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姍, 吳 遠
(河海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8)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在本質上是大眾內在價值秩序重組與建構的過程,其效果既取決于馬克思主義本身的科學性和革命性魅力,也依賴于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大眾現實需要的內在契合程度。大眾是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主體,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推進,都必須充分尊重大眾作為歷史主體的出場者地位,以滿足大眾現實需要為價值訴求和實踐旨歸,才能獲得大眾的認同并內化為實現個人價值升華的思想力量。馬克思對人的需要問題有著深刻的理性思考,用馬克思需要理論引導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實踐,積極回應大眾的合理需要,將為進一步探索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具體路徑提供有價值的理論指導。
馬克思始終關注人類真實的生存和發(fā)展狀況,以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作為最高理想,人的全面發(fā)展的動機是由需要引起的,人的需要問題是馬克思人學理論研究的出發(fā)點。馬克思對需要的動力作用、需要的種類與層次、需要具有社會歷史性等問題的論述,為認識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中大眾的需要心理提供了理論指導。
馬克思從實踐的角度來理解人的需要,認為人的需要是人自身的規(guī)定性,是人類行為活動和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內在驅動力。首先,滿足需要是人類一切行為活動的動力。馬克思認為,“任何人如果不同時為了自己的某種需要和為了這種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第342、514頁,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需要是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基本條件,“他們的需要即他們的本性?!盵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第342、514頁,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人們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現實需要而從事各種實踐活動,需要構成了人們實踐活動的內在動力,規(guī)定著實踐活動的目的、內容與手段。其次,需要是社會歷史發(fā)展的根本動力。人的需要構成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矛盾及其運動的內在根據。人為了滿足自身需要,在這種矛盾關系中開展能動的勞動并解決這種矛盾,在實踐過程中使需要得到實現和滿足進而產生新的需要,生產力由此而不斷發(fā)展,進而推動人類社會的歷史發(fā)展。由此可見,人的需要是生產力這一人類歷史發(fā)展根本動力的最終動因。
馬克思認為需要具有多樣性和層次性的特點。首先,需要的種類是復雜多樣的。從產生原因的角度,馬克思將需要分為自然需要和社會需要。他認為人滿足自然需要的方式使需要成了“社會化”了的自然需要,因此人沒有純粹的自然需要。社會需要的概念較為復雜,是既不同于自然需要也不同于個人需要的概念。從對象的角度,馬克思將需要分為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物質需要是個人生存和發(fā)展的前提,是人最根本的需要,在基本物質需要得到滿足的基礎上人們才會追求更高層次的需要。精神需要以物質需要的滿足為基礎但又超越了物質需要,是人類特有的、具有自由自覺性的需要,也是衡量人的全面發(fā)展程度的重要標志。其次,人的需要是有層次的。馬克思將需要按照由低到高的順序排列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及發(fā)展需要三個層次。生存需要的滿足是其他一切需要得以滿足的前提和基礎,是人類進行物質資料生產的源動力。享受需要是在基本生存需要得以滿足之后,進一步優(yōu)化生存條件、提高生活質量的需要。馬克思從人性的角度肯定了享受需要的合理性,并強調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人們享受需要的內容也會越來越豐富。發(fā)展需要是指人類發(fā)展生命力、體力和智力以及其他各種能力,完善自我,實現自身價值的需要,是最高層次的需要。馬克思指出,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發(fā)展需要將成為最主要的需要。
馬克思強調需要具有社會性和歷史性。首先,需要具有社會性。需要的主體即從事社會實踐活動的人是存在于一定的社會關系中的,需要的產生和發(fā)展離不開一定的社會關系和社會條件,需要的內容和滿足方式也受到社會條件的制約和影響。因此,需要并不是純粹的人與物之間的關系,需要在本質上體現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其滿足必須在人與人之間的社會聯系和社會實踐活動中得以實現,不存在脫離社會關系的抽象的需要。其次,需要具有歷史性。需要的歷史性與需要的社會性密切相關。一方面,需要及其滿足取決于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需要是人對特定歷史條件物質生活資料和精神生活條件依賴關系的自覺反映,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需要的內容、層次和實現途徑都是不同的,因而需要及其滿足受到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另一方面,需要也會隨著歷史條件的發(fā)展而不斷地發(fā)生變化。馬克思指出:“需求的產生,也像它們的滿足一樣,本身是一個歷史過程?!盵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第123頁,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人的需要并非靜止停留在一個水平,而是隨著生產力水平和歷史發(fā)展而不斷由低級向高級、由單一性向全面性發(fā)展,具有歷史發(fā)展性。
在人的需要問題的研究中,必然要考察的就是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的需要層次理論(need-hierarchy theory)。馬斯洛認為,人的需要“以一種層次的和發(fā)展的方式,以一種強度和先后的秩序,彼此關聯起來。……一個基本需要的滿足,就會出現另一個‘更高級’需要占統(tǒng)治地位的意識”。他按照由低到高的順序將人的基本需要分為五個層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注](美)亞伯拉罕·馬斯洛:《存在心理學探索》,第137-138頁,李文湉譯,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無論是馬克思的需要理論或是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都肯定了需要的動力作用,認為需要具有多樣性和層次性、需要及其滿足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然而,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對人的需要及其結構的考察是局限在個人心理層面的,單純從人的生物本性視角來探討需要問題,忽略了諸如生產力水平、社會條件、歷史背景等一系列客觀性因素在需要產生及其發(fā)展過程中所起到的關鍵性作用,因此,馬斯洛這種脫離社會整體系統(tǒng)而孤立探討抽象的個人需要的觀點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唯心主義的困境。與馬斯洛的理論不同,馬克思從宏觀的歷史唯物論角度來研究需要問題,在社會整體系統(tǒng)的語境下對需要的性質、分類、結構以及影響需要產生和發(fā)展的因素進行了科學論述,他的理論反映了人的需要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指導性。
透過馬克思關于需要問題的論述可以看出,人的思想、行為的形成與發(fā)展有著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基礎,這個基礎就是人的需要。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中,馬克思主義理論能否被大眾接受認同,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理論本身是否能夠最大限度地反映及表達大眾的需要,取決于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大眾現實需要的內在契合狀況,因此,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大眾需要之間有何關聯,就成為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中首先需要回答的理論問題。
馬克思主義理論能夠為大眾提供實現個人價值升華的信仰體系。一方面,馬克思主義理論能夠幫助人們塑造健全的人格。健全的人格塑造需要以科學的理論為指南,馬克思主義理論秉承實踐理性的精神意旨,其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能夠幫助人們把握、規(guī)范和指導生活,引導人們追求奮發(fā)向上的理想境界。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理論能夠為大眾提供價值判斷的思想工具。人類的認識活動不僅要做“是”與“不是”的事實判斷,也要做“應該”與“不應該”的價值判斷。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精神與價值取向為大眾的價值判斷提供了理論導向,同時,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主導的意識形態(tài)教育環(huán)境也在內隱性地影響著大眾的社會心理,引導著價值判斷的標準和方向,為大眾提供分析社會歷史和日常生活的方法論原則,進而為化解現實生活世界的矛盾和脫離現代社會發(fā)展的困境提供價值選擇標準。此外,馬克思主義理論能夠為大眾提供理解生活終極意義的信仰體系。當今世界,與物質財富極大豐富和科學技術空前發(fā)展相伴而來的是人類精神世界的空虛和對生命意義的迷茫。馬克思主義對日常生活世界的真切關照以及對人類生存意義的深刻探討,有助于指引大眾找到自身生存發(fā)展的方向與路徑,厘清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為構建大眾的精神世界與實現個體精神依歸提供信仰體系。
馬克思主義理論能夠為大眾提供反思批判現實生活的哲學思維。陳先達指出:“馬克思主義是一種革命性和科學性相統(tǒng)一的理論?!盵注]陳先達:《陳先達文集》,第三卷,第38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這種革命性和科學性來源于對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深刻認識,來源于對于現實問題的理性考量和辯證揚棄,體現出哲學固有的批判性精神。馬克思主義哲學異質于傳統(tǒng)形而上學的地方在于,它不是既定的知識、現成的結論、實例的解說和枯燥的原理,而是追尋生活信念賴以確立的前提,探尋經驗常識的根據,反思歷史進步的尺度,[注]黃明理、趙政委、戴銳:《論馬克思主義的魅力與其大眾化的內在邏輯》,載《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 年第3期。這就決定了馬克思主義理論能夠為大眾提供反思社會、反思自我的哲學智慧。一方面,馬克思主義理論能夠引導大眾理性反思批判社會現象。馬克思主義是以反思的方式把握世界的,其批判性精神體現在對不合理社會現象的反思。當代中國正處于由傳統(tǒng)社會向現代社會急劇轉型過程中,傳統(tǒng)社會遺留的社會特征和現代化建設帶來的新的社會現象同時并存,使中國社會在經濟日益繁榮的同時,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現實問題,需要運用馬克思主義革命的辯證的批判精神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刻反思,從而實現用哲學智慧引領社會建設與社會發(fā)展。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理論能夠引導大眾反思個人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的物化傾向。“人們自己的生活”是馬克思主義實踐哲學創(chuàng)立的基礎,對日常生活的關注、反思與超越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屬性的根本要求。在當今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利益最大化原則逐步成為人們日常行為的基本邏輯,對物質利益的無止境追求削弱了探索追求精神世界和價值理想的能力,人們需要馬克思主義實踐哲學式的關注,對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提供深刻批判與正確引導,完善日常生活的價值支柱,提高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能力,克服現實生活和精神世界的物化傾向,為當代市場經濟背景下人們的生存發(fā)展提供智慧支持。
馬克思主義理論能夠為大眾提供認識和參與社會經濟生活的理論指導。一方面,馬克思主義理論能夠幫助人們了解和認識經濟生活本身。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唯物史觀的基礎上,對經濟生活的物質生產過程和人類本質關系進行深刻剖析,揭示了在經濟發(fā)展過程中尊重客觀規(guī)律性與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的關系;對商品經濟基本矛盾、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概括,揭示了現代社會生產力內部深層次存在的矛盾關系;對商品貨幣關系現象下所內隱的社會經濟關系以及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解釋,證明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發(fā)展的桎梏,這些理論內容能夠指導人們深刻全面地認識社會經濟現象,避免思想認識的膚淺和偏差。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理論能夠引導大眾認識個人在經濟生活中的權利和義務。作為市場經濟的主要參與者,大眾自覺遵守經濟活動規(guī)則和社會責任是市場經濟建立和有序運行的基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所體現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對于引導大眾培育適合現代經濟生活要求的權責意識具有指導意義。[注]楊曉玲:《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本體論研究特征及當代價值》,載《教學與研究》2006 年第12期。
馬克思主義是真理性與價值性的辯證統(tǒng)一,能夠滿足大眾需要,指導大眾正確地認識和改造世界,這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得以實現的前提和基礎。然而人的需要具有歷史發(fā)展性、多樣性和層次性,如果以靜態(tài)、單一的視角看待需要,對大眾的現實需要及其滿足缺少相應的理論回應和制度引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認同度就有可能因理論與生活的脫節(jié)而逐步弱化。
大眾的需要因時代的發(fā)展而呈現出差異性。馬克思強調人的需要會隨著歷史條件的發(fā)展而不斷地發(fā)展變化。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和發(fā)展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關注和滿足大眾需要的過程。中國社會之所以選擇和接受馬克思主義理論,就在于馬克思主義理論契合了當時中國社會救亡圖存、富國強民的實踐需要,深刻回應了大眾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和發(fā)展需要,新中國的成立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為中國人民的生存權和發(fā)展權提供了最堅實的制度保障。面對人民大眾對滿足物質需要和生存需要的迫切期待,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構建了民生建設的宏偉目標和發(fā)展戰(zhàn)略,開創(chuàng)并指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從而夯實了中國人民多樣性需要賴以實現的物質基礎。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和改革開放的深入,大眾的需要也不斷由低級向高級、由單一性向全面性發(fā)展。與人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民生問題日益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這就要求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走進大眾生活,研究關系到大眾生存和發(fā)展的實際問題,解決和融通社會發(fā)展過程中出現的物質利益矛盾;同時,人們的主體性不斷增強、自主意識日益提高、價值判斷標準更加多元化,人們有了更多的精神需要,渴望理解生活的終極意義,為不斷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各種矛盾問題提供世界觀、人生觀和方法論的理論引導和智慧支持。面對新形勢下大眾的現實需要,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如果不能積極地予以思考和回應,在理論層面上缺少深刻解讀和引導,在實踐層面上不能有效給予滿足,在人民大眾生存發(fā)展需要和利益訴求的現實空間“不在場”,[注]劉勇:《關切民生: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生活回歸》,載《社會科學》2012 年第5期。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魅力就可能被遮蔽,進而影響其對現實的有效指導。
大眾的需要因群體的不同而呈現出差異性。在同一時代條件下,人們的需要也會受到文化背景、經濟條件、政治地位、道德素質等因素的限制和影響而表現出差異性。有的人物質財富需要強烈、有的人注重精神訴求需要、有的人社會認同需要突出、有的人關注自我定位需要,需要的差異會使個體對馬克思主義有不同的理論興趣,對同一理論內容也會有不同層次的認識理解和價值評價,進而影響個體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關心程度和接受程度,同時需要的滿足程度也會影響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認知和接受效果。在大眾需要日益多樣化的社會背景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實踐推進應以滿足不同群體的差異性需要為突破口,選擇與需要內容和特點相符合的教育內容和方法,使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方法模式具有差異性和針對性。如果忽視當代中國社會轉型期大眾在日常生活中的差異性需要,缺少針對大眾不同需要進行的差異性宣傳教育,就有可能因為遠離大眾而影響教育的實際效果。
大眾的需要是其能否接受并認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內在驅動力。真理性和價值性辯證統(tǒng)一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能夠滿足大眾需要,成為大眾認識和改造主客觀世界的思想武器。然而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大眾內在價值體系重構的過程,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同時,大眾的需要也是復雜多樣、不斷變化發(fā)展的,這就決定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必須在了解大眾需要的基礎上,不斷與大眾需要相契合,在不斷滿足大眾需要的過程中獲得根本的動力支持。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要滿足大眾的物質需要。馬克思指出:“人們?yōu)橹畩^斗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187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要尊重和理解人對物質需要的追求,思考當代中國人民大眾生活中存在的困難和矛盾,解決與大眾生活密切相關的民生問題和利益問題,對就業(yè)、教育、醫(yī)療服務、收入分配不公,社會保障、環(huán)境保護等大眾關心的社會問題進行理論解讀,使理論和實際相結合推進理論創(chuàng)新;在實踐層面,努力滿足大眾的合理需要,用大眾熟悉的話語體系來談論與其物質利益緊密相關的各種現實問題,使大眾認識到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方法論能夠為這些矛盾和問題的解決提供智慧支持。只有積極觀照大眾合理的物質需要,引導大眾正確追求和實現自己的合理性需要,解決和融通社會發(fā)展過程中不斷涌現的各類問題和矛盾,使大眾感受到理論反映的是自己的心聲、滿足的是自己生存和發(fā)展的需要,馬克思主義理論才能獲得大眾的認同和擁護。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要關注大眾的精神需要。大眾對精神安撫、精神歸宿和精神提升的需要是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重要力量,是引導人們實現自我完善和發(fā)展的基本動力。在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中,要關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精神需要,為大眾在物質性的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進行答疑解惑,為大眾提供價值判斷的理論指導、理性反思與批判的哲學智慧以及實現個人精神依歸的信仰體系,通過理論創(chuàng)新和教育模式的創(chuàng)新來不斷滿足大眾日益發(fā)展的精神需要,不斷引導大眾實現內心的凈化和精神世界的升華,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tài)。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要引導大眾的高層次需要。人的需要及其滿足是一個不斷的由低級向高級發(fā)展的動態(tài)過程。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已經得到滿足的第一個需要本身,滿足需要的活動和已經獲得的為滿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第31頁。需要的發(fā)展是由社會實踐特別是生產實踐的發(fā)展決定的。隨著物質生活水平和人們實踐能力的發(fā)展,在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得到滿足之后,人們有可能會追求新的更高層次的需要,但是低層次需要的滿足并不必然引起高層次需要的產生,因此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在不斷滿足大眾基本物質需要的基礎上,要引導大眾追求更高層次的需要。發(fā)展需要是對個人自我完善、自我實現的追求,是對基本生存需要進行提升和超越的一種更高層次的需要。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是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最高理想。在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中,應引導大眾重視精神家園建設,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的指導下,不斷拓展理論視野、提高科學思維水平和思想文化素質,追求崇高的理想信仰,不斷追求和滿足自我完善和自我實現的高層次需要。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要將社會需要轉化為個體需要。馬克思從需要產生原因的角度將需要分為自然需要和社會需要。個人需要和社會需要是辯證統(tǒng)一的,社會需要是從個人需要中產生和抽象出的,反映了社會大多數成員的個人需要,同時,社會需要不是個人需要的簡單相加,而是個人需要中具有根本性、共同性的需要,社會需要和個人需要的滿足并不是完全同步的,因此兩者之間會有差異和矛盾。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中,要促使社會需要與個人需要之間的矛盾轉化,既要堅持主導意識形態(tài)的統(tǒng)治地位,為社會發(fā)展服務,也要立足于個人的現實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引導大眾將個人需要和社會需要、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統(tǒng)一起來,將社會對大眾思想行為的要求與個人的內在需要結合起來,著眼于大眾的現實需要,貼近大眾生活與實際,引導大眾將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內化為約束自身行為規(guī)范的指導思想并外化為自覺自愿的實踐行為,將個人的生存與發(fā)展融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中,在滿足個人需要的同時滿足社會需要,實現兩者的和諧發(fā)展和辯證統(tǒng)一。
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中,滿足需要是大眾自覺選擇和接受馬克思主義理論內容的出發(fā)點和內在動力,教育者應該認識到需要在這一過程中的動力和源泉的起點位置,更加深入地分析、了解大眾的需要,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內容、方法與大眾的內在需要相結合,才會使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更加具有針對性和主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