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1日,重慶市發(fā)改委、市軌道集團聯(lián)合發(fā)布消息稱,重慶市《軌道環(huán)線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已經(jīng)順利通過專家評審,將于年底前開工建設,2018年開通試運行,這是國家下放軌道交通項目審批權限后,重慶市自行組織的第一個軌道交通項目。該項目投資估算總額為314.18億元。與此同時,重慶輕軌3號線北延伸段“可研報告”獲批,同時拿到重慶市發(fā)改委的批復函,批復函稱,這一線路將在2013年內(nèi)開工,總工期為30個月。相比軌道環(huán)線,這一項目總投資要少得多,為41億元左右。
據(jù)粗略估計,近期有10多個城市的發(fā)改部門批復了本地建設城市交通項目的開工申請。珠海有軌電車1號線首期配套市政工程概算已獲批復,該工程總概算約8.5億元。西北地區(qū)也不落后,8月7日,甘肅省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以甘發(fā)改交運發(fā)〔2013〕1354號文件批復了《蘭州市城市軌道交通1號線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該工程可研報告批復總投資189.43億元。另外,浙江杭州、江蘇淮南、湖北武漢、湖南長沙等多個城市都在規(guī)劃或準備興建新的城市軌道建設項目。
7月31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就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進行了部署。會議認為,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改善薄弱環(huán)節(jié),既可拉動有效投資和消費,又能增強城市綜合承載能力、造福廣大群眾、提高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zhèn)化質(zhì)量。在不久前召開的交通運輸部上半年工作總結下半年工作部署會議上,部長楊傳堂也明確表示,大力推進城市軌道交通建設是下半年交通工作的五大重點之一。
按照原鐵道部總工程師、中華鐵道建設新技術促進會會長華茂崑的估算,目前已批準建軌道交通的城市有36個,到2020年,我國軌道交通里程將達到近6 000 km,在軌道交通方面的投資將達4萬億元。這一說法得到官方證實,國家發(fā)改委基礎司巡視員李國勇日前曾表示,到2015年我國軌道交通運營里程將達3 000多km,到2020年達到6 000 km,所需投資額在3萬億~4萬億元。
按照2003年出臺的《國務院關于加強城市快速軌道交通建設管理的通知》,申報發(fā)展地鐵的城市,城區(qū)人口應在300萬人以上,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在100億元以上,國內(nèi)生產(chǎn)總值達到1 000億元以上,規(guī)劃線路的客流規(guī)模達到單向高峰3萬人/h以上。這一通知是10年前出臺的,當時符合這一條件的城市也就是一些特大城市和部分省會城市,但10年后的今天,符合這一條件的城市已經(jīng)多如牛毛,這一過時的審批門檻也助長了目前的城軌建設潮。
近年來政府已經(jīng)將鐵路和城軌等交通項目的資本金比率一再縮減,例如蘭州城軌一號線一期工程的項目資本金占總投資的27.48%,由省、市、區(qū)三級政府財政性資金承擔,其余建設資金由項目業(yè)主單位——蘭州市軌道交通公司通過銀行貸款等多元化融資方式解決。
目前軌道交通的籌資方式除了地方政府財政出資之外,在引入社會資本方面,主要有投資、建設、運營、監(jiān)管四分開模式(上海地鐵采用該模式)、BT(建設-轉讓,北京地鐵奧運支線采用該模式)、PPP(公私合營,北京地鐵4號線采用該模式)、BOT(建設-運營-轉讓,深圳地鐵4號線采用該模式)。
上述這些投融資模式固然可以解決燃眉之急,但最終形成的債務仍然背負在地方政府名下。城市軌道交通是公益性基礎設施,主要應該依靠政府公共財政資金的投入和相應的扶持政策。引入民資固然不錯,但決不能淡化政府投資的主體地位,要防止投資過度社會化的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