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良燕
(福建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7)
從西方修辭學角度看新聞篇章的特點及對外報道的有效性
劉良燕
(福建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7)
在媒體轟炸的時代,新聞已經(jīng)成了我們?nèi)粘I畹闹匾慕M成部分。修辭篇章(rhetorical discourse)具有五個特點:計劃性、適切受眾、動機性、反應(yīng)性和適切形勢。新聞報道符合修辭篇章的特點。新聞篇章的特點是“自我韜晦”、適切受眾、反應(yīng)性和追求說服受眾。在全球化的今天把握新聞篇章的特點,有助于提升中國對外報道的有效性。
西方修辭學;新聞篇章修辭特點;對外報道有效性
西方修辭學是研究話語如何在現(xiàn)實社會文化語境中產(chǎn)生效力的理論。西方修辭是“通過象征手段影響人們的思想、感情、態(tài)度、行為的一門實踐”。[1]西方修辭在當代西方一直都在不露聲色地支撐著交流、傳播、公關(guān)、廣告及一切形式的宣傳,為所有這些以象征手段調(diào)節(jié)大眾看法和態(tài)度的行業(yè)提供了基礎(chǔ)觀念、總體思路和基本方法。[1]西方修辭學的研究領(lǐng)域涵蓋了一切人類社會的話語實踐。人們總是有意或無意地運用修辭技巧來說服他人采取某一行動或接受某一觀點,或引導受眾的視點。
曾任美國《芝加哥論壇報》總編、社長兼首席執(zhí)行官、普利策獎得主的杰克·富勒就曾經(jīng)說過:“沒有哪個職業(yè)比新聞界更講究修辭了”。[2]確實,新聞報道是經(jīng)過人的主觀加工的客觀世界,新聞學中稱之為“擬態(tài)環(huán)境”。在加工的過程中,新聞報道就用上了修辭。[3]
古希臘早期的詭辯派給修辭所下的定義是“修辭術(shù)是說服的藝術(shù)”。[4]新聞報道修辭的根本是勸服,目標就是為了追求勸服性的修辭效果。由此可見,新聞報道是一種勸服性語篇,首先需要受眾認同記者和媒體提供的有關(guān)新聞事實的信息是真實客觀的,進而認同其在報道中的觀點、價值取向與意識形態(tài)。
西方修辭是“通過象征手段影響人們的思想、感情、態(tài)度、行為的一門實踐”。[1]修辭篇章具有以下五個特點:計劃性,適切受眾,動機性,反應(yīng)性和適切形勢。[5]正如前面提到的,新聞篇章事實上也是修辭篇章。所以,新聞篇章具備修辭篇章所具備的五個特點。本文歸納了新聞篇章的特點:“自我韜晦”、適切受眾、反應(yīng)性和追求說服受眾。
1.自我韜晦。
人類從本性上來講傾向于說服他人并且時刻警惕自己被他人所說服。由于人類的這一矛盾的態(tài)度,從而讓修辭具備了“自我韜晦”這一特點。修辭中的“自我韜晦”就是一種努力不使人覺察到自己運作和力量的傾向。德國修辭學家邁克爾·卡恩認為修辭賴以實現(xiàn)“自我韜晦”的法則,即以“不示人以其藝術(shù)性的藝術(shù)”。[1]“任何修辭活動在進行之前都有其相應(yīng)的動機,無論這種修辭活動出現(xiàn)在什么樣的語篇環(huán)境中?!盵3]。從人們的修辭心理來看,如果詞章的造作明顯可見,其受眾就會覺得他們自己被人使了心計,會產(chǎn)生反感。新聞篇章在進行寫作、安排行文時,如果想讓讀者接受,就不能夠讓自己的修辭動機被受眾察覺到,其修辭上就必須讓讀者覺得是“天然無雕飾”即一點也不像是精心策劃和構(gòu)思的產(chǎn)物。[6]
2.適切受眾。
新聞報道是一種勸服性語篇,即勸服受眾接受新聞報道的真實性。新聞?wù)Z篇在進行謀篇布局時,一定要心懷受眾。[7]鑒于受眾在新聞報道中的重要性,如果一篇新聞報道能夠站在受眾的角度,適切受眾并且對受眾有足夠的把握,就能夠成功地引起觀眾的注意,那么這篇新聞報道就成功了一半。我國在進行對外報道時一定要適切目標受眾。在西方修辭學中,修辭者爭取受眾的“兩手”是認同和施壓?!罢J同”是現(xiàn)代修辭學家肯尼斯·博克提出的,即“欲將取之, 必先予之”的一種策略手段;施壓則是訴諸于“普世受眾”。我國在對外報道中對此應(yīng)有所借鑒。
3.反應(yīng)性。
修辭篇章的修辭具有反應(yīng)性。修辭是對當前的修辭形勢或者是對先前的修辭聲明的回應(yīng)。美國修辭學家Bitzer認為,任何修辭行為都是對一個先已存在的“修辭形勢”做出的反應(yīng),因而由這一“形勢”促動和造成的。根據(jù)他的定義,“修辭形勢”有三個基本構(gòu)成成分:缺失、受眾和修辭局限。其中的“缺失”指的是當前存在的一種迫切需要、亟待填補的缺憾、或一個必須馬上解決的問題,而且只有通過修辭的手段,比如說發(fā)布一個口頭或書面修辭文本,才能填補這一需要或解決問題。[1]新聞報道應(yīng)根據(jù)當前的“修辭形勢”做出及時的回應(yīng)。
4.追求說服受眾。
新聞報道是受眾與讀者之間的互動。新聞篇章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說服受眾,所以應(yīng)該增強新聞篇章的可讀性。為了完成這一根本任務(wù),修辭者有必要采取各種有效的手段。修辭篇章中可采用古修辭的三種說服方式即人格訴諸,情感訴諸和邏輯訴諸來增強對受眾的勸說性。Ethos是指修辭者的道德品質(zhì)、人格威信;Pathos是指通過對受眾心理的了解,訴諸他們的感情;Logos是指言語本身內(nèi)在的邏輯論證和言語表達技巧。同時修辭者也應(yīng)提高以下這三個方面的修辭能力:第一,發(fā)明,即構(gòu)想出真實或大抵如此的說法,以便使提出的論點令人信服;第二,謀篇,即分派言說材料的次序,使每一列排列在什么地方一清二楚;第三,文采,即選用使之順應(yīng)所構(gòu)想出的說法。[8]
新華網(wǎng)是新華社主辦的,是中國最大、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家重點網(wǎng)站。新華網(wǎng)是由黨中央直接部署,國家通訊社新華社主辦的中央重點新聞網(wǎng)站主力軍,是黨和國家重要的網(wǎng)上輿論陣地,在海內(nèi)外具有重大影響力。總體來說,“新華體”屬于世界嚴肅大報文體,它具有大報風格、大報氣度,即嚴肅、嚴謹、真實、客觀、公正。[9]盡管新華網(wǎng)的新聞改革已經(jīng)取得很大的成就,但在對外新聞報道上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如海外受眾認為新華網(wǎng)對外新聞報道宣傳味太重,報道的可讀性有待增強,在突發(fā)事件的報道上時效性差,被動局面沒有根本扭轉(zhuǎn)等等。[10]所以,在全球化的國際舞臺上,面對著西方眾多的媒體,新華網(wǎng)必須借鑒西方修辭,借鑒西方媒體的宣傳策略和方法,通過把握新聞篇章的修辭特點來提高對外報道的有效性。
首先,針對于新聞受眾的分析。第一,對外新聞報道應(yīng)注意受眾意識形態(tài)上的差異。新聞?wù)Z篇修辭具有適切受眾和反應(yīng)性的特點。所以,在對外新聞報道中一定要注意中外受眾意識形態(tài)上的差異,從而才能達到說服受眾,讓其接受新聞的目的。中國的主流思想和文化價值觀是以“先公后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wù)”為核心的集體主義思想,以個人謙虛為美德;但是,在西方國家,特別是在美國,則形成以個人主義為核心的文化價值觀,勇于自我表現(xiàn)。[10]在對外報道中如果不考慮這類差別,就會收到相反效果。西方人對中國的模范先進人物的“只講奉獻,不講報酬”的優(yōu)秀品質(zhì)往往難以理解。在中國,絕大多數(shù)人是無神論者。但是,在國際上,信仰宗教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社會現(xiàn)象。許多民族有強烈的宗教感情,如果不尊重或歧視他們共同信仰的宗教,就被視為民族的敵人。對外新聞報道就必須充分考慮海外眾多的宗教信徒,在宣傳題材、內(nèi)容、表現(xiàn)形式和用語等方面,充分考慮與尊重海外受眾來自宗教信仰的習俗、感情、愛好和禁忌。[10]第二,由于西方國家的新聞媒體從自由、民主、人權(quán)的政治思想以及個人主義出發(fā),對中國長期的妖魔化,在西方受眾的頭腦中對中國的偏見甚至是錯誤的看法是根深蒂固的。加上西方媒體經(jīng)常提醒其受眾中國的對外媒體是官方控制,暗示官媒的不可信性。而西方媒體則“自我韜晦”標榜自己的媒體具有自由主義和意識形態(tài),“讓西方受眾完全相信西方媒體的新聞報告完全不受國家意識的操作和影響”,[11]導致海外受眾對于官媒的“宣傳”和說教比較反感。新華網(wǎng)是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從事外宣任務(wù)的媒體這一背景讓其具備了一個與生俱來的致命的弱點。新華網(wǎng)在對外報道上應(yīng)學會自我韜晦,在對外宣傳上淡化機構(gòu)身份,以提高海外受眾對新華網(wǎng)新聞報道內(nèi)容及其新華網(wǎng)這一媒體本身的信任度。
其次,針對新華網(wǎng)對外新聞報道上的寫作分析。新華網(wǎng)中新聞存在的問題是可讀性有待增強和宣傳味太濃。在對外報道一些關(guān)于臺灣問題、西藏問題和人權(quán)等熱點問題上,盡管中國掌握了真理和事實,并且發(fā)稿量也很大,但是很多時候輿論卻不在中國這一邊,有時反倒像中國虧了理。[10]究其原因在于以下兩個方面,第一,中國不懂得中西方修辭間的差異,不善于研究和借鑒西方傳媒的宣傳策略和手法;第二,不善于通過對事實的選擇和安排表達自己的觀點,不善于有節(jié)制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沒有使用受眾聽得懂、聽得進的語言和表達方式,使得相當一部分稿件可讀性不強,從而導致中國在對外報道中受到阻礙。新華網(wǎng)可從以下兩個方面增強新聞對外報道的有效性。第一,中國在對外報道中應(yīng)懂得西方修辭中的“自我韜晦”這一原則,在對外報道中不可宣傳意圖太露,用詞太兇,在新聞篇章的行文中其修辭上就必須讓讀者覺得是“天然去雕飾”即一點也不像是精心策劃和構(gòu)思的產(chǎn)物,從而讓受眾接受。第二,新聞撰稿人應(yīng)提升這三個方面的修辭能力:發(fā)明,謀篇,文采,從而增強對外宣傳稿件的可讀性,讓受眾聽得懂、聽得進,從而引起受眾的共鳴。同時,新聞篇章中也可用上古修辭的三種基本的說服方式——人格訴諸,情感訴諸和邏輯訴諸來增強對受眾的勸說性。西方記者喜歡寓“人情味”于新聞報道之中,因為這既可以淡化“宣傳味”,又能引起廣泛的共鳴,使新聞的報道上升到“人類幸?!焙汀叭蛞庾R”的高度,超越局部利益,值得我們大力借鑒。[10]
再次,針對新聞報道具有反應(yīng)性的特點。新聞報道應(yīng)該是對當前的“修辭形勢”迅速地做出反應(yīng)。對外報道尤其要注意新聞的“時效性”。[12]中國在突發(fā)事件的報道上時效性差,往往在外電紛紛報道后才開始行動。2001年4月,中美發(fā)生撞擊事件。美國媒體對這一事件做出的有效性和及時性的回應(yīng)恰恰反映了新華網(wǎng)的對外新聞報道的延時性和無效性。在事件發(fā)生當天,新華網(wǎng)并沒有主動對這一撞擊事件做出回應(yīng),反而是當天下午3點美國國務(wù)卿鮑威爾在美國太平洋總部公開發(fā)出聲明,將這一撞機事件責任歸咎中國并要求中國政府按照國際慣例,為飛機和機組成員立即返回美國提供便利條件。[13]再如,“非典”初期,因為相關(guān)部門對疫情避而不談,中國對外表態(tài)陷入了被動,嚴重影響中國對外表態(tài)的公信度,對中國國際形象造成不良影響。[13]
新華網(wǎng)要提高對外報道的有效性必須掌握新聞篇章的修辭特點,借鑒西方修辭,借鑒西方媒體的宣傳策略和方法,提高對外報道的有效性。具體應(yīng)做到在對外報道中懂得“自我韜晦”,分析目標受眾,應(yīng)根據(jù)“修辭形勢”迅速地做出回應(yīng),并且應(yīng)注意新聞報道的寫作,從而增強新聞報道的可讀性,提升中國在國際的話語地位,進而增強中國對外報道的效果。
[1]劉亞猛.追求象征的力量——關(guān)于西方修辭思想的思考[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4:2-62.
[2]杰克·富勒.信息時代的新聞價值觀[M].展江,譯.北京:新華出版社,1999:111-112.
[3]王曉慧.從認識角度分析新聞英語語篇的修辭現(xiàn)象[D].黑龍江大學,2009:7-9.
[4]亞理斯多德.修辭學[M].羅念生,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 1991:24.
[5]Herriek, James A..The history and theory of rhetoric: an introduction. Massachusetts: Pearson Education Company 2001:7-14.
[6]Burke,Kenneth.A Rhetoric of Motives[M].New York: George Braziller,Inc.,1950.
[7]胡彩霞.從修辭的角度分析新聞?wù)Z篇的勸說性 [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09(4):111-114.
[8]劉亞猛.西方修辭史[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82-197.
[9]http://baike.so.com/doc/972647.html.
[10]賀偉,新華社對外宣傳報道影響力的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6:25-35.
[11]Emery,M.,Emery,E.,amp; Roberts,N.L.The press and America::an interpretive history of the mass media (8th Ed.).Boston::Allyn amp; Bacon,1986:442.
[12]賀文發(fā),突發(fā)事件與對外報道[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161-162.
[13]陳燕,劉東平.危機事件報道案例分析[M].外文出版社,2007:3-14,85-86.
ClassNo.:H315DocumentMark:A
(責任編輯:宋瑞斌)
OntheCharacteristicsofNewsDiscourseandEffectivenessofOverseasReportsfromtheRhetoricalPerspective
Liu Liangyan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F(xiàn)ujian Normal University,F(xiàn)uzhou,F(xiàn)ujian 350007,China)
In the media bombardment age, new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our daily lives. Rhetorical discourse characteristically is planned, adapted to the audience, shaped by human motives, responsive to a situation, and persuasion-seeking,the features of which are also suitable to news reports. The features of news reports are concluded as follows: self-effacement or sprezzatura, adaption to the audience, responsiveness to a situation and pursuit of persuasion to the audience. In the current highly-globalised world, it is imperative to understand and mast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ws discourse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in the overseas reports.
rhetoric; characteristics of news discourse; effectiveness of overseas reports
劉良燕,在讀碩士,福建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2011級。研究方向:西方修辭學。
1672-6758(2013)12-0091-3
H315
A