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金聰 沈蓮 夏偉民
(1. 上海市松江區(qū)佘山鎮(zhèn)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 上海 201602;2. 上海市嘉定區(qū)黃渡鎮(zhèn)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 上海 201804)
頸椎病多因長期低頭工作,感冒風寒,年老體虛等所致。常見頸肩及上肢疼痛麻木,或伴有眩暈,步行無力等表現[1]。筆者采用數字隨機、對照的研究方法,對針刺風池和頸部夾脊穴治療頸型頸椎病的臨床療效進行驗證,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對象來源于2010年1月-2011年7月松江區(qū)佘山鎮(zhèn)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針灸科和嘉定區(qū)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針灸科收治的頸型頸椎病患者。納入標準:①符合《上海市中醫(yī)病證診療常規(guī)》有關頸型頸椎病的診斷標準[1],②排除椎管狹窄、后韌帶骨化、腫瘤、頸肩疾病、上肢周圍神經卡壓等。符合上述標準的患者共84例,采用數字表法分為風池組和對照組各42例,兩組在性別構成、年齡、病程方面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表1)。
依據上海市衛(wèi)生局制訂的《上海市中醫(yī)病證診療常規(guī)》[1]有關頸椎病的診斷標準:①有慢性勞損,或感受風寒,或外傷史,或有頸椎退行性病變;②多發(fā)于40歲以上人群,長期低頭工作者或習慣于長時間看電視、錄像者,往往呈慢性發(fā)??;③頸、肩背疼痛,頭痛頭暈,頸部板硬,上肢麻木;④頸部活動功能受限,病變頸椎棘突、患側肩胛骨內上角常有壓痛;⑤枕頸部痛,頸活動受限,頸肌僵硬,有相應壓痛點。X線攝片顯示頸椎生理弧度改變。
表1 兩組患者一般情況比較
1.3.1 風池組
根據x線片或CT提示的病變部位及癥狀,選取相應的夾脊穴。患者正坐位,保持頸部舒適及松弛。腧穴部位進行常規(guī)消毒后,用0.30 mm×40 mm的毫針,夾脊穴直刺1寸,風池向對側目內眥方向刺1~1.5寸。輕度提插捻轉,局部有沉脹感后留針20 min,隔日1次,每周3次。夾脊穴連接華佗牌電腦隨機脈沖針療儀,隨機波,頻率30 HZ,電流強度2.00 mA。若有肩背酸痛的加肩井,合并肩周炎的加肩髃、肩貞、臂臑,手指麻痹的取曲池、手三里、外關穴,每5 min行針1次。治療6次為一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1.3.2 對照組
除不選取針刺風池穴外,療程同上。其他治療方式、方法同治療組。
依據上海市衛(wèi)生局頒發(fā)的《上海市中醫(yī)病證診療常規(guī)》中的有關頸椎病的療效標準進行評估,治愈:原有各型癥狀消失,肌力正常,頸、肢體功能恢復正常,能參加正常勞動和工作;好轉:原有各型癥狀減輕,頸、肩背疼痛減輕,頸、肢體功能改善;未愈:癥狀無改善。2個療程結束后進行近期療效評價;療程結束后每月門診隨訪1次,共6次,6個月后進行遠期療效評價。
采用SPSS 12.0軟件進行分析,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
風池組近期總有效率95.24%,遠期總有效率91.67%;對照組近期總有效率88.10%,遠期總有效率75.00%。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 2)。
表2 兩組療效比較例(%)
頸椎病是由于頸部結構紊亂導致的以肩頸部酸脹疼痛、頭暈、肢體麻木等為主要表現的臨床綜合征,多發(fā)于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近年來,升學、生活的壓力增大以及不良的生活習慣,同時體力鍛煉時間與強度的減少,使頸椎病的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中醫(yī)屬痹證、痿證、頭痛、眩暈、項強、頸筋急、頸肩痛等病證范疇[2]。頸型頸椎病是頸椎病中最常見的一種類型,由頸椎椎節(jié)退行性變所引起。筆者在長期臨床工作中發(fā)現,治療頸型頸椎病,在選取頸部夾脊穴的基礎上加用風池,能夠很好地改善頭暈、肢體麻木和頸肩部僵硬酸脹疼痛等癥狀,提高和鞏固治療效果。風池穴屬膽經與督脈通,入絡于腦,與肝經互表里,“經脈所過,主治所在”,主治中風、癲癇、頭痛、眩暈、耳鳴、耳聾等內風所致的病癥[3]。風池穴配夾脊穴,對于以肩頸部酸脹疼痛為主要表現的頸型頸椎病亦有很好的療效。
[1]上海市衛(wèi)生局. 上海市中醫(yī)病證診療常規(guī)[M]. 2版. 上海:中醫(yī)藥大學出版社, 2003: 386-387.
[2]陳國選, 劉讀文. 中西醫(yī)病名匯通[M]. 天津: 天津科技翻譯出版社, 1995: 38-40.
[3]石學敏. 針灸學[M]. 北京: 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 2002: 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