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妮
(甘肅聯(lián)合大學政法系 甘肅 蘭州 730000)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教育教學的本質是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學效果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yǎng)人的大問題,關系到辦什么樣的高等教育、怎樣辦高等教育的大問題。在高校,一般專業(yè)性課程注重的是知識性的傳授和探索,而思政課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灌輸主流意識形態(tài),期望學生達成對于一定政治觀點和價值取向的認同。當然,這種特定的政治功能和政治要求,必須以實際而有效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和教學過程作為依托來實現(xiàn)。從這個角度看,思政課的教學難度更大,對教師的教學能力要求也更高。
實踐教學是提高思政課教學實效性的有效途徑和方法。當前關于實踐教學的研究,大都偏重于組織學生開展各種式樣的實踐環(huán)節(jié),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學習能力和學習效果。忽略了教育者本身更需要深入基層實踐,了解世情、國情、黨情、省情、社情、區(qū)情,不斷增強教學和科研能力。
以思政課核心課程“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以下簡稱“概論”)為例,該課程通過中國共產(chǎn)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歷史進程的講授,幫助學生理解馬克思主義一脈相承、與時俱進的深刻內涵;通過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講授,幫助學生掌握基本原理觀點、深刻認識科學發(fā)展觀是馬克思主義最新成果;使學生認識國情、理解國情,體會到我們在發(fā)展道路上所存在的問題必須靠進一步發(fā)展去解決,堅定在黨的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想信念,生發(fā)建設社會主義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本身的內在魅力就來源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并對所處時代的社會實踐產(chǎn)生了巨大的指導作用。因此,在整個課程講授中突出實踐的光芒,最能觸動學生心靈,引發(fā)學生思考與共鳴。
毛澤東同志曾經(jīng)擲地有聲的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沒有正確的調查研究,同樣沒有發(fā)言權”。思政課是離實踐最近的課,思政課教師缺乏實踐,理論將會“被干癟”。思政課教師“走基層”實踐模式就是通過體制機制的建立,促使廣大一線教師走出書齋,進入社會主義實踐的廣闊天地,去調查、去研究、去認識、去感悟當今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蓬勃發(fā)展,既注視成就,也審視問題。比如,感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感受黨的惠農助農政策,了解基層民主政治建設,走村入戶,深度調查研究。并將這種調查研究的成果作為理論的結合點,使課堂教學有活水之源,生動活潑。
通過“走基層”實踐模式的構建,提升思政課教師的科研和教學水平,從長遠來看,是促進思政課課程改革再上臺階的具體舉措,從理論和實踐層面來看,有以下依據(jù);
馬克思主義的本質是實踐的,是歷史性與時代性的統(tǒng)一,是民族性與科學性的統(tǒng)一。馬克思主義理論,是馬克思以科學的方法深刻地分析當時資本主義社會的過程中創(chuàng)立,并在馬克思主義者的革命實踐中不斷發(fā)展的理論體系,其基本原理具有普遍性和科學性,但其具體的理論則具有歷史性和民族性的特征。馬克思主義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實質。把馬克思主義作為行動指南,堅持理論聯(lián)系實際,反對照抄照搬,努力做到理論與實際、學習與運用、言論與行動相統(tǒng)一,這是我們黨一貫堅持的馬克思主義學風。
思政課既是理論教育課,又是社會實踐課,思政課教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是必要的,也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質的必然要求。在現(xiàn)有的思政課程設置中,“概論”課與現(xiàn)實聯(lián)系最為緊密,它的實踐特色和民族特色極其顯著。要處理好教材相對穩(wěn)定性和形勢迅速發(fā)展的關系,必須堅持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但是不能使其僵化,這就需要廣大一線教師深入基層,深刻了解當今社會形勢,把“概論”課中的理論與迅速發(fā)展的經(jīng)濟社會形勢結合起來,使理論進一步升華。
思想政治教育與客觀現(xiàn)實的矛盾不僅導致廣大學生的價值困惑,還造成不少思政課教師內心深處的價值沖突或迷失。一些高校思政課教師常常感到底氣不足,講課時理不直氣不壯,缺乏說服力。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思政課教師缺乏對社會現(xiàn)實深刻、鮮活的認識,缺乏親身的考察和體悟,對中國國情、對經(jīng)濟社會文化發(fā)展狀況缺乏深入了解,對改革開放所帶來的發(fā)展和成就缺乏真切的感受,對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意義不能深切領會,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能從現(xiàn)實中準確把握。
思政課教師必須要有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密切關注最新社會實踐和改革的進程,在實踐中去理解和豐富理論。走出象牙塔,深刻了解社會實際,重視社會實踐,有效實現(xiàn)理論研究與社會實踐的緊密結合,厘清理論困惑。在對現(xiàn)實社會的深入考察中,充分認識國情、了解民情,進而幫助大學生學習和實踐正確的思想方法,學會理性地看待社會現(xiàn)實問題。
當前,思政課教學理念相對滯后,課堂教學注重知識傳授,講授方式往往從定義到定義、從理論到理論,既枯燥又抽象,不易被學生接受。盡管思政課要向學生宣傳、講授黨的科學理論,但是,僅僅講授理論的做法顯然是片面的,也很難取得好的教學效果。思政課教師對社會現(xiàn)實沒有豐富的感性認識,就難以深化對理論的理性認識,不能更好地結合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教學就缺乏針對性、現(xiàn)實性、感染力和說服力。
“概論”課要教育大學生們認識現(xiàn)實,樹立崇高的理想,努力追求改革創(chuàng)新。自覺的理論創(chuàng)新精神對高校思政課教師尤為重要,沒有理論創(chuàng)新和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與解讀馬克思主義理論以及新時期我們黨和國家的各項方針政策,就無法擺脫照本宣科的教條化模式,也就無法吸引人、說服人。理論創(chuàng)新建立在對社會實際廣泛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創(chuàng)新,必須有強烈的事業(yè)心和責任感,有深厚的理論功底和豐富的知識,有創(chuàng)新所必需的辯證思維,有對廣大群眾實踐活動的深切感知,有對黨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科學把握和堅持。
“紙上談兵終覺淺,閉門造車多無用”,思政課教師要加強對思政課所涉及到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的研究,必須“接地氣”,走出校園調研考察,用所獲得的成果去支撐高水平的教學,力求在政治宣傳中講出學術性,在理論灌輸中講出生動性,由此,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感染力和說服力。
國際上通行的教育理念中,育人、科研、服務社會是大學三個必備功能。高校服務地方,服務基層有很多方式,如果說校企合作,推動地方經(jīng)濟發(fā)展是“硬”服務,那么宣講黨的方針政策,注入新的發(fā)展理念,就屬于“軟”服務。比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農村發(fā)展需要新技術,也需要新思想,解決農村發(fā)展理念的問題。思政課教師“走基層”可以為地方發(fā)展提供“軟”服務。思政課教師“走基層”可以開拓視野,了解地方、了解社會、了解服務對象,用實踐深化理論,用理論指導實踐。有利于增強社會責任感,提高其綜合素質和創(chuàng)新服務能力。
列寧曾經(jīng)告誡我們:“在社會現(xiàn)象領域,沒有哪種方法比胡亂抽出一些個別事實和玩弄實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腳的了。挑選任何例子是毫不費勁的,但這沒有任何意義,或者有純粹消極的意義,因為問題完全在于,每一個別情況都有其具體的歷史環(huán)境。如果從事實的整體上,從它們的聯(lián)系中去掌握事實,那么,事實不僅是‘頑強的東西’,而且是絕對確鑿的證據(jù)。如果不是從整體上、不是從聯(lián)系中去掌握事實,如果事實是零碎的和隨意挑出來的,那么它們就只能是一種兒戲,或者連兒戲也不如?!盵1]思政課教師必須全面、充分的了解和認識社會現(xiàn)實,只有不斷促進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才能不斷提升教學能力,不斷提高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針對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建立“走基層”常態(tài)化機制,就是要有計劃、分批次組織高校思政課教師深入基層,強化實踐鍛煉,進一步了解國情、省情,開拓視野,從實踐中獲得深刻、鮮活的感性認識,“從整體上、從聯(lián)系中去掌握事實”,提高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使思政課教師由思想上接受理論上升到在實踐中體驗“真信”,并轉化為教學中生動的“真教”,以真情實感打動和感染學生。
對于很多思政課教師來說,主觀上非常盼望能走出校門、深入社會實際進行考察交流,這樣講課才能更好地理論聯(lián)系實際,在新形勢下把理論問題講活,但由于缺乏相應的機制和經(jīng)費支持,很多教師沒有參觀考察社會發(fā)展的機會,沒有深入社會實際的條件。因此,各高校要從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的本質和人才培養(yǎng)的根本方向上重視思政課,加大思政課師資培訓力度,設置專項資金,做到??顚S茫鋵崱白呋鶎印被顒?。
“走基層”不是走過場??疾旌驼{研要相結合,以考察的觸動感悟生動課堂教學,以調研的理論成果豐富課堂教學。思政課要真正讓大學生喜愛,就必須理論聯(lián)系實際,用生動、真實的事例來詮釋理論,思政課教師“走基層”參觀考察活動也正是思政課教師們深入社會體驗生活、積累原始材料的過程。在高校的思政課課堂中,學生不僅希望通過這門課解決自己成長中的實際問題,還喜歡聽到授課教師對某一問題深入、精辟、獨到的見解,這就需要增加教育教學中的科研含量。不重視科研就搞不好教學。思政課教師要在教材的基本內容和學生關注的社會熱點難點之間找結合點,梳理為研究課題,在“走基層”活動中“帶著疑問去,領著答案來”深入基層調研,掌握第一手材料,提升科研水平的針對性、真實性和有效性。
思政課教師要通過“走基層”活動,不斷提高政治水平、政策能力和教育教學水平,切實增強黨的意識、宗旨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圍繞人才培養(yǎng)中心,努力提高課程教學質量。各高校要建立考評機制,以思政課課堂教學的效果和教師科研成果的數(shù)量與質量作為教師評獎評優(yōu)的依據(jù),并以此激勵“走基層”出實效,出成果。
[1]列寧全集(第 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