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雨晴 羅麗英
摘要:針對農民工的自身特點并基于醫(yī)療改革實行十周年的背景,圍繞農民工的基本狀況、工作狀況、權利保障情況、社會地位的自我感知和家庭生活狀況設計了相關問題,在新農合制度大背景下期望獲得一些有關農民工的更接近真實的信息,為農民工醫(yī)療保險制度狀況作出合理分析并提出合理的建議。
關鍵詞:農民工;新農合;醫(yī)療保障;山東德州
一、調查目的和調查狀況
農民工群體是我國社會轉型過程中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而出現的特殊現象。在目前的學術界,我們對進城務工的農民在身份的界定上存在著二元性,即他們既有農民身份又有工人身份,有工人之實卻無工人之名。再加上戶籍制度的限制,農民工很多應有的權利并沒有真正得到落實。到目前為止,新型農村合作醫(yī)療制度(以下簡稱新農合)已經推行了十年,在這個具有轉折意義的時刻,我們關于新農合制度下農民工醫(yī)療保障問題的調查研究無疑對該方面的政府決策具有一定的借鑒價值和意義。
山東省德州市處在山東省和河北省交界處,承接了大量的農民工,目前,德州市本地農民工184.9萬人,外來農民工約有5萬人。在2008年金融危機后,德州又承接了將近15萬的返鄉(xiāng)農民工,所以德州市在維護農民工權益上,特別應針對醫(yī)療權益的保障問題有必要做出有效政策。在2012年8月和9月份,我們小組對德州市農民工較為聚集的企業(yè)、工地、餐飲點進行了為期大約十五天的調查,由于親身接觸到了農民工群體,所以在問卷回收率和有效率都較高。共分發(fā)了150份問卷,其中有效問卷120份,有效回收率達到80%。這一調查雖不足以全面反映我國農民工的整體狀況,但整個調研完全是一種純民間的行為,因此,通過對這些問卷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一些有關農民工的更接近真實的信息,從而對農民工醫(yī)療保障制度上分析出相關的問題并提出合理化建議。
二、農民工基本狀況調查分析
根據有效回收的調查問卷,被調查群體的基本概況如下表:
分析以上數據,可看出,被調查對象既有第一代農民工,也即年齡較大的部分,其年齡一
般在30歲以上。也有新生代的農民工,也即比較年輕的那部分群體,年齡在20歲到30之間。其文化程度也呈現出參差不齊的特點,初高中比例相對較高,占到了總數的75%,小學及以下學歷為25%。分析認為,這些擁有高中及高中以上學歷的人多屬于第二代農民工,也即農村里那些初中或者高中畢業(yè)后因升學無望而輟學或者家庭貧困亟須補助的年輕一代,他們直接告別鄉(xiāng)村,進城進廠打工以掙錢補貼家用或為自己未來積蓄資本。從總體上來說,現代的農民工群體其文化素質是要高于改革開放之初進城的第一代農民工,對新事物、新觀念接受能力更強、對一些問題的看法更為開放。從收入角度來看,月收入大多集中在2000元以上,其比例高達40%,收入在1200元以下比例占到了10%。這就反映出仍舊存在進城務工的農民工群體收入水平不高、經濟地位較低的現狀,但近幾年來有扭轉的趨勢。我們認為,這是由于在第一代農民工逐步退潮之際,新一代農民工大多是剛剛開始在城市的打拼歷程,因技術、人脈等各種原因,致使這一代年輕的群體收入水平不會太高,也拉低了農民工群體的總體收入水平。從農民工從事的行業(yè)來看農民工大多從事餐飲服務、建筑業(yè)、交通運輸等一些勞動力密集型的工作,比例占據了總體的70%,這也是和農民工自身的素質有著密切聯系。從外出時間的比例表明,農民工大多是以第二代農民工為主力軍,外出務工半年到兩年的所占總調查人數50%,而10年以上的群體幾乎為零。
三、調查結果及影響因素分析
我們針對農民工的自身特點,立足于農民工自身醫(yī)療保險權益的維護,開展了較為細致的調查,主要是從農民工對該制度的了解和普及,以及農民工對該制度的期望上做了量化,以方便下一步的分析。其數據統(tǒng)計結果如下表所示:
由參保比例可知,在德州市打工的農民工參保比重較大,高達80%,可在一定的情況反映出大多數農民工用人單位能夠較好地落實政府的相關要求和政策,維護了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從參險種類上來看,雖然用人單位主要是注重對現階段從業(yè)人員的權益的保障,醫(yī)療保險和工傷保險所占比重最大,分別高達30%和40%,但是對于養(yǎng)老保險40%和失業(yè)保險10%的投保比例可見政府出臺相關法規(guī)收效甚微。這是因為用人單位,為達到政府的基本規(guī)定而做出較為保守的措施,以壓低自身的成本投入,但在長期來看,對于農民工失業(yè)和養(yǎng)老的過低投入必然會影響到農民工的就業(yè)選擇,影響到就業(yè)導向。所以,政府在引導用人單位的同時也要對農民工做出相應保障力度的深化。
其次從未來的憧憬上看,農民工對自身的身體狀況和醫(yī)保情況表現出不同層次上的擔憂。從自身認為重要性上來看,醫(yī)療保險占到50%,說明在農民工心中,對自身健康的保障和維護仍舊是最為重要的,但是農民工自身對于以后的發(fā)展保障意識不是很強,例如失業(yè)保險和工傷保險只分別占了5%,15%。可見對農民工該意識的提高迫在眉睫。對于看病報銷機制上,并結合醫(yī)療轉移重要性,可得出,大約80%的農民工認為實現地區(qū)的轉移是重要的。從看病報銷上來看,調查中50%的農民工在看病中是要求回家報銷的,只有30%能夠在工作定點醫(yī)療機構可以報銷,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出我國針對農民工醫(yī)療保險報銷機制上還存在很大的漏洞和亟須解決的問題。在現實中,農民工所參加的醫(yī)療保險大多屬于新型農村合作醫(yī)療的范圍,也就是其參保的地域仍然是其出生的鄉(xiāng)村,這種狀況下的醫(yī)療保險并不能減輕其在城市的醫(yī)療負擔。至于工傷保險,參與者也多為第二代農民工,因為相對父輩而言,其風險意識相對較高,但是其參加比例卻仍然較低。針對我國看病貴看病難的問題出發(fā),設計問卷中對于保障重大疾病問題上,數據顯示調查群體中85%的農民工表示選擇重大疾病,在調查詢問當中,不少農民工表明平時的小病能夠自己承擔費用,但是大病、難病就導致自身經濟狀況難以支持和為繼。從醫(yī)療費用大小與救治選擇的角度來看,倘若醫(yī)療費用超過自身經濟能力負擔水平時,甚至有人即使在重病的情況下放棄治療,這部分人占到了5%,但是選擇借錢繼續(xù)醫(yī)治的調查者比例占到了45%,選擇回家治療的占到30%,說明部分農民工在選擇就醫(yī)地點時存在著戶籍和地域的不便。由此可見,農民工的生命健康權無疑是處在被忽視的地步,由于戶籍制度的限制,無法參加城市醫(yī)療保障的農民工群體只能在醫(yī)院高昂的醫(yī)療費用面前望而卻步。
四、小部分調查群體的分析研究
雖然有80%的調查群體已參加醫(yī)保,但仍有將近20%沒有受益的調查群體。其次還有部分在打工期間應住院而未住院的調查群體,如下表所示:
在未參加醫(yī)保的調查群眾中和可列舉的原因中可得出調查對象中的農民工對于維護自身權益中存在很大的缺失,認為自己身體好沒必要的占到30%,而單位沒有給參保的占到了35%,說明仍舊存在部分用人單位過分壓榨員工,違反政府規(guī)定。而其他的如“不知道能否參?!焙驼J為“參保手續(xù)繁瑣”等都占有一定的比例,雖然比例較小,但是仍舊可以反映出我們部分少數農民工對此項政策措施的敏感性不夠,維護自身權益的意識還很缺乏,并且在調查群體部分農民工認為“適用范圍小”和“流動性不方便”可以看出農民工對此項政策還是不很熟知,導致了參保意識欠缺。
針對于“打工期間應入院而未入院”的群體中可見農民工在外打工缺少社會和單位的關愛,自身的社會認知感很差。因“無人照顧”而未住院的群體到達40%,可見農民工背井離鄉(xiāng)在外拼搏是極其艱辛和不易的。而排到其次的“經濟原因”則占到了30%,可見看病的醫(yī)療費用的確成為多數農民工無法住院就醫(yī)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工作忙”和“一般不報銷”分別占到了14%和16%,可見,農民工的權益維護和用人單位對政策的落實密切相關。
五、小結
1.農民工群體的特殊性處于新農合政策邊緣。當城市居民醫(yī)療保險制度和城市職工醫(yī)療保險制度讓城市人獲得社會醫(yī)療保障時,同樣身處城市的農民工卻被排除在這兩項制度之外,農民工卻因為身處城市而難以真正被這項醫(yī)保制度所覆蓋,新農合對這個特殊群體意義微乎甚微。
2.地方政策的針對性不是很強收效較小。盡管有些地方政府已經出臺了相關政策措施來解決農民工醫(yī)療保障問題,但收效甚微。農民工城市化還需要一個很漫長的過程,很難在較短的時間內實現農民工的醫(yī)療保障。此外,這些論著提出的觀點很大程度上仍然停留在理論層面,在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和方案上明顯局限,就現階段而言,對于農民工醫(yī)療保障問題解決的指導意義不大。
3.農民工長期游走在城鄉(xiāng)邊緣,缺乏較為穩(wěn)定的福利政策保障。中國的醫(yī)療保障體系在農民工醫(yī)療保障這一塊幾乎還是一片空白,因此,制定出一套真正適合農民工的醫(yī)療保障體系是目前解決民生問題的題中之義。我們從新農合的大體系下重新探究農民工醫(yī)療保障的出路問題將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在理論意義層面上看,對于極具中國特色的社會群體——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問題,越來越受到政府和各界學者的重視。其中,農民工的醫(yī)療保障問題顯得尤為突出。盡管如此,目前依然沒有一項真正能為農民工提供切實的醫(yī)療保障的制度出現。因此,對農民工醫(yī)療保障問題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并嘗試從創(chuàng)新的角度來重新審視這一課題,是完善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理論體系的重要方面。
其次,在現實意義層面上,在眾多關于農民工權益的問題中,農民工醫(yī)療保障的落實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建立一項切實可行的農民工醫(yī)療保障制度,是完善我國醫(yī)療保障體系的內在要求,從整個社會經濟發(fā)展和改善國民福利的角度來看,將提高了農民工的社會保障水平,有利于優(yōu)化國民收入分配結構,進而促進社會和諧和可持續(xù)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