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振 黃曉莉 趙 琨 張素清 西安市中醫(yī)醫(yī)院(西安710001)
筆者2005年7月至2012年02月運用溫陽通脈湯治療多發(fā)性大動脈炎30例,療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臨床資料 30例患者均為我院門診及住院患者,其中男6 例,女24 例;最小年齡17 歲,最大年齡72歲,其中10~20歲2例,21~30歲7例,31~40歲12例,41~50歲4例,51歲以上5例。平均年齡38.33歲,最短病程1月,最長病程36月,平均10.18月,其中1例患者其姐同時患本病。
西醫(yī)診斷 參照1995年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周圍血管疾病專業(yè)委員會制訂的標準。
治療方法 采用溫陽通脈湯:方由黃芪、黃精、當歸、仙靈脾、紅藤、雞血藤、路路通、懷牛膝、丹參各12g,紅花10g,甘草3g組成。病發(fā)上肢者加桑枝12g,病發(fā)下肢者重用牛膝,關節(jié)痛、血沉快者加秦艽、豨薟草、絡石藤、桑寄生等,并根據氣血陰陽虧虛不同,靈活加減,上方水煎服,早晚分服,日1劑,療程2月。
療效標準 臨床治愈(完全緩解):活動期表現消失,缺血癥狀與體征明顯改善或消失,血沉、抗鏈球菌溶血素“O”、CRP等實驗室檢查恢復正常,可恢復全日工作。顯效:活動期表現消失,缺血癥狀與體征部份改善或消失,實驗室檢查(血沉、抗鏈球菌溶血素“O”、CRP)恢復正常,能參加部分工作。有效:活動期表現減輕,缺血癥狀和體征部分改善,尚不穩(wěn)定,實驗室檢查結果有好轉。無效:癥狀和體征無改善或病情進展。
治療結果 經治療30例患者中,臨床治愈17例,顯效9例,有效3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6.7%。
討 論 多發(fā)性大動脈炎(TA)又稱高安病、無脈癥、主動脈弓綜合征,是指主動脈及其分支的慢性進行性非特異性炎癥引起血管不同部位的狹窄或閉塞。本病病因和發(fā)病機制至今尚不明確,多數認為與遺傳因素、內分泌異常、感染后機體發(fā)生免疫功能紊亂以及細胞因子的炎癥反應有關。目前急性期或活動期,西醫(yī)常用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阿司匹林、對癥等治療。本病屬少見病,發(fā)病率低,多緩慢起病,早期診斷較難,容易誤診。
祖國醫(yī)學無多發(fā)性大動脈炎的病名,但歷代文獻中,對類似多發(fā)性大動脈炎所表現的癥狀,均有較為詳細的記載。如《素問·痹癥》載:“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以夏遇此者為脈痹”?!蹲C之紀要》道:“痹之在脈,則血凝不流”?!督饏T要略》:“血痹……脈自微濕。”《中藏經》:“血痹者……其寸口脈緩,脈結不利,或如斷絕是也”?!夺t(yī)學心悟》:“脈伏不出者,寒氣閉塞也”、“郁熱極深,反見假寒之象,脈澀滯之甚,似伏而非伏也”?!镀嫘Я挤健芬嘀赋?,“脈痹,血道壅塞”。我們經過多例患者臨床觀察,認為本病病因復雜,多肝腎氣血不足,脈絡瘀滯。本病根據臨床表現看,屬祖國醫(yī)學“脈痹”范疇,亦可涉及“眩暈”、“虛損”等。本病病因多由先天稟賦不足或后天失調,致肝腎氣血陰陽不足,脈道不充。外邪風、寒、濕乘虛而入,致瘀血、痰濁內生。本病總屬本虛標實之證,本虛指肝腎氣血陰陽不足,但以陽氣虧虛為其根本,陽氣推動血脈無力,瘀血、痰濁、寒濕為標,內外合邪,痰濁瘀血痹阻脈道,使脈道受損,經絡阻塞,氣血運行不暢,脈絡瘀滯發(fā)為本病。因受累動脈的部位不同,本病臨床表現各異。
根據“脈痹”的發(fā)病病因及病機,我們治療重在氣血同補,兼祛濕舒經活絡通脈,補肝腎,自擬“溫陽通脈湯”為基礎方靈活加減。臨床根據患者氣血陰陽的偏衰靈活選方用藥,補氣藥常用太子參、黃芪、白術等。補陰藥常用北沙參、石斛、黃精。補血藥常用當歸、熟地、生地。補陽藥常用巴戟天、仙靈脾、杜仲等。針對舒經通絡,我們擬“五藤湯”,藥用雞血藤、忍冬藤、紅藤、海風藤、路路通,并喜用桑枝。桑枝功效祛風通絡,利關節(jié),用于風濕痹痛,四肢拘攣,以其祛風濕、通經絡、利關節(jié),性質平和,故寒熱證常用,尤以上肢風濕熱痹更適用。補肝腎常用桑寄生、懷牛膝等,偏寒則用桂枝,桂枝溫通經脈,用于寒凝血滯諸痛。根據患者體質偏熱,或伴發(fā)熱、肌肉酸痛、血沉加快等,多系急性炎癥活動期,中藥以清熱解毒、活血化瘀藥為主??蛇x用秦艽、忍冬藤、絡石藤、豨薟草等祛風濕清熱藥。臨證時我們常加用丹參、紅花等活血化瘀之品,以增強通絡之力。“溫陽通脈湯”方由黃芪、黃精、當歸、仙靈脾、紅藤、雞血藤、路路通、懷牛膝、丹參、紅花、甘草組成。本方以黃芪、仙靈脾益氣溫陽為主,當歸補血活血通經止痛,黃精補陰,寓陰中求陽,陰血足則脈道充盈,同時助黃芪、當歸補氣養(yǎng)血。方中黃芪大補脾肺之氣,取“氣行則血行”之意。路路通祛風通絡,紅藤,清熱解毒,活血止痛。雞血藤行血補血,調經,舒經活絡。懷牛膝,補肝腎活血通經。丹參、紅花活血化瘀通絡。諸藥合用,以氣血肝腎同補治本,祛濕舒經活絡通脈治標,標本同治,相得益彰,在臨床中辨證使用,療效顯著。
[1] 馬 振,楊國春,黃曉莉.張素清教授治療多發(fā)性大動脈炎經驗[J].中國中醫(yī)急癥,2011,20(3):1083-1084.
[2] 王吉耀.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1094-1097.
[3] 陳伯楠.周圍血管疾病中西醫(yī)診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1999:290-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