理活動出發(fā),來研判局勢、事件和人物。曼特爾在書末作者的話中寫道:“關(guān)于安·博林倒臺的前因后果,一直存在爭議。證據(jù)很復(fù)雜而且往往相互矛盾;來源往往值得懷疑,斑駁陸離,甚至可能是事后偽造的。對于安的審判,沒有文字記錄,我們只能通過當時人們不準確、有偏見的傳言來建構(gòu)她最后幾日的生活。她受審時和在斷頭臺上滔滔不絕的雄辯難以置信,所謂她的‘最后信札’幾乎可以肯定是偽造,或者虛構(gòu)的。她是一個流星式的女人,生平難以捉摸,在死去幾百年之后仍然在變化,帶著那些閱讀和寫作她的那些人的個人偏見。”①
安·博林何許人也?她的父親是英國貴族,在她很小的時候,就把她和姐姐送到法國宮廷學(xué)習禮儀。亨利八世到法國談判時,她的父親把她的姐姐送到了亨利的床上,可是亨利不久就厭倦了,遺棄了她的姐姐。待到安成年之后,她的父親把她送進英國宮廷,當了王后凱瑟琳的侍女。因為她舉止風雅、又異常聰明,吸引了亨利的注意。然而安汲取了姐姐的教訓(xùn),任憑亨利怎樣熱烈追求,不讓亨利輕易得手。亨利與凱瑟琳結(jié)婚已經(jīng)20年,雖然凱瑟琳多次懷孕,要么早產(chǎn),要么生下的嬰兒不久夭折,只留下一個女兒瑪麗。他需要男性繼承人,決定離婚再娶,而且已經(jīng)鎖定了目標。亨利離婚的理由是,他的王后本來是他的嫂子,而圣經(jīng)上說,娶自己的嫂子將絕后??墒撬x婚十分困難,因為離婚需要獲得羅馬教皇的批準,而羅馬教皇控制在王后凱瑟琳的外甥、神圣羅馬帝國皇帝查爾斯手上。此時,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如火如荼,亨利本來是堅決反對的,可是他的離婚遲遲得不到批準,就決定與羅馬教皇決裂,自封是英國教會的頭領(lǐng),任命了新的坎特伯雷大主教,這位大主教立即批準了亨利離婚并與安結(jié)婚。
可是安也沒有給亨利生下男性繼承人,也是只生下一個女兒。尤其是安最后一次流產(chǎn),是一個已經(jīng)四個月大的男孩,亨利感到絕望,認定這次婚姻同樣受到了上帝的詛咒,就下決心擺脫安。1536年1月29日在英國歷史上是一個特殊的日子。在這一天,亨利的第一任王后下葬,第二任王后流產(chǎn),亨利與未來的第三任王后調(diào)情。美國史學(xué)家梅耶(G.J.Meyer)寫道:“凱瑟琳的死亡反而使安的地位變得岌岌可危。亨利公開與安的侍女簡·西摩調(diào)情,安必定擔心曾經(jīng)的歷史重新上演。她在憤怒和恐懼中一定對亨利和簡大加斥責。亨利回想起前任王后凱瑟琳在遇到類似情景時的克制,對安的大吵大鬧一定十分反感。但是這一切都不重要。如果安能夠把肚子里的孩子生下來,如果這是個男孩而且活下來,那么安就不必有如何擔心,甚至連亨利都不用害怕??墒乔闆r并非如此。1月29日,凱瑟琳下葬的這一天,安流產(chǎn)了,是一個四個月的男性胎兒。她自然悲痛萬分。據(jù)說她試圖喚起亨利的同情心,說她聽到幾天前亨利從馬上摔下來,幾個小時人事不醒,嚇壞了,才導(dǎo)致這次流產(chǎn)。另外一種說法是,安看到簡·西摩坐在亨利的腿上,生氣導(dǎo)致流產(chǎn)。無論什么原因,流產(chǎn)不僅導(dǎo)致安與亨利婚姻的終結(jié),也把她推到了斷頭臺。她成了歷史的犧牲品,成了國內(nèi)國際政治的犧牲品,也成了她丈夫亨利的犧牲品。”(Meyer,2010:247-248)
我們注意到這位歷史學(xué)家使用了“必定”、“一定”、“據(jù)說”、“另外一種說法是”等等一系列不確定的、猜測性的詞語。在沒有確鑿史料的情況下,他只能這樣推測,根據(jù)事實的情景想象某些畫面,這與文學(xué)家沒有本質(zhì)的區(qū)別。這個日子在曼特爾筆下是怎樣表現(xiàn)的呢?之前,安知道亨利與簡·西摩調(diào)情,把托馬斯·克倫威爾招來,威脅他說,“我知道你在與西摩家密謀。你以為這是秘密,可是在我這里沒有秘密。我認為你不會愚蠢到把賭注押在她身上。簡·西摩除了一個處女膜之外還有什么?一夜之后處女膜還有什么價值?之前她是他心中的女王,之后她是連裙子都退不下來的垃圾。簡既沒有漂亮的臉蛋也沒有聰明才智,亨利喜歡她不會超過一周,然后她就得滾回狼廳老家”。(P110)關(guān)于流產(chǎn)的原因,曼特爾寫道:“安·博林沒有過錯。她的舅舅,諾福克公爵托馬斯·霍華德要承擔責任。國王摔倒之后,是他沖進王后的房間,大喊國王死了,把王后嚇壞了,胎死腹中。再有,亨利也有責任,他向老西摩的女兒大獻殷勤,在小教堂里給她遞信,在餐桌上給她甜肉。王后看到亨利愛另外一個女人,肝腸寸斷。哀傷使她內(nèi)臟受損,拋棄了這個胎兒。亨利站在安的床前,聽著這些鬼話,勃然大怒?!绻f有人要負責的話,那就是你,夫人。等你好些了,我再跟你談?,F(xiàn)在我要去國會,你最好呆在床上別動?!@時候安沖他喊,洛奇福夫人說,‘別走,別走,她很快給你再生一個,很快,既然凱瑟琳已經(jīng)死了’。”(P182-183)
據(jù)另外一個說法,“既然亨利另有新歡,安只有一個希望,那就是生下亨利期待已久的兒子。她又懷孕了3次,兩次都失敗了。這一次亨利也滿懷希望,盡管與簡保持著密切關(guān)系。1月29日下午,也就是凱瑟琳下葬的那一天,一件事讓安失去了理智:她看到她的情敵坐在亨利的膝蓋上。她幾近瘋狂,亨利擔心孩子會出問題。他試圖讓她平靜下來,但是她咆哮、撒野,情緒完全失控。幾小時后,孩子掉了。醫(yī)生發(fā)現(xiàn)是個男嬰。安與亨利激烈爭吵,互相指責對方。最后亨利狂怒離開,稱安再也不可能給他生下兒子。這一次亨利不再考慮離婚。他知道只要安活著,他就不得安生。只有一條出路,那就是,安必須死?!?Lewis,2003:100)
亨利確信,像他的第一任王后凱瑟琳一樣,安不可能為他生下繼承王位的人,決定擺脫這個屢屢干涉他公務(wù)、趾高氣揚、飛揚跋扈的女人。也許婚前長期熱烈的浪漫追求與婚后日?,嵥榈臎_突形成太大的反差,亨利此時對安已經(jīng)失望到了極點。他的第一次離婚艱難曲折,他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包括與羅馬教皇決裂,被開除教籍,面臨天主教國家入侵的危險。這一次要擺脫安也困難重重。他問計于托馬斯·克倫威爾,后者給他出的計策是,找到罪名處死安并剪除其家族勢力。
托馬斯·克倫威爾出身貧寒,父親是一個鐵匠,他少年即遠走他鄉(xiāng),后來做了紅衣主教、亨利的寵臣沃爾西的秘書。沃爾西當了15年的大臣,亨利對他幾乎是言聽計從??墒俏譅栁鳑]有能夠處理好亨利離婚的事情,被亨利羅織罪名下獄而死。托馬斯·克倫威爾由此得到重用,為亨利的離婚出謀劃策,很受安·博林及其家人賞識??梢哉f,在對付凱瑟琳方面,托馬斯與安起初是休戚與共、利益相通的聯(lián)盟。曼特爾的克倫威爾三部曲的第一部《狼廳》,就是寫1527年到1535年之間亨利如何追求安·博林以及與凱瑟琳離婚的過程,可以看到安與克倫威爾的關(guān)系相當融洽??墒窃凇端朗颈姟防铮麄?yōu)闋帉櫠a(chǎn)生的矛盾日益激烈,以致到了水火不容的程度。
關(guān)于安的獲罪,梅耶寫道,“五月,安被捕下到倫敦塔獄里,罪名是與5個男人通奸,這5個人,一個是宮廷樂師,一個是安的哥哥,其余是亨利的隨從,其中一個隨從是克倫威爾的老對手。她不可能犯這樣的罪。這些所謂的情人只要招供就可以免罪,可是只有一個人招供,因為他受到了嚴刑逼供。亨利也不可能相信她有罪,除非他的妄想狂已經(jīng)不可救藥??藗愅栒J準了亨利要擺脫她,還要處罰她,她在受審時披露曾經(jīng)嘲笑過亨利的性無能?!?Meyer,2010:251)
在曼特爾的小說里,克倫威爾與安的侍女、也是安的嫂子洛奇福夫人有這樣的對話:
我不是說他可以當證人,而是說他在她房間里呆著,只有他們兩個人,門關(guān)著。
談話?
我趴在門上,聽不見聲音。
也許他們在默聲禱告吧。
我看見他們親吻。
哥哥可以吻妹妹。
他不可以那樣吻啊。
他拿起筆來?!奥迤娓7蛉?,我不能寫,他那樣吻了她?!?/p>
他的舌頭在她嘴里,她的舌頭在他嘴里。
你要我這樣記錄嗎?她為什么這么做,這種違背人倫的事情?
為了坐穩(wěn)自己的位置。你難道不明白?她很幸運,伊麗莎白很像她。可是如果她生下一個男孩,長了一張維斯頓的長臉,或者長得像布賴利頓,國王會怎么想?如果孩子長得像博林,人們就無話可說。(P266-267)
這里洛奇福夫人暗示,就連安的女兒伊麗莎白也可能不是亨利的親骨肉。洛奇福夫人在安倒臺的事件上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她對丈夫?qū)せ▎柫脑购抟赃@樣莫須有的方式發(fā)泄出來,為克倫威爾推翻安提供了武器。丈夫死后,她繼續(xù)留在宮中,而且做了簡·西摩王后的侍女領(lǐng)班,還與王后的哥哥愛德華·西摩發(fā)生了曖昧關(guān)系。后來亨利的第五任王后凱瑟琳·霍華德的失寵和悲劇性結(jié)局,也有賴于她的嚼舌和搬弄是非。
21世紀小說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不對人物進行道德判斷或者價值評估。曼特爾小說中的國王亨利、大臣克倫威爾,以及眾多其他人物,都不過是在為了自己的地位、利益或者虛榮而忙碌奔波,到了生死存亡的關(guān)鍵時刻不得不訴諸陰謀或者暴力。曼特爾主要寫的是克倫威爾。小說開始,克倫威爾跟隨亨利來到簡·西摩的家,狼廳。亨利看到簡,調(diào)侃地問她為什么在自己家里也像在宮里一樣靦腆羞澀。第二天他帶她去打獵,向她大獻殷勤。即使沒有讀《狼廳》,讀者也很清楚此時亨利已經(jīng)迷上了簡。小說以安被處死,亨利與簡結(jié)婚結(jié)束??藗愅柂氉曰氐郊依铮萑肷钏肌K滋烀β档臅r候,都在思考未來怎樣,而獨自一人夜深人靜的時候,往事侵擾他。他擊敗了安及其家族勢力,得到了亨利更多的寵信,但是他的很多敵人,尤其是諾福克公爵、溫切斯特主教依然勢力強大。他的妻子和幾個女兒都已經(jīng)死去多年,他只有一個兒子在身邊。他想到了死亡,想到自己應(yīng)該名垂青史。有那么一瞬間,他想到鐘愛的小女兒格蕾絲,甚至懷疑她是自己的妻子和別的男人的孩子,因為他和妻子都長相一般,而這個女兒長得如花似玉。他盤算下一步要做的很多事情,安排兒子的婚事,讓他與亨利第三任王后的妹妹結(jié)婚。要緩解亨利與其女兒瑪麗的關(guān)系,要保住安·博林女兒伊麗莎白的性命。要與敵人殊死搏斗。要獲得更多的財富、名譽。
這里我們把《死尸示眾》的結(jié)尾與第一部小說《狼廳》的結(jié)尾做一個比較。《狼廳》以克倫威爾進一步獲得亨利寵信,他的朋友、也是對手托馬斯·莫爾被處死結(jié)束,他因此也獲得了博林家族的進一步信任。托馬斯·莫爾是當時名冠歐洲的著名學(xué)者、人文主義者,精通法律,也是亨利最信任、倚重的朋友。馬丁·路德發(fā)起宗教改革,亨利撰文予以駁斥,后來委托莫爾繼續(xù)與路德論爭,當時亨利以正統(tǒng)宗教的捍衛(wèi)者自詡,與莫爾心有靈犀。1530年沃爾西倒臺,亨利任命莫爾接任大法官,他對莫爾的信任遠遠超過克倫威爾。可是在亨利離婚這件事上,克倫威爾極力促成,而莫爾持不同意見,到了亨利宣布脫離羅馬教廷,自立門戶,宣稱自己是英國教會的領(lǐng)袖,克倫威爾緊緊跟隨,莫爾盡管反對但沒有表示出來。后來亨利進一步要求,所有人都必須宣誓承認他作為英國教會領(lǐng)袖的地位,向他效忠,否則以叛國罪論處。這時候莫爾感到被逼上了絕路,實在無法自處。他拒絕宣誓,但對于亨利的任何舉措都不公開表示反對。亨利也十分為難,讓克倫威爾勸莫爾,不管莫爾心里怎么想,只要形式上認可,甚至只要在效忠書上簽個名字,就可以免死。可是莫爾拒絕了。他是一個堅守信仰,講原則、有操守的人,雖然在他擔任大法官期間,他的原則性也導(dǎo)致了很多信仰新教的人受到迫害,有些人甚至被他親自下令燒死。相比而言,克倫威爾是一個機會主義者,跟著亨利的指揮棒轉(zhuǎn)。小說里有一段精彩對話:
費舍爾被處死的前一天晚上,他來看望莫爾。他帶了很多警衛(wèi),但是讓他們呆在門外,自己一個人進去。“我已經(jīng)習慣了窗簾拉著,”莫爾愉快地說?!澳悴唤橐庾诎抵邪??!?/p>
“你不必害怕陽光。外面陰天。”
“沃爾西曾經(jīng)說過,他能夠改變天氣?!彼Φ??!澳銇砜次艺婧?,現(xiàn)在我們之間已經(jīng)無話可說了,對嗎?”
“衛(wèi)兵明天一大早來帶走費舍爾,我擔心他們會吵醒你?!?/p>
“如果我不為他守靈的話,還算什么基督徒?”他臉上的笑容頃刻消失了?!拔衣犝f國王恩準他死得沒有痛苦?!?/p>
“他年紀大了,而且身體羸弱?!蹦獱栒f,“我盡力而為吧,你知道。一個人的凋零也是自然的?!薄奥犖艺f。”他伸出胳膊,緊緊抓住莫爾的手。我這雙鐵匠的手,他心里想。他看見莫爾縮手,更抓緊不放?!奥犖艺f。你到了法庭上,立即跪到國王面前,請求恩典?!?/p>
莫爾感到困惑,問,“什么意思?”
“他不是殘忍的人,你知道的?!?/p>
“我知道嗎?他過去不殘忍,性情溫良??墒撬麚Q了跟隨他的人?!?/p>
“他不會拒絕施恩的。我不是說他讓你活下去,但至少他可以讓你像費舍爾那樣沒有痛苦?!?/p>
“身體受點罪沒有什么。我一生都很幸福。上帝沒有考驗過我,現(xiàn)在他要考驗我了,我不能讓他失望?!?/p>
“如果我說我不希望看見你尸體四分五裂,你會覺得我矯情嗎?”沒有回答?!澳悴缓ε绿弁磫?”
“哦,很害怕。我不像你那樣強壯,心里怕得很??墒悄侵皇且凰查g,上帝也不會讓我記住的?!?/p>
“很高興我跟你不一樣?!?/p>
“當然。否則你也坐在這里了?!?/p>
(Mantel,2009:587-588)
小說中提到的費舍爾,是虔誠的羅馬天主教徒,羅切斯特主教。他曾經(jīng)是亨利祖母的懺悔神父。亨利的祖母13歲、在丈夫被處死的情況下生下亨利的父親。她臨死時叮囑亨利,遇事要從善如流,尤其要多聽從費舍爾的意見。在亨利離婚事件上,費舍爾是最堅決的反對者。我們從這段話中讀出莫爾的堅定信念、堅強不屈和冷嘲熱諷,也讀出克倫威爾的善意(偽善)與同情心(狡詐)。莫爾的最后一句話意味深長。他目睹了克倫威爾的恩主沃爾西大法官五年前的倒臺,他作為亨利曾經(jīng)的大法官現(xiàn)在倒臺了,他知道伴君如伴虎,克倫威爾終究有一天會像沃爾西和他一樣被亨利處死。果然,5年后克倫威爾被亨利以同樣的方式處死。
一年后,也是在這間囚室里,克倫威爾審訊安的哥哥喬治,指控他與妹妹私通,以期讓妹妹生下一個男孩,假冒亨利的繼承人,保住他們家族岌岌可危的地位。在這里喬治也預(yù)示了克倫威爾將來的下場:“亨利誅殺他父親的大臣。他殺了白金漢公爵,他毀滅了沃爾西紅衣主教,致他猝死。他殺了歐洲最著名的學(xué)者托馬斯·莫爾。現(xiàn)在他對自己的妻子和她的家族下手了,還有諾里斯這個他最親密的朋友。你難道逃脫得了同樣的命運?我提到的哪一個人你比得上?”(P334)
如果說沃爾西是因為辦理亨利的離婚不力而倒霉,那么克倫威爾是因為給亨利安排了一個他不滿意的婚姻而倒霉。亨利處死安10天之后就娶了簡·西摩,一年后簡為他生了一個兒子,未來的國王愛德華六世??墒呛喩聝鹤硬坏絻芍芫腿ナ懒?。亨利悲痛欲絕,這是他唯一真正鐘愛的妻子,可能恰恰因為她生了一個兒子,而且她生下孩子就去世了。出于外交考慮,他接受克倫威爾的安排,娶了信奉路德教的德國公主安妮??藗愅栕尞嫀熕徒o亨利新娘的畫像,亨利看了恨不得立即迎娶這位漂亮的公主??墒呛嗬姷桨材葜蟠笫?,感到受騙了,遷怒于克倫威爾。電視劇《都鐸王朝》和大多數(shù)史料都是這么認為的,雖然梅耶持不同觀點:“世事變幻無常,托馬斯·克倫威爾突然被解職并處死。人們普遍認為他倒霉是因為他使用了漢斯·霍爾比恩的畫像,蒙騙國王娶了一個相貌丑陋的女子為妻。實際上他是因為與英國的福音派關(guān)系太密切、與歐洲的新教勢力走得太近才惹來殺身之禍的。因為法國國王與神圣羅馬帝國皇帝的盟約解除了,亨利看到了與天主教國家結(jié)盟的希望,他必須除掉克倫威爾才能達到目的。”(Meyer,2010:306)
托馬斯·克倫威爾后來這幾年的日子如何度過,他究竟為什么被處死,將是曼特爾三部曲的最后一部講述的故事,讓我們期待,也祝愿她的克倫威爾傳記第三部獲更多、更大的獎。
注釋:
①Mantel,H.Bring Up the Bodies[M].New York: Henry Holt and Company,2012,第409頁。下引此書均為筆者翻譯,只注頁碼。以下文中的譯文為筆者翻譯。
[1]Lewis,B.R.Kings and Queens of England: Murder,Mayhem,and Scandal 1066 to the Present Day[M].London:The Reader’s Digest Association,Inc.,2003.
[2]Mantel,H.Wolf Hall:Book One of the Thomas Cromwell Trilogy[M].New York:Henry Holt and Company,2009.
[3]Mantel,H.Bring Up the Bodies[M].New York: Henry Holt and Company,2012.
[4]Meyer,G.J.The Tudors:The Complete Story of England’s Most Notorious Dynasty[M].New York:Bantam Books Trade Paperbacks,2010.
[5]高繼海.歷史文學(xué)的三種表現(xiàn)形態(tài):論傳統(tǒng)、現(xiàn)代、后現(xiàn)代小說[J].浙江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2006,(1):1-8.
On Hilary Mantel’s New Novel Bring Up the Bodies
GAO Ji-hai
(Center for British and American Studies,Henan University,Kaifeng 475001,China)
Hilary Mantel,the British novelist,won twice themajor British book prize Man Booker Prize,in 2009 and 2012 respectively,by her two novels Wolf Hall and Bring Up the Bodies.It is some surprising achievement to look at.The two novels describe Thomas Cromwell,a 16thcentury statesman in the age of Tudor dynasty of England,with the economy,society,religiousdisputes,politics,and courtstruggle as background.By analyzing Bring Up the Bodies,the paper illustrates how the author of the novel characterizes her people,creates the atmosphere,and presents the ethos of the age,and more particularly,reflects human existence and predicaments.
Hilary Mantel;Bring Up the Bodies;Thomas Cromwell;the Tudor dynasty;historical fiction
I106
A
1002-2643(2013)05-0083-05
2012-12-20
高繼海(1959-),男,河南開封人,教授,博導(dǎo)。研究方向:英美小說、西方文論、歐美歷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