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濟海(廣東省核工業(yè)地質局二九三大隊,廣東 廣州,510800)
岡底斯成礦帶位于喜馬拉雅-西藏造山帶的南部,發(fā)現了大量的斑巖型銅(金)礦床,空間上形成了斑巖銅礦帶,隨著地質找礦工作的推進,在斑巖銅礦帶的南緣發(fā)現了一系列夕卡巖型銅-金(鉬)礦,形成了克魯-沖木達礦集區(qū)。該礦集區(qū)處于西藏南部的扎囊-桑日之間,面積約1500Km2,西起克魯、普下、溫區(qū)、桑耶寺、趴把林,經劣布、雙步結熱、多吉、明則北、明則南、張堆溝,東至沖木達、羅母浦、趴堆等,已發(fā)現大小銅金礦床將近20處(如圖1),累計估算銅金屬資源量達200多萬噸[1],具有遠大的找礦前景。該區(qū)域的地層以中生界三疊系和白堊系為主,次為侏羅系和第三系、第四系。區(qū)內的巖漿活動強烈,侵入巖巖石化學以K2O/Na2O低,CaO高為特征,屬鈣堿性系列。沖木達銅礦床位于克魯-沖木達礦集區(qū)內,本文通過概述沖木達銅礦床地質特征,分析其成礦遠景。
圖1 克魯 -沖木達礦集區(qū)區(qū)域地質簡圖(改自文獻[1])
沖木達礦區(qū)范圍地層從老到新主要為:桑日群、羅布莎群及第四系。桑日群遍布全區(qū),為本礦區(qū)的含礦地層;羅布莎群僅見于西南角,不整合于桑日群及石英二長巖體之上,第四系殘坡積,沖積層覆蓋面積在80%以上(如圖2)。桑日群地層屬上侏羅-下白堊統(tǒng)桑日群為一套淺海相的碎屑至化學沉積建造,輕微的區(qū)域變質作用與接觸交代變質作用迭加在一起,組成了變質巖。按巖性組合,將其劃分為兩部分:下部出露于礦區(qū)東部及南東部,以中厚層灰?guī)r為主,接觸變質程度淺,主要為大理巖、夕卡巖化大理巖、角巖化砂頁巖;上部地層主要分布于沖木達礦區(qū)中部,以中薄層狀砂頁巖為主,夾多層不純灰?guī)r及少量基性火山巖。接觸變質作用很強,原碎屑沉積巖及基性火山巖已變?yōu)殚L英質角巖、云母角巖和基性角巖,灰?guī)r則變?yōu)橄◣r及夕卡巖化大理巖。局部因交代作用不均勻成為粗粒大理巖。
圖2 沖木達銅礦地質簡圖(改自文獻[2])
礦區(qū)內的構造主要有以下兩種:
褶皺:比馬組下部地層為一向北傾的單斜構造,傾向320°左右,傾角約為40°,沿走向形成規(guī)模不大的舒緩褶曲。
斷裂:主要為一些小規(guī)模斷裂,稍具規(guī)模的斷裂共11條規(guī)模最大者長約340m,破碎帶最寬達8m,沿245°方向展布,傾向北西。破碎帶的局部可見角礫狀含銅磁鐵礦礦塊及孔雀石、褐鐵礦等次生礦物。礦區(qū)北部的斷裂,表現為對地層和礦體的錯斷,斷距一般為數米。
礦區(qū)出露巖漿巖為中粗粒黑云角閃石英二長花崗巖、花崗巖脈以及少量的超基性巖脈。石英二長花崗巖呈灰白色至淺肉紅色,不等粒半自形粗粒結構、似斑狀結構,局部見壓碎結構塊狀構造及條帶狀構造?;◢弾r脈,主要分布于外接觸帶內,少量侵入于內接觸帶或石英二長花崗巖巖體內。多呈細長的脈狀,個別有分枝現象,一般長數米至數十米,寬數十厘米至三米。小超基性巖體,呈脈狀侵入于桑日群地層中,主要巖石類型為斜長輝橄巖,夾有含輝純橄巖、純橄巖。
沖木達銅-金(鉬)礦床是夕卡巖礦床,礦體賦存在桑日群比馬組層紋狀灰?guī)r、微晶灰?guī)r與似斑狀黑云角閃二長花崗巖的外接觸帶及其附近的夕卡巖中。與成礦密切關系的巖體是二長花崗巖。二長花崗巖中多以鉀長石為斑晶,條紋長石亦多見,多呈自形程度較高的斑狀晶體,不均勻分布于巖石之中,偶見角閃石也呈斑晶出現,一般晶體大小0.6~1cm。經對沖木達含礦巖體巖石地球化學測定得出 SiO2的變化范圍為 65.32%~ 66.45%,Al2O3含量在15.77%~ 16.14%,MgO含 量 在 1.73~ 2.00%。TiO2含量在 0.48%%~ 0.53%,CaO含量在 3.16%~ 4.18%,∑ Fe2O3含量變化范圍為 1.88%~ 3.99%,K2O+Na2O含量變化范圍為7.22%~8.06%,總的來含礦巖體元素的含量變化范圍不大[3]。
沖木達銅礦床賦存于第二火山-沉積旋回中的“層紋-條帶狀夕卡巖”中,礦體呈層狀-似層狀產出,總體傾向北北西,傾角20°~40°,產狀與地層基本一致。礦化帶長度約1900 m,寬約150 m。礦區(qū)見礦化層位3個,均呈層狀-似層狀產出,與地層的產狀基本一致。主礦體斷續(xù)延伸長度大于1200 m, 厚度介于4~25 m之間。礦石平均品位較富,銅品位多介于1%~8%之間,最高達20%,平均品位約2.9%。礦石中伴生的金品位一般介于0.8~3.4g/t之間, 平均為 2.3g/t,銀平均為 48.3g/t。沖木達銅礦銅金屬資源量估計為50×104t[4]。
夕卡巖是沖木達銅礦體的主要容礦巖石,由層紋狀-條帶狀的石榴子石夕卡巖、石榴子石透輝石夕卡巖等組成。除夕卡巖外,還見有綠泥石化、綠簾石化、碳酸鹽化、硅化等蝕變。
岡底斯帶經歷了洋殼俯沖-陸陸碰撞及碰撞期后的構造-巖漿熱事件俯沖作用使巖漿加熱,驅動地下水的熱循環(huán),溶解礦源層中成礦元素并在一定條件下發(fā)生大規(guī)模富集,同時,形成一系列弧內局限盆地和海底火山與熱液活動, 為成礦元素的聚集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5]。岡底斯成礦帶南部發(fā)育著十分完整的與洋殼俯沖-陸陸碰撞及碰撞起火構造巖漿作用有關的成礦譜系[6],沖木達銅礦床含礦巖體的形成時代為27.7±1.1Ma[2],表明沖木達礦床的形成主要與晚碰撞造山過程有關。此外,在克魯-沖木達礦集區(qū)一個夕卡巖型銅金礦點含礦巖體鋯石U-Pb年齡為92.1±0.6Ma(梁華英,未發(fā)表數據),這說明,克魯-沖木達礦集區(qū)是多期次構造-巖漿事件形成的,不但發(fā)育與晚碰撞構造巖漿事件有關的銅金鉬礦化,也可能發(fā)育與新特提斯洋殼俯沖巖漿活動有關的銅金鉬礦化,有良好的找礦前景。單單在克魯-沖木達礦集區(qū),就有研究者指出其銅金屬資源量不少于200×104t[1]。
克魯-沖木達礦集區(qū)內礦床的研究程度不高,這些層狀矽卡巖型銅(金)礦床,主要受控于黑云角閃花崗巖與上侏羅統(tǒng)-下白堊統(tǒng)桑日群比馬組火山-沉積巖接觸帶,含礦巖系主要是桑日群的麻木下組(J3-K1)、比馬組(K1b)和旦師庭組(K1d)的一套深海、濱海-淺海、海陸交互相的蛇綠質硅質復理石、鈣堿性火山巖-火山碎屑巖,礦化組合常為Cu+Au組合或Cu+Mo組合。克魯銅礦為Cu+Au組合,沖木達銅礦為Cu+Mo組合。根據上述的沖木達銅礦床地質特征,推測沖木達銅礦礦區(qū)范圍內可能存在有隱伏巖體,發(fā)育有較大規(guī)模的銅礦床。
王少懷, 陳自康.西藏克魯-沖木達銅金礦帶礦床地質特征及其成礦規(guī)律 [J]. 地質與勘探 , 2003, 30(2): 21-25.
莫濟海,梁華英,喻亨祥,陳勇,孫衛(wèi)東.西藏沖木達銅-金(鉬)礦床黑云母角閃二長花崗巖鋯石U-Pb年齡及其意義[J] .地球化學,2008,37(3):206-212.
莫濟海.岡底斯南緣沖木達與沖江、驅龍含礦巖體對比研究[博士論文]. 2009.廣州: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王全海,王保生,李金高,等.2002.西藏岡底斯島弧及其銅多金屬礦帶的基本特征與遠景評估[J].地質通報,21(1):35-40.
鄭有業(yè), 王保生, 樊子琿, 張華平. 西藏岡底斯東段構造演化及銅金多金屬成礦潛力分析[J].地質科技情報,2002, 21(2):55 - 60.
梁華英,喻亨祥,莫濟海,等.2008.西藏岡底斯礦帶成礦作用及遠景分析[J].礦物巖石地球化學通報,2008,27(3):28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